清代及民國初年,金山鎮一帶東、東北是茂明安旗地,西、西南歸鳥拉特東公旗管轄。 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固陽縣大部分地域稱五區,東南歸七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屬偽固縣公署,城區及周邊稱縣城鎮,西南及南稱民義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固陽縣,城區及周邊稱縣城鎮,西南及南稱民裕鄉。 1950年3月,稱第一區,屬固陽縣。 1955年6月,改稱城關區。 1956年10月,撤銷城關區,擴大城關鎮管轄范圍,城關區周邊較遠地域劃歸相鄰區。 1958年7月12月,改設為城關、公圣西2公社。 1960年3月,改設為城市、九份子、公益民、東勝水、忽雞淘5公社。 1978年5月,城市公社改為城關鎮。 1984年7月,九份子、公益民、東勝水、忽雞溝4公社均改鄉。 1993年8月,城關鎮改稱金山鎮。 2005年4月,忽雞溝、公益民2鄉合并為公忽雞溝鄉,東勝水鄉并入九份子鄉。 2005年12月,九份子、忽雞溝2鄉并人金山鎮。 |
清及民國初年,大部分屬烏拉特中公旗。 民國十五年(1926年),稱二區,屬固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稱公合鄉,屬偽固陽縣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稱民享鄉,屬固陽縣。 1950年3月,稱第六區。 1955年6月,稱西斗鋪區,屬固陽縣,區公所駐西斗鋪村。 1958年7月,南部稱上游公社,北部稱東風公社;同年12月,2公社合并為西斗鋪公社。 1960年3月,分為紅泥井、西斗鋪、壩梁3公社。 1984年7月,紅泥井、壩梁2公社改鄉,西斗鋪公社改西斗鋪鎮。 2005年12月,紅泥井、壩梁2鄉并入西斗鋪鎮。 |
清及民國初年,境內大部分地域屬五當召膳召地。 民國十五年(1926年),稱為七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西部稱三分鄉,東部稱慶義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西部稱民裕鄉,東部稱民益鄉。 1950年3月,稱二區。 1958年7月,建鋼鐵、前進2公社;同年12月,2公社合并為新建公社。 1961年3月,新建公社拆分為下濕壕、新建2公社。 1984年7月,下濕壕、新建2公社分別改鄉。 2005年12月,新建、下濕壕2鄉合并為下濕壕鎮。 |
清及民國初年,屬茂明安旗地。 民國十五年(1926年),稱一區,屬固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稱公有鄉,屬偽固陽縣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稱民義鄉。 1950年3月,稱三區。 1955年6月,稱銀號區。 1958年7月,廢區,建東方紅、星火、共產、五八4公社;12月,4公社合并為銀號公社,下設3管理區,屬固陽縣。 1960年3月,劃分成銀號、東公此老、大廟3公社。 1984年7月,3公社分別改鄉,均劃歸固陽縣。 2005年12月,銀號鄉、大廟鄉及東公此老鄉南部合并為銀號鎮。 |
清及民國初,屬茂明安旗地。 民國十五年(1926年),西部屬固陽縣三區,東部屬四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屬偽固陽縣公署稱公德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固陽縣管轄,東部稱民權鄉,西部稱民和鄉。 1950年3月,稱第四區。 1955年6月,稱白靈淖區。 1958年7月,廢區,建紅旗、火花、東方紅3公社;12月,合并為白靈淖公社。 1960年3月,分設白靈、卜塔亥2公社。 1984年7月,設白靈淖鄉、卜塔亥鄉。 2005年12月,白靈淖鄉、卜塔亥鄉、東公此老鄉北部合并為懷朔鎮。 |
清及民國初期,屬茂明安旗地。 民國十五年(1926年),稱二區,屬固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稱公合鄉,屬偽固陽縣公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稱民治鄉,屬固陽縣。 1950年3月,稱第五區。 1958年7月,稱紅專公社;同年12月,西部并入西斗鋪公社,東部并入白靈淖公社。 1960年3月,設興順西公社。 1984年7月,設立興順西鄉。 2005年10月,與紅泥井鄉包白鐵路以東4村合并為興順西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