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鎮政府駐泊里村而得名。據清道光抄本《程氏譜書》載,明初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遷此立村。因地勢低洼,有水泊,故稱程家泊。相傳,程氏先祖立村后,見每逢堯頭集市,趕集者絡繹不絕,堯頭因集繁榮,心中艷羨,遂在村頭燒茶水無償給趕集者解渴。天長日久,趕集者為圖飲茶方便在程家泊設集市,村名也改稱程家集。程氏借集市之利富甲一方。清乾隆版《諸城縣志·總紀》載:(明)“壬寅,(萬歷)三十年(1602)……改建南龍灣巡檢司於程家集”。《諸城縣志·疆域考第二》載,《前志》(明代版)稱程家泊。《后志》(清代版)稱泊里。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考》稱泊里集。《海曲許氏支譜》載:“清乾隆年間,許氏十世二支四公許有良由日照許家園遷此,娶程氏為妻。”相傳,程氏將村宅送給許氏一半,故又稱許半街。后雜姓增多,改稱泊子街,泊子鎮、泊兒街、泊里。清道光年間聶家莊增生丁南溪著《九仙山人詩略》中有“泊子鎮友人招飲晚歸道中作”詩。清中期設集,又稱泊里集、泊兒集。泊里及其周圍地區的方言習慣將部分地名用字加兒化音,泊兒即泊里的方言口語。1946年規范為泊里。 |
明朝中期時,因地勢低洼,居民多種穇子養牛,故名穇牛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后以此為中心發展壯大,故命名為大場鎮。 |
明初,丁推由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取名丁家大村。后以此為中心發展壯大,形成鄉鎮,故命名為大村鎮。 |
據《樊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樊可誠從云南遷來,在六個水汪(坑)附近立村,故名六汪村。設鎮時以六汪村為鎮政府駐地,故名六汪鎮。 |
以鎮政府駐地海青村得名。“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驛站,往來人名之海青。”。 |
因域內有海拔208米的七寶山而得名寶山鎮。 |
因位于藏馬山以南而得名。 |
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山川》載:“靈山島,《衛志》:在衛城正南海中……,嵌露刻秀。儼如畫屏,屹立于巨浸之上。草色山光,翠然奪目;樹木茂密,不生毒蟲。”《類書》引《名勝》云:“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靈焉。”故名靈山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