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匯川區上海路街道辦事處位于遵義市中心城區北部,面積8.6平方公里,占匯川區中心城區面積三分之二,常住人口6.8萬人,流動人口萬多人,總人口超過10萬人以上。下轄21個社區(居委會),是目前全省管轄地域最廣,管轄人口最多的街道辦事處。2003年,全辦事處實現工業產值6億元,財政收入1000萬元。近幾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的加快,帶動了餐飲、汽車零配件及維修業的較快發展,成為匯川區的經濟發展的一個良好形象。 上海路街道位于貴州遵義匯川區。下轄:
520303001001 111 寧波路社區 520303001002 111 紅梅社區 520303001003 111 澳門路社區 520303001004 111 北新社區 520303001005 111 荷花池社區 520303001006 111 茅草西社區 520303001007 111 松莊社區 520303001008 111 烏江社區 520303001009 111 航宇社區 520303001010 111 長征社區 520303001011 111 南京路社區 520303001012 111 烏江恬園社區
|
洗馬路街道辦事處地處遵義市中心城區北部,南面與紅花崗區老城辦事處毗鄰,東面與上海路街道辦事處接壤,西面五個社區居委會、一個家委會;區域內行政企事業單位集中,有31個大小單位,醫療衛生便利齊備,遵義醫院落于轄區湘江河旁,社區醫療服務蓬勃興起;文化氛圍濃郁,聚集遵義師院,遵義衛校等大中專院校及中小學校7所。 1998年遵義撤地設市實行事權劃分后,洗馬路街道辦事處屬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派出機構。6年來,洗馬路街道辦事處黨工委一班人緊緊圍繞黨的-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勵精圖治,搶抓機遇,開拓進取,認真踐行“-”重要思想,;轄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環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資效果明顯。目前已有康海、合悅等13家房地產開發商到我轄區投資開發;社會治安穩定,社區祥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
大連路街道位于遵義市中心城區東北部,東臨匯川區高橋鎮魚芽村,西連上海路街道澳門路社區、北新社區、烏江社區,南接紅花崗區北京路街道環城路社區、高橋鎮坪山村尖山村民組,北靠匯川區董公寺鎮沿紅村。街道駐地在大連路與長沙路交匯口,距新建匯川區行政辦公中心(董公寺)6公里,市行政辦公中心2公里,轄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下轄10個社區,146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64098人,流動人口2.83萬人,常住人口民族26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
大連路街道成立前所轄區域隸屬上海路街道。1992年5月,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加。1998年,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紅花崗區分離為縣級機構,由市委、市政府直管。上海路街道隨之從紅花崗區劃入開發區管理,同時將北京路街道管轄的大山、醫新、易格孔、茅草東、田溝5個居委會劃入上海路街道。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1998年至2003年上海路街道先后組建了長新、航天、長沙路、貴陽路4個居民委員會,從而使上海路街道管轄的居委會達24個,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雖經2004年底第六屆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整合,上海路街道管轄的社區仍然達到20個,給街道管理和服務帶來不便。2006年初,區政府專題請示市人民政府,提出將上海路街道分設為兩個街道(上海路街道和大連路街道)的方案, 2006年4月28日,遵義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分設方案,5月成立籌建工作小組,同年8月15日正式掛牌成立。
大連路街道區域經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匯川區)17年的打造,形成了境內以大連路、貴陽路、杭州路等為標志的城市主次街道11條,邊界道路有香港路、深圳路、北京路等5條,城市交通便捷通暢;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有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3417醫院、匯川區第一、四、五、七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區衛生服務站6家,為轄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醫療保障條件;遵義醫學院、遵義師范學院匯川分院、遵義聾啞學校和遵義十中、十六中及工農、育才、航天等小學教育資源,提升了轄區的文化品位;轄區的企業經濟發展迅速,有各類企業219家(其中一產無、二產7家、三產212家)。年產值達58159萬元。周邊的長沙路汽車城,遵義卷煙廠、茅臺啤酒廠、貴州海爾冰箱廠等一大批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形成了大連路街道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大連路街道按照“精簡、統一、高效”和“小機關、大服務”的原則,內設黨政辦公室、政法委員會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城市管理辦公室、財政所、勞動保障所、社區服務中心。自成立后,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平安街道”和“四民社區”推進城市管理和服務工作,2007年被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遵義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稱號。 大連路街道各社區自成立以來,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和城市服務功能,2007年10個社區都完善了辦公陣地、文化活動陣地、健康教育活動陣地,航天社區建立了與群眾網上溝通的“社區QQ”平臺,促進“四民社區”建設。2003年,貴陽路社區被評為“全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大山社區計生協會被評為“全國先進計生協會”,航天社區黨支部被0中央組織部和貴州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
高橋鎮位于遵義市西北部,匯川區中心城區,東與禮儀鎮接壤,南與南關相鄰,西接巷口,北抵董公寺鎮。面積35平方公里。全鎮轄11個行政村(社區),95個村(居)民組,7705戶25217人。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和發展,高橋鎮基本實現了基礎實施完善、投資環境寬松、城市功能較為齊全的新城區。轄區內崇遵高速公路橫穿境內,南京路、上海路、大連路、寧波路、人民路等10多條主干道縱橫其間,市委、市政府、匯川區行政辦公區、匯川體育中心坐落鎮內,交通便利,城市繁榮。 鎮黨委、政府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改善鎮、村投資環境,依靠全鎮人民開拓創新,于時俱進,鎮域經濟穩定、快速、健康增長。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3.8億元,同比增長18%。財政收入1089萬元,同比增長31%,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全鎮11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69元,同比增長8%。 鎮內社會治安良好,人心穩定,安居樂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5周歲人口完成初等教育達99%。全鎮計劃生育率達9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3‰。伴隨經濟的強勢發展,社會事業與時俱進,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高橋鎮是全市首批建設的30個經濟強鎮之一,鎮黨委、政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發揮區位優勢,創新工作機制,搶抓機遇,經濟強鎮建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農業結構調整成績顯著,市場群落建設步伐加快,第三產業比重逐步提高,經濟建設穩步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外高橋工業園區整體規劃和建設加快進行。美化綠化工程啟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鎮、村建立了農村遠程教育接收站,構建了信息平臺,在2006年全市的30個建強鎮綜合考核評比中,高橋鎮名列第二。 在新一輪的發展中,高橋鎮將繼續按照“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搶抓機遇,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重工強農促三產,‘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發展思路,把發展工業作為經濟增長的突破口,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強鎮富民的工作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展望未來,高橋鎮的明天更加美好。 |
董公寺距離市中心6公里,川黔鐵路,210國道為,遵綏公路,遵崇公路穿越全鎮,為遵義市的門戶和窗口,為黔北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董公寺鎮是一塊富饒、美麗、神奇的土地,北挾婁山關之巍峨,南攜遵義會址之靈氣,山水秀美,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屬遵義市北部新城匯川區經濟重鎮。全鎮2.8萬人民居住在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歲月,播灑希望,生生不息。 乘著改革的春風,經過努力,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譜寫了壯大麗的篇章,農村經濟春意盎然,支柱產業生機勃勃,對外開放勢頭強勁,招商引資成績斐然,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科技興鎮蔚然成風,小城鎮建設日趨完善,北部新城初見端倪。 董公寺鎮的發展離不開四面八方的鼎力相助。董公寺人民將一如既往以敦厚質樸,豁達誠信、特邀八主朋友前來洽談貿易,興辦實業,旅游觀光,共創佳績,攜手并進,造就輝煌的未來!.。 |
高坪鎮位于遵義城區北部,距市區10公里,交通便捷,是遵義市30個經濟強鎮之一,最高海拔1512米,最低海拔840米,森林覆蓋率23%。鎮轄14個村(居、社區),398個村(居)民組14897戶58843人,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917畝(其中田25934畝,土10983畝)。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62億元,實現鎮級財政收入513.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30元。
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5.4億元,工業總產值3.6億元,現有規模企業有6家。已初步形成以建材、采礦、冶煉、化工等行業集聚的工業體系,其中,水泥制造業是高坪鎮的主導產業,現已形成年產80萬噸的生產能力。 該鎮圍繞“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的宣定位,把發展生態種(養)植業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備性調整的突破口根據自身優勢,瞄準城市餐桌,依靠政府扶持、科技推廣,加快了農業的發展步伐。現已發展規模種植無公害蔬菜10000余畝、花卉基地500余畝,已形成規模養殖地村2個。 高坪的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城鎮經水平達34.2%,城鎮綠化率24%,2003年小城鎮建設獲遵義市一等獎。該鎮緊緊抓住遵義市匯川區區政府北移的機遇,請省設計院專家設計,合理布局了4平方公里的城鎮總規。 高坪鎮境內有國家級文物??海龍囤古軍事城堡,正在籌建的遵義市北部公園??恐龍谷旅游園區,該鎮將緊緊抓住這兩大旅游品牌,帶動旅游業與其它產業共同發展。 |
團澤鎮位于遵義市東北部,距中心城區僅27公里,轄10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8919人,總面積1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9065畝,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境內煤炭、硫鐵礦、錳礦、白云石、礦泉水以及河流等資源豐富,有一所航天技工學院、一個規模企業和兩個國營企業,具有較好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2003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9668萬元;財政收入345萬元;糧食總產量25785噸;實現人均純收入2361元;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團澤鎮將依托城市,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優化投資環境,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鄉鎮企業,努力把團澤鎮建設成一個現代城郊生態農業大鎮。 ".。 |
一、基本情況
板橋鎮位子遵義市匯JlI區北部,緊偎婁山山脈主峰,仁江河、亮石河、匯塘河縱橫交錯,北接桐梓,西鄰遵義縣沙灣鎮,南離貴陽200公里,鎮境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1公里,國土面積132.3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46872畝,森林資源98105畝。 全鎮下轄7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24個村民組,總人口25045人,有漢、苗兩個民族。平均海拔900米,最高海拔1780米。 黔渝鐵路.210國道橫貫南北,崇遵高速公路依境而過,鎮內兩個鐵路客運站、一個鐵路貨運站,年貨物吞吐量達30萬噸以上,公路交通運輸服務業發達,有定線中巴.微型巴士直達市中心城區。 板橋鎮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積溫4500℃,年降雨量110C圓圓、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較為適宜居住。 二、資源優勢 1、礦產資源 板橋接屬于喀斯特地容地貌區域,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部門多次鉆井勘測取樣探明礦產資源主要種類有硫鐵礦、煤、白云石、高嶺土等。 (1)硫鐵礦:平均高度2.8米,礦石合硫14%一20%, 儲量(D+E)級共1億余噸; 儲量(D+E)級共1億余噸; (2)煤:有可開采的煤有兩層,主要可采層C1、C6煤,C1厚度0.81—2.87米;C6層厚度為0。78—1.68米。平均灰份28.03%,揮發份12.58%,含硫平均4.4%,儲量達1億噸; (3)白云石:分布在貓貓巖至點燈山一帶。儲量為3億余噸,平均含鎂26—28%,含鈣16—18%,主要生產輕質碳酸鎂和碳酸鈣; (4)高嶺土:從AL4(SI2O3) (H2O)8,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經勘測儲量以2000萬噸。 2、森林資源 鎮內森林資源豐富,有針葉林、闊葉林等木材資源,全鎮森林覆蓋率高速80%,目前現右127公頃育林封山面積,其中水杉、紅豆杉、銀杏為鎮內主要珍稀樹種,同時竹木資源也較為豐富,竹木資源總存量達15000畝,方竹、刺竹、斑竹、苦竹等竹類品種繁多。 3、淡水資源 由于我鎮森林覆蓋率廣,無“三廢”污染,全鎮大面積地區的水質良好。清澈,無水垢和其他有害物質,屬于純天然低礦鈉度‘飲用水。其中以婁山關“觀音泉”最優,公分鐘流量10立方,’含鍶(0。581—0。606毫克/升)等微量元素,經檢測達到國家飲用礦泉水界限標準(即國標GB8537—87),屬低鈉低礦化度合鍶的重碳酸鈣型.。 |
泗渡鎮位于遵義市匯北部大婁山南麓,距市中心城區26公里,北連板橋鎮,南接高坪鎮,東與綏陽縣蒲場相鄰,西與遵義縣沙灣鎮分界。全鎮轄8村1居,193個村(居)民組,總人口3.4萬人,鎮域面積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05公頃,森林覆蓋率31%。鎮內土地肥沃、礦產豐富,交通便利。仁江河、麻溝河和雙仙、大廠溝兩個小一型水庫是鎮內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川黔鐵路、210國道、崇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具備完善的交通網絡和發達的通訊設施鎮內擁有金山、金龍鐵環、嘉和4家年產6.6萬噸以上水泥廠和東山、石井、麻溝、更興、永隆、農場6家年產3萬噸煤炭企業以及1痤35KV變電站。2003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025萬元,糧食總產量15509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546元。
泗渡鎮將依托區位、交通、資源優勢,緊緊圍繞“三化”建設這一中心,以“小城鎮建設、煤炭開發、建材園區建設”為重點,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抓建設,著力培育以觀壩新區、泗龍小區為軸心的經濟中心區、努力實現全鎮經濟跨越式發展為建設新匯川作貢獻。 ".。 |
在遵義縣北部。面積174平方公里。人口2.26萬。有漢、苗等民族。轄1居委會、16村委會。1949年為沙灣鄉。1953年析設沙灣、混子場、連阡等鄉。1958年并入高坪公社。1962年析建沙灣、混子、連阡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3鄉合并置沙灣鎮。鎮境北部多為山地。有煤礦。產茶葉。有中小學18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沙灣,在南白鎮北36公里,大頂山北麓山間盆地中。人口600。海拔870米。古名杉灣,因多杉木得名。又因石板溝(混子河)流經村前,有一沙灘,改今名。設農貿集市。大橋—山盆公路經此。 |
在遵義縣北部。面積236平方公里。人口5.13萬。轄1居委會、27村委會。1949年為山盆鄉。1953年析設山盆、丁村、李梓、從壩等鄉。1958年撤鄉建山盆公社。1962年析建山盆、丁村、李梓、高雄、從壩、打鼓公社。1984年改為1鎮、5鄉。1992年合并置山盆鎮。產生漆、方竹等。有中小學36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山盆,在南白鎮西北46公里,金頂山北麓混子河畔。人口 2 000。海拔940米。因坐落山間盆地,故名。是縣西北部物資集散地。大橋—山盆公路終點。 |
在遵義縣西北部。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1.6萬。轄1居委會、11村委會。1953年置芝麻、竹園等鄉。1958年并入山盆公社。1961年析建芝麻、橘香、竹園3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3鄉合并置芝麻鎮。產柑橘、烏桕籽。有中小學13所。鎮人民政府駐地芝麻坪,在南白鎮西北42公里,五爪山北部高兒頂北坡。人口410。海拔 1 120 米。設農貿集市。村東有團山水庫。有簡易公路接大橋—山盆公路。 |
在遵義縣西部。面積153平方公里。人口2.53萬。有漢、苗等民族。轄1居委會、22村委會。1949年為松林、干溪2鄉。1958年撤鄉建松林公社。1962年析置松林、丁臺、新莊公社。1984年改置松林鎮及丁臺、廟林、新莊3鄉。1992年合并置松林鎮。鎮境喀斯特地貌發育,多洞穴。有磷礦等。有中小學22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松林,在南白鎮西北23公里,金頂山西南。人口 1 600。海拔 1 000 米。附近多松林,故名。街區新、老兩街呈丫字形展布。設農貿集市。村周奇峰異石林立。遵義—松林公路終點。 |
在遵義縣西部。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2.08萬,有漢、苗等民族。轄1居委會、15村委會。1949年為毛石、芭蕉2鄉。1958年并入松林公社。1962年析建毛石、芭蕉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鄉合并置毛石鎮。山地多林木,是縣內森林覆蓋率較好的鄉鎮之一。有中小學14所。鎮人民政府駐地毛石坎,在南白鎮西北32公里,龍虎山腳。人口700。海拔900米。原名毛氏坎,明末毛姓捐資修祠堂,故名毛氏坎,訛為今名。聚落沿小溪分布。設農貿集市。產煙葉。有簡易公路接遵義—松林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