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橋村位于舜德鄉偏北,距鄉政府0.5公里,屬丘陵地貌,與城山鎮相鄰,鄱陽湖支流泊洋湖水系穿插全村。
荊橋村總面積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70畝,水域面積403畝,山林面積433畝。全村轄區10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村黨支部一個,村委會一個。村民理事會13個.全村黨員38名,(其中女黨員11名、男黨員27名)。
荊橋村農業戶籍420戶,戶籍人口1608人。其中60歲及以上386人,占24%;青壯年勞動力540人,占32%;外出流動人口630人,占全村人口39%,主要流向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從事行業主要服裝、建筑及其他行業。
荊橋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10個,通自來水自然村10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自然村10個。
全村經營農業為主,主要種植作物為水稻、棉花,油菜,其他產業有水產養殖。
集體經濟組織有荊橋村經濟合作社,水產養殖基地(面積60畝)。
在以指導下,村“兩委”團結帶領全村群眾逐步走上富裕道路,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達到小康同步水平。 |
南灣村位于舜德鄉東部,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與城山鎮轅門村、流芳鄉沙港村交界,為舜德鄉東大門,處于舜流公路必經之處,四通八達,村鎮公交直達村部。歷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間,沈元吉由哲橋分遷至此。全村轄區約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0.65平方千米,水面0.31平方千米。轄區8個村民小組,共355戶1289人,農業戶口1259人,城鎮人口30人,黨員31名,全村農作物主要以油茶、花卉苗木、棉花、水稻為主。
一、基礎建設:南灣村在2019年重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改變了村部落后的辦公條件,內設便民服務大廳、退役軍人服務站、黨員活動室、村民議事室等,并逐步完善了各種制度。同時積極推進村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宣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二、產業建設: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實現了雙提升。當前合作社種水稻500畝、棉花300畝,帶動集體經濟增收及村民就業。
南灣村在倡導勤勞致富同時,聚焦實現文化小康,著力推進文化惠民,對全村文化設施進行普查,開展宣傳欄、文化墻、農家書屋等項目建設,組織開展送戲下鄉,極大的豐富了群眾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時積極引導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扎實開展鄉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殯葬改革、新農村建設。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南灣村將繼續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
油垅村位于湖口縣南部,距縣城26公里,鄉政府所在地1公里,東鄰本鄉南灣村,南界皂湖,西連本鄉建設村,北連城山鎮牌樓村。地貌地形:屬丘陵地貌。交通環境:舜德公路穿村而過。
共有8個自然村:曹所、歐陽南莊、下油垅、上油垅、王先灣、王老灣、柳印堂、柳章甫,共有12個村民小組、409戶1544人,其中男性805人、女性739人,:王姓,占全村70%。
常住人口1059人,其中60歲及以上278人,占18%;青壯年勞動力409人,占26%;外出流動人口485人,占全村人口31%,主要流向浙江、福建、武漢、廣東,從事行業主要服裝、建筑及其他行業。
土地總面積4.21方公里,其中耕地2208.08畝(水田1310畝),人均耕地1.43畝,農戶耕種314畝,已流轉耕地1894.08畝。山地面積906畝,屬于農戶自留山。 |
建設村地處舜德鄉南部,屬“十四五”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全村轄區約4平方公里,共有15個村民小組十三個自然村,其中耕地面積2261畝,林地約1302畝,水面約800畝。全村共427戶1841人,其中農業人口1462人、城鎮人口379人、黨員48名。
全村主導產業為糧、棉、油茶、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以糧食種植、苗木、艾葉及光伏收入為主。 |
舜德村位于舜德鄉西南約0.5公里處,緊鄰舜德鄉集鎮,舜屏公路穿村而過,其距離湖口縣城26公里。全村國土面積約3.9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十一個自然村),共394戶、1820人,其中農業人口1528人、城鎮人口252人,現有黨員49人,在崗在職村“兩委”干部4人。全村耕地面積2800畝,水域面積1500畝。
近年來,舜德村立足自身條件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小甘薯產業、艾葉和苗木栽培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注冊成立了“湖口縣舜德鄉舜德村勤力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該社共流轉土地1270余畝,艾葉基地125余畝、苗木基地120余畝,下一步,舜德村將繼續加大水稻、棉花種植面積,鞏固本村集體經濟。
|
舜德鄉石嶺村位于鄉政府3公里處,與距縣城15公里,耕地面積2720畝,轄區域面積4.8平方公里,11個村民小組,22個自然村,共有483戶,農業人口1739人,山林面積918畝,可養水面1200畝,村容村貌相對整潔,水泥公路覆蓋全村,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相對健全。外出務工756人,享受低保21戶,36人,特困供養5戶5人。參與農村養老保險87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739人。
全村現有建檔立卡脫貧戶23戶73人,全面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制定了幫扶措施,農村養老保險及新型合作醫療應繳代繳,安排了5人的扶貧專崗和3人的公益性崗位,脫貧戶外出務工34人,其中省外16人,省內縣外18人,都享受了外出務工交通補貼,解決脫貧戶就業難,難就業問題,給家庭增加了收入。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近幾年主要產業是以苗木和小甘薯種植,苗木產業基地種植面積40余畝,棉花種植500余畝,絲瓜絡30畝,農民經濟收入以產業務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0元。
村委會綜合辦公大樓建于2016年,總建筑面積400㎡,建有便民服務站和黨員活動室,全村共有黨員38人,長年外出黨員7人,村黨支部成員4人(支部書記一名,支部副書記一名,支部委員2人),村委會成員2人(村主任由支書兼任,村委員1名),通過換屆選舉,村“兩委”班子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指導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面貫徹學習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村干部群眾團結一致,開拓進取,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環境有了不斷的提高和改變。 |
舜德鄉灰山村地處舜德鄉西北部,西臨鄱陽湖,與廬山隔湖相望,轄區面積6.5平方公里,11個村民小組,420戶,1683人,旅游公路、灰山縣道穿插而過,交通便利。灰山村黨支部現有支委委員5人(其中女性1人),正式黨員48人(其中女性5人),預備黨員1人。
灰山村山環水繞,風光秀美,民風淳樸,文化多樣,境內造湖大壩、泊陽湖大壩交相輝映,是觀湖望山不可多得的天然勝地、生態氧吧,省內外游客絡繹不絕。近年來,灰山村黨支部、村委會群策群力,堅持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中心,夯實基礎設施、優化村居環境為兩翼,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示范點。
一、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始終將守牢“糧食安全底線”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本遵循,緊密結合灰山村村情實際,大力發展以油料加工為核心、傳統農業為基礎、特色種植養殖為突破的“三位一體”集體經濟新模式。2022年集中力量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灰山油料生產基地,油茶種植面積200余畝、菜籽種植面積300余畝,并投資40余萬元建成村級油料加工中心,年加工油茶、菜籽等油料20萬斤,年產值突破20萬元,通過生態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市場化銷售,有效實現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發展。2022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6萬元。
二、鄉村治理卓有成效。在全縣率先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率先推廣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制、率先開展文明戶衛生戶評選、道德模范評選、孝老愛親模范評選等評選活動,制定了包含婚喪嫁娶、農事生產、衛生文明等各方面的村規民約,有效樹立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良好社會風氣,村風民風得到有效提升。2022年獲評全縣唯一一個省級五星級文明實踐站。張水泉戒除打牌賭博陋習的移風易俗典型案例被九江市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刊載。
三、鄉村面貌明顯改善。以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為切入點,結合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通過污水管網提升改造、房屋外立面改造、村組公路“白改黑”工程、停車場活動廣場建設等一攬子惠民項目的落實推進,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截至目前,全村實現新農村點全覆蓋,4個自然灣完成宅改建設,全村宅改完成率達到50%,其中灰山四組被納入全縣宅基地改革樣板點,2022年承辦了全省、全市宅基地改革現場觀摩會,獲得省、市領導高度肯定。全年累計接待省內外專家學者、黨員干部、志愿者、游客等群體來考察、參觀、實踐、游覽200余批,游覽人數突破萬余人次,先后被人民日報、央廣網、江西日報等官方主流媒體及《香港商報》等各類媒體報道100余篇。 |
青竹村地處湖口縣南端,與都昌蘇山毗鄰,西臨屏峰村,距離縣城30公里。現有村干部5人,黨員44人。全村國土面積約14平方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共498戶、2059人,全村耕地面積2185.5畝,水域面積2000畝。
產業發展:近年來,青竹村立足自身條件和資源優勢,在抓好糧、棉、油等傳統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水產、油茶、花卉苗木、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產業大戶3戶;養豬大戶一戶,年出欄千余頭肉豬;水產養殖大戶4戶,水產精養面積1000余畝;油茶種植面積1000余畝;豆角種植20余畝。
民生實事: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中國銀行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全體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整個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改善了村部便民服務中心、頤養之家、農民健身服務中心,青竹村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村先后完成了旱改水及土地開發150余畝,還在進一步上報改造,清淤、砌護池塘10余口,基本實現了全村水、路、電網、有線電視組組通。特別是通過扎實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制定了長效保潔機制,聘請了保潔員3名,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地改善。另爭取上級資金6萬元,村集體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改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辦公條件和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蘭新村位于舜德鄉南面,與鄰縣都昌縣蘇山鄉龍泉村相鄰,東接本縣流芳鄉紅山村,西北均與鄱陽湖相連,西與廬山隔水相望,全村15個村民小組,16個自然村,農業住戶375戶,人口1720人,耕地面積2271.41畝,山林面積1700余畝,水面1000余畝。主要農作物種植水稻、棉花、油茶三大農作物為主。 |
屏峰村地處舜德鄉政府西南面,離鄉約14.4公里。緊靠鄱陽湖邊,并與廬山隔湖相望,“槍王”余慶鰲、《紅巖》英雄人物余新江原型余祖勝的家鄉。東與舜德鄉青竹村毗鄰,西臨鄱陽湖與廬山隔湖相望,北與灰山村接壤。
我是舜德鄉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總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3000畝,水域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85.53畝。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屬鄱湖景區,并有豐富的資源。
全村十二個村民小組,常住戶數579戶,人口2135人屏峰村自然條件優越,山水田園和諧優美。水資源豐富,適宜水產養殖,優勢較為明顯,具有良好的水產養殖基礎。屏峰村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九江市“衛生村”、“兩型社會”建設示范村、生態環保示范村,湖口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科普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6年獲江西省第五屆文明村鎮稱號。 |
高橋村地處湖口縣最南端,與都昌蘇山毗鄰,西瀕鄱陽湖,與廬山隔水相望,距離縣城30公里,F有村干部4人,黨員27名,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管轄10村民小組,14個自然村,人口1160人,326戶,60歲以上128人,勞動力704人,享受最底生活保障36戶,耕地面積1949.6畝,山林面積6120畝,可用水面45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于外出務工和在家人員以傳統農業糧油棉為主,人平純收入12850元。村集體經濟匱乏,僅有水面每年5000元。現在各小組都通水泥路,全村自來水入戶率100﹪。5個自然村(黃坦嶺、楊家垅、得尤灣、徐萬澗、橋下灣)已實行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