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鎮是揚州市江都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北依寧啟鐵路,南臨長江,“京滬”、“寧通”、“滬陜”高速交匯于此,328國道、237省道、336省道、沿江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全鎮轄區面積141.58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0萬人,下轄31個行政村、29個社區、兩個場園。仙女鎮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始稱仙女鎮,解放后幾經調整,1966年5月改稱江都鎮,從2000年4月起,原磚橋鎮、張綱鎮、雙溝鎮相繼并……。 |
揚州市大橋鎮地處江蘇省江都市東南部。面積160.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09萬畝、水面面積1.8萬畝。人口近15萬人。鎮人民0駐大橋東園路。東至泰州高港區,南至揚中市、揚州邗江區、長江、夾江線,西至江都市仙女鎮,北至江都市宜陵鎮。行政區劃大橋鎮下轄中閘、迎興、佘坂、三豐、星星、屏江、迎山、雙港、三江營、楊墅、三義、馬塘、童興、昌勛、松山、善玉、波斯、建民、董岔、昌西、六河、忠勤、忠愛、光明、……。 |
文明、富庶的小紀鎮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東部,因紀念紀姓艄公慈航義渡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小紀鎮總面積71.98km2,轄1個社區居委會,14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集鎮規劃區面積2.97km2,建成區面積2.2km2,集鎮常住人口1.1萬。1998年以來,先后獲得“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文化先進鄉鎮”、“江蘇省科技先進鄉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新型示范小城鎮”等榮譽稱號……。 |
江都市轄鎮。全國豬鬃加工地。1929年建郭村鄉,1958年并入宜陵公社,1959年析建郭村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府25.5公里。面積40.1平方公里,人口3.3萬。郭華公路過境。轄雙陽、莊橋、莊二、交平、伏巷、龍橋、前巷、東進、郭材、周橋、丁陽橋、幸福、幸榮、中河、南李、北李、韓一、韓二、韓陽19個村委會和郭村1個居委會。以農業豬鬃加工業為主。建有郭村保衛戰紀……。 |
江都市轄鎮。1949年為邵伯鎮,1959改公社,1964年復建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10.5公里。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5.4萬。淮江公路穿越鎮境,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轄公路、高蓬、謝莊、張橋、馬蕩、竇橋、孫橋、謝婁、邵莊、艾菱、崔橋、南渡、運河、許莊、梁莊、先進、漁業17個村委會和青云、廟巷、壩巷、甘棠、蟾宮、北河、南郊7個居委會。農業主產稻、麥。邵伯湖河盛產魚、蝦、蟹、鱉,邵伯菱尤為著名。鎮……。 |
江都市轄鎮。1949年建丁溝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區19公里。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3.3萬。江(都)樊(川)和江都至小紀公路從鎮中穿過,新老三陽河穿境,是通往樊川、小紀里下河地區的咽喉。轄丁東、中橋、光林、韓銀、洪飛、朱橋、馮橋、滕橋、鄧一、鄧華、友誼、喬河、朱家、丁北、趙橋、黃花、青墩、晨光、紅光、復興、黃鐵、丁西22個村委會和河西、河東2個……。 |
江都市轄鎮。1949年為樊川鎮,1958年改公社,1973年設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積24.8平方公里,人口2.1萬。三陽河、鹽邵河穿境而過,樊(川)宜(陵)、樊(川)富(民)、樊(川)漢(留)公路縱橫境內。轄直屬、樊南、同祥、勝和、瓜樓、邱家、友愛、北湖、朱陳、六巷、飲橋11個村委會和勝利、三洋、前進、和平4個居委會。工業形成了機械制造、輕紡襯布、文體用品、印刷包裝、建筑安裝、防腐……。 |
江都市轄鎮。揚州市蜂乳制品基地。民國初為宜陵市。民國十八年后改鎮。解放后仍稱宜陵鎮,1958年改宜陵公社,1982年改鄉,1983年復置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12.5公里。面積38.8平方公里,人口4萬。328國道從鎮中穿過,新老通揚運河橫貫境內,宜(陵)大(橋)公路、宜(陵)武(鑒)公路縱穿鎮境。轄雙橋、許家、任橋、五一、忠信、宗林、白塔、沙王、陳營、大陳、王家、宜南、西湖、焦莊、園田、郭營、……。 |
江都市轄鎮。解放后為真武鄉,1958年改建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2.5公里。面積20.4平方公里,人口2.5萬。鹽部河從古鎮穿過,水質優良。轄真武、真西、南徐、西明、高樓、會龍、九華、林園、長春、東風、永玉、張樓12個村委會和河東、河西2個居委會。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產稻、麥。石油資源豐富,江蘇油田勘探局在此開采,帶動各業發展。工業企業60多個,有機械、化工、……。 |
江都市轄鎮。1959年建吳橋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同年建鎮。位于市境東部,距市府18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2.9萬。砂石公路與江平公路相接。轄李橋、孫墩、太平、南橋、楊灣、進化、大袁、四橋、夏祝、小袁、陸廟、西橋、姚家、小蕩14個村委會和吳橋居委會。農業1958年后實現旱改水規劃。工業產品主要有皮鞋、板料折彎機等。.……。 |
浦頭鎮地處江都市東部,傍依泰州引江河:寧通一級公路貫穿境內,總面積43平方千米,耕地1695公頃,年末總人口47738人。下轄1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6個村民小組。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076萬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2770萬元,農民入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 農業持續穩當發展。一是輕型農業的推廣得到群眾的認可,全鎮輕型栽培占上報面積的80%,麥套稻近2000畝,拋秩超過5000畝……。 |
江都市丁伙鎮轄區面積80.9平方公里,人口5.01萬人,下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和1個水產養殖場,是“全國花木名鎮”。近年來丁伙鎮堅持以“工業強鎮、花木富民、環境育人、協調發展”為戰略,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力打造更富活力,更具實力,更顯魅力的“三力”丁伙,經濟與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06年全鎮實現經濟總量6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7.5億元,財政收入53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50元。……。 |
江都市轄鎮。1956年由楊景、魯陵、校陳、嵇沈(部分)、五尖五個鄉合并為武堅鄉,1958年并入小紀公社,1959年析置武堅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6建鎮。位于市境東北角,距市府43.5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2.2萬。鹽邵河、魯汀河交匯于此,境內公路與寧鹽公路和328國道相連。轄孫家、花莊、姜王、龍耳、校陳、團結、景北、楊景、楊西、景南、五尖、北尖、同合、建新14個村委會和武堅1個居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