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井岡山紅色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 |
廈坪的地名來歷有二種說法:第一種,因以前此地為一大草坪,建村時先建一座房舍甚為高大而得名。第二種,廈坪鎮與拿山鄉歷史以來統稱關北。關北名稱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座落在永新縣的北邊稱關北,其二又名關溪,故得名廈坪。 |
民間相傳龍江系深山龍王噴出涎水形成,龍王常循水現身于一片石頭河床上,故稱龍頭。龍頭漸成周邊地區集市貿易之地,礱匠將生產的礱床(民間礱谷的一種工具)到龍頭出售,生意非常興旺,因而有了礱市之稱,1912年后,礱床交易漸已消失,稱礱市名不副實,于是以龍江為歷史載體,改為龍市。又因是轄區,故名。 |
古城原名升鄉,因元至順初年(1330-1332),設永寧縣治于此。后又因元至正十三年(1353),遭兵亂,縣治遷雅岡。自此雅岡改名新城,升鄉則稱古城。 |
新城原名幾經迭更始有今名。1937年版《寧岡縣志》載:“至正十三年(1353年)舊治毀,乃徙治于雅岡筑土城為守,是為新城。”故名。 |
明朝末期,李姓由本市文水村遷至此地建村。建村時,此平地柿樹甚多,故得名“柿坪”,因客家方言“柿”與“茨”讀音相同,故由此衍化而稱之為茨坪。 |
開基者將此南、北兩山狹長荒地開墾耕耘而得名。又因是轄區,故名。 |
因原駐地村前有綠洲,后有碧江,故名碧江洲,后人稱碧溪。 |
古時由當地方言“冇坪”演變而得名。 |
位于坪頭村北面2公里的山邊平地山。相傳原村前有一丘田,形如田螺,一遇漲水便會浮起來,則人丁興盛。后簡稱一條小街道,設有雜貨鋪等得名“螺浮街”。后來田螺不浮了,人丁衰敗,雜貨鋪倒閉,人們便無意中將“街”字去掉,為書寫方便,便寫成“羅浮”。 |
當時用身上穿的黃棉襖(即官服)換得現老街背地址立基,建村后取名“黃襖”,后因此地多山垇,加上字音相同,遂改稱“黃垇”。 |
1949年屬黃坳下下七鄉河背選區,1954年成立“光明農業社”,1958年成立下七人民公社取名為“光明大隊”。 |
因駐地柏露而得名。清咸豐年間(1851-1861),謝應梅從本縣雅岡遷此,以村旁古柏得名。1984年,改為柏露鄉。 |
因古時盛產葛粉而得名。 |
古時候森林茂密,遍布全境,因名“木”,后因龍、劉、王、謝、朱、譚、候等姓雜居,人丁繁衍,糾紛四起,為使眾姓和睦相處,更名“睦村”。 |
因位于楊家田水東岸得名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