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縣縣治所在,原為城關鎮。西漢時,為脩城(亦名亞夫城);北魏時,縣治所由邸閣城遷至此地;元太宗八年(1236年),景州治所由東光遷來,成為景州城。 |
《舊經》云,隋大業中有潤州僧卓庵于此,人跡不到,后有白龍銜白蓮華自空中來獻,因以為名”。龍華寺是以神話傳說得名,鎮又以龍華寺為名。 |
《水經·淇水注》引闞骃曰:“縣中有長河為流,故曰廣川也。 |
相傳,在明朝初期,該地有一座三觀廟,廟里的王老道收道童很多,名聲很大,人們又稱為王道童廟。山西移民分別于廟前、廟后立村。廟前之村稱南王道童,廟后之村稱北王道童。1940年,日本在兩村中間修建石德鐵路設王瞳車站,兩村遂簡稱南王瞳、北王瞳。取“王瞳”二字得鎮名。 |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劉氏一家遷此立村,取村名劉家莊。因該村處于江江河主河道與支流之間,故改村名為夾河劉莊。清乾隆皇帝南巡時路經此地,見風景秀麗,就在該村修建了一座行宮,該村遂遷往兩河(主、支流)北岸。每逢大水,江江河水流經此地,輒越故道而流。水不循道謂之洚,后人取其義改村名為洚河流。因鎮政府駐洚河流而得名洚河流鎮。 |
原名白社橋。唐朝永徽二年(公元561年)安陵縣移治于此,成為安陵縣城。久之,白社橋之名被安陵代替。 |
鎮人民政府駐前杜橋,因村東有一獨木橋,取名獨橋村,后演變為杜橋。 |
據《景縣志》記載:王謙古寺在城西,相傳為晉是王謙所建。明朝永樂、嘉靖間重建,后來山西移民在此建村借古寺取村名為王謙寺。 |
據傳,該村元朝末年由一名叫劉智的人所建,名劉智莊。劉智老人攜部分子女南遷另建新莊,取村名為南劉智,該村遂更名為北劉智,后演變為北留智。北留智鎮因轄區內北留智村而得名。 |
相傳,明朝初期,留智廟村西北原有一座古廟,因地勢低洼,易遭水患,南留智村首戶劉智老人捐資并主持將古廟遷至東南高地重建。同時,有人與此安家,逐漸成村。建廟之后,香火興盛,眾僧云集,很快發展成為一座很大的寺院,稱為泰山行宮(也稱老奶奶廟)。明清時代直至中華民國前后幾百年內,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根據縣至記載,“泰山行宮每年香火社會遠近畢極制極壯麗”。當地人為紀念劉智老人之功德,將該村命名為劉智廟村,后來演變成留智廟。 |
明朝時建村,因梁姓來村較早,后又建三八大集而得名梁集街。 |
據傳明初,一劉氏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后立集市,故稱劉集。 |
1958年成立連鎮公社,1984年以運河為界劃分為東西連鎮,東連鎮即今天東光縣連鎮鎮,而西連鎮則建成今天景縣連鎮鄉。 |
溫城始建于西漢,是脩市縣故治。《景縣志》載:“脩市縣故治在今縣城西三十里大溫城。”查《前漢書》、《后漢書》:漢初,脩市縣隸屬幽州勃海郡,至漢宣帝本始四年(前70)四月已丑,封清河王劉綱之子劉寅為脩市原侯,脩市縣變更為脩市原侯國。東漢初年,脩市縣并人脩縣,侯國遂廢。后來古城消失,分為二村。因孫姓居多,故名為孫溫城。因鄉人民政府駐地孫溫城,故得名溫城鄉。 |
據說,在古代后留名府是一個縣城,總府派來外地高官來此擔任縣官,縣官由于工作勞累過度,犧牲于縣衙府上,此地老百姓為了紀念此事,將留府更名為后(原為“厚”道的意思)留(留戀的意思)名(命)府。 |
據傳,明朝以前,此處有一青龍鎮,街長十數里;元末明初,戰禍連年,該鎮被毀,僅存兩端,東端改稱青蘭(西端為今之龍華)。抗日戰爭期間,青蘭又以村中大坑為界,劃分為東、西兩村。因鄉政府駐地東青蘭,故得名青蘭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