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鎮總體概況 趙鎮是金堂縣城所在地,2004年初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重點鎮。東靠三星鎮、棲賢鄉,南接淮口鎮、青白江區云頂鄉;西鄰青白江區玉虹鄉、姚渡鄉;北與清江、官倉鎮連界。全鎮10個村,11個社區,幅員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農村幅員面積88.1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16.9平方公里。 全鎮總人口134775人,其中農業人口64487人,城鎮人口70288人,城市化率為52.2%。 2005年全鎮區域內國內生產總值(GDP)23.37億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3408萬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182元。 2004年資源整合以后,趙鎮一、二、三產業比重為20:37:43。 二、資源 (一)自然資源 趙鎮屬于區域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268.7小時,年平均氣溫16.7℃,濕度較大,通常在80%左右。 區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最高817 .6米,最低434.1米。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本地區地震烈度為Ⅵ度。龍泉山脈中段縱臥區境東南部,把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分隔,境內地貌主要由低山、淺丘、平壩組成,土壤以平壩黃壤土和棕紫泥為主,兼有灰色水稻土,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栽種。 境內水資源豐富,毗河、中河、北河呈扇形貫穿全境,并在梅林公園南端匯合成千里沱江之首。水徑流量年均251.7立方米/秒。 礦產:金屬礦品種少,儲量小;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是建筑用砂、礫石礦床。另有少量頁巖儲備。另經探明,趙鎮淺層天然氣儲量達120億立方米。 森林:趙鎮現有森林面積1467.76公頃,包括:柏樹林880.66公頃,棲木林587.1公頃,全鎮森林覆蓋率達25.35%。截止目前,全鎮退耕還林面積2300畝。 (二)人文資源 趙鎮以原清康熙趙家渡而命名,古系四川四大名鎮之一。1952年9月建制趙鎮人民政府,今為金堂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中梅林公園、北濱公園、南濱公園、綠島與北河、中河、毗河、沱江相映生輝,山青水秀,街道、園林綠樹成蔭,四季鮮花飄香,被譽為""花園水城""。境內韓灘社區系韓灘古渡所在地,家珍村是已故著名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大將軍故鄉。 |
一、鎮域概況 (一)地理位置、行政區轄及人口概況 金堂縣淮口鎮是國家級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位于成都市區以東48公里,金堂縣城以南23公里的縣域中部,地處金堂縣域中西部,坐落在陀江上游,西臨縣城趙鎮、清白江,東與高板鎮接壤,北與趙家、三溪鎮相臨,南與白果鎮相連。全鎮復員面積為104.5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4個社區。2003年底全鎮總人口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萬人,非農業人口2.5人。 (二)建制沿革 淮口鎮歷史悠久,俗名淮洲。原鎮人民政府駐興隆街,元代為楊村地。明代于此置懷口鎮巡檢司,以鎮西為古懷安軍而得名。清初置懷口鎮,屬大渡鄉。宣統二年(1910)為第六區駐地。清代以后,因諧音“懷”“淮”互用。民國24年,改“懷”為“淮”,改置淮鎮聯保。民國29年,仍置淮口鎮。解放后,沿用淮口鎮之名。1951年,分置黃家鄉;1952年,分置淮口鄉。1958年9月,與淮口、同興、黃家3鄉合置為沱江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消沱江人民公社時,仍分置為淮口鎮。2004年10月根據金堂縣區劃調整將九龍鎮合并入淮口鎮。 (三)自然、交通條件及資源狀況 1、自然條件:淮口鎮鎮域地貌東南部為河流沖積平原和階地淺丘,淺丘起伏不大,一般高差為20——40米;西北部為深丘山區,高差較大。沱江由北向南穿越全鎮,水資源豐富。沱江流經鎮域28公里,確保了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對鎮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淮口鎮屬亞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乏日照,平均風速小,無霜期長,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年均氣溫為16.6℃,年平均降雨量為920.5mm,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極易形成冬干、春旱、夏澇等自然災害。土壤質地良好,十分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業的各種經營生產。 2、交通條件:淮口鎮解放前為沱江航運重要港口。解放后,先后形成金樂公路、成達鐵路、成南高速公路穿越而過,構成了縣域中部的交通運輸樞紐。成達鐵路在距鎮區2公里處設置了三級客貨站,成南高速在鎮區南部3公里處設置出入口,成為鎮域東南、西北方位重要的對外交通入口。 |
金堂縣轄鄉。宋設棲賢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鹽井鄉并入。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2.4萬。唐(家寺)巴(中)、趙(鎮)官(倉)公路過境。轄高澗、石板、牛背、麻柳、平水、磙子、向前、岳公、圣燈、風洞子、桔井埡、鹽井、三岔、華嚴、尖峰、尖山、保衛、黃石、海棠、青山、五星、新田23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薯類,兼產四季水果。飼養生豬、家禽。境內有四川鍋爐廠。.
2019年,撤銷棲賢鄉、三星鎮,設立棲賢街道,以原棲賢鄉和原三星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棲賢街道的行政區域,棲賢街道辦事處駐橘鄉路319號。 |
"一、鎮域概況 高板鎮位于成都市金堂縣城東南,距成都市區52公里,縣城趙鎮35公里,東鄰竹篙、隆盛鎮,西連淮口、白果鎮,南接平橋鄉,北與三溪鎮接壤,成南高速、金樂路和達成鐵路縱貫全鎮。金簡路、金樂路、高三路交置相匯。全鎮地形呈桑葉狀,幅員面積49.44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39110人,其中農業人口37130人,非農業人口1980人。 二、自然資源 高板鎮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2°C,年降雨量為874.7毫米,相對濕度80%,日照時數為1295.5小時,海拔在480-515米。土質為紫泥土區,耕種條件好,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水果。資水河、楊溪河、九龍灘提灌站干支渠迂回環繞出境。 三、社會經濟 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4898萬元,農業總產值達8918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070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203萬元。耕地總面積25796.56畝,土質肥沃,種植業以水稻、小麥為主,盛產優質臍橙等水果,2003年總產量達1800萬公斤,養殖業肉豬、羊、牛、雞和魚等家禽畜為主,2003年養殖業總產值4180萬元。現有各類企業18家,年總產值1.18億元,以加工性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商業服務業、文化娛樂、衛生、防疫、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除少數分布在各村外,其余大部分集中于鎮內的高板、石龍、風樹三個場鎮。 四、歷史沿革 據《金堂縣志》記載,高板鎮始建于清朝嘉慶中期,唐姓人家在此修建有唐家祠堂,在祠堂前的楊溪河上搭建高而窄的木板橋供行人過往,后逐漸成場而得名。清初屬大渡鄉,民國24年于此置高板鄉聯保,29年,建置高板鄉,1992年10月將石龍鄉與高板鄉合并設立建制鎮。
|
白果鎮位于金堂東南部,龍泉山脈東麓,山、丘、壩兼有,幅員面積62.5平方公里,轄10個自然村,1個社區,325個作業組,總人口3.9933萬人,耕地面積29632畝。 資源豐富:白果水資源得天獨厚,建有白果水電站、砂石資源惠及萬民,曾供人民大會堂使用。 交通便捷:成渝鐵路、達成鐵路緊臨其境,并設有客貨運站,成南高速穿境而過,并設有出口,白果已整體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 白果鎮——金堂東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
淮口鎮位于四川金堂縣城東南,東鄰黃家鄉,南鄰白果鎮,西鄰九龍鎮,北與趙家鎮接壤。海拔425-915.5米。鎮人民政府駐文化街23號,距縣城25公里。1999年,全鎮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861畝,其中:田8583畝、土23279畝。
元代為楊村地。明代于此置懷口鎮巡檢司,以鎮西為古懷安軍而得名。清初置懷口鎮,屬大渡鄉。宣統二年(1910),為第六區駐地。清代以后,因諧音“懷”、“淮”互用。民國24年(1935),改“懷”為 淮口鎮“淮”,改置淮鎮聯保。民國29年,仍置淮口鎮。解放后,沿用淮口鎮之名。1951年,分置黃家鄉;1952年,分置淮口鄉。1958年9月,與淮口、同興、黃家3鄉合置為沱江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銷沱江人民公社時,仍分置為淮口鎮。金樂公路穿境而過,是淮口至中江興隆鎮,淮口至成渝鐵路五鳳溪和紅花塘火車站3條公路的起點,正在建設中的成達鐵路于境內設站。解放前為沱江航運重要港口,交通便利。鎮內建有成都市第二紡織廠、沱江起重設備廠、淮口軋花廠等一批基干工廠,為縣內工業基地之一,是縣內第二大鎮。鎮內文物古跡甚多。 1999年全鎮糧食總產量8975噸。水稻面積6976畝,年產3683噸;玉米面積13175畝,年產4608噸;紅苕面積11298畝,年產2867噸;小麥面積15794畝,年產5375噸;豌豆面積1109畝,年產160噸;胡豆面積1503畝,年產160噸;經濟作物:棉花面積780畝,年產51噸;花生面積1855畝,年產334噸;油菜面積2114畝,年產298噸;甘蔗面積148畝,年產544噸;食用菌600萬袋;其它農作物:水果年產6210噸;蔬菜4051畝,年產5591噸;海椒面積323畝,年產175噸;西瓜面積250畝,年產403噸。鎮有拖拉機33臺,大中型抽水機88臺,微型抽水機3200臺,電動機36臺,農機總動力171萬千瓦。全鎮森林面積9012畝,植樹601.1萬株。 淮口鎮全年鎮出欄生豬3.66萬頭,家禽173379只,年產禽蛋285噸,羊3715只,兔18009只,牛1805頭。年有淡水養魚塘面積1062畝,稻田養魚820畝,總產量333.6噸。鎮境內有公路18.4公里,機耕道106公里,全鎮村已通汽車。投資20萬元,維修淮口至三溪公路(淮口段)油路建設1.8公里,已有21個村通電話,基本完成村村通電話工程。1998年投資45萬元,新建、改建公路6公里;改建水渠4公里。1999年投資200萬元進行農村電網改造,完成了各村的變壓器和主線路工程建設;農房改造320戶,面積達3.8萬平方米。 建制沿革 淮口鎮歷史悠久,俗名淮洲。原鎮人民政府駐興隆街,元代為楊村地。明代于此置懷口鎮巡檢司,以鎮西為古懷安軍而得名。清初置懷口鎮,屬大渡鄉。宣統二年(1910)為第六區駐地。清代以后,因諧音“懷”“淮”互用。民國24年,改“懷”為“淮”,改置淮鎮聯保。民國29年,仍置淮口鎮。解放后,沿用淮口鎮之名。1951年,分置黃家鄉;1952年,分置淮口鄉。1958年9月,與淮口、同興、黃家3鄉合置為沱江人民公社。1961年8月,撤消沱江人民公社時,仍分置為淮口鎮。2004年10月根據金堂縣區劃調整將九龍鎮合并入淮口鎮。 地理位置 金堂縣淮口鎮是國家級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位于成都市區以東48公里,金堂縣城以南23公里的縣域中部,地處金堂縣域中西部,坐落在陀江上游,西臨縣城趙鎮、清白江,東與高板鎮接壤,北與趙家、三溪鎮相臨,南與白果鎮相連。全鎮復員面積為104.5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4個社區。2003年底全鎮總人口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萬人,非農業人口2.5人。 - 基礎設施
1、自然條件:淮口鎮鎮域地貌東南部為河流沖積平原和階地淺丘,淺丘起伏不大,一般高差為20——40米;西北部為深丘山區,高差較大。沱江由北向南穿越全鎮,水資源豐富。沱江流經鎮域28公里,確保了人民生產,生活用水,對鎮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淮口鎮屬亞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乏日照,平均風速小,無霜期長,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年均氣溫為16.6℃,年平均降雨量為920.5mm,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極易形成冬干、春旱、夏澇等自然災害。土壤質地良好,十分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業的各種經營生產。 2、交通條件:淮口鎮解放前為沱江航運重要港口。解放后,先后形成金樂公路、成達鐵路、成南高速公路穿越而過,構成了縣域中部的交通運輸樞紐。成達鐵路在距鎮區2公里處設置了三級客貨站,成南高速在鎮區南部3公里處設置出入口,成為鎮域東南、西北方位重要的對外交通入口。 淮口鎮有較好的水、電、路、氣、通訊、光纖等基礎設施,交通便捷,成達鐵路在淮口設有客貨站,成南高速在此設有出入口,金樂公路穿境而過,以淮口為中心,向周邊鎮、縣(區)輻射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境內有裝機容量1.5萬千瓦的九龍灘電站,并緊鄰裝機容量1.65萬千瓦的白果電站;淮口鎮是全省十佳食用菌生產基地,是全縣優質黑山羊基地鎮;2004年食用菌種植規模達7千萬袋,出欄黑山羊3萬多只。成都金堂電廠、成都紡織印染工業集中發展區的落戶,為淮口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五鳳鎮位于金堂縣城南,沿沱江兩岸,距成都市48公里,離縣城趙鎮45公里,距成都市龍泉經濟開發區42公里,簡陽市37公里。鎮東與白果鎮和簡陽市宏緣鄉,南與簡陽市桂花鄉、靈仙鄉,西與龍泉驛區清水鄉,北與白果鎮和青白江區人和鄉相鄰。鎮域位于東經104°25′08″~104°31′51″、北緯30°35′21″~30°40′53″之間。海拔最高873.7米、最低411.5米。 全鎮幅員面積6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318畝,其中:田2949畝,土:17369畝;宜林山地38900畝。 2001年全鎮總人口29227人,其中:農業人口26980人。男:15473人,女:13754人。是漢族聚居重鎮之一。有少數民族4個,15人。其中:回族4人,藏族8人,彝族2人,羌族1人。 五鳳鎮屬深丘地貌特征,土質為紅黃壤土,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種植。沱江河從境內流過,有著豐富的砂石資源,五鳳砂石曾經被國家指定為重點工程建筑材料,已有60多年歷史。成渝鐵路穿鏡而過,五鳳溪、紅花塘火車站,分別坐落在本鎮紅花村和羅壩村。境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降水量924毫米,日照為1241小時,年無霜期290天,氣候溫和。 鎮有公路114.3公里,其中柏油路26.2公里,機耕道34.3公里;縣、鎮公路和鐵路交通便捷;水電、通訊等配套設施齊全。 五鳳有著多種移民文化。江西會館就是江西客家人的后裔聚集之地,現在還保留“老表”的稱呼。鎮古遺址有關圣宮、王爺廟、火圣廟、南華宮和距鎮1.5公里的炳靈店。炳靈店原名炳靈占,三國時期,劉備征戰吳國途經炳靈,準備在此修墓,而孔明不同意,就修了一個店鋪,占了劉備的墓而得名。康熙14年,云頂山一名叫太子的弟子云游到此,感悟此地有些靈氣,便在此修建了炳靈廟。關圣宮、南華宮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轄五鳳溪、羅家壩2個社區居委會及金鳳、青鳳、玉鳳、小鳳、白鳳、金箱、白巖7個村民委員會,173個村民小組。 |
" 在川西龍泉山以東30公里的金堂縣,有一個被中國柑桔研究所所長沈兆敏命名為“中國臍橙第一鄉”的地方,這就是因盛產臍橙而遠近聞名的三溪鎮。 三溪鎮因境內三條自然溪河迂回流過而得名。鎮內日照充足,晝夜溫差明顯,空氣濕度適宜,酸堿適中,有機質含量高,特別適宜臍橙生長。交通非常方便,鎮、村組、果園公路網四通八達,實現了鎮道水泥化,村道柏油化,組道碎石化,60%的果園形成了觀光公路。 勤勞、智慧的三溪人因地制宜,靠種臍橙致富達到了小康。2002年,全鎮人均純收入3113元,其中臍橙收入900元,臍橙產值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43%,臍橙成為全鎮的經濟支柱。三溪鎮加大科技力度,在發展產量的同時,狠抓臍橙質量,使臍橙成為高品質商品走向市場,并籌建了臍橙開發公司引導全鎮果農走產業化的道路。 三溪臍產業的蓬勃發展,強有力地推進了其它行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業興百業旺”的發展格局。三溪鎮以“建一個市場,帶一片產業,富一方百姓”為指導思想,于1996年投資1000萬元新建了一條東西長500米,南北長200米,寬14米的農民新街,建成兩個市場——綜合市場和農貿市場;架了三座橋,連通了三條通道,使三溪這個百年小鎮擴容一倍,等于再造一個三溪場鎮。通訊便利,隨著鎮郵電大樓的峻工使用,實現了村村通、組組通電話。投資發展了農村有線電視,建好了科教文化活動中心,建成白云中心村,集居家、旅游、休閑為一體,推進臍橙產業向縱深發展,集鎮內現有初級中學一所, 中心小學一所,幼兒園一所;有商業飲食服務網點229個,規范的商業市場1600平方米,農副產品交易場地4500平方米,擁有衛生院一個,符合國家標準的個體醫療保健所1個。隨著小城鎮建設的逐步完善,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到2002年,全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662萬元。以臍橙開發公司、頁巖磚廠、利民罐頭廠為骨干企業的鄉鎮企業產值和效益明顯增加,企業發展規模超過·了前十年的和,顯示出較大潛力。三溪已成為科技、經濟、服務功能基本齊全的新型集鎮。 ".。 |
"福興鎮產業發展布局規劃
農業發展方向 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科技興農,結合福興鎮集山、丘、壩為一體的特色,突出發展蔬菜、食用菌、畜牧業等高效農業,走農業向產業化經營之路;培訓農民,教育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 工業發展方向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突出發展農副產品為主的加工業,在現有工業的基礎上形成數量擴張,并引導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集約化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方向 通過對城鎮基礎設施的改善及第一、二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農村商品貿易流通,大力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及服務業。 產業布局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及產業發展方向,按照自然條件的相似性,主導產業的相關性,將全鎮劃分為“兩點、兩片”。 兩點 ⑴福興場鎮--主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商貿服務、居住為主的二三產業,將場鎮建設成為二三產業的集聚點和人居中心;⑵東風水庫--結合東風水庫開發建設及農戶聚集點建設,積極發展餐飲娛樂、生態觀光農業,突出休閑度假主題,建成度假休閑中心。 兩片 ⑴西部經濟片區--主要位于龍泉山脈山區,集中發展反季節、秋淡季、無公害蔬菜,輔助發展畜牧養殖及林果業;⑵東部經濟片區--主要位于丘陵、壩區,大力發展以食用菌、蔬菜(南瓜)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積極發展商品農業,建成為城鎮服務的肉類、禽蛋、菌蔬等副食品供應基地。
城鎮建設布局規劃
城鎮發展方向 依據福興城鎮地處淺丘,位于清溪河側,周圍地形起伏較大,城鎮主要向東、西發展。近期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遠期規劃3平方公里,明確定為邊際商貿城鎮。 總體布局 規劃總體布局共分為三個功能區:東北面為文化、衛生、居住區;西面依托舊城鎮形成行政商貿餐飲服務區;東南面為工業倉儲區。 基礎設施規劃 (1)對外交通:三金路從城鎮內部穿過,對城鎮的內部各項功能有過境交通的通過能力都有較大影響。規劃將過境路改走南面邊緣路過境。統籌考慮農村路網與周邊鄉鎮連接道路的規劃與建設,對外交通汽車站及停車場,位于城鎮東側主干道旁。(2)城鎮路網與自然地形銜接緊密,協調一致。 |
" 金龍鎮位于金堂縣東北部,距縣城39公里,幅員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257畝。轄6個村,1個社區,164個組,全鎮總人口2731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3人,城鎮常住人口1700人我鎮已建成“積淮路”金龍段鎮道三級水泥路,各村也建有水泥路、瀝青路、碎石路,交通方便。臍橙、蠶桑、黑山羊生產在我鎮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年產柑橘達5315噸,蠶繭達311噸,出欄生豬29050頭,黑山羊出欄可達5762頭。另外,我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大紅柑、清見等優質雜柑品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 |
" 趙家鎮位于金堂縣東北部龍泉山脈東側,距金堂縣城27公里,幅員面積64.79平方公里,地型山、丘、壩兼有。2003年4月實行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后,將原來所轄的17個行政村、1個村委會、165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調整為8個行政村、2個社區,168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67萬人。 境內有清溪河、幸福水庫兩大灌溉體系,常年氣溫17.1℃,年降雨量800毫米,適宜種植小麥、水稻、玉米、油菜、花生、水果、蔬菜和其它各種經濟作物。山區面積遼闊,地理、氣候優勢突出,適宜畜牧業生產。全鎮主導產業是糧食,重要特色產業是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年食用菌種植量達3500萬袋以上,是四川省食用菌種植實驗示范基地,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西歐各國。畜牧業生產發展迅猛,基本實現了“三元雜交”肉豬生產改良,年出欄達2.5萬頭,山區黑山羊養殖基本形成規模,獲得了金堂縣黑山羊養殖示范基地稱號。 全鎮基礎設施健全,有縣道淮興公路貫穿全境,村道已建成水泥、柏油路17公里,還有絕大部分尚在建之中,實現了各組通碎石路,各村通有線電話的目的。目前全鎮電話裝機近2000部,無線電網已覆蓋全鎮各處,實現了無盲區,場鎮內水、電、氣三通,6個村(社區)已通有線電視。截至2002年底,全鎮重點企業4家,個體工商戶537家。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28億元),財政收入2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55元。".。 |
" 竹篙鎮位于金堂縣境內東南部距縣城趙鎮45公里,東與土橋鎮、廣興鎮相接,南與簡陽市的柏林場相鄰,西與高板鎮石龍場相聯,北與隆盛鎮毗鄰,是簡陽、樂至、中江、金堂的重要商貿、物資集散重鎮,自古便有“小川北路”上要沖之稱。是我縣下五區和連接樂至、中江、簡陽等鄰縣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屬于丘陵地貌,幅員面積71.6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1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90米。轄11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5萬人,農業人口4.3萬人,勞動力3萬余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到1.3萬人。鎮內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校3所,小學9所;有縣級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4個,派出所1所,敬老院1所,是全國第一個打工仔回鄉創業示范區、省級鄉鎮企業示范區和四川省小城鎮重點鎮。 自然資源 竹篙鎮位于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早,夏季炎熱,雨季集中,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秋雨綿綿;冬季結冰少,霜期短,常年平均降雨量815.66mm,蒸發量為541.6mm,無霜期達300天,平均氣溫17.1℃,全年日照1250小時。竹篙水系分布較為合理,流域面積在0.0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三條,均屬沱江水系,資水河流經我鎮9.1公里,流域面積0.273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3.7m3/S;壯溪河(又名金簡河)流經我鎮7.7公里,流域面積0.12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0.47m3/S;竹篙溪流全長9.1公里,流域面積0.097平方公里。 社會經濟 1、2006年,全鎮農業年增長8.6%,農村人均純收入4370元;工業年增長21%;第三產業年增長17.6%。2、全鎮2006年總耕地面積36126畝,人均耕地0.78畝,土質一般為成都粘土,耕種條件好,農業逐步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轉向以蔬菜、雜柑、蠶桑等為主;養殖業以生豬、黑山羊、肉牛及小家禽為主。竹篙鎮是我縣重要的水果、生豬,是肉牛、黑山羊、食用菌生產基地。3、竹篙鎮現有企業和個體戶1080家,其中年產值上百萬的有8家,主要為建材、建筑及農產品加工企業。4、竹篙鎮第三產業發達,商業服務業、文化娛樂、衛生、醫療、防疫及金融保險社會配套設施較為完善。 |
" 地理位置及人口 轉龍鎮位于金堂縣城東南60公里,距成都市區76公里。東與中江毗鄰,南西北分別與本縣廣興鎮、竹篙鎮、隆盛鎮接壤。幅員面積46.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26000畝,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1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4萬人,非農業人口0.06萬人。 自然環境 全境地處淺丘,海拔405-565米。資水河橫貫6個村,天然植被豐富,山青水秀,1991年被命為“成都市綠化之鄉”。近幾年,全鎮大規模退耕還桑,新拓展良桑園近萬畝。如今,一到春夏,滿山遍野,桑園疊翠,蓊蓊郁郁,編織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工農業概況 工業以鄉鎮企業為主,全鎮有各類所有制企業500余家,年產值達1.5億元,其中轉龍絲廠、高光絲廠和成都歐康科技植化有限公司為重點骨干企業,轉龍絲廠一直被譽為“成都市鄉鎮明星企業”。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如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紅苕),如今通過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已初步形成了以蠶桑、畜牧、水果、蔬菜等為主的經濟發展優勢產業。 特色產業——栽桑養蠶 改革開放以來,我鎮經過多年的艱苦的實踐和探索,結合宜桑宜蠶的土壤、氣候、豐富的非耕地資源及充裕的勞動力等優勢,走出了一條以蠶桑產業帶動其它產業全方位發展的新路子。1999年全鎮栽桑360萬株,2000年栽桑400萬株,2001年栽桑350萬株,2002年栽桑200萬株,2003年栽桑300萬株,2004年栽桑280萬株,2005年栽桑150萬株,7年共栽桑1300萬株,新拓展良桑園9000畝。近幾年,全鎮養蠶規模都在萬張以上,年產值均超過800萬元,其規模和效益占全縣50%以上,占成都市的四分之一,是成都市有名的蠶桑之鄉。我們已探索出了“協會+公司+共育戶+農戶”協調發展的路子,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為進一步壯大蠶桑產業經濟,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翻新傳統農業,挖掘優勢資源,發揮土地效益最大化,建立了金堂縣大橋蠶桑產業專業生產合作社,開辟了土地流轉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邁出了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步。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實現蠶桑基地規模、養蠶規模、蠶繭產量、農民養蠶收入、蠶業行業收入“五個第一”的目標,達到良桑過萬畝、年產繭超萬擔、全行業收入上億元,建成“四川省蠶桑第一鎮”。 |
" 土橋鎮位于金堂縣城東南邊陲,距縣城69公里。鎮境呈飛鷹狀,屬深丘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幅員面積41.6平方公里。鎮轄6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31958人(其中農業人口29054人,非農業人口2904人),場鎮常住人口達6000人。耕地面積24215畝(其中田66393畝,土17822畝),人均耕地0.88畝。2005年財政收入39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4元。 土橋鎮屬農業大鎮,經濟作物以水果(紅桔、臍橙、雜柑等)、蔬菜、棉花、油菜為主;畜牧業以生豬、黑山羊和小家畜禽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 鎮內有縣屬完中1所,鎮屬中心小學3所,中心幼兒園1所,中心衛生院1所,郵電通訊設施完備,程控電話達3268余部,全面開通移動電話、無線尋呼,實現村村通電話;舊城改造已達6800平方米;“三五”變電站1座;有日供水量1750立方米自來水廠1個,場鎮一環路街道全面鋪通水泥路面,金樂公路橫穿土橋而過,水泥路已達金樂交界處。交通便利,村村通車,土橋鎮是四川省重點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縣級文明場鎮,連續七年保持市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鄉鎮榮譽稱號,2000年被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被縣委授予紅旗鄉鎮黨委,2003年被評為市級衛生場鎮。近幾年的綜合目標考核排名在全縣10位以內,由于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習慣與外界交流廣泛,素有“土橋不土”之稱。 優勢資源 土橋鎮地處金堂縣城東南邊陲,東連樂至縣良安鎮、金順鎮,南接簡陽市五合鄉、金馬鎮,西傍云合鎮,北與又新鎮毗鄰,距離縣城69公里,成南高速公路的通車,到成都市車程為1小時。地處深丘,海拔平均高度450米,鎮內是資水河發源地之一,土質以紫色土為主,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8℃,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無霜期285天,旱地一年三熟。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紅苕、碗豆為主;經濟作物以“不知火”雜柑、臍橙、紅橘、油菜、花生為主;畜牧業以二元雜交母豬、黑山羊和小家禽畜以及水產品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量11418.3噸,油料總產量1973.4噸,糖料總產量317.5噸,肉類總產量5223.7噸,水果總產量5164.3噸,蔬菜總產量23871.5噸,產魚251噸,產藕226噸。 |
" 云合鎮位于金堂縣東南部,東與土橋鎮、簡陽市和平鄉相連,南接簡陽市金馬鎮,西鄰簡陽市三合鎮、踏水鎮,北與竹篙鎮、又新鎮相連。海拔最低386米,最高538.1米。鎮人民政府駐云合場,距縣城68公里,離成南高速公路黃桷椏入口處27公里。 全鎮轄10個村,1個社區,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314人,有云合鎮鎮中學一所,完小2所和村級小學6所,有城關衛生院一所及規模企業4個。 全鎮輻員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161畝,盛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油菜、花生、西瓜等經濟作物。水果主要有柑桔、臍橙、梨等,年產量達3600噸。畜牧業發達,年出欄生豬3.6萬頭,金堂黑山羊5000余只,小家禽、家畜20萬只,1063畝淡水養魚面積,年產鮮魚200噸以上。 全鎮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鎮內公路交通網絡已全面建成,全鎮已基本實現村通瀝青路和鎮通水泥路,逐步形成通往周邊鄉鎮和成南、成渝高速的重要樞紐。電力充足、通信發達,鎮內電力由土橋35KV度電站供電,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信塔4座,電話入戶率達到60%,現有郵政所2個,有線電視光纖一座。水資源豐富,資水河貫穿全鎮6個行政村,水質清澈無污染。2005年底,鎮內新建自來水廠一座,日供水700立方米。 金堂縣云合鎮歷屆黨委政府勤政務實,不斷開拓創新。展望未來,鎮黨委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圍繞打造資水河流域生態農業示范帶、構建金堂南大門對外窗口和邊貿重鎮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 |
" 又新,川中丘陵地帶的風光寶地。 又新,成都市邊緣一腳踏三縣的重鎮。 又新,金、中、簡、樂交通樞紐上的明珠。 又新,位于金堂縣城東南,面積50.56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形似“駱駝”。轄2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3.5萬人。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尤以糧、棉、果、畜、菌等量大質優,遠銷中外。又新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清同治時改場,取“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而得名,2001年9月建制又新鎮。 又新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獨特。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趙鎮58公里,成南高速通車后,距成都60余公里。地處成都、德陽、資陽三市交界處的又新鎮,居金樂公路之要塞,得資水河水道之便利,鎮內又新、永樂兩個集鎮都是金、中、簡、樂交匯的重要物資集散地。 又新投資環境優越,基礎設施完善。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又新,借天時、地利、人和,圍繞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居住舒適、生活富裕、社會安定”的現代化新農村的要求,建有鄉鎮一流的移動發射塔、郵電大樓和程控模塊局,光纖傳輸、程控電話、移動通訊、鄉村公路覆蓋區域每個角落。為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中心村建設步伐,鎮黨委、政府立足長遠、敞開大門、廣交朋友,以開明促開放、開放促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的配套服務,引來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投資創業、大展宏圖。目前,已有四川鼎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四川貝爾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金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都金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商家投資又新。 又新風光旖旎,服務娛樂設施配套。資水河畔的白鶴山、天頂山莊清幽奇秀,湖廣入川的會館、水觀音等廟宇古樸典雅。有漢代崖墓群,13對石獅,造型優美,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位于資水河與蔡家河交匯處,三面環水的鰍魚島四時景色紛呈:“三春桃花流水,果林噴香;夏日飛舟激浪,驚濤拍岸;金秋層林盡染,碩果累累;冬季梅香四野,漁歌唱晚。”依托小城鎮發展起來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餐飲、服務業配套成龍。 又新歷史上農業、商貿業發達,民殷商富,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又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現代文明的蓬勃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