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鎮居民委員會,地處大塘鎮政府駐地,海拔910公尺,省道凱榕公路貫穿其境而過,轄區共有380戶,398人。居民委員會境內有大塘鎮人民政府、大塘小學中心校1所,衛生院1所,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林業站等部門和供電所、郵政支局、信用社等企業。距雷山縣城12千米,交通便利。街道整潔干凈。著名的水上糧倉在境內,游客紛至踏來。境內山清水秀,已在不斷的開發旅游。轄面積為2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508553550。 |
新橋村地處貴州省雷山縣南面,為大塘鄉人民政府駐地,爐榕線公路穿村而過,距縣城13公里,到黔東南州州府58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229戶,971余人,由三個自然寨組成。新橋原名王家寨,均系超短裙苗族。民族風情濃郁,服飾,建筑奇特。有耕地面積870畝,人均耕地面積1.23畝,主要出產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紅薯、茶葉、水果等。2010年人均占有糧380公斤,人均純收入1980元。村黨支部有0黨員17名,其中女3名。
1994年被列為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景重點旅游景點村之一,被譽為“超短裙苗第一村”保留至今的風俗民情古樸濃郁、原汁原味。村寨中央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建設別具一格的“水上糧倉”。 |
咱刀村地處雷山縣城以南13千米處在鎮政府所在地,距省道重(安江)黎(平)公路0.5千米,村委會駐地,海拔940米,四面環山,多為梯田坡地。地處山腳,沿坡建村,呈塊狀聚落。坐東向西。房屋為木質結構瓦頂吊腳樓建筑。苗族石、李、余、顧、楊姓居住。有179戶,788人。主產水稻、玉米、紅薯、小米、洋芋、豆類、天麻、黑毛豬等。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吃新節,苗年節等傳統節日。咱刀系丹江長裙苗,寨內諸姓可結親。咱刀苗寨節日較多,其中吃新節和苗年節較為隆重。過節期間四面八方的人們來這里跳蘆笙,這里跳蘆笙最為獨特的環節就是討花帶,是一種只許本村青年討喜外來女孩跳蘆笙的方式。在跳蘆笙時如果本村的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便可拿起蘆笙到女孩面前討花帶,然后雙方要交換禮品牽手到蘆笙場中間來喝交杯酒,讓場內外的人們一起見證,場面非常熱鬧。以前許多男女青年以這樣的一種獨特方式結為夫妻,展現出人們純潔而優雅的為人之風。轄面積為6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8985820119。 |
一、地理位置
新聯村位于雷山縣大塘鄉西南部5公里處,距雷山縣17公里。東北面與本鄉新橋村搭界,東臨九十九水庫,西北面與本鄉獨南村搭界,西南面與本鄉獨南村和丹寨縣境內搭界,東南面與本鄉新塘村搭界。地勢西南方向傾斜直抵溝壑,梯田層巒,田園風光秀麗。 二、道路交通 1、對外交通 村內緊有一條丹雷公路從九十七接凱榕二級公路橫穿東西而過,向西經過獨南村、也耶村通往丹寨縣。 2、村內交通情況 村內交通主干道除了翁元自然寨有部分道路已水泥硬化外,其他自然寨路面都為土路。 三、村莊情況 全村有4個自然村寨8個村民小組,335戶1705人。苗族人口占總數的60%。目前,全村現有0黨員21名,其中女黨員1名。人口男女比例男性較多于女性。村里絕大部分適齡學生能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村民95%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數青壯年前往外地打工。 四、產業結構 基本以自濟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近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出現茶業,養豬、養羊、養牛等的扶持個體產業。 五、村莊文化 村內有長裙苗、短裙苗和漢族,呈現苗漢雜居的文化特色。 六、房屋現狀 由于自然寨多,整體布局比較零散。房屋建筑多分布在自然寨集中區。村內房屋基本上是以苗族吊角樓木房為特色,一般為二層,3-5間,住房面積約80-120平米。近年來,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和在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的扶持下,大部分危房都得到了改造。 七、公共設施 村內有小學,校內有水泥球場全場,教育設施缺乏。村委樓新改建,內設一間會議室,一間圖書室;有村衛生室和醫護人員一名。 八、基礎設施 生活用水主要是天然水源用水,無自來水。生活用電已入戶,基本上每個家庭都已裝電話,大多數家庭已安裝閉路電視。 九、綠化環境 主要是農田、種植杉木、茶園、楠竹和果園地、菜園地,野生的松林、雜木等。
十、村民收入與生活情況 村民主要以務農和養殖為收入,收入水平低。近些年,大多數紛紛往外地打工,大大地增加了家庭和個人收入。
|
獨南村祖先從開懷遷到雷山縣城馬家屯羊場壩,由于種種原因,又遷至現在的大塘鄉新橋村上游(楊茍)祖先居住的地方,最后才到獨南定居。獨南人民在此生息敷衍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現全村轄三個自然寨,九個村民小組,目前共280戶,1128人,耕地面積1011畝。
自定居獨南后,在那漫長的舊社會,生產方式依靠刀耕火種,生產力及為落后,加上獨南村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氣候惡劣、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低,祖祖輩輩都過著食不裹腹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0的英明領導下,改變了獨南村貧困落后的面貌,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榮村貌不斷改變、基礎設施建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新景象,建設了全村道路硬化工程、學生教學樓、村兩委辦公樓、婦女活動中學樓、村衛生室、人畜飲水工程、村組公路開通、大水溝水泥硬化、大小水井改造、茶葉基地建設等。解放以前獨南村已涌現出一批黨政干部,先后在各級各部門工作的已有近30人。村民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農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獨南村民與其他苗族同胞一樣,都是熱情好客、樸實敢厚。民族風情濃郁,且獨具特色,保留了原生態的苗族文化。主要節日有端午節、吃新節、苗年節等。特別是“端午節”,遠近聞名,熱鬧非凡。相鄰各村寨男女老少集聚獨南村過節。同時還開展各種文蜈體育活動、男女青年情歌對唱及蘆笙盛會等。
|
也耶村東與丹寨縣排調鎮羊物村接壤,南西部與獨南村交界,西面與丹寨縣黨郎村接界。國土面積4.02平方千米。也耶村海拔635米。全村4個自然寨,2個村民組,總戶數94戶,全村總人口366人,2005年以來開始種茶以來,大牲畜14頭,生豬存欄125頭。全村總收入32249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1726元。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設有衛生室一棟,村兩委辦公樓一棟,小學一所(2010年撤銷村級小學,學生全部到大塘就讀)。人口總數:336人 ,行政區面積:4.02平方千米,居住苗族 ,所轄羊顯、南湖、干條也耶、干所里丟八養、烏龍,主要經濟產業:水稻,茶葉,種草養牛,種草養羊,名特產品:茶葉,野菜,辦公所在地:也耶村村委樓,自然條件:交通便利,牲畜較多,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 雷山縣大塘鎮也耶村距縣城36千米,鎮政府23千米。是一個短裙苗族聚居的貧困村,也耶村分有:干條也耶.干所里.羊顯.南胡.八丟養.烏龍等自然居民點。有2個村民組,94戶,336人。有王.楊.余.龍四個姓氏。王姓是該村居住最早的居民,距今約200年。楊姓從獨南遷下來住,有150多年。余姓從桃江的喬王村遷來,有近150年的歷史,龍姓來最后。雷丹公路穿寨而過,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端午節,吃新節,苗年節等傳統節日。轄面積為4.02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595530202。 |
一、基本情況
大塘鄉新塘村地處雷山縣城南18公路處,距省道雷榕公路3公里,全村有3個自然寨,15個村民小組,367戶,1752人,勞動力1138人。由于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新塘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滯后,2000年底,全村尚有貧困人口682人,其中極貧人口112人,貧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8%,極貧人口占貧困人口的16%,困難面大且貧困程度深,全村有耕地面積1782畝,其中稻田1182畝,旱地600畝,人均耕地面積1.01畝,人均糧食335公斤,人均純收入450元,較全縣平均水平低。
二、貧困原因分析 新塘村經濟發展滯后,主要原因是:1、農業生產資料質量低劣,加之自然災害頻繁。2、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全面發展。3、山區農業綜合開發較晚,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再加上交通信息閉塞等原因,經濟無穩定收入來源。
三、奮斗目標 經過10年的努力艱苦奮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逐步改善社會、經濟、科技落后狀況和生態環境狀況,具體目標為:1、基本實現人均0.5畝以上的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戶均1畝經濟林和0.6畝以上山野菜基地,戶均飼養6頭以上的商品畜,85%以上勞動力掌握2門以上農業適用技術,通過項目開發,使90%以上的農戶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40%的農戶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人均純收入達到1840元以上,修建105口沼氣池,450個蓄水池,新建村兩委辦公樓、衛生室、文化站,發展經濟作物145畝,技術培訓達到2000人次,村集體經濟積累達7萬元以上。 |
橋港村位于雷山縣的南邊,距縣城26公里。由開茶、大寨、新寨、兩卡、羊單等5個自然寨組成。全村304戶,14個村民小組,1274人。有李、任、余、金、楊、張、徐等姓,是個苗族(長裙苗、短裙苗兩種)和漢族雜居的大村。曾是排里村、新塘村、掌批村和橋港村的鄉政府和學校所在地。至今仍然是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
橋港村依山傍水,村腳下兩條小溪,如同慈母張開雙手摟住自己的孩子。青山綠水,古樹參天。一層層梯田好似登上天堂的梯。橋港村海拔約800米,氣候溫暖,適合各種作物生長。初春,百花爭艷,村里一片櫻花爛漫,一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其間,又有農民披蓑戴笠在田間吆喝著牛耕地;夏天,山上、田間到處一片綠油油,村民們忙碌著采摘楊梅給親朋好友品嘗;金秋十月,一片片金黃黃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迎風點頭。農民諉β檔厥嶄鈄牛笳舐澩鍔嘧乓磺崾盞母瑁歡歟八毓α艘荒輳嗣且滄呂矗簿駁納釵嬌諞堆蹋卻龐巫庸槔礎<胰送啪郟退惆籽┌òǎ睦鏌彩橋諶詰摹� |
掌批行政村位于大塘鄉東南部,距省干道爐榕公路3.5公里處,距雷山縣城21.5公里,進村公路貫通村寨。與丹寨縣的掌娃、孔慶村接壤,毗鄰本縣的南腦、孔勇、排里、橋港等村。
村寨情況:(村寨戶數、組數、人口等情況) 掌批村轄12個村民小組,分上寨、下寨、下寨新寨三個自然寨共307戶,1348人。 產業結構 掌批村可耕地總面積為1414畝(其中稻田1068畝,土332畝),有林地面積為1230畝。村民的主要產業:種植類主要為水稻、玉米、茶葉等;養殖類主要是黑毛豬、牛、土雞等。 村寨文化 掌批村為短裙苗系為主,民族風情濃郁,素有超短裙錦雞舞之鄉的美譽。村里的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特別喜愛吹蘆笙,跳銅鼓舞,跳扁擔舞等。 房屋結構 掌批村房屋整體分布密集,房屋只要以木質結構吊腳樓為主。房屋一般為二到三層之間。近兩年來,經過農村危房改造后,掌批村的部分茅草房等危房,都已經過改造。現在村民住房人均面積已達到40多平方米。 公共設施 村內建有完全小學一所,教育設施基本完備。村里建有衛生室,配有專業的衛生人員一名,,不過因醫療條件缺乏,為村民就醫看病帶來了諸多不方便。村內建有公共娛樂場地,占地有200多平方米。 基礎設施 1、水:現村里所有農戶都用上了自來水。2、電:生活電網已建成,輸電線已經入戶。3、通訊:手機網絡信號覆蓋全村,80%的家庭里都使用手機等通訊設備。 村民收入與生活情況 從調查得知,被調查的農戶中家庭年純收入都在1200元以下,農戶的收入來源只要靠務農和養殖。
|
排里村距縣城26千米、大塘鎮政府12千米,是一個懸崖峭壁下的短裙苗族聚居村寨,房屋為木質結構瓦頂建筑,坐北向南。也是一個特別貧困村寨,轄3個自然寨,排里村由大寨、小寨、新寨,7個村民組,101戶,497人。主要有三種林地(位于高海拔的雜木林占大部分,巖石陡坡雜林地和杉木地),目前主要農業以水稻、玉米等為主,喂養少量家畜和外出務工帶來點收入,時常有笀筒蘆笙隊出村送葬老人和表演宣傳我村的笀筒蘆笙民族文化。已修通鄉村公路,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吃新節,苗年節等傳統節日。轄面積為3.64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985270732。 |
也宜村位于大塘鎮人民政府駐地東2千米,轄也宜大寨、中寨、小寨3個自然寨,3個村民小組,苗族任、金、陸等姓居住,有138戶,544人,出產水稻、包谷、紅薯、洋芋、小米、豆類等1991年糧食產量為56000千克。已修通鄉村公路,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端午節,吃新節,苗年節,鼓藏節等傳統節日。轄面積為3.5067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595500691。 |
交臘位于大塘鎮人民政府東33千米,距省干道爐榕公路24.8千米處,已修通鄉村公路,海拔1353米。除西面與高巖村接壤外,其他三面均為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高寒,山高,常被云霧繚繞,森林密布,牧草茂盛。適宜發展林、牧業。轄交臘上寨、中寨、下寨,水寨、干打撈5個自然寨。交臘村委清江苗系為主,民族風情濃郁,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特別愛吹蘆笙,跳蘆笙。有93 戶,376人。 種植茶葉、水稻、小麥、油菜、包谷、紅苕、洋芋等,養殖黑毛豬、稻田魚等。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吃新節,苗年節,鼓藏節等傳統節日。轄面積為6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765501220。 |
高巖村在大塘鄉的東北部,與東部與交臘村接界,北部與丹江鎮黨高村交界,西面與水溪村接界,南部與烏獨和桃江山灣村接界,是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外圍經營區之一。國土面積24.5平方公里。高巖大寨海拔1258米。全村3個自然寨,163戶,5個村民組,在家務農138戶,外出24戶,全村總人口645人,其中男375人,女271人。在校大學生3人,在校高中7人,在校初中18人。國土面積18623.7畝。全村耕地1885.46畝,其中,田596.86畝,土1286.6畝。2006年以來,全村新建茶園1399畝,建園規模50畝以上茶園大戶有8戶,面積1141畝。大牲畜160頭,生豬存欄250頭。全村總收入61,149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1026元。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設有衛生室一棟,村兩委員會辦公樓一棟,高巖片區完全小學一所。 |
水溪村位于大塘鎮人民政府駐地西8千米,轄水溪,水溪上寨兩個自然寨,有4個村民小組131戶,443人。出產水稻,紅苕,包谷,洋芋等。已通公路,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吃新節,苗年節等傳統節日。水溪片區在雞鳩水庫上方,為了安全起見,水溪村民大多搬遷到縣城居住。轄面積為2.56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688551288。 |
雞鳩村距雷山縣城9千米,距鎮政府駐地12千米,屬省級貧困二類村,轄一個自然寨,兩個村民小組,115戶,477人,為長裙苗聚居村寨,主產水稻、包谷、小麥、油菜、紅苕,2014年糧食產量183060千克,靠種、養殖業作為經濟收入來源,2014年生產總值為50萬余元。雞鳩水庫建在雞鳩村境內,供凱里雷山飲用,容量較大。雞鳩村交通便利,廣電網絡已達全覆蓋。民俗有端午節,吃新節,苗年節等傳統節日。轄面積為3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域大塘鎮,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5585343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