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關,即壺口故關,古稱吾兒峪。《資治通鑒》:“五代晉天福元年(936),趙德均自吾兒峪趨潞州。”《元史·察罕特穆爾傳》:“至元十八年(1281),分兵屯上黨,塞吾兒峪”,均此。商時為黎國都邑。春秋屬晉,稱壺口。公元前491年,“齊國夏伐晉,取壺口”(《左傳·哀公四年》)即此。戰(zhàn)國屬魏,后歸趙,歷代屬晉。古地名東陽,宋以來稱東陽關,以在縣東、金牙山之陽,地勢險要,自古倚為要塞故名。因鎮(zhèn)政府駐地在東陽關村,故名。 |
古稱三臺鎮(zhèn),后因位居下遙村之上而得名。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縣志》載:“上遙”。因地處下遙(今西社、正社、東社)之上,故稱上遙。因鎮(zhèn)政府駐在于上遙村,故名。 |
西井村邊有一口水井,惟獨此井有泉,這個村子正好在井的西邊,因而得名西井村。隨著時光變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西井村更名為西井鎮(zhèn)。 |
黃崖洞,俗稱黃龍洞。因山崖陡壁上有一個高25米、寬20米、深40米的天然石洞,崖呈黃色,故名。 |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設刈陵縣,意指西伯戡黎時黎民被殺戮之地;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現名;因曾為古黎國都城得名;另說以黎侯古國為名。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洪井村而得名。清光緒六年《黎城縣續(xù)志》載:“洪井村”。傳說古時村中有一水井,水色混濁,似洪水而不能食用,故名。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西仵村而得名。清康熙《黎城縣志》載有:“西仵”。相傳,古為仵村,因仵姓居此得名。后因水患后分為兩村。該村居西,故名。 |
始為程姓首居(一說程姓之前已有王姓在此居住),后焦、劉兩姓遷至,因程姓居多,且地處山坡,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