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靈山縣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靈山縣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今新圩鎮屬官屯練。

解放后,先后屬第一區、第二區。

1957年撤區并鄉,成立新圩鄉。

1958年撤銷新圩鄉,成立新圩人民公社;同年并入三海公社。

1959年,從三海人民公社分出,復稱新圩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新圩鄉。

1994年,全縣實行鎮建制,新圩鄉改稱新圩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今豐塘鎮屬豐羅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團練建制,縣下改設區鄉,豐塘屬第二區(駐地平山圩)。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廢區并鄉,成立保甲。

民國三十年(1941年),縣下設4個區,豐塘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慶良、保良、維靈3個鄉合并為豐塘鄉。

1949年12月,縣下劃分為區和特區,豐塘鄉屬第二區。

1952年7月,縣下劃分為15個區203個鄉(鎮),豐塘鄉屬第十三區(駐地豐塘圩)。

1958年9月,設立豐塘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16日,豐塘人民公社并入三海人民公社。

1959年4月1日,重新設立豐塘人民公社。

1961年6月5日,全縣設立8個區,豐塘人民公社屬附城區。

1963年1月,由豐塘、榃樸2個公社合并設立豐塘人民公社,駐地豐塘圩。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政權建制,設立豐塘鄉。

1994年1月,豐塘鄉改稱豐塘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平山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靈山縣第二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月一日,轄區的永凝一鄉改為平山鄉,永凝二鄉改為永凝鄉,永凝三鄉改稱平坡鄉,由第一區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轄區分屬平山鄉、永吉鄉、平坡鄉和永凝鄉。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2月起,屬靈山縣第二區。

1955年6月1日起,屬平山區。

1957年9月起,屬平山鄉。

1958年9月,屬東風(平山)人民公社。

1959年4月1日起,屬平山公社。

1961年6月5日起,屬平山區平山公社。

1968年,建公社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5月,改公社立革命委員會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為平山鄉,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人民政府。

1994年1月1日,平山鄉改為平山鎮。

宋、元時期,屬黃巖縣六十六都。

清雍正六年(1728年),劃歸玉環廳。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屬太平縣(今溫嶺市)。

民國時期,稱石塘鎮,屬松門區。

1949年,與箬山鎮合并改設石箬鄉。

1950年,設石塘鎮,箬山分立為鄉。

1958年,稱石塘營。

1959年,復稱石塘鎮,屬松門公社。

1961年,屬松門區。

1979年,從松門區分設石陳區。

1992年,撤區,車關鄉和上馬鄉4個村并入,仍稱石塘鎮。

2001年10月,石塘、箬山、釣浜3個鎮合并設立新的石塘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佛子為平山練轄地。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設區鄉為第三區,轄三圣鄉、新化鄉、芳蘭鄉、龍府鄉。

1957年,撤區并鄉,佛子鄉轄10個小鄉。

1958年7月,龍淵鄉并入佛子鄉。

1958年8月成立佛子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復稱佛子鄉。

1994年1月1日,全縣實現鎮建制,佛子鄉更名為佛子鎮。

唐貞觀七年(633年),置南平縣,后改名平南,縣治在今平南鎮。

自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起至民國,歷代均設平南縣,縣治在今平南鎮。

清代,屬廂一里,民國時期屬城廂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城廂鄉。

1958年11月,成立城廂鎮公社。

1966年10月,改為平南鎮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公社,成立平南鎮人民政府。

2005年9月,環城鎮合并入平南鎮。

2017年,平南鎮撤鎮,設平南街道。

民國元年至民國十五年(1912~1926年),屬上東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之后,廢除團練建制,縣以下改設區鄉,先后屬第四區和第三區。

解放后,曾經先后屬第三區、第五區、第十四區和沙坪區。

1957年,撤區并鄉,設立煙墩鄉,轄煙墩、蓮塘、六局等6個小鄉,駐地煙墩圩。

1958年7月撤銷煙墩鄉,9月,全縣成立16個人民公社,煙墩屬沙坪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成立煙墩人民公社。

1968年,成立煙墩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改稱煙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設立煙墩鄉。

1994年1月,煙墩鄉改稱煙墩鎮。

明朝時屬下武安鄉勞岳都。

清嘉慶以后,稱檀圩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為檀圩鄉,屬第1區。

民國三十年,靈山縣共設立4個區,檀圩屬第2區。

1949年12月,靈山縣再次劃區,檀圩屬第1區。

1951年6月,設立檀圩鎮,屬第4區。

1955年6月,縣轄第4區改稱檀圩區。

1957年9月,撤區并鄉,設立檀圩鄉。

1958年9月,成立紅旗(檀圩)人民公社;同年10月,那隆、三隆并入,駐地仍在檀圩街。

1961年6月,靈山縣調整區劃后設立檀圩區。

1963年撤區并社,設立檀圩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檀圩鎮。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那隆練轄156個村落。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12~1926年),靈山縣仍沿用團練建制,那隆練含今那隆、三隆2鎮。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團練建制,改設區鄉,那隆屬第五區。

1949年,屬第四區。

1951年,屬第六區,且為區駐地。

1955年稱那隆區。

1957年撤區并鄉,那隆鄉轄10個小鄉,駐地那隆圩。

1958年改稱那隆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政權建制,復稱那隆鄉。

1994年那隆鄉改為那隆鎮。

解放前屬欽縣十一區管轄。

1949年屬靈山縣第四區。

1951年屬第七區。

1957年改稱三隆鄉。

1958年稱三隆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設立三隆鄉。

1994年,三隆鄉改稱三隆鎮。

古時,陸屋地區屬靈山縣。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劃入欽州。

解放前屬欽縣十一區管轄。

1958年11月15日復歸靈山縣管轄,稱陸屋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陸屋鎮。

秦漢時期,舊州屬于百越地、象郡地。

三國時期為吳國轄地,屬于合浦郡。

南朝時期,先后屬越州、交州、安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南賓縣,縣治設于南賓寨,即今舊州鎮政府對面古城中學旁;直到唐貞觀十年(636年),南賓縣縣治移至峰子嶺南(今三海鎮棠梨村境內),舊州成為縣治38年。

唐貞觀十年(636年),欽州州治從欽江縣遷至南賓寨,直到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遷往安遠縣(今欽州鎮),舊州成為州治387年。

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均屬靈山縣。

解放初稱靈山縣第六區。

1958年12月7日稱舊州公社。

1984年8月稱舊州鄉。

1994年11月,舊州鄉改稱舊州鎮。

清嘉慶年間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太平分屬靈山縣的宋泰練、下甲練、下殳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靈山縣第六區太平鄉。

1951年屬靈山縣第九區太平鎮。

1958年稱太平公社。

1984年恢復為太平鎮。

清嘉慶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沙坪部分屬靈山縣的宋泰練,部分屬上東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靈山縣第六區沙坪鄉。

解放初屬靈山縣第八區沙坪鄉。

1958年稱沙坪公社。

1985年恢復為沙坪鄉。

1994年改為沙坪鎮。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今武利鎮屬武利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團練建制,縣下設區設鄉,武利鄉屬第八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實施新縣制,全縣設4個區,武利屬第二區。

1949年12月,武利鄉劃給合浦縣管理。

1950年1月10日復歸靈山縣管轄,仍屬靈南特區。

1951年6月,全縣行政區調整后屬第十區。

1957年9月,撤區并鄉,實行大鄉建制,保留武利鄉。

1958年8月,改稱武利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改稱武利鎮。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亚洲精品另类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日本 |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午夜亚洲影院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