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臨泉縣關廟鎮各村社區情況介紹

臨泉縣關廟鎮各村社區情況介紹

關廟行政村位于皖豫兩省接合部,隸屬臨泉縣關廟鎮,是鎮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33公里。西南都與河南省相鄰,-營村 。轄 11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現有總人口7120人,總戶數1360戶,耕地面積5700畝。

近年來,關廟村在-理論和黨的-、-精神的指引下,認真學習實踐“-”重要思想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執行黨的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刻苦工作,不斷進取,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村辦企業穩步發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莊建設煥然一新,環境衛生整潔優美,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村民素質不斷提高,連年被市、縣政府評為“先進集體”稱號。

彭馬莊村地處鎮政府東南約1.5公里,群眾主要居住在S102以南,轄6個自然村,1026戶,3784人,耕地3936畝。

全村共有黨員61人,設立總支1個,支部兩個,無職黨員43人,設崗不定責32人。黨員整體素質高,團結進取,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彭馬莊村經濟發展迅速,在村總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立足本地,周地制宜,拓展思路,搶抓機遇,已形成有其本村特色的發展模式,以特色西瓜種植、營銷為龍頭,以規模養殖黃牛、生豬為輔,帶動種植、養殖、加工、營銷全面發展,2010年人均純收入3130元。

彭馬莊村人在鎮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堅持高舉-理論、“-”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力爭早日把彭馬莊村建設成為富、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毛明村位于關廟鎮東南部,東臨龐營鄉,南接廟岔鎮,流鞍河繞村南東去,新建河貫穿村中。

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有一養貓奇異女子,曾在這里居住過,利用其擁有的道業和法術,濟病救窮,幫助這里的人們。后來,鄉親們為了紀念她,為其建一座寺廟,取名“貓女寺”。1992年拆區并鄉之前,該村是毛明鄉政府所在地。該村以小麥種植、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生產為主的行政村,轄 15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22戶,人口6561人,現有黨支部3個,黨員73名,預備黨員3名,入黨積極分子14名。多年來,村黨支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開展“五好支部”創建工程,村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先后榮膺縣級農業先進村、縣級普法標兵單位、縣級社綜治理先進集體、縣級文明單位標兵、國家級計生專業協會先進單位的稱號;村黨支部先后被授予縣優秀黨支部、縣五好村黨支部標兵、縣優秀基層黨組織、縣“-”學教活動先進集體的殊榮,涌現出市、縣“三八”紅旗手和縣勞動模范一名。

1、總體概況

河坡村地處關廟鎮東部3公里處,S102線北面,全村1045戶村民共4986人,耕地5418畝,6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

河坡村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黨員74名。該總支注重抓黨員的教育管理,能夠認真落實各項制度,抓好黨員聯系戶工作,認真實踐“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把一些有致富本領的青年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不斷增強“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使之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2、經濟特色

一是養殖業。本村有蛋雞養殖戶12戶,擁有固定資產240萬元,流動資金200萬元,蛋雞存欄60000只,年創利潤120多萬元。這些養殖戶為本村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許多農戶在他們的帶領下富了起來。

二是種植業。該村在黨總支一班人的努力下,從外地引進生姜、大蒜、西瓜等,為本村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開辟了先河,使農民純收入增加了700多元。

三是企業、加工業。2009年本村引資注冊了“冷順木業有限公司”,年創利潤達60萬元。另外還有油料加工、木材加工、糧食加工也都十分紅火。

楊樓村位于臨泉縣關廟鎮城鎮北,西北部與河南省周口市項城縣賈嶺鄉交接,總人口5359人,總戶數1658戶,耕地面積6200畝,11個自然村,人均收入3145元。近年來,楊樓村在-理論和黨的-精神的指引下,認真學習實踐“-”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執行黨的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刻苦工作,不斷進取,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村辦企業穩步發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田平整成方,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的豐產方,村莊建設煥然一新,環境衛生整潔優美,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村民素質不斷提高。

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楊樓村利用一塊占地近5畝的廢耕地投資近35萬元,將這一廢地變為寶地,在上面建成了楊樓村健身廣場,該工程設置在村農業觀光區,這里既有風格迥異的農村別墅群,又有視野開闊的農田保護區,還有道路寬暢、河水清亮的休閑場所。此健身點設有兩塊標準籃球場,兩副小籃板,一個乒乓室。健身器材,健身路徑配套齊全,每天晨(晚)練的村民達200多人,自2008年建成以來,已在此舉行過多賽事,真正達到了全民健身、全民參與的效果,群眾自豪地稱之為“村民小公園”。

劉大樓村位于關廟鎮東部,東臨鲖城鎮,北臨S102線,劉大樓至韓莊、劉老家至茶棚兩條瀝青馬路南北、東西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5416人,9個自然村,5613畝耕地。

該村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各項村級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村“兩委”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

經濟特色:一是創辦加工業促經濟發展。村民劉永濟創辦“公平面粉廠”,總投資60萬元,年產值400萬元,集加工購銷于一體,給本村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周圍群眾致富。二是創辦養殖場發家致富。村總支書記劉建華投資20萬元,自主創建養雞場,蛋雞存欄8000只,年收入10萬元。村民劉俊、施紅軍、柳向華、劉汝銀等積極發展養雞業,每戶養雞都在4000只以上,年收入4萬元以上。村民劉應明、劉建立、劉汝林、劉治發、韓克亮、婁紀廣、婁建禮等積極發展養豬業,每戶年養豬都在100頭以上,每年可獲利8萬元,帶動一大批養殖戶,經濟收入十分可觀。三是進行農產品購銷發展經濟。全村有50多戶長年收購小麥、芝麻、大豆等農產品,有的銷往省外,村民顧東林利用大篷車搞糧食收購,僅2010年收就達10萬元,現家中蓋有樓房10間,存款10多萬元。四是發展運輸業保經濟發展。該村緊靠S102線,交通運輸業較為活躍。根據這一有利條件,村民劉現紅、劉鐵柱、劉來松、潘克鋒每人買了一輛小昌河車,跑起了客運,一年下來收入5萬多元。在他們的帶動下,該村又增添三輛大篷車、五輛三輪摩托車,也跑起了客運,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160元。

魏營村位于臨泉縣關廟鎮西北方向,處在兩省三縣的交界處,本村轄6個自然村(魏營、姚寨、師寨、朱莊、侯營、張莊),其中姚寨自然村是關廟鎮轄區內的三個集市之一。本村總戶數1260戶,總人口5399人,耕地6001畝,黨員86人,其中女黨員6名。

該村總支注重抓黨員的教育管理,能夠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認真開展“三學三帶活動”,認真開展“1234”工程活動,抓好黨員聯系戶工作,認真實踐“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把一些有致富本領的青年吸收到黨的隊伍中來,不斷增強“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使之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集中人。

經濟特色:一是養殖業。本村蛋雞養殖戶,擁有固定資產40萬元,流動資金20萬元,蛋雞存欄20000只,年創利潤20多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全村蛋雞養殖戶38家(存欄500只以上)。養豬大戶,年出欄肉豬在百頭以上,這些養殖戶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許多農戶在他們的帶領下富了起來。二是商業、加工業。村轄區內有一農貿集市,日成交額達60萬元。尤其是加工業、商業較為活躍,村民姜春雷開辦的飼料批發部,日純利可達千元以上,有力地帶動了周邊數公里的商品流動。另外還有油料加工、木材加工、糧食加工也都十分紅火。2010年村人均純收入3160多元。

范莊村位于關廟鎮最南部,距鎮政府約5.5公里,地形呈梯形狀,南狹北寬,流鞍河環村西南部,南北約2公里,土地面積5.8平方公里。范莊村由原姜莊村、園藝村、范莊村和園藝場合并而成,現轄13個自然村,戶數2173戶,人口6841,耕地7531畝。村委會駐原范莊村,范莊全村共有黨員73人,設一個總支轄四個支部,其中無職員黨員57名,定崗黨員32名。

范莊村西靠新建河,南鄰流鞍河,水利資源富饒,每年春夏有多種水鳥落戶,景象十分壯觀,全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產十分豐富。

全村人心思治,團結進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種植業的薄荷和大棚蔬菜為主導產業,養殖業的規模,養禽規模,養豬規模為發展項目。加工的蔬菜脫水為主導,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模式。工農業生產總體位于全鎮前列。

范莊村人杰地靈,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決心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高舉-理論旗幟,認真實踐“-”重要思想,積極創建“三個文明”為早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簡莊、相公莊、劉老家合并,劉老家位于三村中間,故名劉老家。1949年前曾屬鲖城區劉小樓,1959年屬鄉管鄉,1962年屬周莊大隊,1979年屬小袁莊鄉周莊大隊,1992年撤區并鄉為關廟鎮人民政府劉老家大隊,2006年村級區劃調整,由劉老家、簡莊、相公莊合并,設立劉老家村民委員會至今。

劉老家村:位于關廟鎮南部,臨近S102省道,轄7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489戶,5400人,全村耕地面積6200畝。

1949年曾屬韓營村。

1958年為鲖城區,人民公社,1961年牛莊大隊,又劃臨泉縣,1984年更名為韓營村民委員會,1992年撤區并鄉歸關廟鎮韓營村民委員會,2006年3月合村歸韓營村民委員會。

韓營村:地處關廟鎮西北角,與河南省項城市接壤,距國道106僅5.5公里,距安徽省道S102線3公里,下轄韓營、牛莊、涂莊、趙莊、付莊、李朝仕等6個自然村,現有人口5073人,耕地5150畝。

解放初原屬鲖城區、大劉莊鄉,后曾屬劉小樓公社茶棚大隊;1968年更名為鲖城區辛莊大隊;1980年更名為毛明公社茶棚大隊;1987年更名為毛明鄉茶棚行政村;1991年更名為關廟鎮茶棚行政村;2006年村級區劃調整,設立茶棚村民委員會至今。

茶棚村:地處關廟鎮東南部,東部北部與鲖城鎮接壤,西鄰劉大樓村,南鄰毛明村,全村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距縣城30千米。全村轄4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1156戶,4626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3872畝。

關廟鎮大張莊村,南鄰河坡村,北臨魏營村,交通便利,經濟繁榮。大張莊村下轄13個自然村,總戶數1260戶,人口5758人,耕地5560畝,黨員83人,預備黨員3人。近年來,大張莊村在上級領導的關懷重視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以開展“三查兩爭”活動為載體;以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維護全村社會穩定,繁榮發展關廟村為目標。真抓實干,加強了村級黨組織建設,明確了村級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強化了村務管理,對村莊環境進行了全面的規劃、整治。努力創新工作機制,切實完善工作作風,狠抓各項措施落實,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

經濟特色:一是種植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蔬菜等。二是養殖業:本村蛋雞養殖戶共7戶,擁有固定資產210萬元,流動資金140萬元,蛋雞存欄40000只,年創利潤80多萬元。三是勞務經濟:以韓洪彩為首的在外創業能人,每年帶出本村村民達1600余人,可創收入1800萬元。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一级a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5g |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专区亚洲专区日韩专区 | 欧美九九久久精品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