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成后沿用至今。 |
1662年5月,公社體制劃小,上橋地區成立東風人民公社,當時為瓜兒渠大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除原前鋒、中華大隊名稱沒有變以為,其他大隊均改名。 新民更為東風,瓜兒渠更名為東方紅。 后因習慣問題,又叫回原來的稱呼。 1983年7月公社改鄉,上橋地區東風鄉人民政府,區劃范圍沒變,大隊名稱一律改為行政村。 瓜兒渠大隊更名為瓜兒渠村,成立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 |
1950年元月到1955年,市劃區、區劃鄉。 吳南鄉地區劃為吳忠市第四區。 新民互助合作社為原吳南鄉管轄,所轄六個村民小組。 1960年10月吳南鄉改為東風公社,新民互助合作社改為新民大隊,所轄六個村民小組(注:1974年三組搬遷至金銀灘鎮溝臺村,現歸金銀灘鎮管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新民更為東風。 1984年新民大隊,改為新民村村民委員會。 1992年又變更名稱為上橋村民委員會。 |
因曾有一條莊間巷道貫莊而過,所以人們習慣稱為花寺巷道,花寺巷道由馬、趙、吳、楊等姓組成,吳、趙兩家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搬入金銀灘農場。 1950年后,花寺巷道各隊歸吳南鄉前鋒大隊管轄。 1962年5月,各隊從前鋒大隊分離出來,取名東風公社花寺巷道大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更名為紅衛兵大隊。 因習慣原因又叫回以前的稱呼。 1973年7月更名為東風公社花寺大隊。 1987年6月又改名為花寺村,沿用至今。 |
1955年,吳忠市改為吳忠縣,撤區編鄉,原鄉撤合后,上橋地區成立上橋鄉、羅渠鄉兩個鄉。 上橋鄉建立了兩個高級社,前鋒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人民公社化開始,上橋地區被劃分為吳忠人民公社的上橋管理區和羅渠管理區。 其中上橋管理區下轄三個大隊,前鋒為其中之一。 1960年,東風人民公社成立。 前鋒屬于東風人民公社九個大隊之一。 1992年由民政廳命名地名時因解放寧夏戰役在寧夏打響,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澇河橋村故將此地命名為澇河橋村。 一直沿用至今。 |
1962年5月,上橋地區成立東風公社,牛家坊大隊為上橋區劃范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牛家坊大隊改名為躍進大隊。 因習慣原因,新名不久被舊名代替。 1983年7月公社改鄉,改為牛家坊村。 |
1955年,吳忠市改為吳忠縣,撤區編鄉,原鄉撤合后,上橋地區成立上橋鄉、羅渠鄉兩個鄉。 羅渠鄉建立了中華和羅渠兩個高級社。 1960年10月,東風公社成立,中華村屬東風人民公社中華大隊。 1983年7月,上橋地區成立東風鄉人民政府,由中華大隊改名為中華村,后中華村一度更名為八家坊村,2017年根據文件吳利上發(2017)6號要求恢復為中華村。 |
1950年元月到1955年,市劃區、區劃鄉。 吳南鄉地區劃為吳忠市第四區。 共轄五鄉:羅渠鄉為其中之一。 1955年,吳忠市改為吳忠縣,撤區編鄉,原鄉撤合后,上橋地區成立上橋鄉、羅渠鄉兩個鄉。 羅渠鄉建立了中華和羅渠兩個高級社。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后,人民公社化開始,上橋地區被劃分為吳忠人民公社的上橋管理區和羅渠管理區。 羅渠管理區下轄中華、羅渠兩個大隊。 1960年10月,東風人民公社成立,全公社共轄九個大隊,羅渠大隊名稱及區劃沒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羅渠更名解放。 因習慣原因,新名不久被舊名所代替。 1970年,羅渠大隊經上級批準分成羅渠和解放兩個大隊。 1983年7月公社改鄉,大隊名稱一律改為行政村,“解放大隊”還原為解放村,期間一度更名為官田村,2017年根據文件吳利上發(2017)6號要求恢復為解放村。 |
1962年5月,上橋地區成立東風公社,羅渠大隊為上橋區劃范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羅渠大隊改名為解放。 因習慣原因,新名不久被舊名代替。 1970年,羅渠大隊經上級批準分成羅渠和解放兩個大隊。 1983年7月公社改鄉,改為羅渠村。 至今一直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