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龍陵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龍陵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龍山鎮地處龍陵縣西北方,縣城所在地,龍陵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土面積190.4平方公里。轄9個村4個社區,總人口29232人。龍山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東接龍新鄉,南鄰河頭鄉,潞西市,西隔江相望騰沖縣,北連龍江鄉。滇緬公路、320國道、騰沖至龍陵省級公路從境內通過,鎮內村村通路,鎮政府所在地龍陵距離保山121公里,距德宏州潞西市25公里,距騰沖縣城78公里。自西漢年間中國西南絲綢之路開通以來,龍山鎮一直成為內陸通往緬甸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通道。龍山鎮通信發達,自然景點、人文景觀美不勝收,通信網絡覆蓋全鎮,商賈來往,貨物聚散,信息傳遞十分便利。境內有被譽為“熱海之源、溫泉之鄉、神湯奇水、地球穴位”的邦臘掌熱礦泉旅游度假區,有被稱為地球活化石的桫欏科考區,有道家名觀云龍寺風景區,有新石器時代遺址豆地坪,有侵華日軍碉堡、軍政班等眾多的抗戰遺跡、遺址。龍山鎮氣候多樣,資源物種豐富,有耕地面積36280畝,森林19萬畝,森林覆蓋率66.9%,全鎮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海拔1000米,立體氣候顯著,自然植被茂盛,雨量充沛,素有“雨城”之稱,有豐富的礦產、森林、水利資源,適應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主產水稻、小麥、大麥、玉米、洋芋;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核桃、板栗、草果、八角、柑桔、梨;有以臺杉、禿杉、西南樺、果松、云南松、思茅松為主的豐富的森林資源,有硅、鉛、銀、錫銅、鈮鉭等高品位的礦藏資源。九五以來,龍山鎮依托縣城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實施“借路興鎮、借城富鎮”戰略,鞏固糧食基礎,建設豐產茶園,發展特色畜禽養殖,培植優質林果,搞生物資源開發,發展非公經濟,全鎮經濟增長,農民增收。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52萬元,鄉鎮企業、個私經濟總收入16111萬元。糧食總產679.5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食278公斤,人均純收入1300元。2004年,鎮黨委政府進一步理清“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個私活鎮,特色經濟富鎮”的思路,把糧食、非公經濟、畜牧業、茶葉、林業、加工、生物資源開發等產業列為建設重點,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扶持農業產業、非公經濟發展,力促財政增長,農民增收。
鎮安鎮位于龍陵縣城北部,怒江西岸,被譽為龍陵縣的“北大門”,距縣城23公里,地處東徑98°5′09″—98°6′36″,北緯24°7′41″—24°51′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3.31公里,國土面積256.1平方公里。鎮安鎮是龍陵縣現有的三個建制鎮之一,轄19個村民委員會,286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9598戶,40783人,其中農業人口9073戶,38384人,人口密度159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6.8‰。全鎮共有森林面積12885公頃,耕地42904畝,其中稻田16411畝,旱地16033畝,人均占有耕地1.12畝。糧食總產量1371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57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茶葉、花生、咖啡等,其中甘蔗面積13639畝,產量為6萬噸,茶葉面積7742畝,產量190噸,水果、干果主要有香焦、核桃、柿子、芒果、柑桔等。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6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7元,財政預算收入173.81萬元,金融機構年未存款貸款金額分別達5949萬元和295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4萬元。個體私營集體經濟戶662戶,從業人員1574人,鄉鎮企業總收入6285萬元。畜牧業產值897萬元,大牲畜存欄11577頭,是全縣最大的仔豬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產值4436萬元。
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中心。她位于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縣城127公里,且交通便利勐糯鎮是怒江流域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中心。她位于怒江峽谷之中,與施甸、鎮康一衣帶水,隔江相望,距縣城127公里,且交通便利,國土面積20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20米,最高海拔1720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平均氣溫20.60℃,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總人口1.7萬余人。獨特的亞熱帶資源優勢,儲量豐富的鉛鋅礦資源,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構成了她的骨架,種植、養殖、制糖、礦冶四大產業板塊,使勐糯成為龍陵縣的財源基地和“兩極帶動”(縣城、勐糯)戰略中的一極,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使勐糯成為通向保山、臨滄、得宏和緬甸的邊境區域中心和“旱碼頭”。
"臘勐鄉地處龍陵縣城東北部山區,位于北緯24°37′07″至24°47′30″、東經98°51′58″至99°02′30″之間,距縣城53公里。東隔怒江與施甸縣相望,西與鎮安鎮相鄰,南與碧寨鄉相接,北與隆陽區毗鄰,老320國道貫穿其境,境內有著名的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戰役遺址,在世界上素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

全鄉國土面積191.5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委員會,125個村民小組,4780戶、20894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0185人,占總人口的96.6%;境內居住著漢、傈僳、彝、傣、白、景頗、德昂7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454人,占總人口的2%,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全鄉耕地總面積40319畝,其中稻田4049畝,山地面積為32255.9畝,最高海拔2550.6米,最低海拔637米,年降雨量1444.3毫米,年平均氣溫13.5—19.4℃,全年無霜期250—365天,屬典型的立體氣候。

2006年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536萬元,農業總產值5248萬元(現行價),地方財政收入357.3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98.58萬元),財政支出333.67萬元(其中:上解62.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4元,小春總產量175.01萬公斤,大春在受旱災較重的情況下總產450.09萬公斤,2006/2007榨季甘蔗入榨總量預計到65138噸,產值1055萬余元,烤煙種植面積3847畝,產量46.91萬公斤,實現產值444萬元;茶葉總面積達3314畝,產量達8.28萬公斤,全年林業產值達770萬元,畜牧業產值達1518萬元,肉類總產量1395.49噸,大牲畜存欄9100頭,生豬存欄34120頭,山羊存欄4334只,家禽存欄43915只,全鄉個私工商戶發展到346戶,從業人員374人,營業總收入達1542萬元,實現利稅85萬元。

臘勐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景觀、多彩的人文景觀,共同構筑了豐富的資源。勤勞勇敢的臘勐人民依托資源優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不斷前進。

象達,傣語意為重要的要塞,歷史上曾是傣、崩龍、傈僳、景頗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象達鄉地處龍陵縣城西南部,位于東經98°47′——99°11′、北緯24°11′——24°25′范圍內,東與天寧、平達兩鄉相連,南與木城鄉交界,西與德宏州潞西市毗鄰,北與龍新鄉接壤。象達境內,河流縱橫,山川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歷史上多有飽學之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據傳,象達在明代時即有集市,來往客商甚多,逐漸成為當時大西南與東南亞交往的重要驛站和商品聚散地之一,現殘存的驛道,還鋪有整齊的石塊,當時之情景可見一斑。由于其特殊的社會氛圍,很早就有象達人到東南亞一帶定居,到2002年末,全鄉共有歸僑、華僑、僑眷、港澳臺同胞及眷屬11037人,其中歸僑166人,華僑5981人,僑眷4761人,港澳同胞及其家眷129人,“僑鄉”之稱名副其實,由于與外界接觸頻繁,先人眼界開闊,尤重教育,在民國初期始設國民兩級小學一所,并有私塾或書院,社會名流不斷涌現。1945年,以朱曉東名義興辦曉東中學一所,時有教職工26人,學生196人,由于有0地下黨的領導,該校民主風氣甚濃,成為我縣解放前夕革命活動的中心,1949年11月22日,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在曉東中學球場宣布正式成立,大部分師生參加了朱加璧領導的西進部隊,為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解放以來,象達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效尤為顯著,但橫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屬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象達鄉國土面積506平方公里,居全縣十二個鄉鎮之首,下設15個行政村,有227個村民小組,7842戶,人口33976人(其中農業戶7560戶32564人)。2003年底有耕地46377畝(其中水田24609畝),人均占有耕地1.42畝,糧食總產量1329.7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08公斤;林地總面積為437184畝,森林覆蓋率65.9%;茶葉面積13805畝,產量44.3萬公斤;大牲畜存欄11467頭,生豬存欄28881頭,羊存欄12508只,農村經濟總收入55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6元,鄉級財政收入178.2萬元。。
悠悠龍江水,巍巍清涼山見證了勤勞善良的龍江人民在大山里繪制的精美畫卷,龍江——她深藏在高黎貢山山脈褶縐里,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古代絲綢之路從這里經過,自古就有“八方商賈匯龍江”的傳說,是隴川江中上游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資交流的中心。她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52公里,東南面與鎮安鎮接壤,西與龍山鎮毗鄰,北與騰沖縣團田鄉隔江相望,龍川江由北向西沿境而過,轄區國土面積20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21.7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氣溫16.9度,屬典型的立體氣候類型。全鄉轄15個村民委員會,184個村民小組,主要有漢傣兩種民族聚居。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96人,2003年末全鄉總人口28215人,6498戶,其中農業人口27121人,有勞動力15251人,有耕地面積29852.7畝,其中稻田20279.2畝,有林地面積17.9萬畝,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8元,人均占有糧食416公斤,完成鄉級財政收入156.6萬元。龍江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和氣候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水利資源,肥沃的土壤,造就了龍江“魚米之鄉”的美譽。鄉內交通四通八達,有赧等至鎮安的彈石公路與320國道線相連接,相距只有28公里,保騰柏油路從北部過境,全鄉15個村184個村民小組全部通車,公路的規格和質量在不斷改善、提升,彈石路面逐步形成鄉村公路的主體。集貿市場逐步向網絡化方向發展,以勐柳、赧等兩條歷史老集的改擴建為依托,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市場服務功能,形成以勐柳、赧等兩條集市為中心,輻射硝塘、幫煥、勐外壩三條集市的貿易網絡。能源、通信設施漸趨完善,農網改造基本完成,投資300多萬元的勐柳35千伏變電站即將竣工,移動、聯通、電信移動電話形成互補網絡,覆蓋全鄉90%的村寨。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以“老品種”酒、“老品種干魚”、“歲友綠茶”為代表的農特產品加工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形成龍頭,在全縣及周邊縣市占有一定市場份額。
位于怒江西岸的碧寨鄉,以其豐富的資源和秀美的山川,被譽為“怒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臘碧路、二級油路穿境而過,距縣城89公里,與施甸隔江相望,與天寧、臘勐、龍新、鎮安毗鄰,在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1880各族人民,轄7個村民委員會92個村民小組,人均占有耕地1.81畝,森林覆蓋率46%,最高海拔2779.3米,最低海拔612米,形成了“山腳甘蔗流蜜煙飄香,山腰牛羊肥豬闖市場,山頭核桃富民青豆旺的產業分布奇觀。早在6000多年前,碧寨的先民就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新中國成立后,碧寨人民依托資源優勢,不斷改善基礎條件,自力更生、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有識之士前來碧寨經營發財,開發這塊潛藏無限商機與錢途的處女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經濟發展健康快速。實施了鄉內移民搬遷487戶1948人,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鄉政府駐地從夾皮溝搬到碧寨壩,全鄉小學由26所收縮到9所,種植甘蔗10000畝,入榨4萬噸,產值500多萬元;標準化種植香料煙1000畝,交售煙葉2000擔,產值100萬元;種植冬早豌蠶豆4000畝,產量600噸,產值200萬元,核桃種植達9000畝,產值300萬元,規模放養黃山羊7000只,集鎮建設初具規模,非公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優質豐富的礦產資源。探明具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鉛、鋅,解放初期在老廠煉銅人數達9000人。建筑用石材有七彩石、金沙石、綠豆石、園林石,具有較高的開發前景和經濟價值。獨具特色的旅游景觀。碧寨,滾滾怒江奔來眼底,船口壩古人類遺址,石斧石標俯首皆是,未經考證的諸多古生物化石勾起你對遠古的無限遐思,奇石基地純凈到只有奇石讓你拋棄煩惱與疲勞,完全放松回歸自然,不經意間你會撿到一個讓你一步邁入富足的奇石,綿延幾公里的長沙壩純凈到只有沙子,在沙灘里刨一個坑,即可享受天然熱泉浴。江邊古榕樹的盤根錯節、老緬城、鄧子龍得勝營讓你留戀忘返。碧寨民風淳厚,民族風情多彩,人文景觀豐富,是旅游、科考、探險、避寒、投資的絕佳之地。
龍新鄉位于龍陵縣中部 , 距縣城 26 公里 , 有國土面積 326 平方公里。全鄉轄 11 個村民委員會 ,214 個村民小組 ,2003 年 底有 6865 戶 29555 人 , 其中農業人口 28291 人 , 人口自然增長 率 8.75%0, 除漢族外 , 還居住著保僚、傣等少數民族 , 共 288戶 1334 人。全鄉有耕地面積 34108 畝 , 其中水田 16397, 旱地 17711 畝 , 以種植水稻、包谷、小麥等作物為主。 2003 年糧食總 產量 751 萬公斤 , 農村經濟總收入 4770 萬元 , 農民人均生產糧 食 266 公斤 , 人均純收入 826 元 , 本級財政收入 125 萬元 , 財政 支出 328 萬元 , 是一個典型的冷涼山區鄉。龍新鄉區位優勢明顯 ,交通十分便利 ,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全 縣道路主動脈黃勵公路 30 余公里 , 龍天公路 16 公里 , 鄉村道路6 條 38 公里為主 , 村社道活的條 132 公里 , 生產區機耕路 30 條 80 公里為補充的公路網絡 , 路況質量逐步改善。全鄉集市發 達 , 共有大小 7 條集市 , 黃草壩、勤冒、龍新、蚌渺等幾條主要 集市均位于公路沿線 , 十分活躍。便利的交通和發達的集市 , 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 全鄉共有鄉鎮企業 736 戶 , 主 要產品為金屬硅、木制品、竹制品、花卉等 ,2003 年總產值 6219萬元 , 從業人員達 2159 人。教育事業取得較大發展 ,2003 年底 有初級中學兩所 , 完全小學 11 所 , 在校學生 4133 人 , 適齡兒童 入學率 99.6% 。衛生條件明顯改善 , 有鄉衛生院 1 個 , 村級衛生室 11 個 , 有醫務人員 46 人 , 病床 20 張 , 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 強。通訊設施發展較快 , 全鄉 11 個村已全部開通城控電話 , 移動電話網絡覆蓋絕大部分區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 , 孕育了龍新奇特的自然風光和 豐富的自然資源。
平達鄉一角平達鄉擁有國土面積345.11平方公里,鄉內最高海拔是黃連河村的龍貢山達2200米,最低海拔是章賽村的悶寨壩僅700米,平均海拔1580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平均氣溫16.2℃,全鄉轄平達、平安、河尾、小河、小田壩、安樂、黃連河、安慶、章賽、橄欖寨10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族、傈僳族、彝族、阿昌族、白族、回族、景頗族、傣族8個民族,2006年底全鄉共有農戶6361戶,26501人,其中農業戶數5921戶,25669人,少數民族556戶,2391人。


  經濟概貌 平達鄉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59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5元,實現農業總產值817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5163萬元,林業產值590萬元,畜牧業產值2332萬元,漁業產值41萬元。 -教育狀況 平達鄉學校一角 平達鄉有鄉級文化站1個,活動中心1個,有老年人活動中心1個,有村級文化室10個,有初級中學1所,15個完小,3個教學點。全鄉共有在校中小學生3212人,其中小學生2108人,中學生1104人;學前教育在校人數為336人;小學入學率99.7%,初中入學率97.3%,學前教育入園率33%。全鄉有中小學專任教師242人。其中初中教師86人,小學教師156人。
  特色產業 平達鄉特色產業主要是茶葉、甘蔗、烤煙。2006年全鄉茶葉種植面積17286畝,其中采摘面積15261畝,總產量99.7萬公斤;甘蔗種植面積16423畝,產量55296噸,產值1100萬元;烤煙種植2700畝,產量4892擔,產值270.4萬元。 -基礎設施 平達鄉進鄉道路 平達鄉2006年全鄉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121個,達100%,轄區內有省道231線穿境而過30余公里,鄉村道路、村社道路基本為土路,村民小組實現村內道路,建有岔河水庫、小河水庫。200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6.32萬元:一是爭取以工代賑工程項目投資258.06萬元建設東大溝,全長5.59公里,基本解決了平達壩子東部4000多畝稻田的灌溉問題;二是投資111.6萬元建設小水窖621口,部分緩解了沿江三村產業發展用水難問題,促進了熱區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三是投資168萬元進行安樂、黃連河兩村電網改造,讓1008戶4447人用上了安全放心電;四是黃連河小學、段家壩小學、中心學校綜合樓建設投入資金129.15萬元,教育基礎設施改善成效明顯;五是投資76.71萬元的新街下水道、老街路面硬化、集鎮區亮化工程順利完工,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六是規劃申報了平達壩子土地整理項目,安慶煙水配套樁灌工程,章賽、橄欖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資源條件 平達鄉生態林 平達鄉有耕地42264畝,其中水田17785畝,旱地24479畝,人均耕地1.59畝。茶園面積共計17286畝,可采摘面積15261畝,2006年茶葉產量99.7萬公斤產值1016萬元。有林地321996畝,森林覆蓋率達60%。


  民族風情 平達鄉安樂村、黃連河村被稱為民族村,是傈僳族的聚居地,兩個村的傈僳族從服飾到各種習俗均保持著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稱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館”,是學術研究和旅游觀光的處女地。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平達鄉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為河尾村樂平寨自然村,在試點村硬化了村莊道路,建立了活動場地,進行了改廁、改廚、改廄,新建了沼氣池,發展了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社會和諧穩定。2007年平達鄉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定為平達村大把一寨自然村和平安村寨子頭自然村。

"木城鄉位于縣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距縣城153公里。東與臨滄地區鎮康縣隔江相望,西與德宏洲潞西市中山鄉接壤,南與緬甸果敢縣隔江相望,北與象達、平達兩鄉接壤。有國境線19.71公里,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邊境鄉。全鄉有國土面積226平方公里,100%屬于山區。最高海拔2721米,最低海拔(萬馬河口)535米(全市海拔最低處),日平均氣溫18度,年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呈典型的立體氣候。全鄉轄5個村委會,51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共有1917戶,總人口8661人,少數民族人口3128人,占總人口的36.1%,是全縣唯一的民族鄉。2003年末全鄉共有耕地面積21928畝,其中稻田6789畝,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02萬元;財政總收入353.5萬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本級財政收入73.9萬元,比上年增長11.1%,完成財政總支出215.3萬元(不含教育、林業部門上劃經費);農民人均純收入898元,比上年增加11元;金融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6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551萬元,比上年增長12.9%;鄉鎮企業總收入390萬元,比上年增長8%; 糧食總產量405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486公斤。是典型的“邊、少、窮”地區。

盡管我鄉地處偏僻,財政困難,科技落后,但經過歷屆鄉黨委政府及全鄉各族人民的積極探索和努力,近年來已有較快的發展。在基礎建設方面,“龍等”公路已開通;二期農網改造“一戶一表”安裝1209戶已通過驗收,通電質量不斷提高;通信事業發展加快,70%的村已輻射移動信號;“村村通”地面衛星接收站的建設解決了1200多人收看電視難的問題;投資110萬元的木城街集市建設已竣工。投資1900萬元的安定大溝、光坡大溝、安平大溝、麻場洼大溝等農田灌溉渠系于2004年4月25日全面竣工,木城水利化程度將得到較大改觀;投資413萬元的鄉內外易地搬遷工程正在進行。在產業結構調整,全鄉逐步建立了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糧、煙、糖、茶、林、畜、咖啡、木薯八大支柱產業。2003年末,全鄉種植烤煙3508畝,收購煙葉6020擔;有甘蔗面積3311畝,產量7000噸;茶葉1977畝,產量34萬公斤;咖啡2760畝,產量105噸;有核桃面積3500畝(尚未投產);黃山羊存欄6665只。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亚洲一级一在线观看 | 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乱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