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為飲和保、凱歌保。 1937年置東附城,1942年改為城東鎮。 1953年10月撤鎮設二、三街公所。 1955年為中央路、勝利街街道。 1960年,為內江市街道人民公社中央路分社和勝利街分社。 1979年2月,合并建立中央路街道,同年5月,更名為城東街道并沿用至今。 2019年12月,將城南街道并入城東街道。 |
清初為迎祥保、德勝保。 1937年置西附城,1942年改為城西鎮。 1953年撤鎮設一、五街公所,1955年為人民路、民族路街道辦事處,1979年并為人民路街道辦事處,同年5月更名城西街道并沿用至今。 |
1989年8月,經內江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城西街道辦事處析出旱橋、新華路、玉溪路、邱家嘴、晏家灣5個居民委員會和呂祖廟居民委員會科始坳居民小組,正式成立玉溪街道辦事處,沿用至今。 |
1989年經內江市人民政府批準,由城南街道辦事處析出棬子路、牌樓路、和平村、和平街4個居民委員會和馬鞍山鐵路宿舍居委會,成立牌樓街道辦事處。 |
1942年析城南鎮地置樂賢鄉。 1951年分置上、中、下樂3鄉。 1952年并3鄉為友好鄉。 1981年更名為樂賢公社。 1984年改公社為鄉。 1994年改友好鄉為樂賢鎮。 2014年12月撤銷鎮,設立樂賢街道并沿用至今。 |
民國初屬雙鶴鄉白馬場轄區;1935年屬白馬鄉、樓子鄉轄區,白馬鄉政府駐白馬場;1940年樓子鄉、寶興鄉合并置寶樓鄉,保留白馬鄉建制;解放后設白馬鄉、樓子鄉;1955年白馬、樓子、流村、石龍4個鄉合并為白馬鄉;1958年與童家鄉、石龍鄉合并建立白馬公社;1961年原白馬鄉、樓子鄉區域建成白馬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為鄉;1992年9月白馬鄉、石龍鄉合并,建立白馬鎮;1999年11月分出石龍鄉區域,余下區域仍置白馬鎮;2019年12月,童家鎮和石龍鄉的流村村、努力村、松柏村、樂加村并入白馬鎮。 |
明屬安良里,清朝同治時期,內江縣始建史家街。 1913年改街為鄉。 1934年內江縣分區設署時,史家鄉隸屬一區。 1951年3月析出置牛橋、五圣、三堆、四合鄉,隸屬三區。 1953年6月,史家鄉、五里鄉并入牛橋鄉,以場建史家鎮,三堆鄉并入四合鄉。 1955年底合區并鄉時,史家鎮隸屬史家區。 1958年秋,史家區9鄉1鎮合并建立順江人民公社。 原鄉改為管區,史家鎮并入牛橋管區。 1962年,順江公社牛橋管區改為牛橋公社。 1984年3月改為牛橋鄉。 1985年8月,撤銷牛橋鄉,設立史家鎮。 1989年11月,史家鎮劃歸市中區管轄。 |
明屬安良里,清建凌家場,1913年改場為鄉,1951年分置凌東、凌南、凌西、凌北鄉,1953年并凌東、凌北為群和鄉,并凌南、凌西為聯合鄉,凌家場街區置鎮,1958年撤鎮入聯合鄉,再撤兩鄉建五一、聯合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復鄉,1985年撤兩鄉建凌家鎮并沿用至今。 |
清同治時期,內江縣設張家場。 1913年,張家場改為張家鄉。 1934年隸屬四區。 1947年改屬三區(駐仁茂鎮)。 1951年3月,張家鄉分設張民、張主、張永、張遠、張和、張平6個鄉,隸屬十一區(駐張家鄉)。 1958年秋,張家鄉改為朝陽人民公社,永遠鄉改為永遠人民公社。 1981年,朝陽人民公社更名為朝陽山公社。 1984年3月,朝陽山公社改為朝陽山鄉,永遠公社改為永遠鄉。 1992年8月,撤銷朝陽山鄉和永遠鄉,合并建立朝陽鎮。 1995年9月,由東興區劃歸市中區管轄。 |
1937年置永安鄉,1951年分置永共、永和、永平鄉,1953年撤永平鄉并入永和、永共鄉。 1955年兩鄉合并復永安鄉,1958年撤鄉建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復鄉,1992年民建、萬家、水晶3鄉并入合建永安鎮,并沿用至今。 1995年劃歸市中區。 |
清代屬安賢,安良二里,1913年析置全安鄉。 1951年劃為全安,民安,新安,泰安四鄉。 1953年并為全安、民和兩鄉。 1955年并為全安鄉。 1958年為順江公社全安管區。 1962為全安公社。 1966年更名勞動公社。 1970年復名全安公社。 1984年撤社復為全安鄉。 1992年龔家鄉并入改設鎮。 1995年劃歸市中區管轄。 2019年12月4日將原鳳鳴鎮天臺村、王板橋村、書房灣村、鳳鳴村和雞公店社區并入全安鎮。 |
清同治置龍門鎮,1913年為龍門鄉。 1951年分置仁安、新民、新龍、中山鄉。 1953年中山鄉并新中鄉,余三鄉合建新民、新華鄉。 1955年并新中、新民、新華為龍門鄉。 1958年撤鄉建沱江公社,1984年撤社復鄉。 2015年5月撤銷沱江鄉設立龍門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