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南鳳凰山,二因其建筑布局酷似欲飛的鳳凰。順華蓋山南麓因勢而筑的城池猶如鳳身;向東西兩側延伸的大河堡、寧文堡宛若鳳凰展開的雙翅;城北華蓋山最高處的護城墩向高昂的鳳頭;城南郊的呂祖閣寺廟配以鳳尾;城中心雄偉高聳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 |
來源于“楊家將駐防的關口”,后演變為“陽方口”三個字。 |
因古時為軍事要地,名稱由軍事設施名詞演變而來。村寨建于雷鳴寺及汾河源頭東側,故名。 |
因處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故名十家莊,后演變為石家莊。 |
宋在此置寧化縣,金改寧化州,故名。 |
因薛姓人先在境內安家落戶而得名。 |
因鄉人民政府駐地位于余莊村而得名。 |
原名岔上鄉。1985年,由岔上鄉更名為涔山鄉。 |
相傳,元朝建國初,蒙人在此搭過馬棚,取名馬坊,因本縣有三個馬坊,以寧化為界,該鄉在西故名西馬坊。 |
因鄉政府駐地原有三座寺院坐落坡上,高低重疊,故此得名。 |
原名灰吊;清道光年間(1821年至1850年),該地出了一位名弓懷林的舉人,此人因嫌村名不雅,便取“弓懷林”的“懷”“道光”的“道”字,“懷道”由此得名。 |
因元朝時,該地曾駐過馬隊、搭過馬棚,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