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鎮地處南海之濱、閩粵交界,是饒平縣城所在地和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廣東東大門”之美稱。這里依山傍海、一河南岸,鐘靈毓秀、物華天寶。黃岡河由北向東南貫穿鎮區注入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副熱帶海洋性季風帶來了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和均等的日照,使這里四季如春,是宜居、宜業、宜游的人間勝地。擁有“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技術創新專業鎮”、“廣東省城鎮經濟綜合發展力廣東百強、粵東十強”等十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全鎮總面積96.6平方公里,轄仙春、碧崗、碧春、霞東、霞中、霞西、山霞、新霞、新厝、新合、獅頭寨、下埭仔、洪西寮、薛厝寮、山美、后港、和石、東峽、嶼山、大澳、碧洲、汛洲、里和睦、大畔寮等24個村委會和龍眼城、上林、寨上、城北、紅光、聯光、河南、西門、石埕、南門、楚巷、下市等12個社區居委會及1個綜合場共37個村(居)民自治組織。2012年戶籍人口19.7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旅居海外僑胞約2.6萬人。
【歷史沿革】黃岡歷史悠久,創建于宋淳佑乙巳年(公元1245年),古稱甕城,又稱鳳江。相傳此地古為黃土崗,故名黃崗,因“崗”與“岡”相近,易名黃岡。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黃岡巡檢司,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屬宣化都黃岡堡。民國十七年始立政區,1940年建鎮,民國時期一直為饒平三鎮之一。1951年8月縣人民政府在黃岡鎮設立辦事處,1953年1月饒平縣治由三饒鎮遷此,黃岡鎮成為了饒平縣縣城鎮。1958年黃岡、鳳江、井洲、聯山合并成立鳳江人民公社,1959年6月又從鳳江人民公社析出,成立黃岡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黃岡鎮人民政府建制,1986年9月,東界的仙春、碧崗兩鄉和鳳洲區并入黃岡鎮。政區至今不變。鎮政府駐地原置于丁未路黃岡蔡厝祠內,1997年改駐地于黃岡鎮沿河北路。
【區位地理】黃岡鎮位于東經116°6′,北緯23°4′,東鄰福建省詔安縣,西連錢東鎮,南至南海,北接聯饒鎮,處于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歷來是閩粵兩省物資交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陸路距廈門197公里、汕頭58公里、深圳328公里,距潮州港20公里,距建設中的廈深鐵路饒平站場7 公里。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復線、省道坑海線和進港公路、黃三線、豐柏線以及建設中的環城北路、擴建中的迎賓大道等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綱、縣道村道為目,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陸上交通網絡。位于縣城南端柘林灣的潮州港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港口,港口距臺灣高雄186海里,至香港192海里,貨輪可直航各大港口。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地理位置,使黃岡鎮成為粵、閩、臺經濟輻射的交匯點。
【經濟概況】黃岡鎮現已建成一個省級臺商投資區、二個縣級工業園區。2012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89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25家。產品種類涉及水族機電、電子元件、糧食機械、運動器材、木器加工、塑料制鞋、化工香精、醫藥保健、水產品、茶葉等食品類加工、毛織服裝、工藝飾品、金漆木雕、印刷包裝、陶瓷建材、食品飲料等近20大門類4000多個花式品種,產品遠銷香港、臺灣、東南亞和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以工業為主體、外向型為重點的經濟發展格局。黃岡鎮工業龍頭產業——水族機電,列入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以廣東海利集團、博宇集團、日生集團、恒通集團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型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海利”、“博宇”、“日生”、“恒通”等著名特色水族品牌產品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水族機電產品重要的生產出口基地。全鎮擁有著名商標9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1個(金灶);著名品牌11個,其中國家名牌1個(嶺頭單叢茶);專利產品313項;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民營科技企業21家、農業龍頭企業8家、省知識產權企業3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8個、省民營企業自主創新500強企業1個、國家農業部“水產品加工示范基地”1個。2010年被省評為“技術創新專業鎮”,水族機電產品類被省列為“廣東省特色產品示范基地”。201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8.46億元,外貿出口1.8億美元,年外貿出口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23個,利稅4.18億元。
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黃岡鎮物產豐饒。全鎮共有園地2682畝、林地25532畝、淺海灘涂10933畝,形成了糧食、水產、水果、蔬菜、禽畜五大農業生產基地。10.5公里長的岸線,孕育出了豐富的水產資源,對蝦、鰻魚、大澳泥蚶、疊石赤蟹等水產品飲譽海內外。黃岡鎮先后獲得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省水產養殖萬噸鎮”和“ 全國農牧副漁豐收獎”。 201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6.0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915元。
【城鄉建設】黃岡鎮是饒平縣三大“省中心鎮”之一,是潮州市四大中心的中心部分,潮州市規劃中屬綜合性重點鎮、重點發展區域,城鎮規模為饒平之最,商貿在饒平中最為發達。有聚賢園迎賓館、饒平大酒店、華景大酒店、華僑大廈、僑聯大廈、新洲酒樓等酒店賓館,有恒晟、永鑫、金嘉等大型生活超市,有騰瑞星河灣、海博現代城、龍澤園、牡丹園、漾日居等高檔住宅區,酒店、旅館、餐館、超市等各種配套服務設施俱全。有饒平大道、黃岡大道、迎賓大道等進出縣城主干道,有功能齊全的新城區客運站,有年供水930萬噸自來水廠2座,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并與省電聯網,有縣城污水處理廠,還有黃岡河一河兩岸長廊景觀、中山公園、濱河公園、大澳文化公園和上林公園等休閑去處,城市功能設施完善。
【社會事業】轄區內現有中共饒平縣委黨校和饒平廣播電視大學2所高等教育學校;貢天、現代、鳳江3所技術職校; 11所中學,其中饒平二中是國家示范性高中,省一級學校5所,市一級學校2所; 28所小學,其中省市一級學校各2所;幼兒園54所,其中省一級園1所,市一級園3所。有2個獎教獎學基金會;30個圖書館(文化站),藏書量達3.64萬冊。初中普及率99%,小學普及率99.9%。鎮內還建成有縣圖書館、縣文化中心以及縣博物館等。
轄區內現有縣人民醫院、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慢病站、防疫站及鎮衛生院等8所衛生醫療機構。
轄區內現有郵政、電信機構有4個,2012年末固定電話擁有量約4.13萬戶,手機擁有量約14萬個,寬帶接入約3萬個,形成以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為主,數字數據網,公用電子信箱、因特網、視聆通等各種通信手段并用的電信網絡。
【文化名勝】黃岡鎮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潮汕本土文化和生活習慣、方言民諺、民間傳說、鄉土氣息十分濃郁,造就了根深葉茂的民間民族文化藝術。今日的黃岡,秉承先人文化之底蘊,文化氛圍濃厚,霞西布馬舞、龍舟賽會等傳統文化藝術享譽海內外,書畫、木雕、潮樂曲藝等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群眾性體育特別是老年體育事業發揚傳統、展現風采,開展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鎮老年人體育協會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有影響力的先進單位。民間民族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使黃岡鎮先后被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民體育協會授予“億萬農民健身運動先進鄉鎮”、被省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2011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黃岡依山傍海,峰巒疊翠,古有“嶺南佳勝地,瀛洲古蓬萊”之稱,名勝古跡眾多,擁有以山海為主的自然景觀和以古文化、古建筑、民俗風情為主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屬省市級文化保護37處,其中古墓3處、石刻1處、古建筑2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8處,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和黃岡丁未革命聚義誓師處等地。主要景區景點有位于鎮區北面二公里的棲云山的石壁山風景區,該景區集古今寺廟、石刻、建筑于一體,擁有“粵東一璧”牌坊、涑玉泉、古雷音寺、南海庵、納海樓、慈悲亭、烈士陵園、麗澤湖等景點勝觀;有“市重點開發旅游島”、素有“白鷺天堂”之美譽的汛洲島;有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丁末黃岡起義秘密會所舊址“名賢余氏家廟”,等等。
黃岡鎮委、鎮政府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將黃岡獨特的人文歷史、優越的區位條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向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轉化,致力于建設“美麗富裕文明幸福”的新黃岡!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將竭盡全力為投資辦實業的廣大客商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打造一流的創業平臺,提供一流的服務,讓投資者安心、舒心、稱心。讓我們攜手發展,實現雙贏!。 |
上饒鎮位于饒平北部,鎮域東、西、北三面環山,東與福建省交界,西與本省大埔縣接壤,南面 與本縣饒洋鎮相連,北面為上善鎮。全鎮面積52.67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積4萬多畝,耕地面積10670畝。總人口41865人,轄13個村民委員會及茂芝、壩上兩個居委會。糧食作物以稻谷、小麥、旱糧及蕃薯為主,經濟作物以茶葉、荔枝、龍眼、青梅、橄欖、蜜柚等為主。全鎮有大小水電站四座,裝機容量1253千瓦,年發電量250萬千瓦時。本鎮山多地少,瓷土資源十分豐富,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縣北部陶瓷生產基地之一。 今明乃至以后幾年,鎮計劃發展優質的南坡梅種植業,年種植500畝,五年發展種植南坡梅4000畝,作為本鎮的龍頭產品。 |
饒洋鎮位于饒平縣北部山區,東經116°87′,北緯24°29′,面積84.7平方公里,東與福建省秀篆鄉、南與建饒鎮、西與新豐鎮、九村鎮、北與上饒鎮交界。境內東西群山連綿,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常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毫米。饒洋鎮總人口59666人,其中漢族59331人,畬族335人。行政管轄25個村,1個居委會和2個 鎮辦場,136個村莊中有104個是革命老區村莊。還有海外華僑、港臺胞1.2萬人。全鎮村村通汽車,交通運輸四通八達,省道豐柏線貫穿饒洋鎮南北,北通福建省、大埔縣,南與國道324線相通,東與福建省秀篆鄉相通。饒洋鎮是粵閩邊貿和饒平北部山區工農業產品的集散地,日用瓷器、成衣服裝貿易活躍,已形成茶葉、水果、蔬菜、水產等商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其中,日用瓷、彩瓷加工、花紙等行業久負盛名。特產西巖茶,是饒平第一山峰西巖茶場生產,該產品始于清代道光年間,現有系列產品有"烏龍、奇蘭、鐵觀音、黃旦、白葉單叢、黃枝香、云霧八仙"等。同時有很多名勝古跡供游覽,如饒平第一山峰西巖山奇景、八角井等。 |
新豐鎮位于饒平縣北部山區,地勢以丘陵地為主,全鎮共有行政村10個、場2個,總面積61.5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5259人。新豐鎮是日用陶瓷生產專業鎮,瓷業起源于南宋時期,豐富的瓷土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精湛的制作工藝,使新豐瓷業名聞遐邇;也是粵東陶瓷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在饒平陶瓷界中規模最大、設 備最先進、產量最高、創外匯最多。目前,全鎮有白體瓷廠,彩瓷廠、花紙廠、印刷包裝廠等各種類型瓷廠148家,較集中地分布在鎮宮埔工業區,埔尾工業區和坑子溝新工業區。全鎮從事瓷業員工約12000多人。全鎮瓷業現已完成杯、碟類白體瓷生產配套,能獨立完成生產、加工、包裝,具備集團生產能力。產品有盤、碟、匙、杯、碗、壺六大系列日用細瓷和高檔白質瓷共500多個品種,年產值超4億元。藍鯉系列產品6寸以下蝶類是名牌產品。同時,新豐陶瓷以快捷、新穎、優質、實用贏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國內無不擇用新豐日用瓷之省市,產品遠銷西歐、南非、北美和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竭誠希望海內外客商光臨惠顧,共同創新發展新豐陶瓷業。 |
建饒鎮地處饒平縣北部山區,東與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霞葛鎮交界,西接新豐鎮,南連湯溪鎮,北與饒洋鎮接壤;方圓7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25萬畝,全鎮設16個村委會(居委),39個自然村,人口1.34萬人。本鎮盛產水稻、地瓜、白葉單叢茶、青竹梅、柿子、荔枝等。本鎮水力資源豐富,現有小水電站13座,總裝機容量2950千瓦;已經探明可供開發的資源主要有豐富高質的高嶺土。 |
三饒鎮曾是饒平縣治所在地,地處饒平中北部,向來是閩粵兩省商貿集散要地,梅潮兩市的交通要沖,是粵東著名古城。全鎮總面積84.5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多人。 三饒鎮水資源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上有中型勝利水庫,下有湯溪水庫。水電資源開發潛力大。全鎮耕地面積1.73萬畝,山地面積7.3萬畝,是發展“三高”農業的“風水寶地”。目前,我鎮正在 實施萬畝"以果代林"工程和年復種萬畝蔬菜基地工程。陶瓷生產是本鎮的特色產業,白地瓷、花紙、紙箱、泡沫等配套生產企業齊全,現已成為粵東最大的日用陶瓷加工出口基地,主要生產零散或成套的中西餐具,品種齊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遠銷中東、歐美、非洲及東南亞一帶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可供開發工業區面積1500畝。三饒城隍廟、孔廟、天保寨、道韻樓、東岳廟、打破鼓、雙流寺被譽為饒城七大奇特古跡。三饒基礎設施完善,投資軟硬環境優良。竭誠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置業。 |
新塘鎮位于饒平縣西北部,總面積8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0.9萬畝,山地面積8.6萬畝,轄14個村委會,78個自然村,人口19815人。 全鎮現有水果面積10500畝,產量1700噸,是饒平縣青梅、橄欖等水果生產基地之一。茶葉面積5200畝,年產量510噸,久負盛名的"深坑茶"遠銷香港、泰國、東南亞一帶。 近年新塘鎮大力發展交通,能源和通信設施,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全鎮共有小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近2000千瓦,年發電量700萬度,有35千伏變電站1座,形成與縣市一體的供電網絡。新建移動電話基地站和郵電大樓,引進近千門程控電話交換機。有瓷土、石板材、稀有金屬等蘊藏量豐富的礦產資源。連接閩粵的主干線豐柏公路穿越全境,交通十分方便,是發展水電、茶果、瓷土、石板、彩瓷加工等行業的理想投資區。 |
湯溪鎮地處饒平縣中部山區。距離縣城30公里,省道222線貫穿鎮區,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包括13個村委會,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656人。全鎮水果總面積達1.5萬畝,是饒平縣水果生產基地之一。主要包括青梅、荔枝、龍眼及橄欖等,年產3000噸;茶葉總面積0.35萬畝,年產160噸。此外,還有鰻魚、青鱸、四大家魚等淡水產品。鎮內蘊藏有大量的瓷土、花岡巖可供開發利用。廣東省第三大水庫----湯溪水庫座落在我鎮,水庫總面積2.5萬畝,最大容量3.78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2X4000千瓦,年發電量二千三百萬千瓦時。湯溪水庫是集防洪、灌溉、蓄水、養魚、發電及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型水利工程。庫區內湖光山色,秀麗宜人,島嶼交錯分布,是觀光旅游勝地。我鎮交通、用電、用水等十分便利。有適合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我鎮有意在創辦水果加工業,興辦資源型企業及旅游開發等方面尋找合作。 |
浮濱鎮地處饒平中部,東與浮山、西與坪溪、南與樟溪、北與湯溪鎮毗鄰,連接閩粵兩省的黃三 公路穿過鎮區,東距國道324線25公里,南距三百門港35公里。轄20個村委會,總面積68.55平方公里,總人口18266人。擁有山林坡地7萬畝;荔枝、龍眼、橄欖等優稀名貴果樹1.1萬畝;嶺頭單叢茶0.7萬畝;浮濱也是世界體型最大的獅頭鵝原產地;這里還有距今三、四千年的商周墓葬群遺址及戈陶類造型;以及當代蜚聲海內外知名人士、里昂大學博士張競生的故居、墓地及他創辦的學校、苗圃;有峰巒盡頭、青山綠水、群山懷抱,集雨面積達21平方公里,總庫容1千萬立方米的馬鞍山人工湖泊等名勝。到目前我鎮還有1.21萬畝25度以下的山坡地等可供開發。歡迎各界人士到我鎮創辦資源型深加工項目和綠色旅游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
浮山鎮地處饒平中部山區,東經116°59′18″,北緯28°55′52″,轄下18個村委會,1個居委 會,總面積71.2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人。 浮山物產資源豐富,農業產品有水稻、花生、甘蔗、黃紅麻和荷蘭豆。果樹產品有柑、桔、荔枝、龍眼、香蕉、柿、青梅、橄欖、茶葉等。工業產品有釀酒、水果加工、建材家具、抽紗珠繡、竹木加工、紙制品等。水產養殖方面:養鰻、牛蛙、養魚等業已形成規模的生產基地。浮山是閩粵二省七縣的商貿集散地,水電設施齊全,交通通訊便利。浮山漢塘,坪洋制作的柿餅加工歷史已有二百多年。柿餅聞名于東南亞一帶,潛力和效益很大。鎮已把建設青柿生產基地及加工柿餅、柿這個項目作為今后一項特色產業來抓。浮山現有山地面積6.6萬畝,25度以下山坡地38000畝,尚未開發利用約15000畝左右。浮山鎮熱誠歡迎社會各界人士、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前來辦廠經商,開發種養業。 |
東山鎮地處閩粵交界、饒平縣中部山區,與福建省詔安縣接壤,與建饒鎮、湯溪鎮、浮山鎮、漁村鎮毗鄰,距縣城36公里,總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19128人,轄10個村委會,擁有山地面積近10 萬畝,耕地面積7800畝。 東山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鎮,盛產茶葉、青梅、橄欖、荔枝、龍眼、赤皮梨等農產品,其中茶葉年產量近500噸,水果年產量近4000噸。竹藝加工業是東山鎮傳統的特色產業,全鎮有80%的農戶生產竹制品,水美竹器工藝廠生產的竹制工藝品(近百個花色品種),遠銷東南亞等地,享有盛譽。山地資源豐富是東山最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已開發山地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5%左右,全鎮仍有近85%的山地可供開發;同時,本鎮水資源豐富,適合開發高效的淡水養殖業,尤其適合鰻魚、牛蛙等高值品種的養殖。 |
新圩鎮地處饒平縣中部丘陵地帶,轄15個村委會,2.5萬人口,鎮域面積68平方公里,有山地6萬畝。農業是全鎮經濟主體。 近幾年,新圩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特色產業,全鎮有青梅、荔枝、龍眼等優質水果二萬多畝,年產果9000多噸,建成一個面積約萬畝的青梅生產基地,年產量3500多噸,聞 名于粵東。新圩青梅果大均勻,果實品位高,歷來受省內外加工戶的青睞。資源型加工業發展較快,全鎮擁有年加工量1000噸以上的水果加工企業2家和40多家民營小型水果加工廠,年水果加工能力2500噸,水果專業市場相繼配套建成,投資環境良好,實現交通要道水泥化,通訊程控化,電力、水資源充足,圩鎮建設、服務配套日臻完善,社會穩定。隨著新圩"三高"農業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尤其是水果產品資源豐富,投資興辦資源型水果加工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闊。 |
樟溪鎮處于饒平縣中部,位于東經116°53′,北緯23°44′;西接潮安縣,東連黃岡河,南距國道324線9公里、往三百門港20公里。全鎮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1.88萬人,轄20個村委會、2個場,有49個自然村。樟溪鎮內有豐富的資源,全鎮山地面積10.8萬畝,耕地面積1.385萬畝。礦藏資源豐富,錫礦、銅礦、黃金礦有相當蘊藏量,花岡巖石、瓷土存量較多。全鎮農副產品物資豐富,到1999年初步建成了五大農業生產基地,鎮內有集雨面積23.8平方公里,總庫容量993.4萬立方米的馬山湖水庫,有2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475千瓦。提供合作項目:①山地開發項目,全鎮低于25度的山地面積約28000畝,尚未開發種植面積20000畝;②水力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有三水匯、九洲橋寄地水力可供興辦水力發電站;③綜合發展水果加工項目,全鎮水果年產量超過4389噸。目前已建的五家水果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僅有1400噸,加工覆蓋率僅占31%,仍有很好的加工發展潛力。④發展旅游項目,有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跡,二座山庵院青嵐洞石景、古樸園寨,到處有碧溪綠水,怪石異卉,綠草翠竹,純樸山村風光等各種自然景觀可供發展旅游事業。 |
錢東鎮地處饒平西大門,東與縣城黃岡鎮毗鄰,西與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湘橋區鐵鋪鎮交界,南與汫洲鎮接壤,北與高堂鎮、樟溪鎮相連。鎮域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萬畝,山地8.8萬畝,海灘涂5000畝;總人口98161人,轄25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和2個果林場。2016年,全鎮工業產值37.37億元,比增1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產值30.76億元,比增10.6%;外貿出口總額3148萬美元;農業產值13.14億元,比增6%;農民人均純收入14469元;固定資產投資4.68億元,比增30%;國地兩稅收入9031萬元。
榮譽稱號:錢東鎮是“中國鹽焗雞之鄉”、“全國重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食品專業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廣東省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點鎮”、“廣東省旅游特色鎮”、“廣東旅游名鎮”、“廣東省教育強鎮”、“潮州市食品專業鎮”、“潮州市文明鎮”、“潮州市大清潔鄉村美專項活動示范鎮”。
自然地理:錢東鎮位于饒平縣西南部,東經116°50',北緯 23°40'30"。北部及西北部為山地丘陵,東南部為黃岡河沖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程一般在100多米到200多米,最高峰大北山海拔672.2米。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平均溫度22℃,多年平均降水量2341毫米,是廣東沿海多雨地區,平均年日照率44%,平均相對濕度81%。鎮域河流主要有灰寨改溪、一支渠、二支渠等,溪流短小,多為人工開挖的排灌渠。灰寨改溪工程完成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源自徑新,流經徑南、西山寨、灰寨、峙頭等村,出東閘關口。一支渠、二支渠從汕汾高速公路北的總干渠分流,一支渠經施厝、上浮山、沈厝、李厝等村東流入黃岡河,并分流出三支渠和四支渠。二支渠流經硯山、北山等村,從九溪橋出口。三支渠流經鎮區后接二支渠和灰寨改溪。除一、二支渠外,其它溪渠注入拓林灣青山棣。
基礎設施:國道324線及縣道白塔線貫穿全鎮,汕汾高速公路與潮州進港(三百門港)大道跨越東西,省道從鎮區中心通過,建設中的深廈鐵路跨越全鎮,全鎮已形成了三縱三橫的高等級、快捷的交通網絡,是粵東重要交通樞紐。在建的錢東大道全長3.11公里,設計路面32米,雙向6車道,投資約5000萬元。此外,進入規劃設計施工的項目有:引韓濟饒、饒平第二水廠、大潮高速以及錢東高速平交口美化建設。鎮內建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座;日供水量2.48萬噸自來水廠1座;鎮區集貿市場4個,占地面積1.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897平方米。
經濟發展:全鎮規模以上企業18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廣東省著名商標4件、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5 家,省級農業創新中心1 家、省級健康農業基地1 家。民營企業500家。涉及工藝陶瓷、銅業制造、食品、彩印、包裝、毛織、醫藥、木制工藝品、玩具、機械制造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從業人數達3萬多人。全鎮擁有外資企業15家,其中臺資企業11家,是全市最集中的臺資企業區域。雞肉加工業發展迅猛,鹽焗雞銷量占全國八成的市場份額,鹽焗雞產業已經形成該鎮的特色支柱產業。目前,全鎮擁有鹽焗雞食品企業13 家,其它食品企業24家,從業人數約6700 人。其中,“無窮”、“無盡”、“好味來”、“杜盛”、“杜家莊”等五家食品企業屬規模以上企業。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充分發揮交通方便及商貿基礎較好優勢,己形成錢東大道和舊國道324線商業區。在積極發展二、三產業的同時,錢東鎮十分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三高”、“四化”農業,創辦了榕洽果莊、金瑞莊園、糞箕山水果基地、臺灣優稀品種繁育場、青山棣易地開發造田工程等較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全鎮己建成水產養殖、優質水果、無公害蔬菜、水稻高產示范片四大萬畝基地,并已成為農業支柱。錢東鎮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資源,積極發展以生態旅游為特色的旅游業。已建成的綠島山莊已成為潮汕地區較有名氣的旅游景點,吸引了汕頭、潮州和饒平本地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覽。綠島山莊已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并被列入潮州新八景。
物產資源:錢東是饒平“三高”農業生產基地,農業新技術推廣示范區。盛產水稻、番薯、花生、大豆、烏龍茶、荔枝、龍眼、生柑、香蕉等,畜牧業主要品種豬、牛、雞、鵝、鴨,海淡水養殖品種主要有蝦及四大家魚。2016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57749畝;水稻種植面積33174畝,總產13335噸;出欄肉豬70482頭,生豬存欄數量40102頭;水產養殖面積19665畝。
人口民族:全鎮總人口98161人,農業人口86987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有少數民族若干人分布于各村,以壯族居多,以外來婚遷女性為主。
社會事業:錢東歷來重視社會事業建設,注重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鎮內治安狀況良好,建有多處報警點和警務區,形成群防群治網絡;環境衛生大有改善,群眾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教育創強工作有序推進,全鎮現有中學2所,小學21所,民辦學校3所,幼兒園12所,衛生院1所,鎮級敬老院1所;設立“饒平縣錢東鎮教育促進會”,籌集資金超過800萬元。建設鎮級公益生態公墓,保障農村群眾喪葬需求;推進引黃濟錢工程建設,解決全鎮8萬多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問題;成立錢東慈善會,發動社會熱心人士,募集善款,專項用于救助孤兒寡老、重度殘疾、大病重病等-。對水環境進行全面整治,進一步推進全鎮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環境質量,切實保障飲用水源和生態環境安全;投資450萬元,對錢東小公園進行升級改造,建設健身休閑環境;成立家長教育協會,通過組建教授團隊及外聘專家給全鎮家長授課,全面提升價值素質,讓家長均能懂教、能教,真正擔負其培養錢東后代子孫成才的責任。 |
高堂鎮位于縣城郊區,地域26.5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總人口2萬人。這里山川形勝,人文燦爛,物產、旅游資源豐富,名優物產多,自古以來以“高堂菜脯”聞名于世。高堂鎮公路四通八達:鎮內有寬暢的高堂大道貫穿并連接國道324線;汕汾高速公路在鎮區通過。水電資源豐富:有與省電網聯網運行供電,有850千瓦高堂水閘發電站,省級22萬伏輸變電站落在鎮區中;現有一座日供水量3000噸的自來水廠。電訊設備齊全:程控電話交換機,電話、電傳和圖文傳真直通世界各地;無線尋呼機、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力強。隨著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外地廠商接踵而來,兩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高堂鎮在距國道324線1公里的“高堂大道”兩側設置工業投資區10萬平方米,實行“用地、用電、用水”三大優惠政策。鎮政府投入資金100萬元,平整土地,架設水、電、通訊等專用線路,統一理順征地有關手續。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成立高堂菜脯加工企業協會,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地價方面,以每畝3.5萬元的成本價轉讓給加工企業用于廠房及生產場地建設;無償提供工業區內水、電線路架設;減免農產品特產稅。高堂鎮委鎮政府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熱情歡迎海內外人士到高堂工業區投資辦廠,或共同開發金光寺等旅游資源。大嶺山旅游區:高堂鎮山環水繞,風景秀麗。鳳江高堂河段流經鎮西北巍然聳立的大嶺山腳下款款而去。大嶺山上有粵東名寺——金光寺。寺落于山頂凹處,倚南向北,面溪與鶴山顧盼。山上有“大雄寶殿”、“觀音閣”。殿中有石雕十八羅漢、千手千眼觀音等。殿宇飛檐翹角、金碧輝煌。寺旁有潺潺噴泉——粵東第一泉。泉自兩井眼涌出,一動一靜,動的井眼洶涌激蕩,靜的井眼水溢無聲,人稱“文武泉”、“陰陽泉”。泉水清冽甘爽,四季不絕,經國家地質勘測設計院測定,符合國家飲用礦泉水開發標準。從山下到山上金光寺現有盤旋水泥路連接。寺中香客不斷,游人不絕,傳說此寺簽詩有“金色托夢”之靈驗。大嶺山西北面高堂水閘河段拐彎處,有“彌勒佛獻肚”、“關爺看書”和一衣帶水的明朝“大腳皇后”的故鄉等景點。登高望遠,可將心放飛,山水之情和佛悟之意頓漾于胸間,是一處旅游勝地。高堂菜脯:全鎮現擁有菜脯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蘿卜產量2500噸,創產值1500多萬元。從潮汕地區到全國各地,從東南亞到歐美和中東,如今都有高堂菜脯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