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饒鎮地處閩粵交界,毗鄰縣城黃岡鎮,總面積80平方公里,轄2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人口3.3萬人,,距國道324線2公里,省道1934線貫穿南北,汕汾高速公路穿越東西,且高速公路出入口 設在我鎮境內,交通十分方便。聯饒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農業基礎扎實,目前已形成"果、牧、魚、菜"四大生產基地,現有水果面積3.5萬畝,年產水果上萬噸,是饒平縣主要的水果生產基地,有5個較大規模的家禽養殖場,淡水養殖面積4千畝,年產淡水魚1530噸。蔬菜基地5400畝,年產蔬菜7000噸。聯饒鎮地廣物博,境內花岡巖、瓷土、礦泉水等自然資源豐富,還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三王爺廟”、“無尾松”、“招軍樹”以及風景如畫的大小水庫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有待投資開發。主要可開發、合作項目:1、開辟大型集約性水果種植基地,搞規模立體養殖基地;2、利用本地果蔬資源,興辦果蔬深加工企業;3、發揮交通樞紐的優勢,建立適當規模的冷藏庫,創辦汽車修配廠;4、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尤其是利用大小果園、水庫發展旅游農業。 |
所城鎮地處閩粵交界處,是粵東沿海邊陲鎮之一。位于東經117°2′,北緯23°12′,東與大埕鎮相鄰,西接縣城黃岡鎮,南與柘林鎮接壤,面臨浩瀚的南海,與南澳島遙遙相望,北面毗鄰福建省詔安縣,海岸線全長11公里,倚山臨海,自然條件優越。全鎮總面積50.9平方公里,總人口為41649人,轄有11個村和1個居委會。所城擁有優越的山海資源,物產豐富,交通方便,通訊設施齊全,轄區主要道路碧鐵線全長7.2公 里。所柘線3公里,直達柘林港,已全部鋪設水泥路面。海陸運輸四通八達,F已開通直撥全國、全球的程控電話、移動通信、無線尋呼、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力供應并入省網,有3200千伏安變電站一個,可滿足全鎮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電;有兩座集水面積4.5平方公里,庫容量360萬立方米的水庫,為全鎮的生活用水和發展"三高"農業務實基礎。所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較多。嶺后的蝙蝠洞,高埕的云峰寺、陳壁娘以及同安巖、普陀巖等名勝古跡,還有龍灣村的自然景觀,英港海濱浴場、射擊場,可供發展悠閑度假,消遣娛樂旅游;地處粵閩交界的云峰山莊占地約100畝,莊主是中國蘭花協會會員,莊內有名蘭觀賞園、名家書畫廊、荷池觀魚、荔園、品茗室等觀賞區。目前、云峰山莊已成為粵東、閩南一帶的旅游熱點。廣闊的淺海灘涂,是開發水產養殖的良好基地。現落戶我鎮有四家大型工廠化的養殖場。 |
大埕鎮位于饒平縣東南部,東與福建省詔安縣接壤,西與所城鎮相鄰,北依大幕山,南瀕南海,鎮域面積32.5平方公里,下轄7個村委會。廣闊平坦的大埕半島孕育著3.1萬勤勞勇敢的大埕人民。在這里,人口集中,村舍分布錯落有致。古時,從大幕山往下鳥瞰,整個大埕就像一只騰飛的金鳳凰,因此,大埕也稱鴻程,曾以鄉賢志士之多而顯赫一時。鴻程大廟、云峰院、大幕山、金海灘成為觀光旅游勝地。今天,大埕人民正乘改革東風開創新業績。大埕交通方便,與國道324線相接的碧鐵公路橫貫全 鎮,連接粵閩兩省沿海地區經濟、文化往來的"黃金走廊"。大埕常年是亞熱帶海洋氣候,耕地以沙壤土為主,適合糧食生產,特別是種植番薯,畝產高達4000公斤;還有大片的沙埔更宜種植農作物,是花生、西瓜、蘆筍、中藥材等有名的生產基地。豐富的原材料、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讓大埕發展農副產品具有很大的潛力。大埕灣海岸線全長7.8公里,擁有淺海千畝金灘,海水又無污染,這使大埕開發淺海灘涂,發展海水養殖業及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大埕的海水魚苗培殖技術和配套設備位居全省一流。另外,大埕海域還產有西施舌等優稀貝類資源。靠海吃海,大埕漁民在發展中深海捕撈業方面已摸索出一套成功經驗,目前,正待增加投資改善船只及生產作業工具以增創新效益。大埕鄉鎮企業發展迅猛,石板材廠、針織廠、砂磚廠、農副產品(如番薯干、花生)加工廠已較具規模,成為大埕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
柘林鎮地處閩粵交界,饒平縣南端,與縣城黃岡鎮毗鄰,三面環海,瀕臨潮州港。全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人口16887人。柘林鎮是漁業生產大鎮,全鎮主要勞動力9900多人,其中從事漁業生產8000多人;目前全鎮擁有海水養殖網箱20000多格,面積2300多畝,貝類養殖灘涂1500多 畝,對蝦養殖面積1360畝,鮑魚養殖水體21500立方米;培苗場8家,年可育苗超過5500萬條;捕撈漁船60多艘;全鎮年漁業生產總量15000多噸,產值近1億元。大小門養殖基地是廣東省最大的網箱養殖基地之一,養殖品種主要有石斑、金鯧、鰤魚、鱸魚、真鯛等。鎮西南的柘林港,是廣東省十大漁港之一。港區建有水產品碼頭及市場和冷凍、輸冰、供水、儲油等配套設施。港澳臺等地和東南沿海各。ㄊ校┑臐O船、商船常停泊柘林漁港,并通過所柘公路進入國道324線和內地發生商貿往來。柘林鎮人文歷史發展較早,又是一個濱海鎮,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金獅灣、惠云兩個天然浴場和待開發的"七夕井"溫泉浴場,有鎮風塔、白雀寺、西澳島白鸕鳥群自然景觀,旅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歡迎合作開發!.。 |
汫洲,古稱瀛洲,始創于唐朝末期,是建國后廣東省確認的建制鎮之一。汫洲鎮地處饒平縣南部沿海,潮州市三百門港西側,全鎮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長10.5公里,海域面積26.4平方公里,海洋資源豐富,海水養殖規模名列全縣前茅,尤其是吊養的牡蠣(俗稱“大蠔”)肥大鮮美,暢銷國內外各地,享有“大蠔之鄉”的美稱。全鎮陸域面積16.2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4平方公里,下轄8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委會和5個養殖場,總人口64286人,是一個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貿易為主的漁業大鎮,也是全國戰斗英雄麥賢得的故鄉。
汫洲鎮海陸交通便捷,灰三公路、坑海公路、鐵汫公路貫穿全鎮,與國道324復線公路交織成網,直達鎮域東側三百門港口,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長期以來,汫洲鎮黨委政府立足海洋資源和臨港優勢,以粵東水產品物流中心和三百門國家一級漁港、臨港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堅持以科學為依托,以創新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形成水產品加工為主導,捕撈、養殖、貿易協調穩步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產業的格局,并被省科技廳列為漁業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饒平縣之山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汫洲現有規模上企業5家(2016年新增1家),閩粵經濟合作區、廈門港、三百門國家一級漁港、粵東水產品物流中心、廣東海潤冷鏈物流等大項目落戶汫洲。設,以完善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汫洲鎮致力于城鎮化建設,以完善城鎮設施、提升城鎮形象為目標,不斷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先后完成道路交通、供水供電、排污綠化、衛生醫療、教育文化等一批民心工程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汫洲歷史悠遠、人文鼎盛的傳統,加大文化事業投入,以鎮文化站為平臺,著力培養本地文化人才,出版了本土創作文藝作品及各種期刊一大批,力促全鎮精神文明建設上新臺階,全面提升城鎮文明形象。鎮文化站被定為省二級文化站,2011年被省社科聯授予“人文社會科學優質教育基地”稱號;汫洲也先后被評為省文明鎮、省級衛生鎮。 |
海山鎮古稱蓬萊,地處饒平南部前沿,是潮州市唯一海島鎮。明代屬信寧都汫洲堡,民國十七年(1928)建立海山區,1950年1月建立海山區,1957年撤區設鄉,劃分為海南鄉和海北鄉,1958年5月,海南鄉和海北鄉合并為海山鄉,同年9月18日改為海山人民公社,1983年11月5日撤社改區,1986年11月改為行政鎮,隸屬于汕頭市 ,1992年至今為潮州市管轄。
海山鎮由南、北二島組成,面積49.6平方公里,東面毗鄰拓林鎮,東北面毗鄰汫洲鎮,西北面毗鄰澄海區,南面與南澳島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4公里,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漁業發展優勢。鎮政府駐地黃隆,距國道324線19公里,距縣城21公里,距汕頭60公里,距廈門200多公里,三百門大堤、高沙水閘大堤是海島通往大陸的交通要道。下轄隆東、隆南、隆西、隆北、石頭5個居委會及上港、達南、東港、歐石、美宅、蓬萊、坂上、浮任、山下、渡頭、陳厝、余厝12個行政村,共8.05萬人口。 |
國營韓江林場位于饒平縣西北部即東經117°,北緯24°,地處饒平、潮安、大埔三縣交界處,通往大埔公路貫穿林場境內,交通方便。屬市縣雙重領導單位,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1721人。主要物產有木材、茶葉。主要資源有森林資源、水力資源、旅游資源可開發利用。合作項目有(1)提供土地資源發展種植、養殖業基地。(2)提供場地、電力辦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