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沙河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沙河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褡褳街道辦事處位于沙河市市區南端,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京廣鐵路以東、健康街以南)。褡褳辦事處轄6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轄區總面積15.54平方公里,總戶數24769戶,總人口65093人;其中農村戶數5118戶,農村人口21363人;城鎮戶數19650戶,城鎮人口43730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112元,農村可支配收入11715元。

1、褡褳辦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2016年糧食總產量6377噸,豬存欄1970頭,出欄2920頭;羊存欄1200只,出欄970只;家禽存欄120400只,出欄389800只。農業生產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有效灌溉面積達100%。

2、褡褳辦工業以玻璃、炭黑、標準件和玻璃深加工為主。轄區共有工業企業12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2016年褡褳辦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計劃數為26.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計劃數為5.6億元。

3、第三產業以商貿、住宿餐飲、運輸及各類服務業為主,共有各類商業門市、攤點3500多個。

4、褡褳辦2016年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共13個,在報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8個,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億元。

5、褡褳辦2016年招商引資工作情況,完成內資招商700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0%,引進技術2項,完成年計劃的100%,引進人才15名,完成年計劃的100%。

6、發展集體經濟情況,褡褳辦轄6個行政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0個,3000元以下的村0個,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5個(褡褳26萬,東崔35萬,南汪60萬,西崔25萬,中汪12萬)。

橋東辦位于沙河市區東部,總面積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萬畝,林地面積1500畝。轄區15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總人口6.1萬人。黨支部43個,其中農村黨支部15個,社區黨支部7個,非公有制企業黨支部16個,黨員1595名。201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4億元。連續五年被沙河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鄉鎮黨委、優秀領導集體等稱號,先后被邢臺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鄉鎮黨委。

橋東辦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107國道、329省道縱貫全區,交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之地,是發展商貿商務的黃金地塊和投資創業的寶地。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區位優勢和特點,橋東辦上下“精誠團結謀發展,勵精圖治建新區”,以“擼起袖子加油干,解放思想創亮點,敢走新路有作為,勇于擔當守底線”為工作主線,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奮力拼搏,真抓實干,關注民生,全辦上下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新局面,經濟指標、項目建設均超額完成,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橋東辦將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增強黨的影響力、滲透力,以建設新型文明鄉村和社區為落腳點,完善服務功能,全力開創橋東新局面,為推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聯系電話:0319-8801581

單位地址:沙河市文謙大街201號

橋西辦事處位于沙河市市區西側,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25000口人,耕地13000余畝,1987年沙河撤縣設市后成立,屬沙河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橋西辦事處地處市區,京廣鐵路、107國道縱穿轄區,褡石路和一級公里——機場路橫貫東西;西環路將整個辦事處包圍在內;鐵路、公路成井字狀縱橫交叉全域。東距京珠高速4公里;沙午鐵路從境內穿過,公路、鐵路運輸極為方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區位優勢非常突出。

辦公地址:沙河市贊南路8號

聯系電話:0319-8701979

投訴電話:0319-8701979

贊善街道辦事處位于沙河市區西5公里,總面積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萬畝,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贊善辦交通便利,路網發達,呈“兩縱四橫”分布。轄區內有皇褡線、鋼鐵路南延、緯三路、329省道和南環西延,尤其是今年新修的鋼鐵路南延(緯三路-南環西延段)工程,是邢臺市和我市重點工程,途經尚賢、福益和許莊3個村,南北長4公里,鋼鐵路南延的建成通車,為大型運輸車繞行提供了便利,對我市城區環保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贊善辦事處結合區位優勢和特點,在經濟項目建設上勇于新突破。投資3000多萬的沙河亞鑫針織有限公司,是贊善辦產業扶貧簽約企業,建成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全電腦織襪機的生產線,年生產銷產能力達1000萬雙,實現出口創匯100萬元。在農業上勇于新發展。雪帆原生態環保小米加工有限公司,日加工優質小米30噸;明銳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先期流轉土地1100畝,入社農戶200余戶,經濟效益良好。通過以點帶面,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方式,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規模化與現代化。在鄉村上勇于新建設。美麗新村官莊,投資50萬元新建了便民娛樂廣場、舞臺,投資600余萬元鋪設全村排水管網、并對全村街道進行硬化、美化;上鄭村扭轉-亂村的局面,通過新建幼兒園,修繕小學等干實事來凝聚人心,扭轉民風,上鄭村也正在日益變的更穩定、更團結、民風更純、村莊更美;大掌村致力于保護體現歷史風采的特色建筑,對上世紀七十年代學習河南省河橫城一帶興建的一批便民建筑群---耳房,這批別具風格的建筑群體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

在辦事處領導班子帶領下,贊善辦將繼續發揮區位優勢,提高辦事效率,為民服務,不懈前行,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

沙河市人民政府周莊街道辦事處位于冀南邢襄大地沙河市區北郊,是當前沙河市城市建設和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北鄰大沙河,東依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國道107橫穿全境。面積41.4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人口17295。

緊緊圍繞“城市北擴的承接地、裝備制造的產業園、城鄉相宜的和諧區”發展定位,周莊辦事處致力于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美麗鄉村日新月異。“一綹莊”八個村莊相續建設完成并順利入駐新式生活小區,1150戶群眾搬遷到幸福、和諧地住宅樓。鄉村綠化蔚然成型,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高端社區碧水尚品、陽光尚城、竺村城中村改造回遷樓成為城市北部新地標;國家級戰略儲備邢臺市國家糧食儲備庫投入使用;市第一民政服務大廳、南水北調城市供水廠、鄉村墓園等一大批基礎-務設施不斷完善;生態故河道綜合治理、沙河市森林公園將逐步啟動。園區建設初具規模。湡水開發區兩橫兩縱路網框架鋪開拉展,35KV輸變電線路、110KV變電站準備就緒,次高壓天然氣正在鋪設。三新工業園、河北中玻新材料、邢臺奧德華門窗制造、河北博遠科技等一大批現代化企業入駐。卓達新型建材、北清科技谷、百達鐵路物流等一批特大項目即將入駐。

經濟發展、生態環保、城鄉相宜、和諧穩定的周莊歡迎您。

新城鎮位于沙河市中部,下轄21個行政村,總面積53.4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改革開放以來,新城鎮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采礦、建材、物流業、發電為主,煤炭營銷、礦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為輔,現代農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新城鎮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商業稟賦獨特。新城鎮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沙河東西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如今更是交通便捷,路網發達,形成了329省道、沙午鐵路縱貫東西,武新線橫跨南北,南水北調穿境而過,邢臺機場毗鄰鎮區的交通格局。目前,鎮區商鋪林立、物流業發達,作為覆蓋沙河、武安和永年三縣交界處的重要商業貿易中心區格局已初具規模,一個“區域型經濟貿易中心鎮”的輪廓已經越來越清晰。

新城鎮資源眾多,礦產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作為冀南地區知名的優質煤炭、鐵礦石、石灰巖蘊藏地之一,新城鎮也是全國最大的白云母瓷土基地,在保持國內市場高占有率的同時還積極開拓了部分國際市場;境內已探明儲量的北掌煤田項目經濟價值潛力巨大。近年來,新城鎮在科學做好礦產資源開采的同時,堅持把延伸產業鏈條,建設綠色生態礦山作為工作的著力點,確保了資源開發與環境和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彰顯。

新城鎮工業完備,產業門類較全,發展勢頭強勁。作為沙河境內起步較早的工業基地之一,曾經燈火輝映,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生態保護要求的逐步提高,按照轉型發展、綠色跨越的要求,新城鎮把創辦低碳、環保、綠色和低能耗產業作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主攻方向,已建成投產的河北永瑞無紡布在省內同行業中位居前三,投資60億元的沙河電廠項目兩臺60千瓦機組已投入運行。一些附加值較高的環保加工型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地茁壯成長起來。

新城鎮農業多元,水土資源充沛,發展前景廣闊。在農業產業布局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求,鎮黨委、政府把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作為提升農業效益、延伸產業鏈條的著眼點,積極謀劃實施了三王村、東郝莊的薄皮核桃種植基地,引入了位于侯莊村的沙河市萬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了西石嶺太行山養殖專業合作社和新城村永鑫養殖合作社等兩個大型養殖基地。南北掌和三馮村土地恢復治理工程正在按照邊整理、邊開發的模式進行前期項目設計,屆時將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充裕的土地資源。

新城鎮人杰地靈,歷史遺跡眾多,人文底蘊豐厚。新城鎮古往今來就是連接沙河東西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痕跡。據史料記載,新城原名小屯,因明成化四年老縣城被水毀后搬遷至此建城而更名新城,直到明成化十八年縣治所才遷回老城。歷史上新城鎮名人輩出,清代郝上癢和近代郝子固等都是杰出代表。歷史上新城鎮三馮村和南北掌地帶就有尚武傳統,作為洪拳門派分支至今仍云集了眾多武術愛好者。1921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在白錯村南河谷首次發現了全國第四季冰川遺跡,改寫了中國地質學科考歷史,永遠地在聯合國教科文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白塔鎮位于太行山東麓沙河市中部丘陵區,鎮域面積83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總人口4.7萬余人,鎮區人口1.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非農業人口0.2萬人)。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社會生產總值達30億元,人均純收入9006元,財稅收入1.2億元,在全省1998個鄉鎮中位列50強,先后被評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重點鎮、全國千強鎮、中國經濟文化名鎮、河北省書法之鄉、省級精神文明示范區和河北省、邢臺市重點鎮。

優越的區位優勢白塔鎮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地處沙河市域東西中心地段,329省道和222省道交匯于此,形成黃金交叉點,毗鄰邢臺機場和沙武鐵路,新規劃的石林高速下道口只距鎮區10公里,北達邢臺、南至邯鄲、東到南和、西通山西,交通十分便捷,使白塔鎮成為沙河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中部產業聚集區,2007年被沙河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沙河市副中心、“一體兩翼”戰略中的“西翼”。

豐富的礦產資源白塔鎮是晉、冀、魯東西走向經濟軸線上重要的工商重鎮,礦藏資源豐富,煤鐵儲量占全市儲量的55%以上,四家國有大型企業章村煤礦、顯德汪煤礦、金隅詠寧水泥廠、邯鋼集團投資超十億元的中關鐵礦和四家納稅超5000萬元的私營企業恒利制藥、海生集團、安仁集團、鐵馬集團及投資10億元省重點項目金泰城新型建材已經成為我鎮乃至全市的龍頭產業。

發達的鎮域經濟白塔鎮全面實施“工業立鎮、產業興鎮、基建擴鎮、市場活鎮”四大戰略,以發展“副中心”的工商重鎮為基本定位,立足實際、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強化管理。2007年,白塔鎮建立了金馬嶺工業園區,2011年被確定為邢臺市級工業園區。該園區實行“市鎮聯動、以鎮為主”的招商引資機制,道路、給水、排水、電信、電力、有線等設施已配套齊全,天然氣主管道已鋪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八通一平”,截至目前,已有約60家企業入駐園區,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有11家。已基本完工的項目有:總投資11.1億元、占地300畝的省重點河北金泰成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建材技改項目;總投資7億元、占地500畝的河北海生集團津海特鋼項目;總投資6.4億元、占地50畝的河北海生集團恒輝礦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模技改項目和一期投資400萬元的白塔鎮壓縮天然氣站供氣項目。

高效的生態農業在鞏固傳統工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養殖業、觀光農業,以示范、輻射和推廣為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通過示范引領、龍頭帶動、基地建設、合作組織促進,做大做強小雜糧、畜牧、高附加值果蔬等特色產業。欒卸萬畝銀杏園、寶晟公司紅石溝生態園、海生集團生態園、西郝莊國源生豬養殖基地、下曹片小雜糧基地,權村至顯德汪村傳統高效農業基地相繼建成,河北妙珍農業科技開發項目和恒利集體銀杏林生態休閑旅游項目正在建設中,上述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周邊各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完善的城鎮功能白塔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城鄉一體化建設,投資9000余萬元高標準修建的開元路、金馬街、群英路、玉塔街、褡石街、銅塔路,形成了鎮區“四縱三橫”的交通主干道;建成了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站、便民服務行政大廳、群眾工作站、三星級敬老院、群英公園、天然氣站、白塔污水處理廠、白塔集中供水站、顯德汪農貿市場等,完善了鎮區管網、道路等公用設施,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恒利莊園、顯德汪新區、白塔社區的開元小區、天生小區、下元小區、盛世名居的建設,大大改善了鎮區環境,提高鎮區承載力和鎮區品位,白塔鎮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效應進一步顯現。

悠久的歷史文化白塔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魅力四射的人文歷史現象和一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遠可追溯至石器時代,有當時制作的石斧、石鑿及陶器;近有窯坡村著名詞作者石順義創作的流傳甚廣的《說句心里話》、《一二三四歌》等優秀作品,以及璨若星河的民間技藝和花會藝術,如彩繪、雕塑、剪紙、刺繡、四匹繒布、面藝等民間技藝,跑驢、竹馬、拉碌碡、舞火龍、獅子舞、儺舞、火傘、扇鼓、走黃河、太平車等花會藝術。為此,白塔鎮每年舉辦一次文體匯演、書畫展、道德大講堂,并制作了《白塔鎮歷史文化概覽》、《魅力白塔》等宣傳書籍和畫冊,將這些獨特的文化藝術傳播開來。

十里亭鎮位于沙河市中部丘陵地區,大沙河南岸,面積63.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人口2.9萬人。十里亭鎮區位優勢明顯,東距沙河市區16公里,北距邢臺市區13公里,南水北調工程貫穿南北,緯三路、贊孔路、金豐路與邢峰公路等主干道縱橫交錯,交通便利。鎮域礦產資源豐富,工礦建材企業較多,經濟發展各項指標均位居全市前列。十里亭鎮是沙河市確立的兩個中心鎮之一,鎮區位于邢峰公路與贊孔路交匯處,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2013年被河北省村鎮經濟發展促進會評為“河北省經濟強鎮”,2014年被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評為“全國重點鎮”。轄內上申莊村在2014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2017年被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沙河市轄鎮。1953年置綦村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改鎮。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區20公里。面積123.8平方公里,人口2.4萬。大沙河過境。轄綦村、西毛村、綦陽、后坡、趙冊、東蘇莊、西蘇莊、崗冶、張峪、西九家、西左村、西南溝、稱灣、峪里、紙房、朱莊、黑垴、孔莊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礦、建材等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谷子,盛產小棗、柿子。

沙河市轄鄉。1953年置劉石崗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區26公里。面積75.4平方公里,人口2.2萬。褡(褳)石(盆)公路過境。轄渡口村、小倉、漸凹、東石嶺、大坪、寺莊、北溝、八里廟、將軍墓、新莊、御路、后石崗、西柳泉、東柳泉、上關、梁莊、劉石崗、孟石崗、南石崗、李石崗2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采礦、石料等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谷子、紅薯。境內有秦王源旅游區。

沙河市轄鄉。1950年設冊井區,1956年改街道,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32.5公里。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冊井北街、冊井西南街、冊井西北街、冊井東南街、功德汪、張溝、全呼、高窯、鎖會、蛇身、賈溝、康川、八十縣、后井、西新莊、西常莊、通源井、蔡林、小南溝、魏莊、西劉莊、白莊、北盆水2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礦業、石料、運輸等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谷子。境內有革命烈士范子俠將軍紀念碑。

柴關鄉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區,轄20個行政村,人口18288人,鄉域面積83平方公里,耕地21173畝,山場面積68370畝,交通區位便利,太行山高速留有出入口,廟柴線和御通線貫穿境內。全鄉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是沙河市重點打造的農旅一體化全域旅游鄉鎮。現有安河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區、柴關林源荒山開發、王硇薄皮核桃基地、彭硇建平果林種植四大農業基地,其中安河太行綠澤田園鄉村公園被評為“河北省觀光采摘園”。

柴關鄉地處南北太行交界處,旅游資源極其豐富,自然風光原始秀麗,保存了原生態的太行風光,傳統村落隱世絕美,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情境,鄉境內奇峰競秀、溝壑縱橫、梯田如畫、古村集中、民風淳樸,是一處集自然生態、歷史人文于一體的秀美山川。

一、自然風光奇特秀麗

柴關鄉自然美景數不勝數,可謂一山一景、移步換景,且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令人過目難忘、流連忘返。尤以五大看點為代表:一看詩畫梯田。耕地多為連綿層疊的梯田,農作物多樣,四季景異,五顏六色,如詩如畫。二看云海奇觀。每到季節交替、雨雪過后,山谷之中,云海升騰,群山浮動,猶如仙鏡。三看高山蘆葦。境內多“硇”,硇即山頂平地,西溝、綠水池等山頂蘆葦密布,深秋時節,金黃的蘆葦隨風搖曳,如海浪波濤起伏,形成高山蘆葦蕩獨特景觀。四看紅葉漫山。每到深秋時節,漫山遍野的黃櫨,紅滿山川,紅葉面積規模宏大,層林盡染,蔚為壯觀。五看壁掛公路。壁掛公路在峽溝水庫北岸峭壁之上,峽溝水庫被周總理稱贊為“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一面旗幟”,水庫遙看如高山平湖,湖在山間,峰立兩側,美不勝收。掛壁公路被贊為“太行奇跡”,全長600多米,完全由人力開鑿,間隔數米留有透光“天窗”,路掛湖上,道在山中,行走其中,水天一色,別有洞天,令人稱絕。

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

柴關鄉傳統村落星羅棋布,現有王硇、綠水池、西溝、石門溝、彭硇、安河、馬峪、陳硇、杜硇九個中國傳統村落。“太行川寨”王硇村取得了五個國家級榮譽稱號,其融合南北建筑風格的古石樓群遠近聞名;綠水池村近百個明清時期門樓保存完好,寓意豐富;西溝村五座石橋依河而筑,小橋流水人家意境幽美;石門溝村清代高家大院一進七套院,清一色兩層樓房,古地道可在七個院中任意穿梭;彭硇村九龍廟溝神話故事自古流傳,南北香客絡繹不絕;安河村陳、彭、田、楊四大莊園各具特色,抬九龍文化傳承至今,盛況空前……在這些傳統村落中,孕育著歷史悠久的太行特色民俗文化,四匹繒織布、千層底土布鞋、手工刺繡、剪紙、荊編等技藝傳承已久,平調、落子等地方戲曲傳唱不衰,冀南婚俗特有的婚禮儀式保留至今。2015年6月,全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現場會在王硇、綠水池觀摩時,原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一是宗教遺跡眾多。柴關鄉歷史悠久,宗教文化豐富,現保存有紅楓山宗教建筑群、九龍廟溝、督司廟、佛祖洞、千佛巖等眾多宗教古跡。紅楓山奶奶頂建筑群集佛教、道教于一體,九龍廟溝始建于元朝,曾為清代皇帝御祭龍廟,陳硇督司廟建于唐朝,天然石窟佛祖洞自古為“沙邑第一勝景”。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更是賦予了這些宗教遺跡神奇色彩。二是紅色文化豐富。王硇村抗戰時期曾是八路軍129師先遣支隊根據地,抗日縣政府、縣獨立營、抗日高小、抗日交通站所在地,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李德生、楊秀峰等曾在王硇村居住過,現革命遺址保存完好。柴關村保存有鄧小平同志工作過的舊居,安河村保存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抗日名將范子俠曾在柴關一帶與日寇激戰,壯烈殉國于大安山上,將軍戰斗遺跡遍布柴關,先烈英雄故事家喻戶曉。峽溝村嶰嵯溝是八路軍129師無線電通訊營七十多名戰士壯烈殉國地,現埋兵嶺遺址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柴關鄉擁有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旅游開發處于起步階段,保持了原生態的自然風貌,旅游資源整合難度小,便于統一規劃、開發建設;柴關鄉具有太行山高地的地理和氣候優勢,植被繁茂、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十分適宜康養旅游產業的需求;柴關鄉山水生態、傳統村落、民俗傳承、宗教名勝、紅色遺存等文化元素還未經深度挖掘,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潛力巨大。

蟬房鄉位于冀南太行深山區,隸屬河北省沙河市,距市區60公里,329省道和202省道穿行于此。全鄉總面積168平方公里,35個行政村168個自然山莊,4518戶,17139口人。截止目前,已開發各種干鮮果林總面積10萬畝,國家生態公益林10萬畝,原生態針葉松林2萬畝,走出了一條依靠青山綠水謀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有序進步之路。生態林果業已成為山區百姓的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蟬房鄉具有獨特的發展現代林果業的自然條件,地處北緯35—40度中間地段,中國北方絕大部分品質優良的林果產品都產自這一絕佳的中間地帶;另外,這里有最適宜林果生長的山場土質——片麻巖,片麻巖富含鉀、鎂、鐵、鉬等礦物質元素,再加上這里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果品色澤光鮮、香甜甘美、營養豐富。蟬房栽種板栗歷史已有1000余年,道莊古板栗園生長有500年以上板栗樹近百株,明朝時就極富盛名,成為貢品,譽為“明栗”。改革開放后,勤勞質樸的蟬房人民大力開發治理荒山發展林果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向科技要效益,舉辦科技培訓班,累計培養科技種植、管理技術能手1000余人;淘汰落后品種,引進各類優質品種十幾項;投資200萬元果品冷藏保鮮庫項目動工。向規模要效益,先后進行了水磨頭農業綜合開發一、二、三期工程,建成規模達到3萬畝的有機板栗基地,形成了以花木、朝陽、良峪、水磨頭為中心的30公里長,面積達七萬畝的板栗產業帶;克難攻堅完成口上村200畝蘋果“三優”栽培示范基地。向市場要效益,建成功能齊全的果品交易市場1座;為“大臺”蘋果、“蟬房香”板栗、“久川”香醋、“太行農莊”系列果品等名優品種注冊商標,市場供不應求;新上栗蘑種植項目2萬棒,前景可觀。目前,蟬房鄉已形成板栗、蘋果、薄皮核桃、土豆四大產業基地,全鄉年產各種果品4600噸,堪稱“太行綠色果都”。

境內群峰聳立、溝壑縱橫,秦王湖主河道穿境而過,四季水流不斷,空氣清新、生態良好,可謂是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秦王湖景區1992年被省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其山集奇、險、幽為一體,湖面蜿蜒十五里,沿岸立仞千尺,紅嶺萬丈,是一處集休閑、度假、娛樂、餐飲、會議、培訓、戶外運動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景區。太行古漁村漸灘村1992年納入“秦王湖河北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建設規劃”范圍,致力于發展沙河市鄉村文化休閑游和農業觀光游,目前該項目已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等手續,并被邢臺市發改委立項,且已列入省旅游局重點項目建設的大盤子。河北·蟬房有機板栗科技示范園總占地3萬多畝,該園區產品已由農業部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產品,示范園被評為河北省山區星火產業帶示范基地和河北省林果產業生產基地。大臺村蘋果標準化生產基地已發展1000畝,所產蘋果品質、外觀、著色都能與富崗蘋果相媲美,產品每年供不應求,年產量達到300萬公斤,可為農民增收800余萬元。水磨頭游客集散中心建成后,該區域將成為邢臺市西部著名的休閑農業生產體驗區,生態有氧戶外運動區。讓游人有一個既能飽覽自然美景,又能體驗原汁原味的農事生活,還能養生健身的完美旅程。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山貌壯觀、奇峰聳峙、溝壑幽深、植被繁茂,名川麗水隨處可觀,奇峰秀石舉目皆是。玉志山莊板栗風情園因“太行新愚公”劉玉志的故事而得名,2000年8月份還得到了總理-的親筆批示,致力于打造集游客采摘、農家餐飲、觀光體驗、鄉土文娛演出等一系列旅游精品活動,為游客提供回歸大自然的體驗式旅游。此外,奇險秀美的秦王峽、風光秀麗的西寨、觀音寨、五指靈山等自然景觀,萬畝松林奇觀、明長城遺址等人文景觀,都是蟬房寶貴的生態資源。可以說綿延近百里山水相映,風景如畫,無任何工礦企業,被譽為“百里生態畫廊”。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韩AV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在线88 | 久久中文字幕无吗一二区 | 亚洲先锋资源AV在线 | 亚洲欧美精品精品aⅴ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