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沙縣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沙縣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沙縣建縣后,一直歸屬沙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第一區。

1951年為第一區。

1955年先后為城關區、城關鎮。

1958年10月,屬紅旗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屬城關人民公社。

1963年11月改設城關鎮。

1984年8月城關鎮改名鳳崗鎮。

2000年12月,撤銷西霞鄉與瑯口鎮并入鳳崗鎮。

2003年8月,沙縣撤銷鳳崗鎮、虬江鄉和瑯口鎮建制,以沙溪河為界北邊設立鳳崗街道辦事處。

沙縣建縣后,一直歸屬沙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分別歸沙縣第一區鳳崗鎮和第二區鎮頭鄉管轄。

1958年4月,分別歸城關人民公社、鎮頭人民公社管轄。

1981年7月,城關公社改名虬江公社。

1984年10月,虬江公社位于城區的7個農業生產大隊并入鳳崗鎮,虬江公社改為虬江鄉,鎮頭公社改為瑯口鄉。

1993年5月,瑯口鄉撤鄉改為鎮建制。

1997年4月,瑯口鎮茅坪村委會分為茅坪、瑯口、柱源3個村委會。

2000年12月,瑯口鎮古縣村劃歸鳳崗鎮管轄。

2003年8月,沙縣撤銷鳳崗鎮、虬江鄉和瑯口鎮建制,以沙溪河為界南岸設立虬江街道辦事處。

宋朝時屬新昌鄉洛陽里,元朝屬牛溪團,明清時為沙縣管轄的一都和二都。

民國4年(1915年),沙縣分設三區,青州屬下南區。

1940年撤區立鄉,時稱青溪鄉,鄉公所設在涌溪村。

1943年11月屬二組督導區。

1949年12月,全縣調整為5個區14鄉鎮,青溪鄉屬第三區管轄。

1958年,撤區并鄉,設青州鄉;年冬公社化后,更名為萬能公社;1964年合并為高砂大公社;1972年,從高砂公社分出,成立青州人民公社;1984年8月改為青州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

宋代屬于翔鸞鄉之禮賓里、化劍里。

元代,改里為團。

明代,改團為都。

明洪武八年(1385)設北鄉寨巡檢司。

清代沿襲明代建置未變。

1915年為底北區。

1934年改第七區。

1939年為第二區署。

1943年屬三組督導區。

1949年5月夏茂解放,仍沿襲民國之鄉鎮保甲至8月廢止。

1949年12月屬第四區。

1958年10月改夏茂人民公社。

1971年3月19日,恢復夏茂人民公社黨委。

1980年12月27日,夏茂人民公社革委會改稱夏茂人民公社管委會。

1984年8月10日,夏茂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夏茂鎮人民政府。

2002年10月16日,撤銷梨樹鄉并入夏茂鎮。

宋朝屬新昌鄉洛陽里,元朝屬楊溪團,明清屬五都。

1915年實行區鄉制,屬下南區。

1934年全縣劃分為7區,高砂為第四區,轄16聯保57保565甲。

1940年改聯保為鄉鎮,設高砂鄉。

1943年11月屬二組督導區。

1949年8月廢保甲,全縣設3個區,高砂區轄高砂鄉、青溪鄉、鄭湖鄉。

1958年10月全縣區、鄉撤銷,改為萬能人民公社轄高砂地區。

1961年12月改為高砂公社下轄11個大隊。

1972年從高砂公社分出青州公社。

1984年公社改為鄉建制,更名為高砂鄉。

1993年撤鄉改鎮建制,改為高砂鎮。

高砂鎮政府駐地高砂村。

宋代為翔鸞鄉化劍里。

元代為善居團、善寧團。

明清屬十二、十三、十四都分轄。

1915年實行區鄉制,屬東區。

1934年實行保甲制,為第二區。

1940年2月改為聯保為鄉鎮,為高桂鄉。

1943年11月為高桂鄉屬三組督導區。

1949年8月廢甲保,高桂鄉屬縣政府直轄。

1950年10月增設第六區,區政府設高橋。

1952年8月改為高橋鎮。

1956年10月并入夏茂區工委管轄,屬下半區;1958年10月改為高潮人民公社轄高橋地區。

1959年1月改為高橋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改為高橋鄉。

1993年1月27日撤鄉建鎮改為高橋鎮。

2002年9月,梨樹鄉撤鄉,原梨樹鄉新橋村、池窠村、泉水峽村并入高橋鎮。

高橋鎮政府駐地高橋村。

2021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沙縣,設立三明市沙縣區,2021年3月31日改三明市沙縣區高橋鎮人民政府,沙委編〔2021〕3號。

富口開村于元朝。

明清為十和十一都。

1915年實行區鄉制,屬前北區。

1943年11月為富溪鄉,屬一組督導區。

1949年12月屬第一區。

1951年7月成立富口區(沙縣第八區);1958年9月稱“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改設柳坑、蓋竹、富口三個小公社;1964年又將三個小公社合并,成立富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文革”期間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0年11月恢復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建制;1984年10月,人民公社改鄉,成立富口鄉人民政府;1993年4月改富口鎮人民政府至今。

富口鎮政府駐地富口村。

明代屬沙縣儀奉團,清代仍之,民國時期屬楊光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五區,1958年屬上游公社(洋溪地區),1961年洋溪工委成立,置大洛、洋溪、湖源三個小公社。

1963年,大洛、洋溪并為大洛公社,1972年分出洋溪。

1984年改為大洛鄉,2000年撤鄉建鎮。

宋代為新昌鄉感義里。

元代屬下水口團。

明清時期為八都。

1936年屬第一區署(區署設鎮頭),轄12個聯保。

1949年8月廢保甲,南霞鄉屬于鎮頭區;同年12月,全縣調整為5區,南霞鄉屬于第二區。

1951年7月,將原二區南坑仔劃為第九區。

1955年2月,撤銷南坑仔區(第九區)。

1958年10月,屬衛星人民公社管轄。

1961年從衛星人民公社析置南坑仔、霞村2人民公社。

1963年11月霞村人民公社并入南坑仔人民公社。

1984年8月17日南坑仔人民公社改為南霞鄉。

2021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沙縣,設立三明市沙縣區,于同年變更為三明市沙縣區南霞鄉。

舊稱水潮洋。

明屬六都和七都。

1930年前后“洋”改“陽”取名為潮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潮陽鄉。

1936年潮陽為第二區署。

1943年10月屬二組督導區。

1949年8月屬鎮頭區。

1951年潮陽更名為南陽。

1956年與高砂并為三區,1958年10月屬紅專人民公社。

1961年12月改南陽公社。

1979年7月從南陽公社劃出11個大隊成立鄭湖公社。

1984年8月改為南陽鄉至今。

鄉政府駐地南陽村。

民國時期取境內鄭墩村、湖源村兩地首字得名。

1943年11月屬二組督導區。

1949年12月為高砂(三區)。

1951年為南陽區(四區)。

1956年又并為高砂區管轄。

1958年屬紅專人民公社,轄南陽地區。

1961年從南陽公社析置鄭湖公社。

1963年11月鄭湖公社并入南陽公社。

1979年7月從南陽公社析出復置鄭湖公社。

1984年改鄭湖鄉。

北宋南宋隸屬于翔鸞鄉禮賓里。

元代改儀奉團。

明清改團為都,隸屬二十都,又稱“儀奉團”。

1915年實行區鄉制,屬上南區,區屬設洋溪鄉。

1936年改區公所為區署,屬第二區署,區署設三元。

1939年撤銷原第二區署,原洋官聯保改為楊光示范鄉。

1940年推行地方自治,改聯保為鄉(鎮)公所。

1949年設湖源鄉,轄湖源、圳頭、錦湖、龍鳳、羅坑源、華口、上洋、中洋。

1951年3月至1955年1月改鄉公所為鄉人民政府。

1956年1月改為湖源鄉。

1958年4月撤銷鄉制,改湖源高級合作社;1958年10月撤銷高級社,實行人民公社制,隸屬上游人民公社,轄湖一、湖二、湖三、湖四、湖五。

1961年12月成立湖源鄉人民公社,隸屬洋溪工委。

1968年南平地區革委會批準取消原人民公社黨委,成立湖源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改湖源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改湖源鄉人民政府至今。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人成网999久久久综合 |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 亚洲伊人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