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晉熙鎮,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望天柱,西應廬山,合九鐵路、滬蓉高速、105國道貫穿其間。史料記載有1500多年的輝煌歷史,商賈云集,車水馬龍,是皖西南歷史名鎮。 全鎮轄1個社區工委、15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7.6萬人;現有黨總支、支部87 個,黨員1875 人;國土面積165平方公里,耕地33216畝,水面10136畝,森林覆蓋率58.9%。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加快發展、富民強鎮”為主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了鎮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經濟綜合實力進入全省百強,現居全市十強鄉鎮第二位。主要優勢產業有:以林果、中藥材、蔬菜、糧油、養殖、勞務輸出等為主的農業;以房地產、商貿、餐飲服務、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制造等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以花亭湖系列景點西風禪寺、湖外湖、金地島、情人島、月亮灣、千緣山莊等為依托的旅游業。 |
素有“小上海”之稱的徐橋鎮始建于清咸豐初年,位于太湖縣城南省211線22公里處,是大別山皖西南物資貿易集散地,是太湖、宿松、望江、懷寧四縣貨物流通渠道和仔豬生產交易基地,2000年被列入安徽省中心鎮,2003年被批準為全省重點中心鎮,2004年被建設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心鎮。 全鎮總面積97平方公里,耕地3.7萬畝,林地2.8萬畝,水域0.86萬畝,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2萬。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5億元,農業總產值1.13億元,個私經濟銷售收入1.04億元,財政收入7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 地理條件優越。依山傍水,臨泊湖,通長江,氣候宜人,四季分明,田肥地茂。盛產糧、棉、油等農作物,魚、蝦、鱉等水產品,仔豬、生豬、雞鴨等畜牧產品,企業生產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兼磚瓦預制、工業鍋爐、蚊香、五金、針織等。 水陸交通便利。省道線穿境而過,新望公路直上滬蓉高速,泊湖水路直通長江,鎮村公路互成網絡,四通八達。 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教育興旺,歷史源遠流長,著名的楊泗寺為佛教圣地之一。 |
新倉鎮位于縣之東南,由原花園鄉、新倉鎮合并而成。西臨縣城,東與懷寧,南與望江三縣交界。屬太、望、懷、潛四縣交通樞紐,是皖西南商貿、客流聚散地之一。總面積161平方公里,人口7.3萬,轄16個行政村,屬太湖縣東南重鎮。 鏡內河川密布,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全鎮耕地面積4688公頃,盛產優質水稻、棉花、油菜,年產優質水稻3000萬公斤以上,是太湖縣著名的“糧倉”,水資源豐富,內湖、水庫、低清田、荒水荒灘,可利用水面積近萬畝,水質純凈,可開發養殖優質魚、蝦水產品,漁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山林山地縱橫,總面積5萬公頃,其中松杉竹木林4公頃。 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個體、私營、集體鄉鎮企業312家,其中煙花鞭炮初具規模7家。農副產品深加工潛力巨大。境內駝龍山遠近聞名,水泥廠、碳化磚廠,石灰廠皆依山而過,產品久暢不衰。 新倉人杰地靈,各類英才遍布全國,新倉華僑情灑鄉梓。展望未來,前程似錦,美麗富饒的新倉是一塊熱土,開放的新倉人民在鎮黨委、政論直接領導下,求真務實,勤勞好客,竭誠歡迎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游作客,投資開發,合作經商,建功立業,大展鴻圖。 |
小池鎮位于太湖城東16公里處,素稱太湖的東大門.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105國道三大交通動脈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420個村民組,總人口4.18萬.黨員1713人,設15個總支,64個支部.小池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人文薈萃,區位優越.古時小池是重要的驛站,三國時曹操麾下大將曹仁曾在這里建有上格城,至今保留完整的城墻;相傳公元735年唐玄宗年間,為給后宮貴妃楊玉環運送廣西荔枝,曾走的是這條官道;清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在這里安營扎寨,與湘軍激戰,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小池驛之戰".境內風景名勝及歷史文化遺產有:王家墩文化遺址、吳河遺址,三國時上格城,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會寺,建于唐代的獨埠寺,李寨打鼓石、玉皇尖等等。92年成立新建鎮后,小池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漸形成人口密集、市場繁榮、交通發達的新集鎮。1999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中心鎮,被定位為太湖東南部的經濟中心,是以發展工業為主導型的工貿結合型的城鎮。 |
寺前鎮位于太湖縣西北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畔的文化古鎮,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先生的故鄉。 寺前鎮山川秀美,人杰地靈,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域內花亭湖水中有山,山里有水,山水交融,相映成輝,美不勝收;山中多古木蒼松,茂林修竹,飛瀑流泉,奇花芳草。“駱駝峰”、“天柱塔”、“香爐石”等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嘆為觀止。距鎮區約5公里的佛圖古寺,有著名的“寺中八景”,聞名遐爾,令人留連忘返;花亭湖邊的狄公亭(為紀念唐代名相狄仁杰而建),是發幽思古、憑吊先賢的上佳去處。 寺前鎮又是著名的佛教名鄉,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以佛圖寺、廨完寺、秋潭寺、朝陽庵、西云庵等為代表的古寺名剎十余座,歷代以來,香客絡繹不絕,盛極一時。 改革開放以來,寺前鎮以發展旅游經濟為重心,正著力打造以山水文化休閑旅游為主體、以佛教、生態、人文為特色的旅游重鎮。 |
“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天華”之名即源于樸老這一樸實詩句。我鎮做為太湖縣進山第一鎮,既是典型山區,又是重點庫區。美麗的花亭湖風景區沿岸線該鎮占2/3。188平方公里的總面積居全縣之首,全鎮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8426戶,3.27萬人。近年來,全鎮人民緊緊圍繞“集鎮建設這個中心,努力做好旅游、山場、水面三篇文章”,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邁步前進。 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S211省道穿鎮而過,境內花亭湖環庫公路26公里,村村通路通電視,戶戶通電,移動電話網覆蓋全鎮。境內自然景觀異彩紛呈,人文勝跡源遠流長。游美麗的花亭湖,登天華尖,觀桔子洲生態園,賞“方竹島”、龍門山莊、千緣山莊、金地島等等。境內奇山異水怪石令人流連忘返,還有各種特色的農業生態游也別具風味。境內民風純樸,流傳著許多催人奮進的民間故事。三大產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農業以林、果、糧兼作為特點,除擁有較豐富的林業資源外,經果業是該鎮的一大特色,茶葉、柑桔、板栗是該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安徽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天華谷尖”茶年產萬余斤,以木加工和水產養殖為龍頭的私營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政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熱情好客的天華人民真誠地歡迎社會各界人士、朋友來觀光旅游、投資興業!.。 |
牛鎮鎮是太湖縣城西北24公里、花亭湖上游的一個山庫區鎮,是全縣山區交通樞紐,鎮政府座落在太湖縣 城進山的赤北、太北兩條主干公路和薜義河、南陽河、彌陀河三河交匯處,北臨岳西縣店前鎮,上海至武漢高速公路店前出口距鎮政府約 35 公里。現牛鎮( 2004 年行政區劃調整,原天橋鄉整建制和原黃鎮鎮嚴姜村劃入)轄 10 個村委會, 290 個村民小組,總面積 163 平方公里,人口 2.5 萬。 牛鎮鎮黨委、政府緊扣時代前進的脈搏,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實現 " 富民強鎮 " 的目標,牛鎮鎮黨委、政府在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上,把以下三方面工作擺在重中之重: ( 1 ) 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的生產,以農業穩鎮。 ( 2 ) 完善集鎮功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用工業富鎮。 ( 3 ) 大打禪宗牌,挖掘深厚的禪宗文化底蘊,讓旅游業興鎮。 建設新牛鎮任重而道遠。牛鎮鎮黨委政府將在今后的征程中,堅持 " 兩個務必 " ,爭取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重視支持,接受挑戰、創造機遇、把握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出實招、求實效,為建立一個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牛鎮而努力奮斗!.。 |
彌陀鎮地處太湖縣西北角,是皖鄂山區邊陲重鎮,也是省市綜合改革試點鎮,鎮區面積近3平方公里,鎮區常住人口達1.2萬人,由于商貿繁榮,流動人口日益增加,包括企業在內,平均年用水量達120多萬噸。現有的鎮自來水廠,始建于80年代,水管網絡布局不盡合理,雖經一系列改造,但水源、水質、水量仍不能完全滿足我鎮快速發展的需求,根據規劃,到2020年,彌陀鎮常住人口達2.5萬人。日用水量達0.35萬m3/d。為徹底解決我地居民及企業生產、生活用水,解決后顧之憂,決定對外引資改擴建彌陀鎮自來水廠。該項目水源擬選自吳俊電站水庫,利用水位差(H100.58米),采用自流引水,根據設計規模3000m3/d,該項工程需鋪設管道6710千米,建凈化水廠一座及配套設施,.。 |
北中鎮地處大別山南麓,皖鄂兩省四縣交界,211省道穿境而過,縣道通達岳西、英山、蘄春三縣,交通便捷,是皖鄂省際邊貿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4萬人。鎮黨委下設42個支部,一個教育總支,10個農村總支,1263名黨員。 北中鎮因解放初期北桐區蘇維埃政府中心縣委而得名,歷史悠久,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清嘉慶狀元、出使日本群島大使趙文楷、趙氏四代翰林趙文楷、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少將參謀方濟寬皆出生此地。 1930年,0北桐區蘇維埃政府,在玉珠畈吳氏祠堂宣告成立,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曾駐扎此地,有數百名北中兒女為新中國的解放獻出了生命,是一塊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紅土地。 北中鎮是全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五萬畝支柱產業已經形成;又是黃牛、生豬、山羊的飼養基地;大羅山小木漆,遠銷大江南北;橫河蠶繭,久負盛名;花沖谷尖,部優稱號;康達茶油,出口創匯;境內盛產茯苓、杜仲、天麻、桔梗、板蘭根等中藥材;小麥、油菜、芝麻、大豆、生姜等農付產品豐富,水力資源充足,現有電站5座,裝機4000千瓦;云母、石英石、金紅石、銅、鐵等品種較多。 北中鎮自古民風淳厚,文風盛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六十年代就被國務院授予“文化之鄉”之美譽。近幾年,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教育扶貧、教育興鎮”的宗旨,大力興辦教育,中小學教學設施全部更新,北中高中重新恢復建制并招生運行,現北中高中擁有一流的綜合樓,教學樓、微機室、語音室、化驗室等硬件設施,條件優越,師資雄厚,秩序井然,教質優良。 北中鎮更是一個旅游的好去處,黃花嶺明代古涼亭,令人神往,墻壁石刻,文人墨客留下許多贊美山河的詩篇;金龍山正覺寺,香客游人,絡繹不絕,諸佛菩薩,法相莊嚴;華陀廟,聲名遠播,寺廟殿0臺,雄偉壯觀,風景獨好,美不勝收。 北中鎮自實施小城鎮建設戰略以來,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公共設施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益彰顯,規劃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30%。五年來,累計投入1800萬元,實施八大工程,建設了一個現代氣息濃厚,城鎮風格彰顯,設施健全的新北中。 |
百里鎮位于太湖縣西北邊陲,古時是太湖縣城通往湖北英山縣的主要驛站,沿長河而下,到太湖縣城100華里而得名"百里"。地處岳西、太湖、英山三縣交界,東臨牛鎮鎮,西與北中鎮相接,南與彌陀鎮相靠,北與岳西縣冶溪鎮、店前鎮毗連,素有太湖西北大門之稱。1992年3月由原百里鄉、共和鄉、耿家鄉合并成百里鄉。2001年8月經省政府根椐完全建制鎮的標準要求批準撤銷百里鄉、設立百里鎮。2005年6月鄉鎮區劃調整中保留原建制。境內交通便捷,縣道赤北公路跨越南北,省道211太北公路貫穿東西,在百里交匯。 2001年百里鎮黨委政府根椐區域的工作要求,設立鎮居委會一個。2005年撤村并村后全鎮共9個村、1個居委會、276個村民組、6686戶(其中農業人口6192戶),人口24667人(其中農業人口24429人,除外省婚入的極少數苗族、回族人外,均為漢族。 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山場總面積6897.6公頃,耕地面積1096公頃。境內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盆地為主,低山盆地相間,河谷交錯。氣候適宜,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山芋、大豆、蠶豌豆、高梁、蕎麥、玉米,糧食人均達410公斤,自給有余。經濟作物以茶葉、板栗、蠶桑為主,還有生姜、黑瓜子、百合、食用菌、黃花梨、中藥材等。養殖業以生豬、黃牛為主,家禽以雞、鴨為主,羊、兔、鴿子、甲魚等也有一定的養殖規模。鄉鎮企業以工業品加工、農副土特產加工為主。 全鎮經濟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壯大。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44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5171萬元,工業總產值1270萬元,財政收入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元。扶貧攻堅成效顯著,60%的農戶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電視入戶率達90%,固定電話、移動通訊入戶率達65%。第三產業、個私經濟發展迅速。勞務輸出有序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林業二次創業卓有成效。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全鎮四通八達,省道、縣道、鄉村組道交織成網,村村通電話、戶戶通電。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工程。水利設施使農田旱澇保收。教育事業方興未艾,全鎮有中學三所,小學22所,其中中心小學一所。衛生院三所,村級衛生室22所,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
大石鄉位于太湖縣西南部,瀕臨泊湖,東南與望江接壤,西南隔湖與宿松相望,全鄉轄9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面積103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人,改革開放以來,大石人民開拓創新,扎實苦干,贏得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通過優化第一產業,壯大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2005年財政總收入6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50元,綜合實力處于全縣前列,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鄉鎮”。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太華公路橫貫全鄉,水上運輸直通長江,鄉內村村通公路,戶戶聯電網,80%農戶擁有程控電話,花亭湖渠系貫穿全鄉,排灌設施配套齊全。 農業產品走俏市場,全鄉耕地2266公頃,山場870公頃,水面5330公頃,是太湖縣重要的糧油棉、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年產糧食1.9萬噸,優質油菜籽3000噸,優質棉2000噸,年出欄生豬4萬頭,家禽30萬羽,年產各類名優水產品1200噸,“常潤”牌優質米、優質棉、優質油、黑芝麻、三元雜交豬生產已具規模,泊湖銀魚、泊湖絨毛蟹、泊湖薄殼青蝦等名優水產品遠近聞名。 企業發展不斷壯大。大石建安公司屬“二級建筑施工企業”,鄉第一窯廠生產的紅磚質量優良,常潤米業年加工優質米能力達千萬斤,泊湖特種水產養殖場年產各類名優水產品近200噸。由劉延義等十幾位農民投資380萬元組建的“寶印”船隊常年穿梭于長江海洋。 文化教育底蘊豐厚。全鄉有初中1所,完小學7所,農技校22所,在校生6000余人,有千余名大專院校畢業生工作在全國各條戰線。擁有“夕陽紅”、“金土地”民間文藝演出隊,大石嶺農民-紀念碑成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美麗的泊湖風光是人們垂釣、休閑的理想場所。 大石鄉山川秀美,資源豐富,人杰地靈,勤勞樸實的大石人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前來參加、考察,開展合作與交流,進行貿易與開發。 |
城西鄉位于太湖縣城西鄰,素有太湖西大門之稱,全鄉總面積88平方公里,鄉、村區劃調整后為6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6464戶,2.62萬人。山場面積67786畝,耕地面積14160.5畝。地理坐標在北緯30°20’29’,東徑116°12’—18’之間。城西鄉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便捷,山川錦繡、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全鄉人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勵精圖治,奮斗不息,這里將是太湖西門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輝。 |
江塘鄉位于太湖縣城南部,距縣城12公里,轄11個行政村,310個村民小組,8382戶,360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20人。 位處大別山脈南陂,為丘陵地區,以扁石黃紅壤、扁石黃紅土和紅壤性土為主,部分地區屬酸性豬石泥和石灰巖土。地下藏有紅色粘土巖中的凸鏡狀赤鐵礦,儲量約200萬噸。有五通石英砂巖,儲量200萬噸以上。有朱羅煤,儲量80萬噸以上。有絹云母片巖,儲量約200萬噸。 境內山青水秀、山多林豐。全鄉山場面積4133公頃,其中林地3266公頃,森林覆蓋率47%,耕地面積1575公頃,其中水田1444公頃,農作物以水稻、棉花為主,盛產小麥、山芋、油菜、花生、豆類、茶葉、蠶桑等;年產糧食12700噸,棉花340噸。養殖業以豬、牛、雞為主,盛產鴨、豚等。年出欄生豬1.1萬頭。山場以松樹為主,盛產杉樹、桑樹、果樹等。 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村村通公路、組組通機耕路、戶戶通電。60%的農戶已安裝程控電話。水利條件較好,花亭湖和方洲水庫灌溉主渠道穿鄉而過,有蓄水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8座,電灌站5座。 歷史名人有甘信元(太湖縣第一個0支部-),呂調元(民國八年任安徽省省長),汪紹榮(1930年任縣委委員,領導大石嶺-),大祖留(有名的鼓書藝人)等。 名勝古跡有羊烏山塔、白衣庵、八仙石等。 |
太湖縣湯泉鄉因該地湯灣溫泉而得名設鄉,全鄉土地總面積124平方公里,山場140010畝,耕地8340畝, 湯泉鄉轄10個行政村,216個村民小組,4610戶,17555人。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00萬元,財政收入6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元,脫貧解困520人。由于地處國家級貧困縣的山庫區鄉鎮,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貧困面還很大,2007年內貧困人口4920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524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農村飲水困難人口高達6500人。 地理氣候 湯泉鄉地處大別山南麓,花亭湖之濱,東與寺前鎮接壤,西與牛鎮鎮為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4攝氏度,年均降水量1368毫升。境內平均海拔350米,該鄉森林覆蓋率為76%。境內植被豐富,動植物品種繁多,計千余種,其中不乏珍稀物種。動物類有野羊、野豬、山雞、獐、兔、狐、風鳥、娃娃魚等;植物類有銀杏、杜仲、天竺桂、三尖杉、金錢松、楠木、樟樹、靈芝、何首烏等。 經濟發展 湯泉鄉黨委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要戰 湯灣溫泉略思想,著重幾點發展經濟:1、堅定發展思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培育板栗、蠶桑等主導產業;加快青石河水產區、溫泉開發區、集鎮商貿和服務區;八仕畈、黃崗畈糧食生產和農貿區的發展;主攻工業經濟擴張和旅游經濟;發展現代農業;提升現代服務業;利用好資源泉,保護好資源。 2、利用外資,大力招商引資,以溫泉開發為重點,提升檔次。 3、優化發展環境。重點優化鄉村政務環境、建設環境、社會文明環境、民主法治環境。 4、狠抓基層組織建設,在服務、責任上下功夫。要抓好鄉村班子,帶好黨員、干部隊伍,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工作熱情、服務熱情。 板栗產業 該鄉板栗種植超萬畝,屬安徽省八大栗鄉之一,年產板栗總產500噸以上。英國大使館小額援助板栗技術 湯泉鄉公路建設項目培訓項目于2004年開始啟動,2006年安徽省獲準實施。安徽省林業科技中心負責承辦。湯泉鄉作為安徽省“八大栗鄉”之一,已經發展板栗10000余畝,年產板栗550余噸,受到了省市縣林業部門的重視,省林業專家、省林業科技中心主任馬永春,省林科院研究員肖正東等8人科技小組親赴湯泉鄉傳授板栗生產技術。馬永春講授新式板栗嫁接法、板栗軀干注射防治病蟲害的技術,肖正東講授板栗病蟲害防治技術。 湯灣溫泉旅游業 湯灣溫泉是中國花亭湖風景名勝區六大景區之一,座落在太湖縣湯泉鄉趙河村境內。經國家地礦、衛生等部門普查檢測、評價,查明地下熱水儲量90160m³,日涌水量1580T,日補給量1670T,可開采量1475T,水溫常年穩定在47.2℃,水質純正優良,無任何污染(細菌總數〈3個/mL,大腸桿菌〈3個/L),內含偏硅酸、鍶、鋰、鋅、硒和鉀、鈉、鈣、鎂等20余種人體所需、有益的礦物質,其中偏硅酸79.3mg/L,鍶0.5mg/L,氡23.06埃曼/升。該地熱水具有飲用、浴用、療養、特種養殖等多種用途,尤其對心腦血管、風溫皮膚病、肩周炎、關節炎、骨質增生、腸胃病等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的療養效果,非藥物所能代替。湯灣溫泉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療養、避暑、沐浴、冬泳、垂釣、休閑。 湯灣溫泉經311地質大隊勘探、檢測,已基本查明溫泉原因、水質及水量,并交付成井2口,架設了專用線路,并安裝了10千伏安變壓器一臺及5.5千瓦深水泵。湯灣溫泉位居花亭湖之濱,地處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廬山風景線上,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橫貫太湖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隨著花亭湖知名度的日益擴大和廣大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來湖旅游的人次不斷增多,據統計2001年來湖旅游的中外游客達20萬人次,隨著花亭湖旅游開發步伐的加快,預計游客每年將以20%的速度遞增,而旅游者中,到湯灣溫泉又是其首選內容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離退休老同志厭倦了都市的喧鬧,他們迫切需要尋找一幽靜的去處,湯灣溫泉清新的空氣、優良的水質、美麗的湖光山色、濃郁的鄉土氣息,無疑是他們理想的去處。湯灣溫泉水陸交通便利,資源優勢明顯。 |
劉畈鄉位于大別山南麓,花亭湖上游,太北公路與劉南公路交匯處,距縣城50公里,總面積11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254個村民小組,4812戶,人口2.13萬。 劉畈鄉屬革命老區,這里的擁軍優屬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愛國擁軍氛圍十分濃厚,建國以來有1100人參軍,現役軍人76人。 劉畈鄉既是一個山區鄉,又是一個庫區鄉,有兩個半庫區村,耕地總面積8710畝,山場面積141450畝。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通過扶貧攻堅、德援項目和農發項目的實施,重點加強了水利設施、小流域治理、低產田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萬畝南陽河茶葉基地、5000畝紅光板栗基地、沼氣池千池鄉;結合劉畈的區位優勢,加強了小城鎮建設;使劉畈成為山區交通樞紐及商貿經濟的集散地;有序組織勞動力輸出,戶均轉移一個勞動力處出務工或經商;農民人均純收入2003年為1087元;全鄉實施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民組通公路,有線電視村村通。增加對農村教育投入,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進一步強化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順利實施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朝小康建設目標闊步邁進。 |
經濟開發區位于安徽安慶市太湖縣。下轄: 340825400001 121 太湖工業園居委會 340825400200 122 龍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