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天等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天等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天等鎮位于天等縣縣城,距南寧市180公里,距崇左市110公里,全鎮總面積201.34平方公里,轄15個村(居)委會,總人口6.65萬。全鎮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平均氣溫20.6℃,年均降雨量1429.1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

天等鎮物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遠近聞名的甜(甘蔗)、酸(生姜)、苦(苦丁茶)、辣(指天椒)、香(八角)“五味”特色農產品。其中苦丁茶因具獨特的養生保健作用而榮獲“國際名茶”金獎,指天椒因辣、鮮、香而著稱,被國家外經部授予“優質榮譽獎”。

天等鎮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稱天等為“石峰峭聚如林,西來第一”,驚嘆山山“光景陸離,神仙宮”,洞洞“幽爽兼備,隱其妙境”,堪稱“桂西明珠”。主要景點有龍角天池、麗川景區、得月樓、百靈巖、安寧洞及廣西乒乓球第一村——龍密屯等等,均位于廣西區隆安縣的“龍虎山”——大新縣“德天瀑布”——靖西縣的“通靈大峽谷”旅游風景線上的中點,在區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開發前景喜人。

天等鎮區位優勢獨特。位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陸路通道上,東連全國有名的平果鋁礦,北接德保鋁基地,天等、大新、靖西三縣形成的錳礦資源三角區,將會成為桂西地區重要的錳產業集群帶。受中國—東盟貿易發展、旅游業發展和鋁產業輻射、錳業開發的影響,天等鎮將會迎來更好的經濟發展機遇。

近幾年來,天等縣委、縣政府加快城建、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特色工業園區,制定投資優惠政策,樹立“你創業,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的思想理念,投資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天等鎮地處縣城所在地,獨占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歡迎四方客商到天等投資創業,天等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更熱情的服務、更優越的環境期待您的到來!.。

龍茗鎮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19個村(居)民小組,4669戶22430人,全鎮總面積11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699畝,旱田4900畝,畬地7000畝,人均耕地面積1.18畝,宜林面積13.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稻谷、玉米等,土特產有八角、茴油、生姜、指天椒、苦丁茶等。2003年人均純收入 2227 元。1998年來,龍茗鎮開展文明示范鎮創建活動,投入資金180萬元,拆遷了兩個市場,新建了一個標準綜合市場,修建了6條共長1500米、寬15至26米的街道,硬化綠化了3條街道。2000年3月擴建了龍茗三拱橋;2001年開發了龍茗車站三角地帶;2002年對龍英沿江區進行開發,群眾紛紛購地建起三、四層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如今,龍茗鎮街道寬敞整潔,環境優美。交通方面,20311線橫穿而過,每日汽車往來天等、大新、靖西、德保等。文化設施建設有鎮宣傳文化站,內設藏書室、閱覽室、娛樂室、教室。教育設施有龍茗中學、龍英中心小學、西北小學、東南小學、三北小學、益山小學、橋皮小學和進寧小學。衛生設施有鎮中心衛生院,三北村衛生室,西北村衛生室,益山村衛生室,橋皮村衛生室等。逐年來,全鎮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由于措施有力,服務到位,今年上半年,我鎮項目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主要有:

1、項目儲備方面。共儲備項目15個,其中單個投資50萬元以上(含50萬元)項目12個,生產性項目7個。已編制完成項目建議書7個,完成可研報告1個。

2、項目開工情況。今年以來,正式開工建設的項目共有6個,分別是:(1)投資100萬元的龍茗中學學生宿舍樓,已建好四層(總共建五層);(2)投資280萬元的龍茗鵬程松香廠年初開工建設,5月6日已正式投產;(3)投資430萬元的天等榮安冶煉廠已完成廠址平整工作;(4)投資80萬元的順通綠堡種養基地已完成部分場地租、購工作;(5)投資108萬元的龍茗蔬菜食品加工廠現正進行廠房整理和圍墻修徹工作;(6)投資30萬元的龍茗鎮政府干部住宅樓現正進行裝修。

3、上半年,我鎮竣工的項目有兩個,分別是:(1)投資590萬元的桂龍鐵合金廠在2003年建設基礎上,現已竣工投產;(2)投資280萬元的龍茗鵬程松香廠已于今年5月6日正式投產。

進結鎮位于天等縣東北部,是天等縣的“東大門”,東與隆安縣相連,北部、東北部分別與平果、田東縣接壤,總面積 215.1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103個自然屯,人口4.047萬,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9.8%。全鎮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年均氣溫20.5℃,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玉米、黃豆、指天椒為主,鄉鎮企業有進結第一磚廠、進結第二磚廠等。200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96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7元,財政收入74.5萬元。

境內地質狀況復雜,南部與北部山巒重疊,東部和中部為砂貢巖丘陵。全鎮耕地總面積為30037畝,其中水田9141畝,旱田5442畝,畬地15454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1880畝,糧食產量13350噸,有林面積5920公頃,其中馬尾松面積占91.2%,尚有荒山宜林地500公頃。

富有特色農業資源主要有指天椒、生姜、黑山羊、桑蠶等。其中,指天椒面積4500畝,年產鮮椒1800噸,指天椒面積與鄰近的馱堪、東平二鄉一起,占全縣指天椒面積三分之一強;大肉姜4000畝,年產量6500噸;桑樹面積1000畝,年產蠶繭3000擔;年飼養黑山羊1.5萬只。全鎮有剩余農村勞動力1萬多人,并且有較高素質。

進結鎮交通便利,公路已實現村村通。南寧至天等的三級公路穿境而過。從進結到天等縣城有24公里,到南寧有160公里。將于明年開工建設的天等至平果二級公路貫穿境內5個行政村,屆時從進結到平果僅36公里,從進結到南寧只有157公里,全是二級路。進結與廣西第二大錳礦產地東平錳礦相距僅15公里。進結特殊的區位優勢,使之成為工業項目投資的寶地。

向都鎮位于天等縣西北部,東北與田東縣交界,西北與德保縣為鄰,東西南三面分別與本縣的東平鄉、把荷鄉、上映鄉、寧干鄉接壤。全鎮總面積2296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1029畝,占總面積的12%;全鎮轄1個居委會和13個行政村,126個自然屯,總人口49069人,人均耕地面積0.84畝。

向都鎮歷史悠久,宋代時州郡建制,民國六年在現鎮政府建向都縣。向都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二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1930年3月-同志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向都鎮資源豐富,盛產水稻、玉米、甘蔗、錳礦等,是天等有名的蔗糖之鄉、辣椒之鄉、山羊之鄉、錳礦之鄉。鎮內平堯錳礦、隆祿磷礦儲量大,分別排在全縣的第二位、第一位,極具開采價值。鎮內較大的私營企業有天等縣天龍鐵合金廠、邕向富錳廠、天等縣橋頭農機廠、向都針織廠、向都漢洞針織廠。鎮內建有太平、漢洞兩個水電站,容量270千瓦,并已并網入3.5萬伏輸變電路,電力充足。

向都鎮自然景觀獨特,萬福寺、清風巖、百感通天巖等向都八大景久負盛名,極具開發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向都鎮4.9萬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

東平鄉清屬向武土州,民國屬向都縣(今三壽、利益、江龍村屬鎮結縣,1952年劃入),稱洞平鄉,曾轄至今田東縣江城、桑洞、那蒙、果柳、云林、豐馬等村。東部東平、安然、利益和那造村有錳礦,轄區內有中信大錳天等分公司和縣礦兩個錳礦場。

  

東平鄉地處天等縣北部,東界進遠鄉,南連寧干鄉,西接向都鎮,北鄰田東縣。總面積129.84平方公里(折194760畝),耕地面積19519畝,其中保水田3641畝,旱田6953畝,畬地8925畝,可開發山地面積36205畝。現轄南務、平貫、安然、東平、那造、利益、三壽、江龍8個村,61個屯,14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591人。鄉府所在地東平街,距縣城38公里。

  

交通方面,東平鄉8個村全部通了公路,每天有十多輛客車往返縣城、南寧、田東等地。通訊方面,鄉府駐地1995年開通程控電話, 1997年開通移動電話,目前全鄉8個村均開通了電話。電力方面,建成了東平35千伏變電站,并相應架設10千伏線路至各村屯,使全鄉的村屯滿足了生產、生活及照明用電。 目前正在建的東平22萬伏變電站即將竣工投入使用,屆時可有效解決錳礦企業用電瓶頸問題。

  

東平鄉屬多石山地區,礦產資源和水利資源豐富,錳礦儲量為1622萬噸,遠景儲量1億噸,其中工業錳儲量828萬噸,排名廣西第二,全國第四,年開采量25萬噸,銷售量18萬噸。指天椒和生姜等土特產品資源也很豐富,被譽為天等的""土產倉庫"",2005年全鄉種植指天椒4000畝,生姜3000畝。此外,水產畜牧業、農業綜合開發的發展也較為迅速。鄉黨委、政府一班人以市場為導向,分類指導,抓住機遇,把這些土特產品及經濟作物推向市場。 自97年以來已有14家錳礦加工企業落戶東平錳工業園,其中包括中信大錳公司于2006年3月28日新開工的年產2萬噸無汞堿電解二氧化錳項目。東平,新興的熱土!歡迎各界人士到這片充滿商機的“錳礦之鄉”投資置業!.。

福新鄉位于天等縣西南部,與龍茗鎮、上映鄉和大新縣的土湖、碩龍、那嶺、全茗等鄉接壤。距縣城31公里,共設有13個行政村234個自然屯,總人口3.25萬人。全鄉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折417000畝),耕地面積37855.3畝,林地面積298517畝。

境內山體高大,層巒疊嶂,四城嶺是天等第一高峰。有豐富的林業、礦產、水利和旅游資源。盛產八角、茴油,素有“八角之鄉”的美稱,全鄉擁有八角林50245畝,年產干八角17540公斤,茴油30660公斤,產品遠銷海內外。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以項目為載體,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甘蔗、指天椒、生姜、苦丁荼、八角、龍眼等經濟作物和林業生產。2002年以來先后種植速豐桉4000多畝,年初投資建設的兩個千畝連片速豐桉生產基地也已初具規模,林業發展前景十分廣擴;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已建成更湖、念昌兩座水電站,新開發的石山森林、登山探險等景點旅游項目已列入縣重點招商項目。

這里,有堅強的黨委、政府班子,有豐富的資源、有好客的人民,我們將以寬松的政策,優美的環境,快捷的服務,真誠的合作,竭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和有識之士到福新鄉投資展業,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都康鄉位于天等縣中部,東鄰天等鎮,南接龍茗鎮,西臨上映鄉,北近寧干鄉,轄安康、逐龍、永隆、降祥、教惠、伏德、龍布、多信、顯魯、把孔等10個行政村109個自然屯,全鄉面積133.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131.73平方公里,水域1.57平方公里,有林地4186.9公傾,耕地面積28448畝,其中水田18775.9畝,旱地9672畝。2005年,全鄉總人口2953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24人,人口以壯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鄉內地勢平坦,山多地少,有天田、天仙兩條公路穿鄉而過,道路縱橫交錯,交通較為便利,基本實現村村通路。都康鄉毗鄰縣城,鄉政府所在地距天等縣城僅為6公里,并已修成通縣柏油路,有天等城郊之美譽。全鄉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安保、伏德兩大水系貫穿全鄉,有念向、山洪、達荷等水庫三座,總庫容達620立方米,農業用水較為充裕。

都康鄉農業基礎好,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2005年全鄉早玉米種植面積9389畝,早稻種植面積14176畝,晚玉米種植面積3086畝,晚稻種植面積17549畝,2005年糧食總產量2871萬公斤,人均有糧260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苦丁茶、生姜、甘蔗、指天椒、花生等。2005年苦丁茶面積達2428畝,年產鮮茶3905擔;2005-2006年度甘蔗種植面積2000多畝;生姜種植面積1332畝,年產生姜1400噸。都康利用充足的糧食資源,大力發展生豬飼養及特色家禽養殖,全鄉2005年生豬出欄34980頭,存欄31817頭,土雞、土鴨出欄148966羽,存欄69875羽。為增加農民收入,都康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良種、良法化,2005年全鄉優質米種植面積達15960畝,占水稻面積85 %,玉米良種化達70%以上,實現了農業的優質、高產、穩產。另外,都康鄉還積極發展畜牧業,發展山羊養殖,實施種草養牛和牛品種改良,全鄉2005年山羊養殖4567頭,出欄2689頭;牛品種改良1750頭。同時都康鄉依托本地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壯大工業經濟,2005年共吸引內外資320多萬元,引入了精米加工,花藝加工,苦丁茶加工等項目4個。同時,都康鄉勞動力資源富足,年剩余勞動力達8000人,因此,大力實施勞務輸出,發展務工經濟,全鄉2005年外出務工人數達6042人,務工收入8000多萬元,占據都康鄉農民經濟收入半壁江山。

寧干鄉位于天等縣西北部,距縣城17公里,是1984年從都康鄉分設出來的新鄉,全鄉轄6個村50個自然屯5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5萬人,總面積9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38畝,其中水田4825.4畝,旱地6812.6畝。全鄉地勢西高東低,九十九嶺橫穿西北邊界,境內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東有辣椒、生姜,西有甘蔗及豐富的錳、磷、銅、鋅等礦產品,北有豐富的水產漁業、苦丁茶,南有優質稻,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鄉6個村已全部通車,“天等至田東”公路橫穿寧干、龍盛兩村腹地。境內有那利、東儀、伏慢三大水庫,主渠流經東平鄉、都康鄉、天等鎮、龍茗鎮等鄉鎮,森林資源廣闊,畜牧業發展前景樂觀。全鄉現有7個黨總支,有52個黨支部,有491名黨員,其中機關黨員121名,農民黨員370名。198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95.5元,是個地道的貧困小鄉。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寧干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5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1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69元。1999年的文明鄉鎮建設,全面完成寧干街道路硬化及鄉直各單位的硬化、綠化、美化,使全鄉鄉容鄉貌煥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設成果顯著,1998年以來先后有5個單位被評為縣、地級文明單位和“花園式”單位稱號,如今,寧干鄉正以“農業穩鄉、城建強鄉、工商活鄉、科教興鄉、依法治鄉”的工作思路,繼續發揮地理位置優勢,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她的風采。
馱堪鄉位于天等縣東北部,東界隆安、大新縣,南鄰天等鎮,西接進遠、寧干鄉,北連進結鎮,總面積273.31平方公里。有省道南寧至天等和縣道隆安至天等穿過,交通方便。鄉政府駐馱堪街,距縣城19公里。下轄11個村委會,108個自然屯,7800戶,總人口3.75萬人,耕地面積40577畝,其中水田3728畝,旱田6950畝,畬地29899畝。2002年,天等縣馱堪鄉石山生態綜合治理試驗區項目啟動后,通過幾年來的治理,該鄉的生態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2005年,該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36元。

  馱堪鄉資源豐富,目前可供開發的資源主要有:一是目前已探明儲量約35萬噸的啟新村鐵礦石;二是總長約7000米的馱堪村福龍屯天福山山洞旅游景區,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奇形怪狀,在燈光的照耀下景觀十分迷人,且洞內空氣清新,冬暖夏涼,四季宜人,是休閑娛樂勝地;三是擁有可供采割松香的8000多畝的松樹林;四是可在崇左市天等縣石山生態綜合治理試驗區內開發生態旅游。

清為鎮遠土州,民國為鎮結縣鎮遠鄉,1951年下半年屬鎮結區,1958年上半年為進遠鄉;后曾稱進遠公社;1984年8月從進結鎮分設出來為進遠鄉。位于天等縣東北部,東接進結鎮,南鄰馱堪鄉,西連東平鄉、寧干鄉,北界田東縣,現轄進遠、政州、巖造、和平4個村,25個自然屯,8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31人。總面積64.7平方公里(折97050畝),耕地面積12957畝。鄉治進遠街,距縣城33公里。進遠鄉有省道公路從東到西貫穿政州、進遠、巖造3個村。全鄉通訊暢通,村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并實現村村通閉路電視。

進遠鄉是全縣有名的“石匠鐵匠之鄉”。石匠除了能建筑橋梁、樓房等建筑外,還能刻字、刻龍、刻獅子、刻龍獅戲珠,工藝精巧,產品暢銷區內外。巖造村刻制的高約4米,寬約1.5米的大型石獅,更是人們裝飾大門的好藝品,鐵匠主要以修造農機具配件,制造鐵制農具和生活用具為主,特別是政州村生產的菜刀,堅韌、鋒利、耐用,遠銷滇、貴、川、粵等地。以前聞名的鎮結石匠多集中于此。

進遠中學曾是縣第二中學和縣師范學校所在地,是全縣出名的“文化地區”。

進遠鄉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主要產稻谷、玉米、黃豆、指天椒、花生、生姜、蓮藕等;現有林面積11319畝,其中速豐桉3千多畝,松木林10500畝,果樹580畝;指天椒已成為進遠鄉重要支柱產業。除自種指天椒外,每逢指天椒上市季節,農民還分赴向都、東平、進結、寧干等鄉鎮及田東縣江城鎮收購干鮮指天椒,平均日收購指天椒2.7~3.3噸,月外調干椒60噸以上。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遠鄉又積極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立指天椒種植示范基地,全年全鄉種植指天椒3000多畝,速豐桉種植基地,勞務輸出是進遠鄉的一個特色,每年平均有勞務輸出3千人以上,年收入達1125.24萬元。

上映鄉位于天等縣西部,東與寧干鄉相連,南與龍茗鎮毗鄰,西與大新縣土湖鄉接壤,北與把荷鄉相接。全鄉轄有10個行政村122個自然屯,169個村民小組。全鄉國土面積170.44平方公里,折合255660畝,耕地面積為25989.018畝,其中水田12011.858畝,旱田13977.16畝。到2005年底全鄉總農業人口已達35184人,共7552戶。

全鄉有12個鄉直單位,10個村完小44個教學點,在校生4830人,全鄉干部職工300多人,共有 11個黨總支,104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93個,全鄉有黨員633 名;村黨總支委員50名,村委會干部56名(其中定工村干部40名)。

上映鄉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轄區內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農副名特優產品。其中佩光干屯的鐵礦,福賴寶貫的錳礦,平典村的鐵礦、重晶石礦,均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是投資開發的好項目。上映鄉海撥相對全縣較高,氣溫偏低,季節稍后,農副產品生長期長,品質佳。現在種植已初具規模,并在縣內外形成一定知名度的有生姜、西瓜、果蔗、指天椒、苦丁茶等名優產品,每到收獲季節大量外商前來爭購。目前,我鄉生姜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300畝,西瓜、果蔗種植面積各發展到600畝,八角種植面積發展到1.1萬畝,指天椒種植發展到1300畝,苦丁茶種植面積發展到2000畝,此外,甘蔗種植這一支柱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4000畝左右。退耕還林發展到2000畝,荒山造林達到1500畝。

近幾年來,我鄉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團結和帶領全鄉廣大干部群眾高舉-理論偉大旗幟和“-”重要思想。乘改革開放之風,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頑強拼博,開拓創新,逐步擺脫貧困的面貌,譜寫一曲曲改革發展的贊歌。到2005年底,全鄉社會總產值已達到6981萬元,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2439.1萬公斤,個體工商戶發展到了315戶,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17元,經濟總量不斷壯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快發展。

回首歷史的累累碩果,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上映鄉將抓住西部大開發有利時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尋求新的發展契機,把上映鄉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

把荷鄉位于天等縣西北部,東部同向都鎮相鄰,南同我縣上映鄉接壤,西部同靖西縣交界,北部同德保縣山水相連,是天等縣的“西大門”。設有一個行政機關,全鄉現轄8個行政村,89個自然屯,14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多萬人,總面積14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760畝。

把荷鄉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鄉政府所在地距離天等縣城43公里,20311省道橫穿境內,8個村委會已全部通車。各村已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交通、通訊便利;轄區內建有若蘭、下萬等3座中小型水庫,常年有效蓄水量4000多萬立方米,建有一座1000千伏安的電變站,生活和生產用電用水均可滿足需求;農村集貿市場發育良好,是輻射到靖西、德保、大新等相鄰幾個縣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有弛名區內外的把荷牛圩市場。

把荷鄉盛產西瓜、茶葉、生姜、蕎頭、八角、玉米、水稻、甘蔗、山羊、土雞、黃牛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錳礦、重晶石、方解石、鐵礦、磷礦等礦種,均有較大的開采價值,現已有區內外3家公司投資開采。

把荷鄉各項事業不斷進步。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3928萬元,財政收入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814元,全鄉 現有企業、個體工商戶298戶,年營業收入達313萬元。汽車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現有1所中學,9所小學,在校師生 2957多人,其中中學教職工49人,小學教職工107人,中學生為691人,小學生為2110人,中學現有校舍面積數8620.4平方米,小學現有校舍面積數9703平方米。鄉衛生院基礎比較完善,現有醫療用房面積數為500平方米,各種設備也較為齊全。

把荷鄉民情純樸,民俗獨特,每年農歷3月20日是傳統的民族歌節,屆時,四鄉八鄰,遠近歌手歡聚把荷,熱情歌唱美好的生活。

小山鄉是天等縣的南大門,東南與大新縣相接,東北與天等鎮為鄰,西部與龍茗鎮相連。全鄉轄小山村、龍橋村、龍哨村、勝馬村、江南村5個行政村,58個自然屯,總人口為140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3784人,占98 %;總面積有94.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共19949.1畝,其中水田3259.8畝,旱地5285.9畝,畚地11403.4畝,林地面積 29698畝,全鄉森林覆蓋率達17.8%,沼氣池入戶率達85%。

小山鄉交通便利,距縣城約23公里,距崇左100公里,距南寧160公里。境內有省道板德線、二級路穿過。省道上通本縣龍茗鎮、上映鄉、把荷鄉、直至德保縣,下連二級公路。南寧—天等二級路穿過勝馬、江南兩個村,通往縣城,另一端通往市政府崇左和自治區首府南寧。全鄉均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陸路交通極為便利。全鄉通訊便捷,無線通信網絡遍布全鄉,村村通程控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

小山鄉土地肥沃,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人杰地靈,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甘蔗為主,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備。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大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甘蔗和苦丁茶生產作為龍頭產業進行培植,以蔗茶興鄉,用蔗茶富民,逐步形成“蔗茶并舉、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全鄉共有甘蔗面積7188畝,是本縣種蔗第二大鄉鎮,2005年入廠原料蔗達到2.04萬噸,比上一年增長 0.26 %,增幅排在全縣第一位;全鄉有苦丁茶面積3065畝,年產茶青近300噸,是本縣及大新等地茶廠的主要貨源地,部分茶農還把茶青加工成干茶銷往上海、福建等地。勞務經濟是小山的第二大經濟產業,勞務輸出累計約4000人,約占總人口36%,年創收約2300萬元。2005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3833萬元,財政收入5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13.96元。

在抓好特色產業培植的同時,小山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水、電、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大為改觀,逐步解除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瓶頸”,大壯新村搬遷建設項目、小山村水利三面光建設、百馬人飲工程、龍羅徹墻保土工程等的建設,改善了全鄉農村基礎設施,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全鄉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高清 |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在线看 | 欧美九九久久精品黄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在线看片亚洲免费 |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