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本村分屬新豐外垸、楊湖垸,一度又稱永靖垸,歸潛江縣長安鄉管轄;民國初期屬潛江縣第三區戴河鄉第三保;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屬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楊湖鄉,取名楊湖村、滿天星村;1952年合并為楊湖村,屬第七區張新鄉;1955年屬蚌湖區張新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楊湖中隊;1961年稱蚌湖區張新公社楊湖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楊湖大隊;1981年稱王場公社張新管理區楊湖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稱王場鎮張新鄉楊湖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楊湖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直屬鎮轄。 |
明清時期,本村屬新豐外垸,歸潛江縣長安鄉管轄;民國初期屬潛江縣第三區戴河鄉第四保,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屬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楊湖鄉,取名河堤村;1952年屬第七區張新鄉;1955年屬蚌湖區張新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河堤中隊;1961年稱蚌湖區張新公社河堤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時,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河堤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時,稱王場鎮張新鄉河堤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河堤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直屬鎮轄。 |
明清時期,本村名為新豐外垸,歸潛江縣長安鄉管轄;民國初期屬潛江縣第三區戴河鄉第六保;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屬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張新鄉,取名中合村、剅河村(現5、6、7、8、9組);1952年屬第七區張新鄉;1955年屬蚌湖區張新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中合中隊、剅河中隊;1961年稱蚌湖區張新公社中合大隊、剅河大隊;1969年兩大隊合并稱中合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時,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中合大隊;1981年稱王場公社張新管理區張新場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稱王場鎮張新鄉張新場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張新場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直屬鎮轄。 |
舊時本村全境位于漢江以北的漢江外灘,屬聶姓人家集居地區,明朝中期重劃鄉、垸時,定名為聶家大垸;1849年因漢江改道成為江南,因90%以上的居民為聶姓,民間俗稱聶灘;明清時期,聶家大垸歸京山縣多寶鄉管轄;1928年劃歸潛江縣,成為潛江縣第三區戴河鄉第六保。 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蚌戴鄉更名為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瞄搞鄉,取名聶灘村、瞄搞村;1952年屬第七區張新鄉聶灘村、新明村;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聶灘中隊新明中隊;1961年更名為新興大隊、新明大隊,屬蚌湖區張新公社管轄;1970年合并稱聶灘村,屬蚌湖區張新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時,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新興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稱王場鎮張新鄉聶灘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聶灘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直屬鎮轄。 |
明末清初,本村名重華垸,位于漢江以北,歸京山縣多寶鄉管轄;1849年因漢江改道成為江南;民國初期仍屬京山縣;1928年劃歸潛江縣,成為潛江縣第三區戴河鄉第七保,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蚌戴鄉更名為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聶呂鄉,取名熊家咀村、筲箕凹村;1952年更名為新華村、新明村,屬第七區張新鄉;1955年屬蚌湖區張新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新華中隊、新明中隊;1961年稱蚌湖區張新公社新華大隊、新明大隊;1969年兩村合并取名新華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時,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新華大隊;1981年稱王場公社張新管理區新華大隊;1981年更名為熊家咀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稱王場鎮張新鄉熊家咀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熊家咀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屬王場鎮,設立熊咀村村民委員會。 |
舊時本村全境位于漢江以北的漢江外灘,屬呂姓人家集居地區。 為避洪水,世代族人在集居地外逐筑圍垸。 明朝中期重劃鄉、垸時,定名呂家大垸;明清時期,呂家大垸歸京山縣多寶鄉管轄;1849年因漢江改道成為江南;1928年劃歸潛江縣,成為第三區戴河鄉第九保;1936年10月,潛江縣第三區(駐黃家場)、第四區(駐鐘滾垱)合并為第三區署,區署駐本垸的重集場。 日偽政權時期屬蚌戴鄉,光復后蚌戴鄉更名為蚌帶鄉;1949年7月潛江縣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長市區聶呂鄉,取名呂垸村、重集村;1952年屬第七區張新鄉;1955年屬蚌湖區張新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時兩村合并稱蚌湖公社張新大隊新聯中隊;1961年稱蚌湖區張新公社新聯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時,稱蚌湖公社張新管理區新聯大隊;1981年稱王場公社張新管理區新聯大隊;1984年撤社建鎮,稱王場鎮張新鄉呂垸村;1987年撤鄉,稱王場鎮張新管理區呂垸村;2002年撤銷管理區建制,直屬鎮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