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9日成立蕪湖市第一、二、三、四區。 第一、二區即現鏡湖區前身。 第一區設滄津、來鳳、長春三鎮;第二區設了弼賦、驛前、北來三鎮。 1950年4月,市委決定撤消一區、二區,設立街道委員會,1952年6月,恢復行政區,更名為環城區、長街區,建立區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27日,撤消河南區建制,分別并入環城、長街兩區管轄。 1956年6月13日,長街、環城區人民政府改為人民委員會,1960年1月,環城、長街兩區合并為鏡湖區。 5月,建立鏡湖人民公社。 1961年,區人民公社改為區人民委員會。 1968年,設置為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根據中共蕪湖市委決定,鏡湖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鏡湖區人民政府。 2006年2月,原鏡湖區與新蕪區合并成立新的鏡湖區。 |
1949年5月10日,蕪湖市市區劃定為4個行政區,第四區轄江口、尚來2個鎮。 1950年4月,中共蕪湖市委決定撤銷市區的4個行政區。 1952年7月,恢復市區建制,原第四區改稱河南區。 1955年12月27日,撤銷河南區建制,分別劃歸環城、新蕪兩區管轄。 1958年7月24日,將蕪湖縣馬塘鄉劃歸蕪湖市管轄。 1960年1月,恢復河南區。 同年5月,城市實行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區建制的基礎上,建立馬塘人民公社。 1961年,馬塘人民公社改為馬塘區人民委員會。 1963年3月13日,原馬塘鄉的元山、平山、馬塘3個大隊和大營大隊的大部分地區,劃回蕪湖縣。 1965年8月2日,蕪湖市所屬的馬塘公社劃歸蕪湖縣,1976年10月29日,馬塘公社劃歸蕪湖市領導。 1968年8月,成立馬塘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撤銷馬塘區革命委員會,設立馬塘區人民政府,下轄江口、朝陽、弋江橋3個街道。 2002年11月,馬塘鎮所轄9個自然村劃歸弋江橋街道。 同年12月,設立南瑞街道。 2006年2月10日蕪湖市行政區劃調整,馬塘區更名為弋江區,原蕪湖縣火龍崗鎮整建制劃歸弋江區。 2020年6月5號,撤銷蕪湖市三山區并入弋江區,至此,弋江區轄10個街道、1個鎮。 |
1990年2月,撤銷原蕪湖市郊區、四褐山區、裕溪口區,設立鳩江區。 1996年,鳩江區轄2街道2鎮1鄉: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灣里鎮、大橋鎮、官陡鄉。 1997年,撤銷官陡鄉,設立官陡鎮,轄四褐山、裕溪口2個街道,大橋、灣里、官陡3個鎮。 2004年,將蕪湖縣的清水鎮劃入蕪湖市鳩江區。 撤銷清水鎮,分設清水、荊山、大閘、張鎮4個街道,轄6個街道、3個鎮。 2005年9月13日,將鳩江區的荊山街道以及灣里鎮的廣福、蓮塘2個社區劃歸鏡湖區管轄,街道由原來的5個變為8個,轄8個街道: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大橋街道、灣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大閘街道、張鎮街道。 2007年10月,清水街道11個村歸入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托管,成立萬春街道辦事處。 2011年8月22日,將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 至此,鳩江區轄7個街道,1個鎮。 2013年3月28日,將無為縣的二壩鎮和湯溝鎮劃歸鳩江區管轄。 2014年4月1日,將無為縣的白茆鎮劃歸鳩江區管轄。 截至2021年7月,鳩江區轄5個街道,4個鎮。 |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蕪湖縣,屬丹陽郡。 隋并入當涂縣。 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復置,屬升州。 宋初屬宣州。 太平興國三年(978)屬太平州。 元屬太平路。 明、清屬太平府。 1914-1928年為蕪湖道駐地。 1932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 1949年以原縣城及近郊3鄉置蕪湖市。 縣人民政府遷至馬塘,屬蕪當專區。 1950年直屬皖南行署。 1951年屬池州專區。 1952年屬蕪湖專區。 1959年并入蕪湖市。 1961年復置。 1971年劃宣城縣西北2鎮8鄉來屬。 1980年為蕪湖市轄縣。 2020年8月撤銷蕪湖縣,設立蕪湖市灣沚區。 |
西漢元封二年(109)建春谷縣,屬丹陽郡。 三國吳永安年間(258~264)地屬故彰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屬宣城郡。 東晉大興元年(318),于春谷地僑置襄城郡繁昌縣,春谷、繁昌兩縣并立。 咸和四年(329)僑置淮南郡,領春谷、繁昌等縣。 晉太元八年(383),改春谷為陽谷。 晉義熙九年(413)省陽谷入蕪湖縣,又省蕪湖入襄垣縣。 自是春谷廢,唯繁昌存。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繁昌縣屬宣城郡,太始三年(467)復屬淮南郡。 梁天監元年(502),以陽谷地置南陵郡。 隋開皇九年(589),罷南陵郡置南陵縣,廢繁昌等縣更置當涂縣,屬宣州。 南唐升元年間(937~943),復置繁昌縣,屬江寧府。 北宋開寶八年(975),繁昌縣屬宣州。 太平興國二年(977),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南宋紹興元年(1131),屬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 至正十五年(1355),升為太平府。 明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隸京師。 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太平府,繁昌屬之。 清康熙六年(1667),繁昌縣隸屬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 中華民國初,繁昌屬蕪湖道。 192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32年,屬第九督察區。 1940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蕪當專區。 1950年,屬池州專區。 1952年,劃歸蕪湖專區。 1981年,屬宣城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7月,改屬蕪湖市。 2020年6月5號,撤縣設區更名為蕪湖市繁昌區,地名沿用至今。 |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置宣城縣、春谷縣,南陵縣域分屬上述二縣,隸屬丹陽郡。 東晉于沿江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戌。 南朝,梁普通六年(525)赭圻城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 之后歷代沿用南陵縣名。 隋開皇九年(589),并石城、臨城、定陵、故治諸縣入南陵縣,屬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改屬池州;貞觀元年(627),又歸宣州,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屬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屬宣歙觀察使宣州。 大順元年(890),屬寧國軍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屬寧國軍宣州,隸江寧府。 宋開寶八年(975),改寧國軍,仍稱宣州,隸江南路。 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為寧國府,江南東路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屬江浙行中書省寧國府。 明洪武十三年(1380),屬六部直隸寧國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寧國府。 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徽寧道;太平天國期間,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仍由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分轄。 1912年1月,裁府,直屬安徽省。 1914年6月,劃屬安徽省蕪湖道。 1928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 1932年10月,劃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8年10月25日,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0年8月6日,劃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查區。 1949年4月22日,南陵解放。 同年5月13日,歸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1950年5月26日,劃屬皖南行署宣城專區。 1952年2月4日,劃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 是年8月27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 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蕪湖地區。 1980年1月29日,屬安徽省宣城地區。 1983年6月7日,劃歸蕪湖市。 |
夏、商、周三代,為揚州巢伯國。 春秋戰國大部分時間屬楚,有時屬吳。 秦隸九江郡居巢。 西漢隸淮南國、廬江國,境內有臨湖、襄安等縣。 東漢隸廬江郡。 三國時屬吳濡須。 晉屬廬江郡。 宋、齊、梁時屬豫州、南豫州,境內有扶陽縣、蘄縣。 陳時屬合州蘄縣。 隋改合州為廬州,改蘄縣為襄安縣,縣下設無為鎮。 唐初境內置開城、扶陽縣,不久即廢二縣置巢縣,隸廬州。 五代十國,先后隸楊吳昭順軍、南唐保信軍和后周江南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縣。 熙寧三年(1070)置無為縣,無為軍領巢縣、無為、廬江三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隸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八年(1291),更名河南江北行省,改無為路為無為州,仍領巢縣、無為、廬江三縣,隸廬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直隸中書省。 弘治七年(1494),無為州改隸廬州府。 清初仍隸屬廬州府,領巢縣。 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無為州隸廬州府。 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 1912年4月,改州為縣,隸廬州府。 1914年6月屬安慶道。 1928年廢道,直隸安徽省。 此后先后屬安徽省第二、五、三、一行政專署。 1949年4月11日,無為縣全境解放。 7月,無為、臨江、湖東、無南四個縣級民主政權合并成立無為縣政府,轄9區1鎮,隸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8月,隸蕪湖專區。 1958年10月,全縣成立31個人民公社。 1962年5月,設區10個、鎮2個、公社70個。 1965年7月,復隸巢湖專區。 1979年增設二壩鎮。 1983年政社分開,恢復鄉、村建制。 1992年撤區并鄉,全縣設立28個鄉鎮。 1995年增設7個鄉。 2004年和2005年,分別撤銷了4個鄉鎮和8個鄉鎮,至此全縣有23個鄉鎮。 1999年7月,地級巢湖市成立,無為縣隸之。 2011年8月,撤銷地級巢湖市,改隸蕪湖市。 2019年11月20日,撤銷無為縣設立縣級無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