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區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起,萬秀區域即為梧州城廓,是歷代郡、州、府、道、縣治所在地。 1950年前,設大中、平桂、北山、九九坊鎮。 1950年,合并成城中、城北鎮;1953年5月,撤鎮設立第一區人民政府。 1955年設立城中、城北、和平街道辦事處;1958年9月,撤銷辦事處,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個區公所。 1960年4月,又分別改稱為白云、萬壽和鴛江3個人民公社。 1968年9月將白云、萬壽和鴛江人民公社改為東方紅、紅星、東風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9年2月撤銷東方紅、紅星和東風3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萬秀、白云、鴛江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撤銷革委會,成立萬秀、白云、鴛江區人民政府。 1984年9月撤銷鴛江區,并入白云區,1990年8月,撤銷白云區,并入萬秀區。 2003年區劃調整,萬秀區增轄蒼梧縣旺甫鎮和郊區城東鎮2鎮,劃出塘源社區歸蝶山區管轄。 2013年2月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梧州市蝶山區、萬秀區,成立新的梧州市萬秀區,轄城東、夏郢、龍湖3個鎮和城東、城南、城中、城北、角嘴、富民、東興7個街道。 2019年街道調整,城東街道并入城南街道,城中街道并入城北街道,轄城東、夏郢、龍湖3個鎮和城南、城北、角嘴、富民、東興5個街道。 |
長洲區前身為梧州市郊區,籌建于1951年2月,由河濱鎮的九龍及三云路、大學路、新民路的農業戶和蒼梧縣第三區的旺步鄉及第四區新華鄉的錢鑒、正禮、浮石自然村等組合而成。 同年4月,成立郊區人民政府。 1953年,撤銷郊區人民政府,改稱郊區公所。 翌年6月,復稱郊區人民政府。 次年8月,又改為郊區公所。 1958年1月,撤區并鄉,分設三云、旺步兩個鄉人民委員會。 8月,三云、旺步鄉和由蒼梧縣劃入的扶典農業生產合作社并為紅旗鄉。 10月,梧州市紅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 1960年4月,增轄由蒼梧縣劃入的龍新生產大隊。 1970年11月,又增轄由蒼梧縣劃入的泗洲、正陽、寺沖、長地、竹灣、龍華、龍平、平浪、雙橋、河口、思扶、華堂等12個生產大隊。 1976年4月,成立郊區革命委員會,轄紅旗人民公社。 1979年2月,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分設長洲、紅旗、扶典3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9月23日,恢復郊區人民政府,轄長洲、紅旗、扶典3個鄉(1993年11月,鄉改鎮建制,分別稱長洲、龍湖、城東鎮),十九個村民委員會,322個村民小組。 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梧州市郊區,設立長洲區,轄長洲鎮、倒水鎮、大塘街道、興龍辦事處,區政府駐地由新興一路勝龍里10號移址新興二路193號。 2019年8月將興龍辦事處更名為興龍街道,將興龍街道劃出一部分,設立紅嶺街道。 |
據清同治(1862-1874)《蒼梧縣志》記載,龍圩秦(前221-207)屬桂林郡廣信縣,漢(前208-220)屬蒼梧郡,三國(吳)屬蒼梧郡新寧縣,南北朝(齊)改農城縣為遂城縣。 隋開皇十七年(597),隋文帝派宰相虞慶則南征,屯兵于此,故遂城縣改名戎城縣,宋咸平年間(998-1003)廢縣,隸屬梧州府。 宋熙寧四年(1071)由原戎城縣改稱戎圩鎮。 元、明、清因之。 清末(1909)屬平樂區,建國前屬蒼梧縣,1949年11月25日蒼梧解放。 1950年屬蒼梧第一區,1951年7月改稱龍圩鎮,1952年5月6日蒼梧縣人民政府從梧州遷至龍圩鎮。 1968年4月蒼梧縣人民政府改名蒼梧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稱蒼梧縣人民政府。 2013年2月8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調整梧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3〕25號)。 |
秦屬桂林郡地。 漢初屬南越國。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置廣信縣(治今梧州市區),今縣境屬廣信縣。 元封五年(前106),析廣信縣地置猛陵縣,治今嶺腳鎮孟陵村,屬蒼梧郡。 王莽攝政時期(9-23),猛陵縣更名猛陸縣,并改屬新廣郡。 王莽后,猛陸縣復名猛陵縣,復屬蒼梧郡。 三國吳析廣信縣地置新寧縣,治今龍圩區大坡鎮城村自然村,屬蒼梧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析廣信縣置農城縣,縣治農城(今龍圩區龍圩鎮),同年改新寧縣為寧新縣。 東晉改農城縣為遂城縣,屬蒼梧郡。 南北朝時期有廣信、猛陵、遂城、寧新4縣,同屬蒼梧郡。 隋開皇三年(583),改廣信縣為蒼梧縣,以郡名縣。 開皇十九年(599)改遂城縣為戎城縣,屬藤州。 大業三年(607),省寧新縣入蒼梧縣,廢猛陵縣人豪靜縣。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猛陵縣并更名孟陵縣,屬藤州;貞觀八年(634)改屬梧州;天寶元年(742)改屬蒼梧郡;乾元元年(758)復屬梧州;光化四年(901)改屬桂州。 宋開寶五年(972)廢孟陵縣入蒼梧縣。 熙寧四年(1071),省戎城縣入。 元屬梧州路,為路治。 明、清屬梧州府,為府治。 1912年省蒼梧縣人梧州府,1913年復置蒼梧縣,屬郁江道。 1914年屬蒼梧道。 1927年析縣城區域及附近地域另置梧州市。 1930年屬第七民團區。 1932年省梧州市入蒼梧縣,屬梧州民團區。 1934年屬梧州行政監督區。 1940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梧州專區。 1950年析出省轄梧州市。 1951年屬容縣專區。 1952年,縣治遷至龍圩鎮。 1958年屬梧州專區。 1971年屬梧州地區。 1984年屬梧州市。 2013年析出龍圩區,駐地由龍圩鎮遷至石橋鎮。 |
藤縣,秦以前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屬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廣州),漢初屬南越國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蒼梧郡猛陵縣地,縣治今蒼梧縣境。 王莽新朝,蒼梧郡曾改名新廣,猛陵縣改名猛陸。 三國屬吳,為蒼梧郡猛陵縣地。 晉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屬永平郡安沂縣。 南朝宋屬永平郡安沂、四豐城、夫寧縣。 南朝齊仍屬永平郡夫寧、安沂。 南朝梁于永平郡置石州,屬石州。 南朝陳屬永平、建陵郡。 隋平陳廢永平郡,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石州,開皇十二年(592年)改名藤州。 大業三年(607年),復以藤州為永平郡,屬永平、安基、隋安、淳人,治永平縣(即南朝齊夫寧縣,開皇中改名)。 隋義寧二年(618年)永平郡屬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永平郡為藤州,領永平、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寧人、淳人、猛陵、大賓、賀川、戎城等縣;七年,淳人更名感義;貞觀時改名鐔津,為藤州治所。 貞觀元年(627年)屬容州總管府。 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感義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藤州,轄鐔津(原永平縣)、感義(原淳人縣)、義昌、寧風縣。 咸通三年(862年)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 又:唐武德五年(622年)以寧風縣地置燕州(治所在今平南縣)。 七年改名泰州,徏治寧風(今藤縣西北)。 十八年州廢,以寧風屬藤州。 五代十國,仍為藤州;初屬楚,后屬南漢。 宋朝仍為藤州,開寶五年(972年)省寧風、感義、義昌入鐔津。 六年州治西移1千米至繡江西岸(原藤城鎮駐地)。 熙寧四年(1071年)隸廣南西路。 元屬藤州鐔津縣,隸湖廣行省;至正(1341~1368年)末隸湖廣行中書省。 明屬梧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9月,省鐔津縣入藤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5月降州為縣,始名藤縣。 清代藤縣屬梧州府。 民國初廢府設道,1913年2月,藤縣屬梧州道,7月設郁江道,屬郁江道。 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蒼梧道(19年改名蒼梧民團區),藤縣屬之。 1934年3月,屬梧州行政監督區,1940年4月改為梧州行政督察區,區治梧州市,藤縣屬之,至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仍稱藤縣,藤縣屬廣西省梧州專區。 1951年7月,梧、郁專區合并改名容縣專區,藤縣改屬容縣專區。 1958年7月復屬梧州專區,1971年11月屬梧州地區,1997年隸屬梧州市至今。 |
秦屬桂林郡地。 漢初屬南越國。 元鼎六年(前111)屬蒼梧郡荔浦縣地。 三國吳屬始安郡(一說屬蒼梧郡)。 南朝梁、陳時期置金安、蒙縣2縣,治所均在今縣境,后廢。 隋開皇十年(590)析荔浦縣置隋化縣,治今文圩鎮大化村,初隸桂州,后改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隋化縣為立山縣,移治今蒙山鎮東側舊縣村,置純義、東區2縣,治所均在今縣境,均隸荔州。 次年,置南恭州,治今文圩鎮,轄立山、東區等縣。 貞觀六年(632),東區縣改隸燕州。 貞觀八年(634),南恭州更名蒙州,以州東蒙山為名。 貞觀十年(636),蒙州劃轄東區、純義2縣。 天寶元年(742)蒙州改蒙山郡。 乾元元年(758),蒙山郡復改蒙州。 永貞元年(805)純義縣更名為正義縣。 唐末,蒙州依舊治立山,領立山、東區、正義3縣。 五代因之。 宋太平興國(976-983)初,立山縣更名蒙山縣,以境內多霧,山嶺常蒙于霧中而得名。 另說因“治東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故得名蒙山縣。 熙寧五年(1072),蒙州廢,蒙山縣復名立山縣,廢東區、正義2縣入,改隸昭州。 元屬平樂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廢立山縣為立山鄉,屬荔浦縣。 尋設古湄巡檢司,省入平樂縣。 成化十三年(1477)復于舊立山縣地置永安州,治今縣城,隸桂林府。 弘治三年(1490),永安州改永安長官司,五年(1492)復為永安州,屬平樂府。 清因之。 1912年改永安州為永安縣。 1913年屬漓江道。 1914年因國內有3同名縣,故復名蒙山縣,屬桂林道。 1927年直隸廣西省。 1930年屬平樂團區。 1932年屬桂林民團區。 1933年屬平樂民團區。 1934年屬平樂行政監督區。 1938年藤縣樟村鄉劃入。 1940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2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先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底屬平樂專區。 1952年劃嶺祖瑤民自治區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 1953年劃蒙山縣第六區(除長坪鄉外)歸荔浦縣。 1958年屬梧州專區。 1971年屬梧州地區。 1997年屬梧州市至今。 |
秦屬桂林郡。 漢先后屬南越國、蒼梧郡。 東晉升平五年(361),析蒼梧郡置永平郡,領轄安沂、夫寧、豐城、開城等縣,治安沂縣(治所在今市境東北安平鎮古院村),轄及今岑溪、藤縣、貴港等地,隸廣州。 南朝齊永平郡遷治夫寧縣(今藤縣地)。 梁普通五年(524)置永業郡,治今市境東筋竹鎮舊縣村,轄及岑溪部分地。 梁又于安沂縣置建陵郡,并改郡治安沂縣為安基縣,轄及今岑溪、藤縣等地。 永業郡、建陵郡皆隸石州(治今藤縣地)。 陳廢永平郡豐城縣入安基縣。 隋廢建陵郡,所領安基縣改隸由石州更名的藤州。 開皇三年(583),永業郡改縣,旋廢。 開皇十六年(596)復置永業縣,隸瀧州(治今廣東羅定市南)。 開皇十九年(599),于今市境西北、東北分別置隋安縣、賀川縣,隸藤州。 大業初,藤州廢,安基、隋安、賀川等縣改隸永平郡,永業縣改隸永熙郡。 唐武德四年(621),安基、隋安、賀川等縣改隸藤州。 武德五年(622),析隋永熙郡永業縣置南義州,治今南渡鎮義新村,始設時轄龍城、安義、義城、連城4縣,安義縣為永業縣更名,義城、龍城、連城3縣為新置,治所均在今市境。 貞觀元年(627),南義州廢,以所屬縣改隸南建州。 貞觀二年(628)復置南義州,仍以原屬縣歸屬。 貞觀五年(631),南義州又廢,其所屬縣仍歸南建州。 貞觀六年(632),再復置南義州,后更名義州。 貞觀七年(633),安基縣改隸泰州。 貞觀十八年(644),安基縣復屬藤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安基縣更名安昌縣。 貞觀末,隋安、賀川2縣廢。 天寶元年(742),義州改為連城郡,龍城、安義等縣隨之改隸,安昌縣則改隸感義郡(藤州改設)。 至德二年(757),龍城縣更名岑溪縣,為岑溪得名之始,安義縣復名永業縣,安昌縣更名義昌縣。 乾元元年(758),連城郡、感義郡分別改為義州、藤州。 是故,岑溪、永業、義城、連城4縣改隸義州,義昌縣改隸藤州。 乾元二年(759),義城縣廢入岑溪縣。 五代十國時期,義州、義昌縣等具屬南漢。 宋開寶三年(970),義昌縣廢。 開寶四年(971),義州廢,所領岑溪、永業、連城3縣改隸竇州。 開寶六年(973),義州復置,復領岑溪、永業、連城3縣。 太平興國(976-984)初,因避太宗諱改義州為南儀州,同時省連城、永業2縣入岑溪縣。 熙寧四年(1071),南儀州廢,岑溪縣因之改隸藤州,其縣治遷至今市區西南。 元因之。 明洪武十年(1377),岑溪縣改隸梧州府。 成化十年(1474),岑溪縣遷治今縣城。 清因之。 1913年,岑溪縣屬郁江道。 1914年,岑溪縣改隸蒼梧道。 1927年,岑溪縣直隸廣西省。 1930年,岑溪縣改屬郁林民團區。 1932年,岑溪縣改屬梧州民團區。 1934年,岑溪縣改屬梧州行政監督區。 1940年,岑溪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岑溪縣屬梧州專區。 1951年,岑溪縣增轄原藤縣糯垌區,并改屬容縣專區。 1953年,岑溪縣增轄原藤縣三堡區。 1958年,岑溪縣復屬梧州專區。 1971年,岑溪縣屬梧州地區。 1995年撤銷岑溪縣,設立岑溪市(縣級),由梧州地區代管。 1997年改由梧州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