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新平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新平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桂山街道成立于2011年3月,屬新平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街道位于新平縣境東北部,地處五桂山南麓,因建于五桂山下而得名,含“五桂聯芳”之意,界于北緯24°04′,東經101°59′之間,是新平縣城所在地和全縣政治、文化、經濟、貿易、信息中心。東與揚武鎮大開門社區和峨山縣化念鎮相連,南接古城街道錦秀社區,西與古城街道納溪社區接壤,北靠平甸鄉北鶴、費賈、者甸三個村委會。境內地勢南北高、東西低,最高海拔照壁山2182米,最低海拔亞尼社區亞尼河小組1150米。氣候屬溫帶,日照充足、雨量偏少,年平均氣溫18.1℃,年降雨量876.3毫米。轄區土地面積76.4平方千米,有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龍泉公園、桂山公園、河濱公園、小花園。大新公路橫穿街道東西,有集貿市場7個,是新平縣商貿集散地和中轉站,市場繁榮活躍。

行政區劃桂山街道下轄五桂、鳳凰、青龍、太平、亞尼5個社區,40個小組,53個自然村,102個駐社區行政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51個。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鎮總人口51298人,其中:男125621人,女25677人;少數民族人口26438人,占總人口的51.5%。城鎮人口43087人,鄉村人口821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14‰。

經濟概貌2017年末,實現生產總值25.71億元,比上年增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0萬元,比上年增4%;第二產業增加值7.77億元,比上年增9.6%;第三產業增加值17.28億元,比上年增10.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完成縣級下達任務的100.1%。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07億元,比上年增7%。向上爭取資金3809萬元,完成年初任務的100%。農村經濟總收入4.01億元,比上年增10%;實現農村居民人均所得1.45萬元,比上年增15%。

古城街道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位于縣城西南部,東鄰桂山街道青龍社區,南連磨盤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接平甸鄉紅星村,北以平甸河為界,土地面積145.8平方千米。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1280米,氣候屬溫帶,日照充足。主要山脈有磨盤山、照壁山、文筆山、大龍箐山;主要河流有他拉河、清水河、平甸河;小一型水庫有他拉河水庫、團結水庫、納溪水庫。轄區內有世界最長的彝族浮雕文化長廊,民族特色濃郁的文化廣場,天人合一的錯峰調節池,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五彩云樓(大鐘樓),風景秀麗的團結水庫。

行政區劃 全街道下轄古城、納溪、昌源、他拉、錦秀5個社區,75個自然村,53個居民小組。

經濟概貌 2017年,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現價)7.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6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178萬元,比上年增長121.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79億元,比上年增49.2%;農村經濟總收入2.44億元,比上年增20%;農村居民人均所得14463元,比上年增15.4%。

農 業 2017年末,全街道有常用耕地面積1.16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78萬畝。糧食總產量456.9萬千克,比上年減0.3%;烤煙總產41.8萬千克,比上年增54.8%;油料總產0.12萬千克,比上年減90%。年末,生豬出欄4.08萬頭,比上年增12.1%;生豬存欄1.78萬頭,比上年增8.2%。大牲畜出欄1217頭,比上年增8.2%;大牲畜存欄2583頭,比上年增7.1%。蔬菜總產1597萬千克;畜牧業實現產值1.1億元。年內,完成去冬今春溝道歲修40件,改善4個社區灌溉面積2800畝;完成他拉社區孫家寨水庫出水溝三面光支砌防滲、團結水庫出水溝水毀修復、古城街道小(二)型水庫移民安置區扶貧項目工程等,共投資233.54萬元。至年末,共有庫壩45座,其中: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9座、小壩塘35座,水庫及壩塘蓄水量為661.24萬立方米。

保 險 2017年,全街道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5942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455人,續保率96.39%,發放養老保險2.3萬人次、181.6萬元;建檔立卡戶參保率、續保率均為100%。城鄉居民門診減免3033人,醫療總費用8.35萬元,補償金額4.42萬元,門診受益率為19.25%(僅包含街道4個衛生所發生的費用)。養老金待遇領取1.91萬人次,150.81萬元,一次性喪葬補助56人次、3.36萬元。累計發放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金6830人次、59萬元,其中,死亡12人,兌現死亡補償金9.1萬元。

交通·電力 2017年末,全街道5個社區53個居民小組全部通公路、通電,協調配合推進昌源、納溪等4個社區農網改造升級建設。

科 技 2017年,全年開辦稻田養魚、核桃栽培管理技術、烤煙栽培技術管理、畜牧科技推廣、動物疫病防治、蔬菜種植培訓等實用技術培訓班18期,培訓1500余人次。繼續抓好新品種的引進和試驗示范工作。促進煙農增收致富,采取政府補貼、農戶自籌的方式將果蔬烘干機入駐他拉社區,成功采用果蔬烘干機烘烤烤煙,能夠節約能源、省時、環保,實現烤煙提質增效。

教 育 2017年,教育優先發展得到保障,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嚴格落實“三免一補”和各項優師優教政策,積極開展“三生”教育,確保學生營養餐工作全面推進。街道轄區內有小學2所,即新平縣第四小學和新平縣第五小學,學校占地面積3.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4萬平方米;有學生1452人,教職工119人。轄區內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輟學率控制在0.08%以內,初中達114%以上,控制在1.62%以內。

文化·體育 2017年末,全街道建有文化站圖書室1間,藏書3213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電子閱覽室)1間,農家書屋5個,有各類圖書1.14萬冊,農家書屋管理員5名;農村業余文藝隊26支332人,其中:星級文藝隊4支,市級優秀文藝隊2支;組建舞蹈隊、合唱隊等5支110人;開展文藝演出共11場,參加演出人員1200余人,觀眾1.12萬余人次;“十•一”黃金周啊波左鄉村旅游攝影及文學作品征文活動共征集到文學作品17篇,攝影作品60張;舞蹈培訓及下村文藝輔導18期1226人次。開展體育競賽活動7場次,參加人員1200人次,觀眾6000人次;開展趣味文體活動1場次,參加人員40人。利用資源共享室、農民網培學校、綜合輔導教室,共舉辦培訓17期,受訓1122人次。收集、整理民間手技藝、彝族民歌、小調、古彝文等4位傳承人的申報材料。開展文化旅游市場聯合專項檢查8次,共檢查45家次,發放通知文件30份;開展日常督查2次,共督查17家次。

廣播·電視 2017年末,全街道53個居民小組均可接收廣播電視,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衛 生 2017年,做好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工作,從規范衛生室管理、加強村醫培訓入手,不斷提高村醫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水平。加強社區衛生室管理,完善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對社區衛生室實行鄉村一體化“六統一”管理。完善參合群眾醫藥費用監控制度,定期向社會公示轄區參保群眾的住院報銷情況。街道共有衛生機構5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村級衛生所4個,有病床18張,衛生技術人員21人,其中村醫12人;轄區內個體開診所3戶,從業人員12人。住院分娩率、孕產婦保健覆蓋率均達100%,傳染病發病率為8.75%,計劃免疫覆蓋率為100%。

民政福利 2017年,發放農村低保金41.42萬元,城市居民低保金153.59萬元,優撫對象生活補助金、老年人補助金、殘疾人“兩項”補貼等208.64萬元,抓好殘疾人特殊困難救濟工作。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補貼共234.78萬元,“貸免扶補”35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190萬元、扶貧貼息貸款46萬元、農村小額信貸畜牧業發展貼息貸款600萬元。推進古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深化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殯葬管理進一步規范,明確管理職責,發放惠民殯葬補助58人11.9萬元。武裝工作進一步加強,適齡青年兵役登記139名,青年應征入伍4名。年內,辦理失業證333人,組織轉移農村勞動力2302人,其中省外913人,并按時完成勞動力轉移信息登記和系統錄入工作;精準扶貧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2期180余人,在納溪社區舉辦脫貧攻堅廚師技能及脫貧攻堅建筑工技能培訓班,并發放技能培訓證書。

精神文明建設 2017年,強化陣地建設和管理,建好用好微信公眾號《瑯琊古城》《新平新聞網•古城直通車》《錦上添花錦秀社區》等新媒體,共編發《新平新聞網•古城直通車》圖、文新聞250條,《古城簡訊》354期、微信公眾號《瑯琊古城》編發《新聞高鐵》37期518條、《玉溪日報》刊登古城新聞13條,新平電視臺播出古城新聞60余條,精心編排《十九大精神傳古街》《精準扶貧創新風》《共筑中國夢》等花燈小戲、小品,組織街道舞蹈合唱隊、各社區、小組文藝隊,以九九重陽敬老節、鄉村大舞臺等為契機,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宣講活動。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在街道機關大院、啊波左小組、溪湖小鎮及各社區建成“感黨恩•跟黨走”“八德”“二十四孝”浮雕文化墻及走廊4處、主題公園1個、“善行義舉榜”宣傳欄6個;在街道機關、社區、學校開展以“孝老愛親”“弘揚良好家風家訓”為主題的道德大講堂活動23場;舉辦“書香錦秀讀書會”9期,會員80余人;開展創建黨建+省級文明縣城、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關愛自然•建設美麗鄉村”等志愿服務活動53次,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

民主法制建設 2017年,扎實開展“七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縣工作,法律服務不斷優化。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領導包案制,開展現場接訪下訪,持續深化調解工作,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受理群眾來信來訪19批25人次,已答復辦理16件21人次,無民轉刑案件和越級-案件;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81件,調解成功374件,成功率98.1%;安置幫教刑釋解教人員52名。深入開展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年內未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執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行政審批事項,精減審批環節,提升服務質量,及時調整公布權責清單。整合政府網站和信息公開網站,推進政務公開。簡政放權不斷深化,梳理政府權責清單59項、行政審批42項。

揚武鎮地處滇中腹地,位于新平縣東南部,磨盤山東麓,龜樞河西岸,東臨石屏縣、南接元江縣、北鄰峨山縣、西連新平縣城,玉元高速昆曼國際大通道公路、213線橫穿集鎮,最高海拔魯奎山2389米,最低海拔玉租河510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征。全鎮土地面積487平方千米,是玉溪、紅河、普洱三地州(市)四縣五鄉(鎮)物資集散地和八方商賈云集之地,是省、市、縣三級文明窗口,也是全國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重鎮和玉溪市25個小城鎮試點建設鎮之一。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鎮總戶數7462戶,總人口21772人,其中男10917人,女10855人;少數民族人口17869人,占總人口的82.1%;鄉村人口16830人,城鎮人口4942人;農村勞動力15035人,其中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6903人,占總勞動力的45.9%。人口自然增長率12.00‰,人口密度為44.7人/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全鎮轄揚武、大開門2個社區和寫莫村、丕且莫村、趙米克村、尼鲊村、丁苴村、老白甸村、順水村、馬鹿寨村8個村,102個自然村,107個村民小組。

經濟概貌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18億元,增10%;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520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501.69萬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24.66萬元,比上年增8%;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35億元,比上年增9.04%;農村經濟總收入5.32億元,比上年增1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9元,比上年增15.6%。

漠沙鎮位于新平縣西南部,地處哀牢山東麓,紅河中上游,處于東經101°35.5′— 101°54.8′,北緯23°43.4′— 23°58.8′之間。東與平甸鄉和揚武鎮接壤,南與元江縣的東峨鎮連接,西與建興鄉和平掌鄉相鄰,北與戛灑鎮和新化鄉毗鄰。鎮政府駐地托竜街距昆明市243千米,距新平縣城64千米,省道218線、新漠公路、元漠公路及新三公路形成便利的交通網絡。全鎮土地面積684平方千米。鎮域內既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又有5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熱壩。受海拔高差影響,呈明顯立體氣侯,壩區溫暖濕潤,半山云霧繚繞,山頭寒氣襲人,自古便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漠沙素有“天然溫室”之稱,盛產水稻、玉米、甘蔗、苦瓜、荔枝、西瓜、香蕉、芒果等糧經作物,苦瓜、荔枝、西瓜、西尼紅糖等特色農產品遠銷省內外。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鎮總人口46605人,其中男23822人,女22783人;少數民族人口41669人,占總人口的89.4%。人口自然增長率5.51‰。鄉村從業人員數29570人。

行政區劃 2017年末,全鎮轄西尼、雙河、坡頭、峨德、平安、勝利、和平、仁和、黎明、魚塘、團結、關圣、曼線、曼蚌、小壩多15個村委會和龍河、曼竜、曼勒3個社區,284個村民小組,303個自然村。

經濟概貌 201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2.26億元,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3億元,增6.7%;第二產業增加值1.06億元,增18.9%;第三產業增加值5.97億元,增14.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69萬元,減36%;一般預算支出7829.88萬元,增2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7億元,增23.7%;農村經濟總收入8.5億元,比上年增16.2%;農民人均所得14246元,比上年增15%。

戛灑地處哀牢山脈中段東麓,紅河上游的戛灑江畔,是三州市(玉溪、楚雄、普洱)五縣(新平、雙柏、鎮沅、墨江、元江)的交通交匯處和商貿集散地,東與新化鄉、老廠鄉接壤,南與漠沙鎮連接,西與鎮沅縣和平鄉相鄰,北同水塘鎮毗鄰,紅河上游的戛灑江自東北向西南穿境而過。全鎮有土地面積415.6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戛灑街,地處東經101°34′,北緯24°03′,境內居住著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11個,是省道218線的必經之地,距縣城72千米。鎮域內地形復雜,既有2000余米海拔的高寒山區,又有510米的低海拔河谷熱壩,呈明顯垂直立體氣候。鎮域內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物產眾多,盛產稻谷、玉米、甘蔗、香蕉、芒果、荔枝、竹子、烤煙等糧經作物,境內大紅山儲有豐富的大型磁鐵礦和銅礦。

人口·民族2017年,全鎮總人口35723人,其中男18310人,女17413人;總戶數10508戶。少數民族人口28943人,占總人口的81%。人口自然增長率8.58‰。鄉村從業人員22052人。

行政區劃全鎮轄達哈、平田、耀南、冬瓜林、發啟、大田、新寨、竹園、臘戛底、米尺莫、紙廠、磨刀12個村(居)民委員會,戛灑、南蚌、平寨、大紅山和青樹5個社區,227個村(居)民小組,236個自然村。

經濟概貌2017年,全鎮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5.08億元,比上年增9.6 %。農村經濟總收入5.01億元,比上年增10.8%;農民人均所得11820元,比上年增12.7%。年內,實現GDP40.5億元,占全縣的29%;地方財政收入4.4億元,占全縣的33.6%;固定資產投資29.7億元,占全縣的20.6%。

水塘鎮位于新平縣境西北部,哀牢山中段東麓,東經101°19′41″—101°34′33″,北緯24°01′59″—24°14′55″之間,距縣城86千米。東至戛灑江與老廠鄉、戛灑鎮隔江相望,南連戛灑鎮,西鄰鎮沅縣,西北與者竜鄉接壤。地勢西高東低,東為戛灑江,西靠哀牢山,呈峽山形河谷兼半山區地帶。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137米,全鎮土地面積302平方千米。轄區內地形復雜,氣溫差異大,年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7℃。鎮政府所在地位于省道226線(萬馬—元江)K570+030處,海拔800米。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鎮總戶數6193戶,總人口22150人,其中:男11312人,女10838人,鄉村人口21104人;少數民族人口14426人,占總人口的65.1%;鄉村勞動力1375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37‰。

行政區劃全鎮轄水塘社區1個和現刀、波村、大口、南達、舊哈、拉博、邦邁、金廠8個村民委員會,108個自然村,86個村(居)民小組。

經濟概貌201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5.8億元,比上年增11.4%;工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29.8%;農業總產值3.11億元,比上年增9.57%;地方財政收入251萬元,增1.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91億元,比上年增12%;農村經濟總收入3.58億元,比上年增14.6%;農民人均所得9877元,比上年增17.6%。

平甸鄉位于新平縣城城郊,分別與桂山和古城兩個街道接壤,地處省道218線、國道213線中間。東與峨山縣塔甸鎮及桂山和古城兩個街道毗鄰;南與揚武鎮的順水村委會接壤;西與漠沙鎮的西尼和峨德村委會相連;北與新化鄉甸末、者渣村委會相連。鄉政府辦公駐地為古城街道辦事處花山公園山麓。土地面積435.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磨盤山主峰2614米,最低海拔小石缸村的底剎莫山腳700米,由于受漠沙壩子熱空氣和高山森林植被的雙項調節,呈明顯垂直立體氣候,年日照2230小時,年平均氣溫17.9℃,最高氣溫33℃,年降雨量1151.9毫米,無霜期320天以上。全鄉以農業為主,盛產稻谷、玉米、小麥、烤煙、甘蔗等農作物,其中:烤煙、畜牧、林果、甘蔗、蔬菜是全鄉的經濟支柱產業。

人口·民族2017年年末,全鄉總戶數3851戶,總人口14673人,其中男7600人,女7073人;鄉村人口14673人,非農業人口0人(注:自2015年末開始,平甸鄉人口全部劃歸農業人口);少數民族人口11731人,占總人口的79.9%。人口自然增長率7.95‰。

行政區劃全鄉轄小石缸、彌勒、寧河、梭克、紅星、磨皮、桃孔、費賈、白鶴、者甸10個村民委員會,97個村民小組,116個自然村。

經濟概況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3.44億元,比上年增10%;農業總產值2.62億元,上年增6.9%;農村經濟總收入2.4億元,比上年增12%;農民人均所得10460元,比上年增28.2%;地方財政收入1715.6萬元,比上年增0.4%;地方財政支出9592萬元,上年增51.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79億元,上年增125%。

新化鄉位于新平縣境正北,綠汁江南岸,東北與峨山縣富良棚鄉相鄰,東南連平甸鄉,西連戛灑鎮、漠沙鎮,西北與老廠鄉交界,北與楚雄雙柏縣以綠汁江為界。全鄉土地面積490平方千米。鄉政府所在地北緯24°06′32″、東經101°51′22″,海拔1903米,距縣城31千米。區域地形為連綿起伏的山地,最高海拔大綠凹子山為2555米,最低海拔阿寶小組為680米;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壩區炎熱,半山區溫暖,高山區冷涼,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屬十年九旱的山區鄉;風多西南風,冰雹是最大的自然災害,時有霜凍災害發生;林木以針葉和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69.37%。全鄉有兩條河流,依施河發源于大綠凹子山南麓,流經新化、甸末、六竜、者渣、魯一尼5個村民委員會,從西向東轉北注入綠汁江,全長約50千米;曼干河發源于大綠凹子山西麓,流經海外、白達莫、大寨3個村民委員會,從東向西流入戛灑江,全長約60千米。全鄉以農業為主,主產烤煙、稻谷、玉米、小麥、苦蕎、蠶豆、豌豆等農作物。其中烤煙、畜牧業是新化鄉的主要經濟支柱。土特產有木耳、筍絲、羊肝菌、松茸、香菇、木材等,名貴藥材有三七、當歸、杜仲等。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鄉總人口6538戶24156人,其中:男12609人,女11547人。少數民族人口18711人,占總人口的77.5%。人口自然增長率7.79‰。鄉村從業人員16112人。

行政區劃全鄉轄新化社區1個和新甸、甸末、者渣、六竜、魯一尼、海外、白達莫、布者、大寨、老五斗、代味、阿寶12個村民委員會,157個村(居)民小組、182個自然村。

經濟概貌2017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5.12億元,比上年增12.6%;地方財政收入2132萬元,比上年減27.8%;地方財政支出3.45億元,比上年減0.56%;農村經濟總收入34512萬元,比上年增15%;農民人均純收入9912元,比上年增15%。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1億元,比縣級下達任務數1.01億元增10.6%。

建興鄉地處哀牢山主峰南沿,位于新平縣城西南部,鄉政府駐地馬鹿集鎮距新平縣城102千米,西南與普洱市墨江縣接壤,東北與漠沙鎮相接,西北與平掌鄉相鄰,東南與元江縣曼萊鎮毗鄰,218省道線橫貫鄉境,土地面積205平方千米。鄉域內最高海拔河頭寨嘹望臺2422米,最低海拔挖窖村1100米,平均海拔1960米,年均降水量1848毫米,年平均氣溫15℃,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鄉總戶數5157戶,總人口17797人,其中男9451人,女8346人。鄉村人口17397人;少數民族人口13461人,占總人口的75.6%,人口自然增長率11.8‰。

行政區劃全鄉轄馬鹿社區1個和建興、中寨、盤龍、挖窖、帽盒、磨味6個村民委員會,78個村民小組、88個自然村。

經濟概貌 2017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3.6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32.57萬元,比上年增35.8%;地方財政支出4539萬元,增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86億元,比上年增16.9%;農民人均所得7674元,比上年增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90萬元,比上年增12.8%。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9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9億元。

老廠鄉位于新平縣境西北,綠汁江南岸,東及東南與新化鄉接壤,南與戛灑鎮相連,西至戛灑江與水塘鎮隔江相望,西北至東北與楚雄州雙柏縣以綠汁江為界,全鄉土地面積442.21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老廠街,距縣城83千米,距省會昆明263千米。鄉域內最高點為維白拉梁子頂的肥拉莫白克山,海拔2461米,最低點為馬房村比里河,海拔549.3米。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常年干旱少雨,流水稀少,有“十年九旱”之說,屬干旱山區。鄉域內森林、竹子和礦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8.6%。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和甘蔗,經濟林木主要以竹子、核桃為主。土特產有筍絲、木耳、香菌等。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鄉人口4919戶16814人,其中男8683人,女8131人,少數民族人口12484人,占總人口的74.2%。人口自然增長率0.65‰。

行政區劃 全鄉轄苛苴社區1個和太橋、太和、馬家壩、羅柴沖、保和、哈科底、勐炳、轉馬都、黑查莫、馬房村民委員會10個,177個自然村,153個村(居)民小組。

經濟概貌 2017年,全鄉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3.53億元,比上年增9.69%。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9億元,比上年增12.4%。農村經濟總收入4.3億元,比上年增0.1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78元,比上年增18.13%。全鄉地方財政收入1557.16萬元,比上年下降30%。財政支出5810.94萬元,比上年增16%。固定資產投資2.7億元,比上年增71.7%。

者竜鄉地處哀牢山脈中段東麓,位于新平縣城西北部,石羊江西岸,東至石羊江與楚雄州雙柏縣愛尼山鄉隔江相望,南連水塘鎮,西連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鎮沅縣九甲鄉背靠而座,北與雙柏縣鄂嘉鎮接壤。土地面積306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地大荒地海拔1460米,距縣城134千米。轄區內最高海拔3165米,最低海拔825米,形成獨特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7℃—18℃;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逐漸形成以烤煙、畜牧、林果、甘蔗為優勢產業的經濟結構,特產核桃、茶葉、皺皮黃果;境內有河流7條,其中以竹箐河為主流,流經全鄉7個村。鄉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西北方向有玉溪市內海拔最高(2785米)、人工土石構造、原始植被保留最完整的“高山天池”邱家壩水庫。者竜素有“核桃之鄉”、“茶葉之鄉”的美稱。

人口·民族2017年末,全鄉總戶數3848戶,總人口12436人,其中:男6318人,女6118人;少數民族人口6944人,占總人口的55.8%;城鎮人口72人,鄉村人口12364人;鄉村從業人員764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45‰。

行政區劃全鄉轄向陽、竹箐、者竜、漁科、春元、腰村、峨毛7個村和慶豐社區,61個村(居)民小組、84個自然村,其中50戶以上的自然村24個。

平掌鄉位于新平縣西南部,北緯23°48′30″—23°50′23″,東經101°31′50″—101°35′18″。東北鄰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東南鄰建興鄉,西南與墨江縣接壤,西部接鎮沅縣。鄉域內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800米。鄉人民政府駐地平掌街海拔1800米,距新平縣城150千米。鄉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具有明顯的寒溫—暖溫—亞熱帶立體氣候特征。平掌、柏枝、梭山、聯合、倉房、庫獨木6個村(社區)地處冷涼山區,海拔在1500—2600米之間,適宜種植茶葉、核桃、杉木、思茅松等寒溫帶作物;富庫、曼干、丫口、瓦寺4個村地處低熱河谷地帶,海拔在800—1500米之間,適宜種植竹子、甘蔗、芒果、香蕉、咖啡等亞熱帶作物。全鄉土地面積244平方千米。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鉻、鎳、鈷、金、銅、鐵、石棉、石灰石、蛇紋石、滑石等礦種。

人口·民族 2017年末,全鄉總戶數5032戶,總人口14508人,其中男8017人,女6888人;少數民族人口11602人,占總人口的80%。鄉村從業人員9037人,比上年增0.5%。人口自然增長率5.32‰。

行政區劃 全鄉轄平掌社區1個和梭山、聯合、倉房、庫獨木、丫口、曼干、瓦寺、柏枝、富庫9個村民委員會,116個村(居)民小組,147個自然村。

經濟概貌2017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6億元,比上年增15.23%。地方財政收入287.5萬元,比上年增65.3%;地方財政支出3791.9萬元,比上年增2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3億元,比上年減10.1%,其中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比上年增15.4%。農村經濟總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增17.8%;農民人均所得6349元,比上年增19%。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最新亚洲日韩一区二区 |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乱子伦国产对白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动漫 | 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