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三山里和南鄉仙居里、沙城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仙居里朱向保、夏陂山保、長潭保和沙城里柴山保、清流里老岡保。 1930年中南部屬弦東區。 1931年5月中南部屬新集市,8月北部屬夏青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滸灣區、新集區。 1941年分屬滸灣鎮、新集鎮。 1947年10月復屬滸灣區、新集區,12月屬新縣滸灣區、新集區。 1948年西北部屬新八區。 1950年西北部復屬滸灣區、新集區。 1953年分屬一區、二區。 1955年復屬滸灣區、新集區。 1958年5月分屬滸灣中心鄉、柯棚中心鄉、城關鎮,8月分屬超美、友誼、紅旗3個公社。 1960年分屬滸灣、吳陳河、城關3個公社。 1961年分屬滸灣區柯棚公社、滸灣公社和城關區城關鎮、白果樹公社、扒棚公社。 1962年6月分屬滸灣、吳陳河、城郊3個公社。 1983年分屬滸灣、吳陳河、新集3個鄉。 1986年中、南部改屬新集鎮。 1999年西北部改屬吳陳河鎮。 2014年從滸灣鄉、吳陳河鎮、新集鎮中析出,設金蘭山街道。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三山里和東鄉五馬里、南鄉仙居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杜橫保和南鄉仙居里朱向保、長潭保、董范店保和南鄉清流里老岡保。 1930年屬弦東區。 1931年分屬新集市、八里區,為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 1932年劃歸經扶縣新集區,為縣治所。 1941年屬新集鎮。 1947年10月復屬新集區,12月屬新縣新集區。 1950年分屬新集區、泗店區。 1953年分屬一區、六區。 1955年屬新集區。 1958年5月分為城關鎮、彭大塆中心鄉,8月分為紅旗、興無2個公社。 1960年分為城關、彭大塆2個公社。 1961年8月分為城關鎮和白果樹、扒棚、戴咀、彭大塆4個公社,屬城關區。 1962年分為城關鎮和城郊、戴咀2個公社。 1983年改為城關鎮和新集鄉、戴咀鄉。 1986年置新集鎮。 2005年戴咀鄉并入。 2014年部分區域劃入金蘭山街道。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東鄉八水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東鄉八水里汪尤沖保、樸風山保、沙窩保。 1931年屬沙窩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沙窩區。 1941年屬沙窩鎮。 1947年10月復屬沙窩區,12月屬新縣沙窩區。 1953年屬七區。 1955年復屬沙窩區。 1958年5月分為沙窩、熊河兩個中心鄉,8月置山水公社。 1960年更名為沙窩公社。 1961年復屬沙窩區。 1962年復置沙窩公社。 1983年改設沙窩鄉。 1987年改置沙窩鎮。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三山里、南鄉白居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下灣里通稽保、清流里老岡保。 1931年屬夏青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滸灣區、白居區。 1941年分屬滸灣鎮、白居鄉。 1947年復屬滸灣區、白居區。 1947年分屬新縣滸灣區、白居區。 1948年屬新八區。 1950年分屬滸灣區、白居區。 1953年分屬滸灣區、沙石區,4月分屬二區、三區。 1955年復屬滸灣區、沙石區。 1958年5月分屬吳陳河、柯棚、陽土墩、沙石4個中心鄉,8月置友誼公社。 1960年更名為吳陳河公社。 1961年分為吳陳河、柯棚、陽土墩3個公社,屬滸灣區。 1962年復置吳陳河公社。 1983年改為吳陳河鄉。 1999年改置吳陳河鎮。 2014年部分區域劃入金蘭山街道。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南鄉白居里和西鄉青山里、長潭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白居里千斤保和西鄉青山里墨斗關保、長潭里牢山保。 1932年屬經扶縣白居區和光山縣第七區。 1941年屬經扶縣白居鄉和光山縣第七區。 1947年復屬經扶縣白居區和光山縣第七區。 1947年屬新縣白居區和光山縣第七區。 1949年屬新縣白居區和光山縣五岳區。 1950年分屬新縣蘇河鄉、文昌鄉、雙鎮鄉、夏店鄉、廟墩鄉和光山縣五岳區。 1951年分屬新縣白居區、光山縣第六區土樓鄉。 1953年分屬新縣沙石區、光山縣第六區土樓鄉。 1953年分屬新縣三區、光山縣第六區土樓鄉。 1955年復屬新縣沙石區、光山縣第六區土樓鄉。 1958年5月分屬新縣蘇河中心鄉、觀音堂中心鄉和光山縣土樓鄉,8月光山縣南向店公社的部分區域并入,屬鋼鐵公社。 1960年屬千斤公社。 1961年分為八斗畈、觀音堂、蘇河3個公社,屬千斤區。 1962年置觀音堂公社。 1964年更名為蘇河公社。 1983年5月改設蘇河鄉。 1999年改置蘇河鎮。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霧山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永陽嶅保、霧山里神留橋保。 1931年屬八里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沙窩區、滸灣區。 1941年分屬沙窩鎮、滸灣鎮。 1947年復屬沙窩區、滸灣區。 1947年分屬新縣沙窩區、滸灣區。 1951年為八里區。 1953年更名為八區。 1955年8月并入二區、七區,10月復屬沙窩區、滸灣區。 1958年5月分為八里、神橋2個中心鄉,8月置勝天公社。 1960年更名為八里公社。 1961年復屬八里區。 1962年復置八里公社。 1983年改設八里畈鄉。 2001年改置八里畈鎮。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 清代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五龍保。 1931年屬八里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沙窩區。 1941年屬沙窩鎮。 1947年10月復屬沙窩區,12月屬新縣沙窩區。 1950年分為周河、西河、熊塆、九龍、毛鋪5個鄉。 1951年增設馮樓鄉。 1953年屬七區。 1955年復屬沙窩區。 1958年5月為周河中心鄉,8月置五馬公社。 1960年更名為周河公社。 1961年復屬沙窩區。 1962年復置周河公社。 1983年改設周河鄉。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分屬光山縣南鄉沙城里、白居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白居里千斤保和沙城里山河保、官堰保。 1914年屬光山縣沙城區。 1919年屬沙城里。 1929年夏屬弦南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沙城區。 1941年屬沙城鎮。 1947年復屬沙城區。 1947年屬新縣沙城區。 1949年設有陡山河、北店、扶前塆、柳林河、塘塆、白馬山、李塆、白沙關、槐樹店、油榨河10個鄉。 1953年屬四區。 1955年復屬沙城區。 1958年5月分為陡山河、油榨河2個中心鄉,8月并入蘇區公社。 1960年置陡山河公社。 1961年屬陡山河區。 1962年復置陡山河公社。 1983年改設陡山河鄉。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梅林里。 清代屬光山縣南鄉仙居里夏陂山保。 1931年6月潢河以東屬河區,8月潢河以西屬夏青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滸灣區、新集區。 1941年分屬滸灣鎮、新集鎮。 1947年復屬滸灣區、新集區。 1947年屬新縣滸灣區、新集區。 1949年分屬黃墩、李塝、鄭店、徐塆、卓塆5個鄉。 1953年分屬一區、二區。 1955年復屬滸灣區、新集區。 1958年5月分屬滸灣中心鄉、城關鎮,8月置超美公社。 1960年更名為滸灣公社。 1961年屬滸灣區。 1962年復置滸灣公社。 1983年改設滸灣鄉。 2014年部分區域劃入金蘭山街道。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南鄉白居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白居里千斤保、下灣里通稽保。 1931年冬屬千斤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白居區。 1941年屬白居鄉。 1947年10月復屬白居區,12月屬新縣白居區。 1953年春屬沙石區,4月屬三區。 1955年復屬沙石區。 1958年5月分屬千斤、沙石2個中心鄉,8月屬鋼鐵公社。 1960年置千斤公社。 1961年設有千斤、大吳塆、沙石、八斗畈、觀音堂、蘇河6個公社,屬千斤區。 1962年析出觀音堂公社,復置千斤公社。 1983年改設千斤鄉。 1990年析出沙石鎮。 2005年沙石鎮并入。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西鄉青山里。 清代屬光山縣西鄉青山里潘殷沖保。 1930年屬弦西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白居區。 1941年屬白居鄉。 1947年10月復屬白居區,12月屬新縣白居區。 1949年設有卡房、胡河、居畈、何山、胡塆、老葉塆6個鄉,屬沙城區。 1953年屬四區。 1955年復屬沙城區。 1958年5月置卡房中心鄉,8月更名為英雄公社。 1960年更名為卡房公社。 1961年屬陡山河區。 1983年改設卡房鄉。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南鄉沙城里。 清代分屬光山縣南鄉沙城里官堰保、郭家河保。 1914年屬光山縣沙城區。 1929年夏屬弦南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沙城區。 1941年屬沙城鎮。 1947年10月復屬沙城區,12月屬新縣沙城區。 1949年設有土門、蓮花、麻布街、郭家河、塆店5個鄉,屬沙城區。 1953年屬四區。 1955年復屬沙城區。 1958年5月置郭家河中心鄉,8月并入蘇區公社。 1960年屬陡山河公社。 1961年屬陡山河區。 1962年置郭家河公社。 1983年改設郭家河鄉。 |
夏、商時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至元代屬光州光山縣。 明代屬光山縣云山里。 清代屬光山縣南鄉沙城里柴山保。 1929年夏屬弦南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箭河區。 1941年屬箭河鎮。 1947年10月復屬箭河區,12月屬新縣箭河區。 1949年設有陳店、陳德祖、戴崗、梅花、細吳、三壁塆、程七塆、王塆、胡子石9個鄉,屬沙城區。 1950年秋分為王塆、程七、細吳、梅花、戴崗5個鄉。 1953年設有一至四4個鄉,屬五區。 1955年8月并入六區,10月屬泗店區。 1958年5月為陳祖德中心鄉,8月屬紫云公社。 1960年屬箭河公社。 1961年分為陳店、梅花2個公社,復屬箭河區。 1962年置陳店公社。 1983年改設陳店鄉。 |
夏、商時屬荊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南郡。 漢代屬西陵縣。 三國時先后屬魏國弋陽郡、吳國蘄春郡。 晉代復屬西陵縣。 齊時屬木蘭縣。 梁時屬梁安縣。 隋代屬木蘭縣。 唐代至元代屬麻城縣。 明初屬麻城縣仙居鄉。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屬黃安縣泰仙鄉。 清代分屬黃安縣泰仙鄉長水會、塔兒會。 1931年屬紅安縣。 1932年先屬黃安縣泰仙鄉長水會、塔兒會,后劃歸經扶縣箭河區。 1941年屬箭河鎮。 1947年10月復屬箭河區,12月屬新縣箭河區。 1950年并入泗店區。 1951年復屬箭河區。 1953年4月屬五區,8月并入六區。 1955年復屬泗店區。 1958年5月置箭河中心鄉,8月屬紫云公社。 1960年置箭河公社。 1961年復屬箭河區。 1962年復置箭河公社。 1983年改設箭場河鄉。 1986年更名為箭廠河鄉。 |
夏、商時北部屬揚州,南部屬荊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北部屬九江郡,南部屬南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北部屬魏國弋陽郡,南部屬西陽縣。 晉代北部屬豫州弋陽郡,南部先后屬弋陽郡、西陽郡。 南北朝時北部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南部先后屬豫州西陽郡、建寧郡、定州、衡州、亭州、沙州。 隋代北部屬光山縣,南部先后屬信安縣、麻城縣。 唐代至元代北部屬光山縣,南部屬麻城縣。 明代北部分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南鄉仙居里,南部屬麻城縣仙居鄉。 清代至民國初期北部分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杜橫保、南鄉仙居里董范店保,南部屬麻城縣仙居鄉豐義區、擇里區、仁美區。 1930年北部改屬弦東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泗店區。 1941年屬泗店鎮。 1947年10月復屬泗店區,12月屬新縣泗店區。 1953年屬六區。 1955年復屬泗店區。 1958年5月分屬泗店、余河2個中心鄉,8月置上游公社。 1960年更名為泗店公社。 1961年復屬泗店區。 1962年復置泗店公社。 1983年改設泗店鄉。 |
夏、商時東南部屬荊州,西北部屬揚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東南部屬南郡,西北部屬九江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東南部屬西陽縣,西北部屬魏國弋陽郡。 晉代東南部先后屬弋陽郡、西陽郡,西北部屬豫州弋陽郡。 南北朝時東南部先后屬豫州西陽郡、建寧郡、定州、衡州、亭州、沙州,西北部先后屬豫州弋陽郡、光城左郡、光州、沙州、豫州廣陵郡、弋州弋陽郡。 隋代東南部先后屬信安縣、麻城縣,西北部屬光山縣。 唐代至元代東南部屬麻城縣,西北部屬光山縣。 明代東南部屬麻城縣仙居鄉,西北部屬光山縣東鄉五馬里。 清代至民國初期東南部屬麻城縣仙居鄉仁美區,西北部光山縣東鄉五馬里杜橫保。 1929年東南部屬麻城縣乘馬區。 1930年西北部屬弦東區。 1932年劃歸經扶縣泗店區。 1941年屬泗店鎮。 1947年10月復屬泗店區,12月屬新縣泗店區。 1950年設田鋪、河鋪、九里3個鄉,屬泗店區。 1953年增設高山、宋畈2個鄉,屬六區。 1955年復屬泗店區。 1958年5月置田鋪中心鄉,8月置東風公社。 1960年更名為田鋪公社。 1961年分為田鋪、河鋪、九里3個公社,復屬泗店區。 1962年復置田鋪公社。 1983年改設田鋪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