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修文縣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修文縣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1932年置龍場鎮,1953年10月更名城關鎮。

1992年2月改龍場鎮。

1996年,面積181平方千米,人口6.4萬人,轄新春、沙溪、陽明、新水、城南、城北、王官、新寨、建新、木廠、干壩、馬口、茶田、中哨、楊寨、中哨壩、程官、青龍、大地、高倉、水塘、水山、陽早、紅旗、放馬坪、紅峰、花橋、潮水、白蓮、馬官、小營、普陀、軍民、幸福、新生、平地36個行政村和第一至第六和馬家橋7個居委會。

2006年,全鎮境域南北長14千米,東西寬13.2千米,總面積184.8平方千米,轄36個村、4個社區,總人口74404人,其中漢族68186人。

2012年,將虎山、賓陽、棲鳳、棲霞等居委會劃出設立龍崗社區服務中心。

2020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龍場街道。

2020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修文縣撤銷龍場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陽明洞街道。

2020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修文縣撤銷扎佐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景陽街道。

原名劄佐。

春秋戰國屬牂牁。

唐、宋分屬功州和蠻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設落幫(今久長鎮落邦即蘆坊)劑佐(今扎佐)等處蠻夷長官司,轄今扎佐和久長兩鎮及息烽貓場。

元天歷二年(1329年),播州(今遵義)至貴州(今貴陽)驛道開通,置貴州、扎佐、底寨、養龍坑和烏江驛站。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十七日,土酋宋文中歸附朝廷,改置扎佐長官司,屬四川行省貴州宣慰司。

明天啟六年(1626年),巡按監察御史傅宗龍派副將王國楨始建扎佐城。

明崇禎三年(1630年),置修文守御千戶所,駐地扎佐,隸屬敷勇衛。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同時裁修文所改置崇義里,鎮境分屬修文縣崇義里和貴筑縣北下里。

乾隆十五年(1750年),貴陽府于扎佐設巡檢署,建巡檢衙門于南門。

民國初,仍襲清制。

民國二年(1913年)12月,裁扎佐巡檢署劃歸貴陽府。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廢崇義里,貴筑縣北下里部分地劃入,合并建修文縣南區,治所扎佐街,下轄8保、84甲。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南區改名第四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區改設扎佐鄉。

1949年11月24日,修文縣建立,全縣設4區,鎮屬扎佐區,下轄扎佐鎮、桃源鄉、清讓鄉。

1950年8月,扎佐區改稱第二區。

1955年11月,復稱扎佐區。

1957年7月,扎佐鎮升為區級鎮。

1958年9月,取消區、鄉建制,分建扎佐、飛躍2公社。

1959年5月,2公社合并為扎佐公社。

1961年6月,恢復區級建制,原扎佐公社改為扎佐區,管理區政公社,7管理區調整為扎佐、三元、清讓、桃源、六屯5公社。

1962年4月,三元公社并入扎佐公社。

1963年3月,扎佐公社析為扎佐鎮和高潮公社。

1965年11月,增設三元公社。

1966年5月,進行撤區試點,將扎佐鎮、高潮公社和三元公社的磨盤寨生產隊合并為扎佐公社。

1981年1月,由扎佐公社析出扎佐集鎮部分恢復扎佐鎮建制。

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設,復建鄉(鎮)。

1991年11月,撤區并鄉建鎮,撤銷原扎佐區和扎佐鎮,將扎佐、三元、清讓3鄉并入扎佐鎮。

2020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修文縣撤銷扎佐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扎佐街道。

1942年置清文鄉,1950年更名久長鄉……1985年改鎮。

1996年,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久長、興隆、沙雁、興民、蘆山、上寨、清水、白窯、清江、楊柳、永新、金橋、驢坊、石榴、棟青、中心、石安、茶山、上堡、下堡、山岔、新田2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春秋戰國屬牂牁。

唐、宋屬功州地。

南宋寧宗時期(1195—1224年),始以六廣河劃分水西、水東地界,鎮境屬水東轄。

繼后水西勢力向東擴張,鎮境歸屬水西。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設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隸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鎮境為水西的水外6目中的底飛(六廣)地,由貴州宣慰使靄翠親領。

明崇禎三年(1630年),屬濯靈守御千戶所,屬敷勇衛。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同時裁濯靈守御千戶所置信順里。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

民國四年(1915年),信順里七甲、八甲全境和四甲、五甲、六甲部分地劃屬息烽縣,剩余部分地分置為修文縣的西區、中北區、北一區和北二區,其中北一區的境域與今六廣鎮境大致相當,區公所駐六廣城。

同時廢除里甲制,區下劃分保、甲、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北一區為第六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第六區、第七區合并為第五區,區治地駐六廣城。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推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復置鄉(鎮),第五區下置為六廣、德政、三民3鄉。

其中六廣鄉和德政鄉大部分為今鎮境地。

1949年11月24日,建立修文縣,同時建六廣區,駐地六廣,下轄六廣,德政、三民3鄉。

1950年8月,六廣區改稱第四區。

1952年4月,第四區改名第五區。

1958年9月,撒銷六廣區,在全區范圍內先后建起紅旗(六廣)、紅星(六桶)2公社,公社下設生產管理區。

1959年2月,紅旗、紅星2公社合并為六廣公社。

1961年6月,恢復區建制,六廣公社改六廣區。

1984年4月,政社分設,所轄各公社均改鄉。

1985年8月,六廣鄉改六廣鎮。

1992年11月,撒區并鄉建鎮。

元朝時屬順元路貴筑長官司。

明代屬新貴縣之北上里和北下里,今都堡、長田、星中、新埔、高峰、安全、全心六村境屬貴筑長官司,大寨、三寨、西沖、獨山、大木、小木六村境屬新貴縣。

1915年劃屬修文縣管轄。

1942年今鄉境統一由沿河鄉管轄。

1947年,沿河鄉更名為桃源鄉。

1952年析建為六屯鄉、桃源鄉兩鄉。

1953年,六屯鄉析建六屯、長田、農場三鄉。

桃源鄉又析建桃源、獨沖、雙木三鄉。

1958年,改置人民公社,成立飛躍公社。

1959年,全縣合并為5個公社,撤銷飛躍公社,所轄各管區并入扎佐公社。

1961年,六屯、桃源管理區遂改為六屯公社和桃源公社,屬扎佐區。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復建鄉(鎮)、村政權,鄉(鎮)轄村民委員會(屬民委員會),村以下建村民小組。

六屯公社、桃源公社改稱六屯鄉和桃源鄉,所轄各生產大隊改為村委會。

1992年2月,撤區并鄉,將六屯桃源兩鄉合并,建大鄉,沿用六屯鄉名。

2013年由省人民政府審批更名為六屯鎮。

春秋戰國屬牂牁。

唐、宋屬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屬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隸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廣等處夷蠻長官司,鄉境為水西管轄的于的則溪底飛(六戶)地,由貴州宣慰使靄翠親領。

崇禎三年(1630年),屬濯靈守御千戶所,屬敷勇衛。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同時裁濯靈守御千戶所置信順里,鄉境分屬信順里二、三甲。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仍屬信順里。

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除里、甲,縣以下劃分區、保、甲,今鄉地分屬修文縣西區(烏粟)、北一區(六廣)和中北區(小箐)。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分屬修文縣第五區和第六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又分屬修文縣第二區和第五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撤區置中寨鄉,直隸于縣,中寨鄉駐地灑坪(今灑坪小學)。

1952年4月,中寨鄉分置為中寨和灑坪兩鄉,屬修文縣第四(小箐)區。

1956年6月,高寨鄉并入中寨鄉連同灑坪鄉屬修文縣久長區。

1958年9月,撤銷鄉、村建置,建立大躍進公社,駐地灑坪。

1961年6月,小箐公社改小箐區,同時灑坪管理區和中寨管理區分別改灑坪公社和中寨公社,屬修文縣小箐區。

1984年4月,公社改鄉。

1991年11月,中寨鄉并入灑坪鄉,直屬縣轄。

2013年4月25日,撤鄉設鎮。

民國21年,區以下廢保建制,更名為六桶鎮。

民國27年,屬第五區三民聯保。

民國30年推行新縣制,撤區和聯保復置鄉(鎮),更名三民鄉,此期間鄉駐地仍在“六桶壩”。

解放后,1952年,廢保甲建立村政權,更名為六桶鄉。

1958年改置六桶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更名為六桶鄉。

1991年11月,修文縣建鎮并鄉,六桶鄉合并原六桶鄉、涼進鄉、寶寨鄉、花榔鄉和回水鄉的石板村和平山村。

1995年6月鄉駐地由六桶壩遷至鹽井新集鎮;2013年,修文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鄉建鎮”,黔府函[2013]79號文件,經省人民政府審批撤銷六桶鄉,設立六桶鎮,沿用至今。

元朝時屬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隸四川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裁六廣等處夷蠻長官司,鄉境為水西管轄的水外6目中的龍爾(龍場)目和底飛(六廣)目分轄,由貴州宣慰使靄翠親領。

崇禎三年(1630),鄉境大部直屬敷勇衛。

其中花塔一帶屬濯靈守御千戶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敷勇衛置修文縣,縣下轄里,里下置甲。

鄉境花塔一帶屬信順里一甲;場壩屬至孝里四甲;谷堡屬至孝里四甲;烏栗屬至孝里三甲。

1912沿襲清制。

1915廢里置區,鄉境置西區,轄境與今鄉境同。

1932年,區以下廢堡置鄉,今鄉境分屬烏栗鎮、索橋鎮、古龍鄉、花塔鄉、梭坡鄉、改城鄉。

1935年,鄉境為第二區烏栗聯保、梭坡聯保、古隆聯保。

1949年鄉境屬烏栗區轄烏栗鄉。

1950年烏栗區改稱第一區。

1953年,增設谷堡鄉。

5月鄉境又增設索橋鄉。

1955年第一區更名為城關區。

1957年小鄉并大鄉后,分屬烏栗鄉、平寨鄉。

1958年,改置人民公社,鄉境屬紅專公社烏栗、平寨兩個管理區。

1959年屬陽明大公社。

1961年改管理區為公社,鄉境屬新場、谷堡、烏栗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復建鄉、村政權,鄉境屬烏栗、谷堡、新場三鄉。

1991年,撤銷烏栗、谷堡、新場3個鄉,合并建谷堡鄉。

2017年,撤銷谷堡鄉,設立谷堡鎮。

春秋戰國屬牂牁。

唐、宋屬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屬四川行省六廣等處蠻夷長箐司。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湖廣行省六廣等處蠻夷長箐司。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屬貴州行省水西于折溪底飛(六廣)地。

明崇禎三年(1630年),屬敷勇衛濯靈守御千戶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衛置修文縣,分屬信順里二甲和至孝里二甲。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

民國四年(1915年),屬貴州省黔中道修文縣中北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中北區改名第二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第二區改稱第一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建修文縣小箐鄉。

解放后,小箐鄉屬石安區。

1952年4月,增設小箐為修文縣第四區。

1955年8月,第四區改稱小箐區。

1956年6月,裁小箐區。

1958年9月,小箐設置五星公社。

1959年5月,五星公社更名小箐公社。

1961年6月,復置小箐區,管理區改公社。

1962年4月,撤銷小箐區。

1963年3月,復置小箐區。

1984年,公社改鄉。

1991年11月,撤銷小箐區,崇恩和馬場2鄉并入小箐鄉,直屬縣轄。

2017年7月,撤銷小箐鄉,設立小箐鎮。

春秋戰國屬牂牁。

唐、宋屬功州地。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屬四川行省六廣等處蠻夷長管司。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湖廣行省六廣等處蠻夷長。

明洪武五年(1372年),裁六廣等處夷蠻長官司,鄉境為水西管轄的于的則溪底飛(六戶)地,由貴州宣慰使靄翠親領。

明崇禎三年(1630年),屬敷勇衛濯靈守御千戶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敷勇衛置修文縣,鄉境屬信順里三甲。

民國初年,沿襲清制。

民國四年(1915年),分屬修文縣中北一區四、五、六保。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北一區更名第六區,分屬第六區高枧、老鴰、巖腳3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分屬第五區的仁義聯保和德政聯呆。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推行新縣制,撤區和聯保改置鄉鎮,鄉境屬德政鄉。

解放后,鄉境屬六廣區德政鄉。

1952年4月,從德政鄉析出紅巖、大寨、大石、大地、天橋、回水、沙壩等建立紅巖鄉,屬六廣區。

1953年2月,為縮小鄉的規模,從紅巖鄉析出回水、天橋、沙壩、巖彎一片建立德新鄉(回水),鄉政府駐地下寨;同年5月,由德政鄉析出高枧、水井彎、丁家灣和六廣鄉析出的朱家壩一片建立高枧鄉,屬六廣區。

1956年8月,撤銷德新鄉(回水)。

分別并入德政、紅巖2鄉。

巖彎一片歸德政鄉,其余的全部劃歸紅巖鄉。

1958年9月,區、鄉改公社。

六廣區分為紅旗(六廣)和紅星(六桶)2公社,鄉境屬分屬紅旗公社的紅巖和德政2管理區。

1959年5月,擴大公社規模,縮小管區,紅巖管區析為紅巖、回水2管理區,德政管區析出部分地建高枧管理區。

1961年6月,恢復區的建制,管區改公社,六廣公社改六廣區,原高枧、德政、紅巖、回水4管區改置為德政、大石2公社。

1984年5月,大石鄉改大石布依族民族鄉。

1991年11月,撤區并鄉,大石、回水2鄉合并為新大石布依族鄉。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午夜歐美福利視頻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 |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日本乱码伦视频中文字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