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司馬鎮下司馬鎮是邊境縣亞東縣縣城駐地。(“亞東”原本是下司馬附近一個小山村的名字。)北通江孜,南與錫金、不丹兩國交界而且邊境線離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也很近,從下司馬鎮出發,向南6公里就是邊境小鎮下亞東。從下亞東,沿公路向西可直達錫金首都甘托克,向東則可進入不丹境內,順亞東河南下,即是著名的春丕河谷古道,英國侵略軍曾把這里作為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的灘頭。
下司馬自古以來就是西藏地方與南亞各國間的一處貿易集散地。1888年被辟為商埠后,清政府在這里專設了亞東海關,邊貿市場愈加繁榮。過去西藏大貴族享用的大量洋貨,大都是經此運進。1906年英帝國主義在老亞東設立的商務代理處遷至下司馬鎮,并設立了固定的官方機構,建立郵電、驛站,下司馬鎮成為英國的租界地。1955年4月11日,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正式簽字,下司馬鎮移交給中國政府;1960年始建下司馬區;1964年7月6日經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批準,改設下司馬鎮。近年來,亞東的邊境貿易再度繁榮起來。下司馬鎮面積399平方公里,盛產多種名貴藥材,中國和不丹的民間貿易在此十分興盛,是名副其實的邊境商業小區,是亞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下司馬一帶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很高,植被茂密,生長著大量經濟林木和藥用植物,向北40多公里,是被稱為世界最高鎮的帕里。下司馬一帶的藏族民居是清一色的松木閣樓,外有柵欄木圍,墻壁、欄桿和屋檐等處繪制的藏族風格圖案,色彩艷麗繽紛,與西藏其它地方風格迥異。下司馬有一座東嘎寺,有500多年的歷史,屬格魯派。1951年7月間,中央代表張經武將軍專程繞道來此,向等待觀望中的達賴喇嘛轉交了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和“十七條協議”的副本,為“十七條協議”得以實施鋪平了道路,東嘎寺因此聲名遠揚。著名的康布溫泉地處下司馬以北30多公里處。途中有一座嘎居寺,寺內有清朝駐藏大巨升泰題贈的“大放光明”匾,寺旁可見清兵修筑的抗英炮臺遺址。 |
帕里鎮位于亞東縣中部,面積361平方公里,海拔4360米,有世界最高鎮之稱,屬半農半牧鎮,處于交通樞紐地位,扼守著亞東峽谷,俯瞰孟加拉平原,自古為藏南軍事重鎮。民主改革之前,為帕里宗駐地,1960年始建帕里區;1964年改設帕里鎮。距縣城50公里,與不丹國僅有一山之隔,扼居亞東通往腹心地區的第一道咽喉,交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拉亞公路由鎮中心穿過,交通條件得天獨厚,中國和不丹之間的民間小額貿易在此十分興盛。1990年5月,自治區文物普查隊在此發現古墓5處,吐蕃時期寺存文物和流散文物數件。 |
縣城下司馬鎮上下各有一個亞東鄉,上坡走10 公里為上亞東鄉,順亞東溝下行12 公里是下亞東鄉。下亞東風光尤其漂亮,亞東溝穿過林木掩映的屋舍流帕里的廢墟向境外,古老結實的大木屋保存完好,路邊樹干做的經幡柱筆直地伸向藍天,白色的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這里被譽為祖國西南前哨的一座綠色寶庫,有千年古樹和飛流瀑布,常年鳥語花香、氣候宜人。 |
“亞東”意為“漩谷、急流深谷”,故名。1960年設崗古鄉、如丙崗鄉、嘎林崗鄉,屬上亞東區。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復鄉。 1989年撤銷上亞東區,嘎林崗、崗古、如丙崗3鄉合并,設置上亞東鄉。 亞東縣轄鄉。林區鄉,亞東縣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1960年建上亞東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3公里。面積349平方公里,人口0.14萬。拉亞公路縱貫鄉境。轄崗古、汝丙崗、嘎林崗3個村委會。經濟以伐木為主,兼有農牧業。境內有東嘎寺。。 |
亞東縣轄鄉。1960年分別設上康布鄉和下康布鄉,1969年分別改為公社,1984年又分別更名為上康布鄉和下康布鄉,均受帕里鎮管轄,1988年撤區并鄉后兩鄉合并為康布鄉。位于縣境中西部,距縣城45公里。面積532平方公里,人口0.09萬。境內有頂亞公路,轄康布堆、康布麥2個村委會。以農為主的半農半牧鄉,種植青稞、油菜等,牧養牦牛、黃牛、山羊等。境內有康布溫泉,能治療多種疾病。。 |
亞東縣轄鄉。1960年建堆納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80公里。面積1239平方公里,人口0.23萬。拉亞公路過境。轄堆納、多慶、唐古、曲堆、尚堆、尚麥、古如、來貴8個村委會。以農為主的半農半牧鄉,種植青稞、小麥等,牧養牦牛、黃牛、綿羊、山羊等。境內的多慶湖,水面浩瀚,漁業資源豐富。英國對我國西藏發動的第二次侵略戰爭的決戰地曲米新郭就在境內,在這次戰斗中廣大愛國軍民英勇抵抗,終因敵強我弱全軍覆沒,之后英軍進行了大屠殺。。 |
“吉汝”意為“喜悅的部落”,故名。1960年設吉汝鄉,屬堆納區。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復吉汝鄉。 1989年在全區撤區并鄉中,撤銷堆納區,保留吉汝鄉。 亞東縣轄鄉。1960年設吉汝鄉,1975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于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20公里。面積952平方公里,人口0.07萬。境內有公路分別與鄰近縣鄉相連。轄曲登扎、色熱扎、爭古3個村委會。為純牧業鄉,牧養綿羊、山羊、牦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