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屬大姚縣治。 元、明時,在此設馬,稱“苴卻馬”。 清初時期,稱為大姚北界,由土司所轄。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馬為里,編入里甲,在此設鄉,稱永定鄉。 清末時期,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仍稱永定鄉。 民國三年(1914年),屬苴卻行政區劃,稱永定區。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稱永定鎮。 1950年,稱永仁縣第一區。 1958年,稱永定公社。 1962年,稱永定區。 1969年,復稱永定公社。 1984年,分設永定鎮及杰定區。 1986年,鎮區合并稱永定鎮。 |
明末清初,設泥舊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稱滌新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改屬永仁縣龍華鄉。 1950年,稱第二區。 1958年,改為宜就公社。 1984年,稱宜就區。 1987年,稱宜就鄉。 2001年12月,鄉改宜就鎮。 |
民國年間,為大姚縣第五區(北區)。 1961年,劃入永仁縣,稱中和區。 1969年,稱中和公社。 1984年,復稱中和區。 1987年,改中和鄉。 2005年,中和鄉改中和鎮,同時將原萬馬傣族鄉所屬的進化、萬馬2村民委員會劃入中和鎮。 |
元、明時期,屬大姚縣“苴卻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設蓮池里。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永定鎮。 1950年,屬永仁縣第一區。 1958年,分屬永定、宜就2個公社。 1973年,設蓮池公社。 1984年,改蓮池區。 1987年,改蓮池鄉。 |
明代時期,曾設石臘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稱歸德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設鄉,改為永仁縣龍華鄉,所轄范圍有現今的宜就、永興、猛虎3個鄉鎮及原萬馬鄉的大部分地區。 1950年,龍華鄉由維的遷往宜就,改為二區,維的屬二區。 1958年,永仁縣并入大姚縣,維的屬永定公社。 1961年,恢復永仁縣,維的屬永定區。 1962年,設維的區。 1965年,屬永定區。 1969年,設維的公社。 1984年,稱維的區。 1987年,改稱維的鄉。 |
清代時期,屬大姚縣直卻巡珞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龍華鄉。 1950年,屬永仁縣第二區。 1958年,分屬宜就、永定2公社。 1962年,分屬宜就、永定2區。 1969年,分屬宜就、永定、維的3公社。 1973年,在此設公社,稱猛虎公社。 1984年,稱猛虎區。 1987年,稱猛虎鄉。 |
元、明時期,在此設馬稱者車馬、沙喇馬。 清代時期,改馬為里,改稱教正里、輸誠里,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 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永仁縣龍華鄉。 1950年,稱永仁縣第五區。 1959年,稱幸福公社。 1962年,稱永興區。 1965年,稱永興公社。 1984年,復稱永興區。 1987年,區改鄉,稱永興傣族鄉。 2005年,撤銷萬馬傣族鄉,迤資、昔丙、拉姑、魚爵4個村民委員會劃入永興傣族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