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縣轄鄉。1975年為大塘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鄱陽湖濱,距縣城18.5公里。面積278平方公里,人口0.9萬。鄉政府駐大塘。有簡易公路南接瑞(洪)株(橋)公路。轄大塘一、二、三、四村4個村委會。北部鄱陽湖水域,占全鄉總面積的86%。農業主產水稻、花生,盛產淡水魚。有糧油加工廠、園藝場、水產場等鄉鎮企業。.……。 |
余干縣轄鄉。1958年置衛星公社,1959年更名康山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西北部、鄱陽湖東南岸,距縣城32公里,面積222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康山、府前、康郎、山頭4個村委會。鄱陽湖航道可通航。水域約占全鄉總面積的82%。康山河自南向北流貫。農業主產水稻,特產銀魚。康郎山為朱元璋大戰陳友諒古戰場。有明建忠臣廟、點將臺等古跡。.……。 |
余干縣轄鎮。1959年為黃埠公社,1983年更名黃金埠公社,1984年改鎮。位于縣境東南部、信江下游,距縣城26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2.9萬。鎮0駐黃金埠。206國道縱貫西境。轄上街、中街、下街、新街4個居委會和株橋、新莊、小港、胡家洲、松霞源、朱家塢、塘背、湖田、邊山、上行、曾家畈、吳艾、華山、團湖、梅嶺、菱塘16個村委會。東部以丘陵為主,西部為河谷平原,信江沿西、南邊界北去。農業主產水……。 |
余干縣轄鄉。1968年為梅港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南部、信江下游西岸,距縣城31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4.5萬。206國道縱貫東境,信江航道可通航。轄梅港、黃芽、鶴源、金埠、庫管、赤嶺、蛟龍、老虎口、樟山、油源、早里源、畈頭二、畈頭一、蔣坊、青山、炭埠、杜家嶺、董家、三異、王化、寨山、三聯、大山23個村委會。西南以丘陵為主,東為信江河谷平原,有大山中型水庫。農業主產水稻、棉花,兼產……。 |
余干縣轄鄉。1963年為三塘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中部、信江西支西岸,距縣城12.5公里。面積71平方公里,人口3.3萬。轄三塘、洪埠、灣里、榨下、三畈、石井、濠湖、橋頭、湖尾、大口、赤崗、石柱、蓮塘、互助、赤朱、北圩、畈程、新橋、蔡壟、董坊、騰溪、南圩、涂家、上曹、后曹、沿渡26個村委會。信江西支環鄉境東、北、西三面,西入鄱陽湖,有騰溪、楓株等中型水庫。農業主產水稻,兼產油菜、花生、茶葉……。 |
余干縣轄鎮。1960年置古埠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設鎮。位于縣境東北部、信江東支東岸,距縣城12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人口5.1萬。余(干)古(埠)公路穿越中部。轄古埠居委會及古埠、邱家、紀莊、鎮尾、保安山、古墩、馬源、干港、掛口、禁山、童埠、張楊、四一、后港、五福、長里、黃灣、古山、南崗、白源、黃崗寺、高門、云山、涂家、上源、象山、上灣、袁墩、蔣家、蔡坊、楓塘、寧崗、太和33個村委……。 |
余干縣轄鄉。1958年置社賡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南部、九龍河上游,距縣城29公里。社(賡)雙(攸)公路穿越中部。農業主產水稻。林地面積占全鄉總面積的50%,森林覆蓋率60%,多用材林。有金、鈦、大理石等資源和玻璃制品、糧油加工、磚瓦等鄉鎮企業。.社庚鎮地處余干縣最南端的丘陵山區,2004年元月由原鄧墩鄉和社庚鄉合并建制,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約4.1萬,轄18個村委會。……。 |
余干縣轄鄉。1968年為九龍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南部、九龍河中游,距縣城20公里。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3.1萬。壕(源)九(龍埠)公路穿越中部。轄瓜畬、街上、徐家、燕湖、民安、龍塘、畈上、山巖、山塘、大田、新墩、澗溪、湖西13個村委會。丘陵占全鄉總面積的60%。有潤溪湖、楊坊湖等湖泊,九龍河由東南向西北流貫。林業用地占全鄉地總面積的33%,樹種以馬尾松、油茶為主。農業主產水稻,盛產花……。 |
余干縣轄鄉。1959年為大溪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南部,信江下游西岸,距縣城12.5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3萬。鄉政府駐大溪渡。有簡易公路東至楊埠接瑞(洪)株(橋)公路。轄大溪、塅皮、采雙、青林、石門、牛皮山、后樊、大埠、鄒坊、槐梓、汪塘、楊源、樓埠、胡坊、嶺底15個村委會。處丘陵河谷地帶,信江南來,沿東部邊界北流,有神嶺中型水庫。農業主產水稻、花生、油菜,盛產黃、紅麻。神嶺水庫為河……。 |
余干縣轄鄉。1959年為楓港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部,信江西支南岸,距縣城14公里。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楓港、白家圩、李灣、傅家弄、西坪、號嘴、芹湖、南坪、攸坪、大濰10個村委會。信江西支沿北部邊界西入鄱陽湖。農業主產水稻、蘆筍。有糧油加工、鍋爐廠和水產場等鄉鎮企業。雕峰南麓有南宋右相趙汝愚墓。.……。 |
余干縣轄鎮。1959年為石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設鎮。位于縣境北部、互惠河西岸,距縣城18公里。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2.8萬。余(干)信(豐)公路穿越西境。轄石口、常山、漁池、烏泥、五菱、劉埠、港洲、港背、東頭嘴、銅鼓包等1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盛產糧食、芝麻、烤煙、瓜子。有電力工具、五金、農機等廠和瓷土礦等鄉鎮企業。石口村南武林山,相傳為漢武帝時樓船將軍征閩越屯兵處。山東省委-……。 |
余干縣轄鄉。1959年為河埠公社,1984年更名楊埠鄉。位于縣境東南部,信江下游東岸,距縣城15公里。面積71平方公里,人口2.9萬。瑞(洪)株(橋)公路縱貫西境。轄河埠、牌坊、江坪、柴店、長吉、甘泉、高家、寨源、居山、箬源、壕源、南源、花園、張坊、楓林、塔尾、詹坊、坪上、漁業19個村委會。處丘陵河谷地帶,東南部以低丘岡地為主,西部為信江河谷平原,有木溪中型水庫。林業用地占全鄉土地面積的49.6%……。 |
余干縣轄鄉。1968年為江埠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西部、信江西支北岸,距縣城12公里。面積75平方公里,人口3.9萬。信江航道經瑞洪入鄱陽湖。轄江埠、毛坊、山背、堯嘴、石溪、前坊、西源、徐塘、樟灣、木樨灣、山里、小埠、黃家、米灣、龜山、黎背、郭泗、墩上、洪賢、花門、大港、中洲、江坊、蛇塘、陳坪25個村委會。東、西、南為信江西支環抱。農業主產水稻,盛產芝麻、苧麻、紅麻、甘蔗、茶葉等。龜山水庫……。 |
余干縣轄鄉。1965年為信河公社,1984年更名洪家嘴鄉。位于縣境中部、信江下游,距縣城2.5公里。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7.5萬。瑞(洪)株(橋)公路穿越中部。轄東升、紅蓮、朱灣、甘家、雷灣、何家、左橋、塔前、石嶺、中埂、金灘、云頭、黃崗、鳳頸、沿港、南塘、嚴溪、東紅、中山、山下、富灣、和愛、永興、萬潭、中湖、團林、高坑、雙塘、埂上、柳林、雙港、龍津、阮家嘴、大洲34個村委會。信江西支及互惠河環……。 |
余干縣轄鄉。地區農業科技示范鄉。1969年為東風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信江東支西岸,距縣城12.5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1.7萬。有簡易公路東接余(干)珠(橋)公路。轄東河、東塘、新村、富裕、新建、東風、東方7個村委會。養殖水面占可養水面的93%。農業主產水稻,盛產糧食。兼產蓮藕、甘蔗。有板鴨、飼料加工、磚瓦等鄉鎮企業。板鴨為出口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