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街道位于沾化縣的中部,是沾化縣委、縣政府機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版圖面積91.63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158個黨政企事業單位,6.14萬人口(農業人口3.16萬)。境內有徒駭河、胡營河、洚河、三大水系南北平行穿過,水利資源豐富;新海路、濱孤路、榮烏高速融匯于此,河港碼頭、鐵路站場設施齊全,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優勢凸現。境內永館路、新海路、濱孤路等國道、省道縱橫交錯,威烏高速公路和濱港鐵路穿過境內;鎮境內有徒駭河、胡營河、洚河、潮河四大水系南北平行穿過, “一河兩港”(徒駭河疏浚,富國港、濱州港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千噸海輪由渤海沿徒駭河可直接駛入。 基礎設施完備。鎮域內建有五大工業園區,建成 2×150MW、煒燁 2×12MW兩大熱電項目;改建擴建了富國水庫,年調水量達到4000萬立方米;依托成功的生態蘆葦濕地治污模式,建成總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水3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并建成配套蘆葦濕地1.5萬畝。同時投資2億余元,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實現了園區內水、電、路、訊、排水、排污等“九通一平”,構建起“六低六足”的特色框架。 工業經濟蓬勃發展。鎮域內形成生態造紙、食品加工、玻璃制品,木器加工等七大主導優勢產業,齊明紙業、健源食品、金岳玻璃、藝森木業、沾化二建、三易公司等企業已成長為全縣民營經濟的骨干支柱企業,其中,齊明紙業、健源食品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2家,完成增加值2.98億元;全鎮個體私營企業和從業人員分別達到了5068家和21664人;實現稅金4388萬元,為地方財政增收1732.3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8.9%。連續四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表彰為“發展民營經濟明星鄉鎮”。 |
" 下洼鎮轄62個行政村,5.9萬人,是沾化冬棗的發源地和主產區。目前,全鎮冬棗密植園已發展到6.2萬畝,其中結果面積2.5萬畝,總產量1500萬公斤,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冬棗集散地。1995年沾化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2001年在全國百姓最喜愛的水果評選中沾化冬棗獲""中國國王""稱號,2001年世博會上沾化冬棗又被認定為名牌產品。2002年全鎮GDP4.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00元。 獨特的資源優勢:下洼鎮獨特的水土、氣候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稀世珍品-沾化冬棗。沾化冬棗是一種晚熟鮮食果品,單果重20克左右,果皮赫紅光亮、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甘甜清香,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目前,下洼鎮在全面推行無公害生產的基礎上建成了1萬畝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綠色冬棗基地,先后為沾化冬棗注冊了""黃河三角洲""商標,""沾化冬棗""證明商標,辦理了自營進出口權。沾化冬棗的精深加工、出口創匯、冬棗專用肥料、生物農藥的生產等,期待與外商的合作。良好的基礎設施:下洼鎮境內秦口河為天然淡水蓄水池,鎮屬水庫庫容600多萬立方,全縣最大的飲用水水庫--思源湖萬畝水庫位于本鎮,地下水資源尚未開發。全鎮淡水年供應量可達4000多萬立方;鎮內有110千伏、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可提供電力裝機容量10000千伏安;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0000門,有移動通信塔和聯通通信塔各一座,通訊事業十分發達;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工貿小區,住宅小區、休閑小區錯落有致,并開通了特色旅游專線。 |
" 馮家鎮位于山東省沾化縣西北部,北臨渤海灣,東依徒駭河,西跨秦口河,版圖面積254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總人口5.5萬。連接膠東半島和京津唐地區的新海路、聯接濱州和東風港的濱港路縱貫全鎮;水路有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交通十分便利。政府駐地東南距縣城20公里。轄區解放后屬三區,1958年建北集人民公社,1963年屬李家區,1968年撤區并社時,將傅家、寨子、西、南集4個小公社合并為馮家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馮家鄉,1997年2月撤鄉設鎮,2001年3月鄉鎮規模調整,李家鄉并入馮家鎮。 海洋與漁業生產 馮家鎮是魯北重要的海產品生產、集散基地。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調整產業結構,實施漁業帶動戰略,大力發展漁業生產,漁船逐年增多,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全鎮形成了以漁業生產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帶動和輻射全鎮個體私營經濟迅猛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鎮擁有漁船1000余只,捕撈從業人員7000多人;機動車12000多輛,從事流通人員8000多人。淡水養殖面積25000多畝。市場體系完備,建有1處綜合性批發市場——魯北水產品批發市場和1處專業批發市場——馮家鎮海蜇批發市場。2001年全鎮漁業產值達到4.7億元。 特色產品 :馮家鎮海岸線綿長,灘涂面積廣闊。境內河流、湖泊、水庫星羅棋布。有魚類200余種,蝦蟹貝類50余種。其中文蛤被譽為“天下第一鮮”,對蝦、梭子蟹、海蜇等也以其獨特的風味馳名遐邇。 市場情況 魯北水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簡介:馮家鎮“魯北水產品批發市場”位于山東省沾化縣馮家鎮政府駐地。1996年投資興建,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總投資500多萬元。主要經營蝦皮、海米、鱸魚、梭魚、海蜇、毛蟹及多種淡水魚類,產自渤海、黃海、東海及印尼等海域的水產品匯集馮家。來自京津、東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商云集于市,交易高峰日流動人員達3萬余人,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韓國、日本、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各國,年交易額6億元。 |
2009年8月,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銷沾化縣富國鎮,以原富國鎮的行政區域和利國鄉的部分行區域設立富國街道辦事處和富源街道辦事處。 原富國鎮的小房、北陳、羅家、雙陳、李果、東孔、西孔、東岔、西岔、馬家莊子、宋家、房一、房二、齊瞿阝 、豐民一、豐民二、豐民三、豐民四、莢家、趙家、董卜、杏行、東張、大李、大王、前魏、中魏、東魏、西魏、大蘆王、小蘆王、王皮、東湖、西湖、蘇王、麻庵、東李、西李、小周等39個行政村和利國鄉車王、東張王2個行政村,共41個行政村劃歸富源街道辦事處管轄。街道辦事處機關駐恒業二路38號。 富源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9345人,其中城區戶籍人口11681人,農村戶籍人口37664人,總面積148.83平方公里。該街道辦事處轄區為省級工業開發園區,主要工業基地企業集中在該區域。 |
濱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是2002年11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并報經空軍司令部批準成立的。大高航空城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中國冬棗之鄉-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境內。公司現有資產總值12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折合人民幣8300萬元,公司緊緊圍繞""生態型、高科技""的發展主題,突出""飛行員培訓、飛行器組裝與維修、生態觀光旅游、公務機商務機托管、航空航天會展、農業救災及其他通航業務""六大功能。航空城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臨205國道,西接在建的京濱高速(有高速路出口)、北靠待建的黃(黃驊)濱(濱州)大(大家洼)鐵路和威(威海)烏(烏海)高速,地勢平坦、寬闊;機場凈空條件非常好,周圍50公里內無障礙物,空域好,飛行活動不受任何限制。項目規劃占地8000畝,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一期工程已完成水、電、路、訊、視、暖配套設施,建成一條長1200米、寬30米的飛機跑道,一棟2000平方米的綜合樓、一棟2500平方米的公寓樓及一座3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占地730畝,投資5000萬元。二期工程將增設燈光及導航設施,跑道加長至2200米,加寬至50米, 2005年8月份完成投入使用。2004年4月20日至21日,由華東民航局組織的驗收組對這個機場進行了驗收。2004年5月26日經國家民航總局批準核發了《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證》。 2004年12月,濱州市政府和中國民航總局、中國國際0供銷合作行業0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書,商定首屆中國國際通用航空產業博覽會于2005年10月份在濱州大高通用航空城與第七屆沾化冬棗節同時舉辦。作為中國第一屆通用航空業的盛會,屆時會有30多個國家的通用航空企業與會參展,影響力空前。2005年1月31日,我們與奧地利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合同,在濱州大高航空城內投資建立濱州鉆石飛機制造廠,生產和經營鉆石系列飛機,一期工程總投資4200萬美元。2005年10月份第一架鉆石飛機組裝下線,三年內達到年產500架飛機的能力。2003年7月9日,大高航空城與中國民航學院、東方通用航空公司、勃蘭特利國際公司共同組建成立了天津通用航空公司。2004年8月4日,民航學院吳桐水院長來航空城考察,并主持召開了天津天航通用航空公司股東會議,確定濱州大高飛行培訓中心將于2005年破土動工,并逐步建設成民航學院濱州分院。 |
泊頭鎮是沾化縣的“南大門”,東與東營市為鄰,南與濱城區接壤,北與縣城相依,版圖面積108、5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人口3.2萬,2005年人均收入達4000元。省道濱孤路縱貫南北,過境11公里直通205國道,交通便利;全縣最大的引黃干渠——過徒干渠迂回穿越全境,澆排方便。 泊頭鎮是沾化縣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不斷引導和幫助各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了瓜菜、冬棗、畜牧養殖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露天蔬菜面積達1.5萬畝,2000年被市政府命名為“蔬菜產業化先進鎮”;冬棗面積4.3萬畝,其中全國唯一的萬畝有機冬棗標準化栽培基地和投資達2.6億元的裕華集團泊頭萬畝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冬棗密植園面積就達2萬畝;畜牧業平穩發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示范區,為全鎮畜牧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金字招牌。 泊頭鎮黨委政府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先后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電話、戶戶通自來水,在農村低壓電網改造工程在全縣率先完成后,供電規范有序。該鎮全方位優化環境、加大招商力度,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與外部聯系,形成了“人人是招商環境”的大好局面,自年初至今,引進外資項目32個,其中過千萬元以上項目11個,引進外資達10.5億元。 按照“強雙基、激活力、保穩定、辦大事、謀發展”的工作方針,鎮黨委、政府狠抓鎮村干部隊伍建設、狠抓經濟發展環境,以鎮區興建“全民創業一條街”為龍頭,帶動各村創建“民營經濟一條街”,使全鎮形成了“思想大解放、經濟快發展”的可喜局面。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泊頭鎮中考及綜合考評成績已連續三年名列全縣第一。完成了城鎮規劃修編工作,完成了農村小學布局調整方案,并啟動第五小學建設;啟動了高標準敬老院建設工程;加大對衛生院的投入,提高了醫療衛生水平;強化對計劃生育的管理,確保優生優育和低生育水平;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工作細致有效,先后化解調處不穩定因素60余起,上半年全縣信訪考核列第三名;行政辦公大樓主體工程已近尾聲、政法綜合大樓裝修工程即將峻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
古城鎮隸屬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位于沾化縣西部,地處陽信、無棣、沾化三縣交界之地,西南與陽信交界,西北與無棣接壤,轄50個行政村,總面積72.2平方公里,耕地5.6萬畝,人口2.7萬人。近年來,古城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并逐步向全面小康邁進。2006年1—6月份,全鎮地方財政收入達297.7萬元,同比增長54%,總量列全縣第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600元,同比增長5.9%。截止6月底,全鎮累計引進外資項目16個,實際利用外資6000萬元;新增民營業戶2764家,從業人員7908人,固定資產投入達2.14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38萬元,同比增長15%。 古城鎮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廣袤的地方資源,到位的政策服務,濃厚的文化底蘊,加之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人民誠信友善、安居樂業,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投資的樂土、發展的平臺,誠邀廣大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謀雙贏發展,創造美好未來。 鎮政府駐地向東距縣城29公里,地理環境優越。315省道永館路橫貫東西,津汕(天津-汕頭)、威烏(威海-烏海)兩條高速在境內交叉穿過,均設有出入口;黃大鐵路縱穿而過,205國道斜穿鎮域與省道永館路交匯,扼膠東至京津唐地區咽喉要道,南臨濱州45公里,東至東營市75公里,距濱州港18公里;距濱州大高通用航空城僅7公里;距濱州沾化港30公里,兩岸有1000噸、3000噸、5000噸級泊位港口群,可直通黃驊、龍口、大連、煙臺、青島、連云港、上海、、廣州、溫州等沿海城市,萬噸級港口正在建設之中;距沾化火車站35公里,到北京、天津、塘沽、青島等大中城市均不超過3小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當前,全鎮共有冬棗種植面積3.2萬畝,小棗面積0.8萬畝,該鎮已成為“沾化冬棗”主產區,“金絲小棗”的重要產區,發展棗制品儲存加工前景廣闊。全鎮棉花種植面積2.7萬畝,棉花產量600萬公斤,且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8小時工作制,人均400元左右,發展棉紡業具有豐富的人力物質資源。 全鎮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屬魯北沖擊平原。為本縣制高部位。土地寬廣,洼大草茂,飼草充足,現在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已經建成,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的物質條件。 黃河.。 |
" 黃升鄉位于沾化縣城西南部21公里處,素有""沾化天心""、""沾化糧倉""之稱,版圖面積62.2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2.8 萬人口。近年來,黃升鄉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都保持在20%以上。沾化冬棗面積達到2.8萬畝,實現人均1畝冬棗園;粗布家紡、布絨玩具、食品加工、鹽業化工、鄉村旅游等五大骨干產業正在蓬勃興起;實現了村村通等級公路、村村通客車,學校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走在了全省前列。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50元,比2004年人均增加600元。2004年以來,黃升鄉被授予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鄉鎮""、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市""計劃生育工作優質服務先進鄉鎮""、全市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先進鄉鎮""、全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暨平安建設先進鄉""、""市級文明鄉鎮""等幾十項榮譽稱號,2005年,潘家溝、孫家村分別被評為省、市級文明村,并雙雙進入""全市百強村"",大新、商家、程井、棗園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在前幾年工作的基礎上,黃升鄉黨委政府立足實際,著眼未來,2004年提出了""單項工作搞突破,整體工作上水平""的發展思路和""一年打基礎、二年上水平、三年創一流""的奮斗目標,在全鄉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業,破空排難謀發展""濃厚氛圍。2005年,全市十項指標考核列24位,比2004年上升12個位次;全縣21項指標綜合考核在10個鄉鎮中列第四位(其中招商引資列第三位)。一年中,國家、省調研組,市、縣領導多次到黃升進行視察調研;市縣教育管理、衛生院改造、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冬棗提質增效、婦女家紡、安全生產、遠程教育、""民主議政日""活動等多個現場會在黃升召開。 |
下河鄉地處山東省沾化縣的東北部,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接壤。全鄉總面積88.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1.6萬人,耕地面積5萬畝,人少地多,洼大草茂。是沾化縣最大的棉花、林果、畜牧生產基地之一。濱孤路橫穿全境,交通便利。近幾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按照市場需求致力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以沾化冬棗、林果、畜牧、水產品及蛋鴨養殖、葦制品加工業為主的支柱產業。鄉駐地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商賈云集,流通活躍,環境宜人;A設施基本配套,實現了村村通電、通油路、通程控電話,戶戶通自來水,F有冬棗密植園1.8萬畝,以紅富士為主的林果面積5000畝,棉花4.5萬畝,建有多處良種肉牛、豬、羊、蛋鴨養殖基地;大型紡織企業1家,中小型棉花加工廠6家,高科技新型材料廠1家。近幾年,鄉黨委、政府實施帶動戰略,突出招商引資,借助外力,帶動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全鄉個體工商業戶達到了1200多家(戶),從業人員3000余人。 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鄉黨委、政府和全鄉人民將提供最優惠的條件,伸出最熱情的雙手,歡迎有識之士到下河參與開發建設,投資辦廠,從商經營。此地有事業可創,有效益可得,有朋友可交。 |
沾化縣轄鄉。1945年建東五區,1949年改-區,1950年改六區,1958年置-、下河兩個公社,1981年建利國公社,1984年建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面積117.3平方公里,人口1.7萬。永(安)館(陶)公路過境。馬新河、沾利河、王莊總干渠縱流鄉境東部。轄利國一、利國二、利國三、利國四、利國五、-一、-二、-三、-四、東五、南五、-六、-七、-八、-九、-十、-十一、西-、東-、平和、新立、曹坨、車王、東張王、孫戶、大崔、吳廟、來劉、裴家、崔鋪3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棉花、玉米。。 |
沾化縣濱海鄉北瀕渤海灣,南靠濱孤路,西臨徒駭河,東依潮河,總人口0.85萬人,版圖面積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萬畝,灘涂面積50萬畝,荒地面積20萬畝。土地、石油、貝殼、蘆葦、鹽業及鹽化工、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等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水路交通方便,向北25公里是3000噸級碼頭,濱港路、信河路縱橫跨全鄉;電力充足,鄉駐地擁有110KV變電站一座;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水、電、路、訊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溝、渠、路全面配套,西靠徒駭河,東靠韓墩干渠,排水迅速,引水方便。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鹽及鹽化工、水產、畜牧、冬棗、棉花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 群眾生活殷實,民風淳樸,以實現戶戶通自來水、戶戶通有線電視及村村通公路,電話普及率高達80%以上,是沾化精神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近年來,該鄉充分發揮“人少地多,灘大海闊,礦產豐富,資源富饒”的鮮明特色,圍繞土地、礦產和資源三大優勢,實施城鄉帶動、灘涂開發、油地共建、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五大戰略,按照“金銀花”戰略(“金”——石油化工、“銀”——鹽及鹽化工、“花”——生態農業)和“三區一線”的發展規劃,努力營造特區環境,拓展發展空間,特區特辦、特事特干,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和寬松的環境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使全鄉的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有了飛速發展。 縣長助理、鄉-鄭同慶和鄉黨委副-、鄉長崔景華代表濱海人民熱忱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投資置業,共創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