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臺鎮王爺廟社區由原王爺廟社區和老店子村合并組建,是玉臺鎮人民政府駐地,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轄區常住人口2314人,886戶,6個居民小組,共有黨員70人,地形以山地、臺地為主,具有較為典型的山區特征。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現有家庭農場1個,支部帶動發展45畝青花椒產業園1個,實施惠民利民的土地整理項目,連片整改土地600余畝,生產便道到地頭,社區水泥道路硬化全覆蓋。王爺廟社區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在此始設驛站,后商賈往來,貿易不絕,后逐漸發展為現在的玉臺場,場鎮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禹王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廣會館、古建筑王爺廟、古戲臺等,無數古建筑見證王爺廟社區歷史變遷。王爺廟社區將一如既往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借脫貧攻堅后力,乘鄉村振興春風,朝著“生態美、人民富、宜居宜業”的新時代村居目標繼續努力。 |
寶臺社區地屬閬中市玉臺鎮西南方向,幅員面積9.5平方公里。2006年原孫家溝村、柳太坪村合并為柳太坪村,2019年柳太坪村和福星亭村合并成寶臺社區。農業人口2769人,非農人口388人,總人口3157人,1092戶,現轄9個聯社,全村共有共產黨員94人,地形以山地、臺地為主,具有較為典型的山區特征。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脫貧攻堅期間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3個,以種植柑橘、油橄欖、稀有苗木結合養殖小家禽為主。自主發展家庭農場3個,養殖小家禽為主。基礎設施:全村社道水泥硬化全覆蓋。有1處小二型水庫(肖家水庫),可供三個村的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已實現河溪集中供水管網延伸全覆蓋。文衛事業:轄區內有1個寶臺中心校及下屬幼兒園,基本滿足寶臺片區群眾子女的學前教育及義務教育需求。有寶臺衛生院1個、寶臺社區衛生室1個,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就醫難”的問題。脫貧奔康:2014年識別貧困人口原柳太坪村194戶450人、原福星亭村73戶209人;屬省定貧困村,由南充市郵政儲蓄銀行、閬中市民政局幫扶。原福星亭村2015年實現戶脫貧,2016年村實現摘帽。原柳太坪村2016年實現戶脫貧,2018年村實現村摘帽。經過2019年至今的脫貧成效鞏固提升,目前寶臺社區群眾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戶戶有安全住房、安全飲水、廣播電視,人人有就醫、教育保障。歷史古跡:現有三百余年歷史的任家大院,四合院,現保承良好。 |
土橋廟村:地處玉臺鎮東北部,東界兩路口村,南與白頂子村結界,西連萬家橋村,北臨閬中市金城鄉。距玉臺場鎮5公里,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525戶,1489人,平均海拔高度450米。地形以丘陵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苕、油菜,經濟作物有辣椒等,養殖豬、牛、羊及雞、鴨、鵝小家禽。村道公路過境連接閬中市金城鄉。轄區內有通南巴的古鹽道遺址。 |
萬家橋村是由原觀音井和土橋埡兩村合并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全村圍繞海拔540余米的觀綠山和貓兒山相依相存,萬家橋是全村出行的必經之路,幅員面積約4.6平方公里,轄有三個聯社,477戶、1268人,有中共黨員43人。全村村、社水泥道路全覆蓋,并可直通玉臺、寶臺、大埡、共和。現有耕地面積2700余畝,林地面積3400余畝,150余畝韭黃產業園一個,100畝竹笙產業園1個,家庭農場5個。龐家灣百年古宅一處,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原紅山廟小學風貌全存。全村主要以種養業和勞務輸出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村民們勤勞、淳樸、善良、生生不息耕耘著這片美麗而又富繞的土地,建設自己美好家園。 |
白頂子村地屬閬中市玉臺鎮西南方向,幅員面積5.1平方公里,農業人口1498人,551戶,現轄5個聯社,全村共有共產黨員62人,地形以山地、臺地為主,具有較為典型的山區特征。產業結構:以種養業為主,現有閬中市古樓山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百畝青花椒產業園一個。家庭農場5個。連片整改土地500畝,生產便道到地頭,全村社道水泥硬化全覆蓋。白頂子村人杰地靈,是抗日烈士陳信余、原四川省省長肖央和開國大校唐興盛的出生地,有為紀念章懷太子李賢遺孀而修建千年古剎姚家庵、歷史古跡天堂廟和靈光廟。潤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勤勞淳樸善良的村民,耕耘著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 |
玉臺鎮趙家溝村,目前是“四溝一壩”,東接儀隴縣的回春鎮、土門鎮,南緊鄰水觀鎮的白衣庵村,村委會設原民主村的壩上,與白衣庵場相連,解放初設“民主鄉”,由原趙家溝村、水溪寺村、民主村合并而成。村委會距玉臺鎮政府19公里、閬中市政府46公里。幅員面積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59畝。共轄9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249戶,3247人,5個黨小組,支部中共黨員129人。目前水、電、氣全覆蓋,主公路安裝路燈200盞。2018年榮獲四川省文化先進村稱號,2020年榮獲南充市文明村鎮稱號。2021年榮獲南充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村上有奔康產業園108畝,花椒產業園150畝,生態魚養殖基地220畝。古跡有紅四方面戰斗遺址,育皇寨寨門和戰壕尚保存完好。 |
石埡子村位于閬中市中心東南方向,玉臺鎮西南部,距城區38公里,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東臨白頂子村,南臨原夾渠溝村,西連金埡鎮中和大石村,北接萬家橋村,是由原石埡子村和原鮮家坡村合并而成,轄內現有5個村民小組,465戶,人口1385人,黨員45人,幅員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88畝,產業園310畝。該村系淺丘地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于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石埡子村的村民有著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互相團結、不甘示弱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迅速發展,活躍在其他戰線上的村民大多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力量。目前,他們正揚起奮進的風帆,奔向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 |
玉臺鎮夾渠溝村位于閬中市東南35公里,幅員面積12.5平方公里,現有農戶980戶2890人,現有6個農業合作社,共有黨員102人,森林覆蓋率58%,有耕地面積5800畝,常居農戶680多戶,產業以水稻、玉米、油菜種植和生豬養殖,水果、蔬菜、中藥材、園林苗木培育。夾渠溝村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王皮影發源在此,紅色革命根據地文化扎根千家萬戶。夾渠溝村歷史淵源流長,文化積淀豐厚,民居座落有致,依靠夾渠溝村水庫和水寶、水玉主干公路,以農旅結合為突破口,以果蔬、中藥材、采摘為主,以生產高質有機稻米為帶動,以改建舊式傳統村落和現代化新農村現融合,大力爭引民間資本投入,打造田園綜合體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