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兗州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兗州區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鼓樓街道辦事處位于兗州市城區,面積17.21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19個社區居委會;有35588戶,144551人;其中女70169人,非農業人口13755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8‰。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45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8750萬元、175011萬元和26623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28%和25%。工業總產值10.5億元,增長30%,實現利稅12945萬元,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3億元,利稅8338萬元,其中私營企業產值9.3億元、利稅8338萬元。財政收入81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0元,比上年增加2275 元。2012年,鼓樓街道榮獲兗州市“綜合考核二等獎”、 “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 兗州市文明單位”、“ -工作先進單位”、“ 全市城市文明建設與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濟寧市“市級婦女維權服務示范站”;山東省“最佳休閑鄉鎮”等榮譽稱號。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2012年,創佳玻纖全資子公司山東美爾佳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的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項目, 7月25日建成投產。碩華工貿投資1.1億元的年產30MW高效半導體照明應用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統生產線項目, 9月份建成投產。天意機械合股成立的天意集團公司投資3.6億元新上的1000臺/年石膏墻板裝備生產線項目, 10月初動工開挖地槽,目前已完成工程主體。嘉禾集團投資2.8億元的斷熱節能復合砌塊生產線制造項目,辦公樓和1個車間已建成試生產。長城集團投資3800萬元的新世紀五星級影城項目,已開業經營。投資2000萬元的全國知名經濟型連鎖商務酒店錦江之星兗州店,7月30日正式開業。浦發銀行10月8日進駐圣花廣場進行裝飾裝修,目前正在籌備開業。

城市房屋征收補償穩步推進。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房屋征收指揮部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的目標,突出“依法拆遷、文明拆遷、和諧拆遷”主題,著眼突破縣城框架,集中精力抓好片區拆遷工作。重點抓了3個片區的房屋征收補償工作。一是北關片區,該片區涉及拆遷戶共287戶,其中安置區已全部清障搬遷完畢,安置房建設順利推進。目前,正強力推進剩余戶的房屋征收補償工作,為興隆文化園配套設施建設創造條件。二是紅花西街片區,該片區共涉及搬遷群眾145戶,3月8日啟動,4月16日開始入戶丈量,5月23日完成了全部145戶的房屋征收補償工作,為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亨利廣場順利建設奠定了基礎。三是啟動了北站物流園片區拆遷,該片區涉及興隆居委會和北關村土地54畝,目前該片區搬遷清障工作基本結束。

社會保障協調發展。2012年,投資60萬元改建了300平方米的街道綜合服務大廳,實行“窗口式工作、一體化辦公、零距離服務”,濟寧市召開150多個鎮街參加的現場觀摩會予以推廣。街道共管理低保戶1650戶、3960人,月發放低保金118.5萬元;為112名優撫對象月發放優撫金15萬元;為129名申請大病救助的大病患者發放救助金150萬元;為殘疾人發放輪椅22輛;為6304名適齡婦女進行了免費“兩癌”篩查;為4516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免費健康查體;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9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213人;為6906人辦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18085人辦理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為10698名城鄉居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為2138名市屬改制企業人員發放養老保險補貼288萬元,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不斷增強。

龍橋街道成立于2008年6月,位于兗州市西城區,地處現代新城,東鄰鼓樓街道,西南北均與新兗鎮接壤,面積15.51平方公里,下轄19個村(居),人口5.6萬人。相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于轄區內一橋下躲避追兵,正式登基后,該橋命名為龍橋,龍橋街道因此而得名。

近年來,街道按照“行政文教中心、行商作賈之地、生活宜居家園”的科學定位,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依托房地產、餐飲、商貿、金融保險這四大經濟板塊,抓項目、擴稅源、促增收,2013年前三季度,龍橋街道就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958萬元,全年地方財政收入有望首次突破億元大關。轄區擁有四星、五星級酒店和高品位的商業商務區和高品質的生活居住區,是服務業聚集發展的核心板塊。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西擴和現代服務業的提質增速,一座園林式現代新城宛然矗立。

龍橋街道竭誠歡迎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創業,讓我們攜手譜寫合作共贏的輝煌篇章!

兗州市酒仙橋街道成立于2008年6月。地處兗州市東部,境內三有條河流,分別是泗河、小沂河、府河,面積11.3平方公里。2012年,轄13個行政村,6個社區。2013年末,轄區總人口32899人,其中城鎮常駐人口21285人,城鎮化率65%。

2014年,酒仙橋街道圍繞市委“提升年、顯效年”的總要求,按照區委、區政府“一二三四五”的發展思路,四個“更加”的具體要求,緊扣“生態東城”的目標定位,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更大力度推進現代服務業、城鄉建設、現代農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民生事業、機關效能“七大突破”,奮馬揚鞭,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一)突破現代服務業,在產業轉型升級上提升顯效。圍繞興隆文化園建成開園,完善配套交通、酒店、娛樂等服務設施,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加強與知名旅游公司合作,融入精品旅游線路,彰顯兗州獨特的旅游品牌。搞好青蓮閣保護開發,積極發展鄉村游、生態游、休閑游。鼓勵各類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搞好文化產品挖掘開發,培育一批傳媒演藝、文化創意等有實力的文化企業。推動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培育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緊跟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教育培訓、服務外包。著眼消費熱點,加快發展養老、健康等新型服務業態。

(二)突破城鄉建設,在新型城鎮化上提升顯效。一方面,加速對接融合。抓住融入濟寧都市區的機遇,配合做好濟寧北二環東延,府河、泗河連接任城、高新區的快速通道規劃,科學搞好泗河以東規劃建設,打造東南生態新區。另一方面,提升城市內涵。配合區政府做好泗河景觀帶規劃建設、文化東路改造、濱河路南延、府河防滲改造工程,重拾歷史記憶,保護文物遺存,充分展現兗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突破現代農業,在夯實“三農”工作基礎上提升顯效。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依法流轉,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都市農業。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植提升工程,創建更多基地型、集團化、鏈條式龍頭企業。鼓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深化農村改革,穩妥搞好房屋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試點。加強農機農藝配套,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加快農機更新換代。實施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試點項目,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重點培育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四)突破文化建設,在增強發展軟實力上提升顯效。深入開展思想道德“大教育”、文明行為“大勸導”和五城同創“大實踐”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實施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六進普及工程”,把傳統美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融入到“四德”教育之中,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突出“細節文明建設”,努力營造“人人講秩序、處處講文明、事事講禮儀”的社會氛圍。

(五)突破生態建設,在打造優美宜居家園上提升顯效。繼續推進工業企業“退城進區”,嚴把新上項目準入關,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監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堅決取締露天粉煤灰廠和城區燃煤小鍋爐,全面推行清潔能源,加強秸稈禁燒專項治理。繼續推進老城擴綠、濱河配綠、沿路植綠、庭院透綠,年內林木覆蓋率和城區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33%和42%。

(六)突破民生事業,在提高群眾滿意度上提升顯效。讓居民收入有更快的增長。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讓群眾生活有更好的保障。繼續提高低保救助、新農合補貼標準,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95元,增加城鄉低保家庭80-99歲老人養老補助,抓好困難群體社會救助。讓群眾有更和諧的社會環境。學習借鑒“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及時協調解決群眾利益訴求,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繼續完善社區自管會建設。深入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抓好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七)突破機關效能,在提升服務水平上提升顯效。一是銳意進取,開拓進取。準確把握改革精神,既要保持一往無前的銳氣,打破慣性思維的禁錮,沖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干打基礎、立長遠的事,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實績。二是轉變職能,高效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旗幟鮮明地反對“四風”,深化干部駐村入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更加接地氣、合民意。三是依法行政,廉潔從政。繼續開展“軟環境建設年”活動,認真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格貫徹落實“十條禁令”、“七個一律”和“八個不準”,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興隆莊街道位于兗州市東南部,地處礦區,境內有興隆莊、東灘、鮑店、楊村、楊莊等五家大型煤礦星羅棋布,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2002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6.8億元,比上年增長41%;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86萬元,按可比口徑為2955萬元,比上年增長20.8%;農民人均純收入3760元,比上年增加242元。

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兗州市打造“林紙”產業鏈的要求,去年與太陽紙業集團強強聯合,建設紙漿林育苗基地1050畝,組織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種植紙漿林1.1萬畝。以高效農業示范園建設為龍頭,輻射帶動全鎮發展優質糧1萬畝、蔬菜1萬畝、規模化畜禽養殖380萬只(頭)。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大采煤塌陷地復墾力度,由國土資源部批準立項,總投資2600萬元、3800畝的塌陷地復墾項目,已完成投資1000萬元,復墾土地1400畝,二期工程正在進行中。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共引進各類項目11個,合同利用鎮外資金2.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8億元。共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實現企業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3億元。投資1000余萬元,完善了鎮工業園、民營經濟園的功能設施。通過實施“筑巢引鳳”工程,太陽紙業興隆分廠投資4000萬元建設日處理1.2萬噸的廢水處理廠。高旭化工投資500萬元,在原廠新建、配置了廠房、化驗室,又計劃投資6000萬元組建生產輕質碳酸鈣的東升化工有限公司,項目建設已進入土地審批階段。上海禾豐環境技術發展公司投資300萬元的活性有機肥生產項目,年達產2000噸的生產規模。隆泰、華順、興北、鑫塑等8家投資規模超過400萬元的塑編企業,齊聚民營經濟園,力爭經過2—3年的規模發展,產值超過10億元,建成江北最大的塑編生產基地。大慶、福榮、長興等物流公司新增固定資產850萬元,經營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全鎮個體工商戶已達1300戶,民營企業200余家,從業人員1.5萬人,民營企業上繳稅金占鎮財政收入的85%以上。

鎮村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以建設中心鎮為目標,著力實施了道路改造與拓寬、商品房開發和村莊搬遷工程。投資450萬元,修建了高等級鎮村公路5公里,道路兩側安裝了高標準路燈和綠化帶建設。累計投資1200萬元,開發沿街商品房2萬余平方米。。

大安鎮是濟寧市首批新型鄉鎮。近年特別是2012年以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立足“工業強鎮、宜居美鎮、和諧興鎮”的總定位,瞄準“打造百強示范鎮”的總目標,力促鎮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趕超。2012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320億元、利稅29.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8%和36.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申報23.3億元,增長28.7%;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達到54家;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36億元(其中兩稅地方收入完成1.9億元),增長48%;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9億美元,增長18.9%,實際到位外資5400萬美元,增長16.1%。先后被評為山東鎮域發展十大領軍鎮、全省安全社區和濟寧市特色產業鎮,并被納入全省百強示范鎮,連年獲兗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等獎。

產業項目集聚建設。立足“選商引智”,主攻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世界500強、國內百強企業,“十一五”期間引進包括加拿大麥哥納國際公司、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美國愛科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聯想集團等5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在內的46個項目,相繼新建重點產業項目48個。2012年新簽約過50億元項目1個、過20億元項目1個、過10億元項目3個和過億元項目12個。總投資216億元的30個投資過億元項目有12個建成投產、12個建成主體工程。另有總投資75億元的天成精細化工產業園、投資60億元的兗州現代物流商貿城和投資50億元的兗州醫藥產業園等3個重大項目正在按計劃積極推進。

平臺優勢日益凸顯。高標準編制了新型鄉鎮總體規劃、園區產業規劃、企業發展規劃和新型社區規劃。“十一五”期間投資6億元實施了水、電、氣、暖、路和綠化、亮化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工程,形成了“八縱八橫”的主干路網,“九通一平”面積進一步擴大。2012年實施了鎮駐地及鎮中心社區中心路改造建設、社區熱力管道鋪設和安工Ⅰ線、雙龍Ⅲ線、安南線、精細化工園區電力專線鋪設工程;實施了農村小街巷硬化、美化工程;新開工社區住宅樓36棟,新上房住宅樓30棟,上房戶數1046戶;截止目前,累計啟動了6大社區28個新村的建設,共建各類樓房208棟,住宅樓195棟,實現上房1838戶,拆舊920余戶,面積約870畝。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十一五”期間投資3000多萬元,新建了鎮中心中學、白樓小學和唐莊小學教學樓,高標準建設了鎮中心中學、大安中學學生餐廳,新建了后盛教學點和東垛幼兒園,改建了東葛幼兒園和大安幼兒園,建設了集大型會議室、餐飲、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站。2012新增就業200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4000人;實施了安邱府和鎮中心小學新建以及大安幼兒園改建工程,民生事業空前繁榮。

傾力打造百強示范鎮。“十二五”期間,大安鎮將堅持解放思想提境界,轉型升級促跨越,進一步放大體制優勢優化資源,進一步實施產業規劃力求特色突破,進一步提高總體實力提升幸福指數,著力深化城鄉一體、啟動“衛星城”建設和繁榮民生事業,確保主要經濟指標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園區綜合實力在濟寧市和全省進位次,爭創全國百強鎮。

新驛鎮位于兗州市西北約20公里,面積66平方公里,人口50179萬,屬黃河沖積平原,海拔30米,溫帶季風性氣候;盛產小麥、玉米、蠶繭、大蔥等,黃沙、地下水儲量十分豐富;屬孔孟之鄉,是兗州人口、面積大鎮;經濟比較發達,地處周邊四縣市之間的十字交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發達,村村通柏油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桑蠶絲綢業發達,素有“桑蠶之鄉”的美稱。

二OO二年主要工作情況:(一)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糧食作物向著優質化方向發展,全鎮5萬畝小麥,有3萬余畝優質專用品種。千畝桑蠶科技示范園建設穩步推進。畜禽飼養總量突破了3600萬只(頭)。林業發展勢頭強勁,春季對王堂洼9000米道路兩側進行了綠化,栽植樹木1萬余株,苗木保存率、存活率都在95%以上。大力發展苗木栽植,全鎮苗木面積已達1200余畝。農業結構調整呈現多樣化發展勢頭,全鎮共發展雪棗、中藥材等種植面積突破800畝。(一)工業企業健康發展。2002年,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748家,其中個體工商戶730家、工業股份公司18家,企業產品達200多個品種,300多種規格,初步形成了鑄造、絲針織、橡膠、機加工四大工業體系。雅士佳聯誠公式新驛分廠200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首期投資102萬元,進行了暖氣房、職工食堂、澡堂、宿舍樓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60萬元,新上6臺射芯機,實現了鑄造模型的自動化生產,使生產效率提高4倍;投資600萬元引進一條鑄造自動化生產線。目前鑄造能力每月8萬件,機加工能力每月10萬件,2002年完成銷售收入2000萬元,利稅260萬元,職工月工資近千元。東泰絲綢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70萬元、上交稅金38萬元。因企業改制而派生出的一批企業,如金三星機械廠、眾信設備有限公司、雙利礦山設備有限公司、蠶藥廠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00萬元,利稅150萬元。

2003年工作重點:(一)加大鎮園區內重點項目建設。抓好雅士佳聯誠工業有限公司投資900萬元機加工改造項目;南洋制毯有限公司及奧特制衣有限公司已完成設備安裝、招工等,計劃在4月份投產;東泰絲綢有限公司投資200萬元,改造四組自繅機為自動繅絲機,以提高產量和質量.。

顏店鎮位于汶上、任城、濟寧高新區、兗州四縣市區交界處,面積102平方公里,轄四個管區,66個行政村,人口6.8萬,1.7萬戶,農業人口為6.5萬人。

顏店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各種資源豐富,環境設施完善。第一產業農業以肉鴨、辣椒、苗木特色“種養加”為主。第二產業以食品加工、膠帶、化工、機械、建筑建材等為主,占三產比重7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的90%來自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正在逐步壯大。

近年來,顏店鎮黨委政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上級工作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一個前提、四項重點、五條工作主線”的總體工作思路,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快速發展。“一個前提”即以穩定為前提。“四項重點”即突出抓好招商引資與民營經濟,突出抓好農業和農民增收,突出抓好小城鎮建設與管理,突出抓好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五條工作主線”即圍繞以上五個方面的工作,對鎮機關工作認真重新優化組合,形成了五條工作線,分別是基層穩定線、企業發展線、農業服務線、小城鎮管理服務線、計劃生育及社會事業線。

目前,全鎮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持續穩定,綜合實力逐步增強。2005年上半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8.89億元,同比增長19%;民營經濟增加值2.46億元,同比增長18.6%;固定資產投資3.09億元,同比增長83.6%。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97億元,利稅8100萬元。全鎮實現地方財政收入861萬元,財政總收入1133萬元。2004年被濟寧市委市政府授于“信用鎮”、“經濟強鄉鎮”、“科技系統先進集體”、“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鄉鎮”稱號,被兗州市委市政府授于“經濟與社會發展一等獎”、“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責任一等獎”、“農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和山東省“書畫之鄉”、“科普示范鄉鎮”榮譽稱號。全鎮正向山東省十佳苗木鄉鎮、魯西南商貿流通大鎮、四縣市區中心鎮和齊魯文化名鎮的目標奮進。

融匯百川,有容乃大。今日顏店鎮正以豐富的資源、優越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投資者。勤勞聰慧、熱情誠實的顏店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態、奮發向上的精神,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共創美好的未來。

新兗鎮坐落在素有“九州通衢、齊魯咽喉”之稱的兗州城南部和城西北部,處于魯西南組群結構大城市的中心地帶。轄86個村居,總面積103 平方公里,人口 8.1 萬人。先后榮獲“中國投資環境百強鄉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新農村建設明星單位”、“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4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地理位置優越,已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立體交織,快捷、暢通的運輸網絡。資源豐富,境內有楊莊煤礦,距興隆莊、楊村、東灘礦不足10公里。供電可靠,有容量30萬KVA的小馬青變電站、320KVA的城南變電站,鎮內太陽紙業、華勤集團各建有1.5萬千瓦和3萬千瓦熱電廠一處。水資優良,淺層水儲量達19億立方米,深層水的日開采量可達60萬立方米。新兗鎮是工業主導型鄉鎮,現有企業530家,其中規模企業45家,培育了太陽紙業、華勤集團兩家銷售過300億企業、齊魯工裝、翔宇化纖兩家銷售過100億企業,形成了造紙包裝、橡膠化工、裝備制造、化纖紡織、生物醫藥等國內優勢產業。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按照拆除平房建樓房,合村并點建社區,節約土地建園區”的思路,規劃建設了華勤馬青、太陽吳村、牛樓、金村、泗莊5個萬人大社區。

漕河鎮位于兗州市西北部。漕河鎮歷史悠久,系羅敷故里,是傳說中八仙之一曹國舅修仙之地。面積47.4平方公里,4.9萬畝耕地,轄31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2002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86萬元,比上年增長16%;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2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9280萬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0元,增長6%。

漕河地處山東西南部平原地帶,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宜人,終年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3.5度,年降水量750毫升。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郵政電訊發達。東靠兗州火車站,西臨濟寧機場,南接327國道,濟(南)微(山)公路穿越鄉中心,村村通柏油路,市公交三路車縱貫全鄉。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建成了電話村。

漕河鎮是兗州市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花生、大蒜、桑蠶及棉花的重點產區,是生豬、肉食兔、禽蛋的主要產地,東桑園連片,西部大蒜成方,北部孵化育雛形成產業化,南部蔬菜、糧食能種形成規模。漕河鄉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林網交織,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是山東三大地下水密集區唯一尚未開發地區。得天獨厚的漕河蟋蟀資源因其品種廣、數量多、個頭大、兇悍好斗而聞名大下,明清時期為皇室貢品,并深受海內外蟋蟀愛好者的青睞。因此,漕河被稱為“蟋蟀王國”、“蟋蟀圣地”。

漕河工商業發達,已形成輕工、機械、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等工業體系。投資億元生產SP板、空心墻砌塊等新型建材產品的宏發新型建材公司在漕河投產,將形成魯西南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漕河小城鎮開發初具規模,基礎設施齊全,全部實現了“綠、亮、清”。

2003年主要經濟指標為: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98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到3.72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26億元;全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7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0元;農村勞動力轉移收入力爭突破1200萬元。

兗州市小孟鎮地處兗州、汶上、寧陽兩地(市)三縣交匯處,總面積5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33公頃,下轄5個管區,42個行政村,總人口3.9萬人。該鎮歷史悠久,境內有聞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西吳寺遺址、桑園遺址;交通便利,濟陽公路從境內穿過,兗梁公路在此交匯;是兗州、寧陽、汶上三縣市重要的物質集散地和流通"金三角";資源豐富,全鎮地下水資源豐富,是魯西南三大富水區之一,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地下煤儲量豐富。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 亚洲最大的久久综合网 |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