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公布,主要依靠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財政收入三大指標進行綜合得分排序。其中江蘇昆山市玉山鎮再度奪得首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緊隨其后。 |
新兗鎮坐落在素有“九州通衢、齊魯咽喉”之稱的兗州城南部和城西北部,處于魯西南組群結構大城市的中心地帶。轄86個村居,總面積103平方公里,人口 8.1 萬人。先后榮獲“中國投資環境百強鄉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新農村建設明星單位”、“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4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地理位置優越,已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立體交織,快捷、暢通的運輸網絡。資源豐富,境內有……。 |
龍湖鎮位居于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南11公里處,隸屬于中華第一古都、人文始祖軒轅皇帝的誕生之地--新鄭,鎮域總面積96平方公里,位于北緯34。33`—34。39`,東經113。44`。是全市面積最大的鄉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高230米。西部屬淺山丘陵崗地,有泰山和梅山。28個行政村,117自然村,217個村民組,12787戶,13.8萬人,常住人口54978人,有回漢兩個民族,其中回族500余……。 |
傳聞有一條小河叫瀝水,它從鎮里橫中穿過,故稱橫瀝。 |
茅臺鎮位于仁懷市赤水河畔,群山環峙,形勢險要,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地處貴州高原西北部,大婁山脈西段北側,北靠歷史名城遵義,南臨川南。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仁藺、茅丹、茅習、遵茅公路匯聚于此,是連接川黔的重要樞紐和連接歷史名城遵義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赤水的通道。全鎮總面積87.2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總人口4.2萬人(城區人口1.6萬)。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 |
海寧市轄鎮。1958年建長安公社,1961年改為縣直屬鎮,1992年長安鄉并入。面積43.1平方公里,人口5.2萬。滬杭鐵路橫穿鎮境。轄褚石、東陳、鹽倉、鹿耳、天明、虹金、新民、蔬菜村、老莊、東關、萬渡、衛國、肖王、金橋、牧港、漁民16個村委會。工業以生產白廠絲、機械、電扇、銅鐵掛鎖、皮革服裝、金屬壓延等為主,農業以糧食、絡麻、油菜等種植和蠶繭生產為主。長安鄉于1985年榮獲中國科技農村工作先進集……。 |
晉江市轄鎮。1952年屬涵坂鄉,1958年屬蘇厝公社,1961年析置池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位于晉江下游南岸,市境北部。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5.2萬。324國道、306省道、福廈高速公路過境。轄池店、浯潭、新店、錢頭、洋茂、赤塘、霞福、溜石、溪頭、古福、東山、大洲、華州、霞美、清磎、柴塔、御輦、唐厝、舊鋪、茂厝、嶼崆、營邊、仕春、潘湖24個村委會。主要企業有制鞋、陶瓷、建材、家……。 |
黃埭鎮,始建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楚國名相春申君黃歇動員民眾于此興修水利,筑成堰埭,初名春申埭,后改黃埭,沿襲至今。全鎮面積55.33平方公里,人口6.1萬,外來人口4萬余,下轄16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黃埭鎮位于姑蘇城西北約10公里,東為蘇虞張一級公路,靠元和鎮;南臨京滬鐵路、京杭運河、312國道,接壤滸墅關;西依望虞河,挽無錫,10分鐘可到無錫碩放國際機場;北枕漕湖,望……。 |
西柳鎮,地處遼寧南部,居沈陽、大連、鞍山、營口城市群中心,距海城市區10公里。1984年8月撤鄉建鎮。全鎮總面積64.12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暫住人口近5萬人,日流動人口10萬人。 西柳鎮交通極為便利,號稱“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穿鎮而過,設有“西柳站’’,出入極為方便。按二級站標準建設的西柳火車站,并有西柳-沈陽,西柳-佳木斯全國首列,以服裝市場命名的“西柳服裝市場號’’專列。公路有……。 |
鎮位于福建省著名僑鄉石獅市的西南方,介于石獅市和晉江市的結合地段,是石獅陸上交通的必經之地,也是石獅市的城鄉結合部。全鎮面積16.27平方公里,人口2.6萬,海外僑胞3萬多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3年建鎮十年來,靈秀人民緊緊抓住難得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僑臺、地理優勢和“敢拼愛贏”精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外引內聯工作,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逐步形成了以服裝業為支柱產業的新興……。 |
元至正元年(1341年),余姚州判葉恒率民再次修筑大古塘,全部易為石堤,該塘自北宋慶歷以來歷300年之經營,至此始底定規模。有周姓移民來此墾殖而定居于塘南,漸成小巷。沿海魚蝦豐盛,逐步形成集市,故名周巷。(始有村落,并形成海產市場,因周姓人最早居住,故名周巷。宋末元初,就有人搬到這個地域居住,因為最初這一帶定居的大多是周姓人士,故該地得名“周巷”。)(據傳,曾有文人想把地名取得文雅一點,以“周行”之名代替“周巷”。)清陳梓(字古民)據《詩經》“嗟我懷仁,置彼周行”(《周南-卷耳》)句,主張改“巷”為“行”,一度兩字曾混用。1981年7月復名為周巷鎮。 |
中國名鎮官林是宜興市工業經濟中心,是宜興西北地區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商貿中心,鎮域面積104.58平方公里,人口7.26萬,轄32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鎮建成區面積7平方公里,人口2.8萬。官林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民風淳樸。史考初建制于秦漢,為官亭,宋時因官宦如林而更名,歷來人才輩出,高知遍布大江南北,堪稱教授之鄉,因地處太湖流域,河流縱橫,湖、蕩、潭甚密,魚、蝦、蟹等無公害……。 |
三鄉鎮位于市境南部,毗鄰珠海市,面積93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居民委員會,戶籍人口3.7萬人,非戶籍人口12.1萬人。2006年,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兩個適宜”和諧三鄉為目標,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社會事業穩健發展。實現生產總值44.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11%;工農業總產值106.97億元,增長17.24%;三次產業比例為1.53 ∶57.93 ∶40.54。【經濟……。 |
寶蓋鎮是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石獅市的重鎮之一,與臺灣隔海相望,擁有聞名中外的寶蓋山——萬壽塔(俗稱姑嫂塔),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鎮土地面積26平方公理,常住人口3.5萬人,港澳臺及海外僑胞2萬多人,外來人口4.5萬人,下轄20個行政村(居)。1993年建鎮以來,在各級黨委0的領導下,在寶蓋鎮人民的努力下,經過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初顯出四大優勢:一是區域優勢。寶蓋鎮北鄰“中國休閑西褲名鎮——蚶江……。 |
晉江市轄鎮。東晉升平元年(357)始稱東石,唐宋先后稱東安鄉、舟建鄉、仁和里,1958年置東石公社,1984年改鎮。位于市境南部,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9.4萬。轄東石以序數命名的5個居委會和井林、肖下、金甌、平坑、龍下、永湖、東埕、檗谷、郭岑、埔頭、白沙、許西坑、大白山、大房、潘徑、潘山、張厝、光渺、塔頭劉、塔頭孫、三鄉、梅塘、梅峰、洪塘、坑園、清透、柯村、金澤、湖頭29個村委會。企業有紡織、制……。 |
甪(lù)直,位于蘇州城東南25公里,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工業園區,東銜昆山,全鎮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中澄湖水域面積4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超20萬。蘇滬高速、繞城高速、甪直大道、東方大道等道路穿鎮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甪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文化底蘊深厚,被費孝通先生稱為“神州水鄉第一鎮”。鎮內人文景觀景點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圣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