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岜馬土巡檢司治今鎮,隸田州,后廢。 清朝,今巴馬屬地分屬思恩、慶遠2府和白色直隸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置萬岡縣,治定馬鄉巴馬圩,屬白色行政監督區,轄定馬、盤陽兩鄉。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改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日,萬岡縣解放,治巴馬,屬百色專區。 1953年4月23日,萬岡縣撤銷,鎮域歸屬東蘭縣第九區。 1955年9月21日,設立巴馬瑤族自治縣,治巴馬街,屬桂西族自治區百色專區。 1956年3月2日,巴馬瑤族自治縣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區。 1958年,巴馬瑤族自治縣改屬百色專區,下轄9個公社,鎮域設紅旗公社。 1962年,鎮域屬城關公社。 1964年,巴馬瑤族自治縣下轄8個區、1個鎮、109個公社。 1965年5月18日,巴馬瑤族自治縣改屬河池專區。 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次年7月,從城關公社劃出巴馬、巴發、巴廖、設長4個大隊建立巴馬鎮。 2002年,巴馬瑤族自治縣改隸河池市。 |
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岜馬、甲篆、萬岡等土巡檢司。 其中,岜馬土司治今巴馬縣城,甲篆土司治今巴馬縣西北甲篆,萬岡縣治今巴馬縣巴馬鎮盤陽圩。 三土司均隸田州。 后廢。 清代,屬百色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月篆鄉,從百色縣歸屬萬岡縣。 1952年,改屬東蘭縣。 1956年,改屬巴馬瑤族自治縣,設甲篆區。 1958年,設五星公社。 1962年,復為甲篆區。 1969年,甲篆區改為甲篆公社。 1984年,甲篆公社改鄉。 2013年,撤鄉設鎮。 |
清代,屬恩隆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燕樂鄉,屬萬岡縣。 1951年8月,劃歸田東縣管轄。 1956年,改屬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區。 1958年,設城關公社;次年,分設立燕洞公社。 1962年,并入城關區。 1969年,改為城關公社。 1984年,城關公社改鄉。 2016年3月,燕洞鄉撤鄉設鎮。 |
清代,屬慶遠府鳳山土分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萬岡縣。 1953年,萬岡縣撤銷,重歸鳳山縣。 1956年,劃屬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區。 1960年,從五星公社分設那社公社。 1962年,并入甲篆區。 1984年,甲篆公社撤銷,分設那社鄉。 |
清代,屬百色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所略鄉,從百色縣歸屬萬崗縣;次年,劃歸鳳山縣。 1949年,改稱所略區。 1952年,改屬東蘭縣。 1956年,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 1958年,設所略紅星公社。 1969年,改稱所略公社。 1984年,所略公社撤銷時,分設所略鄉和局桑鄉。 1989年,局桑鄉并入所略鄉。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鳳山縣、東蘭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萬岡縣第二區。 1952年,改屬東蘭縣西山瑤族自治區。 1956年,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區。 1958年,分為東風、上峰兩公社。 1962年7月,復設西山區。 1969年,西山區改稱西山公社。 1984年,西山公社撤銷,分設西山、平洞兩鄉。 2005年,平洞鄉并入西山鄉。 |
清屬東蘭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屬萬岡縣巴品鄉。 1953年,改屬東蘭縣第七區。 1956年,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設東山區。 1958年8月,設東山公社。 1962年,復設東山區。 1969年,為東山公社。 1984年,東山公社改鄉。 |
清代,屬鳳山土分州。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鳳凰鄉,從鳳山縣歸屬萬岡縣;次年,屬萬岡縣巴品鄉。 1952年,屬東蘭縣第7區。 1956年,劃為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凰區。 1958年,改為鳳凰公社。 1962年,恢復鳳凰區。 1969年,復為鳳凰公社。 1984年,鳳凰公社改鄉。 |
清代,屬恩隆縣地(今田東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萬岡縣。 1953年,萬岡縣撤銷時,劃歸田東縣。 1956年,劃歸巴馬縣,屬那桃鄉。 1988年,設百林鄉。 |
清屬恩隆縣(今田東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萬岡縣。 1953年,萬岡縣撤銷,復歸田東縣。 1956年,劃歸巴馬瑤族自治縣,設那桃區。 1958年,設那桃公社。 1962年,復設那桃區。 1969年,那桃區改公社。 1984年,那桃公社改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