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社區于2013年9月3日正式批復成立,由原來的青龍村一、六組,蠶絲村一、二組和場鎮組成,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有283.14畝。轄3個居民小組,農業戶147戶,598人,居民戶422戶,1694人,有中共黨員34人。場鎮建成區2.3平方公里,有建設路、市場路、菜市街、白寶路4條主街道,建有農貿市場、客運站,龍古包、青龍寨2處農民公園,駐有鄉政府、小學校、衛生院、畜牧站、信用社、郵政所、供水站等單位。 城鎮居民以經貿流通為主,農村產業主要發展獼猴桃、核桃,養殖業以生豬、小家禽為主。基礎設施有供水站1(座),山坪塘8口,蓄水池16口,村組道路14.5公里,已硬化11.4公里,引水渠系12.5公里。 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社區班子和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的社區人民歡迎各級領導蒞臨視察,歡迎各界朋友共謀發展。 |
車子村位于白山北部,距白山鄉政府5000米,座落車子山兩旁,與高坡、石馬隔河相望。擁有便利的交通網絡。村內現有山坪塘5口,水渠4500余米。村轄2個村民小組。共有黨員27人。全村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20畝,林地面積1600畝。村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村內氣候溫和,空氣清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土豆。主要經濟作物有獼猴桃、紅椿樹、銀杏、沙參、黃精等中藥材,主要養殖有生豬、家禽、肉牛、肉兔等。村民外出務工占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六十,在家村民主要從事農業和養殖業。脫貧戶以獼猴桃、中藥材為主,達到戶戶有產業。 |
天南村位于白山鄉東北部,與蒼溪縣黃貓鄉、石馬鎮接壤;文石(文昌—石馬)公路、東石(東溪—石馬)公路交匯于此,鄉道基本橫穿全村,交通便捷,資源豐富,面積2.8平方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230戶農戶,1487人。天馬村平均海拔高度790米,為典型的旱山村。全村耕地面積790畝,是該鄉主要的糧油基地之一。 |
白山鄉寶寨村位于白山鄉西南部,距白山鄉政府8800米,座落于東與蠶絲村接壤,西與高坡鎮云巖村隔河相望,北與高坡梨樹村一脈相連。村內有26公里公路縱橫環繞,目下已硬化百分之九十,擁有便利的交通網絡。村內現有山坪塘19口,小二型水庫一口,水渠25000余米。新建聚居點2個。村轄7個村民小組。全村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擁有森林面積1680畝,耕地面積1120畝,村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村內氣候溫和,空氣清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土豆。主要經濟作物有獼猴桃、核桃、銀杏、脆紅李、沙參、川芎、丹參、金絲皇菊。主要養殖有生豬、家禽、肉牛、肉兔等。村民外出務工占總勞動力的百分之六十,在家村民主要從事農業和養殖業。脫貧戶以獼猴桃、銀杏、脆紅李、核桃、中藥材為主,達到戶戶有產業。 |
紅廟村位于白山鄉場南方一公里處,距縣城101公里,東鄰本鄉飛鳳村,南鄰彭店鄉青柏村,西鄰文昌鎮雙廟村,北鄰本鄉飛鳳村。全村地屬山地為主的深丘峽谷地貌,土壤屬黃、紅、紫泥富含鈣質呈中性之微酸性,有耕地1780平方公里,建有山坪塘27口,微口池104口,小二型水庫1口,總蓄水量2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5公頃。糧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經濟林木有:獼猴桃500畝、蒼溪雪梨20畝、柑橘10畝、桂花50畝、銀杏200畝等。以生豬、雞鴨等為主的骨干養殖業。全村境內有公路28公里,文石公路穿境而過,戶通公路98%。 村委會辦公地點設在原村小學校處,坐落在本村三組,屬全村中心地帶,內有村級活動陣地占地900㎡,村委會辦公室四間占地96㎡,多媒體室和會議室各一間占地96㎡,文化、衛生室各72㎡。 |
白山鄉飛鳳村是距縣城102公里的北部老邊遠山區村,處白山鄉場南1公里。村轄6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一梁二河三包四坎五條溝”。有耕地3956畝,林地2800畝。飛鳳村地處彭、石、文、高四鄉交界處,自古為交通要沖,出行便捷,文石鄉道穿境而過,“腹地三環,九大出口”的村組硬化公路總長30公里。村內水資源豐富,天生五溝兩河,人造大小塘庫23口,抗旱池146個,年蓄水總計16萬立方米,裝有提灌站一座。森林覆蓋面廣,綠樹掩映,鳥語花香。物產豐厚,主種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紅苕、土豆。主養生豬、魚、牛、羊、家禽等。主產經濟作物有獼猴桃、核桃、中藥材等骨干產業。村里公共服務設施齊全,通電、通氣、通網,有文化廣播室、衛生室、公服中心、活動陣地,更有環境明靜的白山賓館。歷史人文厚重,名人趣事、紅色文化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山涼橋、譚家祠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涼橋河、立寨埡紅軍石刻標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洞等人文景點。飛鳳村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友善,昂揚啟航新征程,聚力鄉村振興。獨秀風光陶醉人,人文飛鳳歡迎您。 |
蠶絲村所轄8個村民小組,屬于聯建支部,獨立行政村,共計人口約790人,193戶,地處場鎮周圍,現有耕地面積600余畝。現有基礎設施:本村有通村公路5.5公里長,3.5米寬;山坪塘13口,現已標改三口,其中病害塘10口,嚴重病害塘6口;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土豆;主要經濟作物有:獼猴桃、銀杏、中藥材;主要養殖有:生豬、家禽。村民外出務工占總勞動力百分之七十,在家村民主要從事農業從生產和傳統自給自足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