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昌寧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昌寧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田園鎮位于昌寧縣城,有國土面積256平方公里,地理呈山區、半山區和壩區三個梯次分布,海拔1562-2442米;氣候溫涼濕潤,是一個宜糧、宜牧、宜商的農業鎮。

田園鎮位于昌寧縣城,于2005年5月由原右甸、達丙兩鎮合并而成,有國土面積256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99°36′至99°46′,北緯24°49′。國土面積256平方公里,下設4個社區9個村277個村(居)民小組,2007年末,總人口18432戶58906人,其中農業人口11153戶41322人。田園鎮耕地總面積35632畝,其中旱地10541畝。地理呈山區、半山區和壩區三個梯次分布,海拔1562-2442米;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14.9℃,平均降雨1253.1毫米,是一個宜糧、宜牧、宜商的農業鎮。

漭水鎮位于昌寧縣中部,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6公里,東北方隔瀾滄江與臨滄地區鳳慶縣、大理州永平縣相望,東南方與本縣的達丙右甸兩鎮接壤、西方與大田壩鄉相連。全鎮海拔在1050至2850米之間,氣候溫涼、溫熱、高寒,屬立體氣候,總面積311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205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總人口29096人,耕地面積25691畝,人均占有耕地0.88畝,人均產糧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53元。  

  糧食、茶葉、核桃、畜牧業是漭水鎮的骨干產業。糧食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茶葉面積14000多畝,年產干茶700噸,大部份屬優質大葉種茶;泡核桃面積30000畝,年產500噸,漭水核桃具有個大皮薄、仁白味香、蛋白質含量高等特點;漭水鎮擁有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是昌寧縣的牛、羊、仔豬養殖基地。漭水鎮境內鐵、大理石、云母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和前景。漭水離縣城近,交通、通訊條件好,尤其適合農特產品加工。

  漭水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可盡覽滄江風光的鵝頭山、有“天山草原”之稱的大秧草塘、天然溫泉“阿背塞澡塘”、老廠望江樓風景獨好。隨著小灣電站的建成,從漭水沿江到老廠蘇家山80多公里的滄江之畔,將逐步成為旅游熱區。

  漭水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制定的發展思路是:培植茶竹核桃三棵樹,振興畜牧為城搞服務,小春邁好結構調整步,大干水利集鎮和公路,放手發展個體私營戶,借人力資源優勢輸勞務,落實科技興漭促致富。三萬漭水人民群眾正以高昂的熱情和斗志,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辛勤耕耘,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向前,努力推進漭水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昌寧縣轄鄉。1950年稱柯街鄉,1958年設柯街公社,1988年改鄉。位于縣城西北,距縣城17公里。面積211平方公里,人口2.4萬,有傣、彝、苗等少數民族。云(縣)保(山)公路過境。轄柯街、臘邑、松林、沙壩、立斯達、聯合、玉地里、扁瓦、芒賴、仙岳、大地11個行政村。農產品糧食、棉花、甘蔗、水果等。境內有縣辦白糖廠。
卡斯鎮隸屬于云南省昌寧縣。位于昌寧縣城西南方,地處昌寧、施甸、隆陽三縣(區)結合部,距縣城34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隆陽區66公里。轄11個村民委員會182個村民小組,有9792戶38256人,是典型的農業鎮。世居漢、傣、布朗、彝、白等民族。地理環境,山壩差別明顯,其中:壩區5村為沖積性燥熱河谷平壩,面積154.9平方公里,山區6村為高寒山區,面積89.1平方公里。常年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2.1℃,雨量893mm。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930米,屬典型的立體性氣候。森林面積9850公頃,森林覆蓋率43.7%。

 水利資源 卡斯鎮主要河流有枯柯河、邑林河、白馬河等數十條,全長約135公里,已建成小<一>型水庫3個,小<二>型水庫1個,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森林資源 全鎮森林面積達10320.6公頃,森林覆蓋率45.8%。 枯柯壩[1]藥材資源 全鎮現已被發現認識的野生藥材近1000種,比較名貴的有天麻、當歸等。

  礦產資源 卡斯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較大的有褐煤、鉛鋅礦、硅藻土等。

  土地資源 國土面積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237畝,常用耕地44237畝,其中水田12065畝,旱地32172畝。

  卡斯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坡耕地面積大,占耕地面積的72﹪。如何利用坡耕地至關重要,利用方式直接影響到農業收入、區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持續。在全鎮的土地資源中,已經利用的占總面積的約91﹪,其中農業用地占的約89﹪。土地墾殖率高達約21﹪。全鎮總人口38148人,耕地面積46000畝(承包面積),人均耕地面積1.2畝。由于歷史原因,承包面積和實際耕地數有一定差異,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總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稍大于統計數。但是根據鎮內的生態惡化狀況及其實際的農業水平,人均耕地面積呈遞減趨勢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總耕地面積中,旱地與輪歇地占87.4﹪。根據土地調查資料表明,15°--25°耕地面積占60.1﹪。坡耕地占耕地面積90﹪以上的有新谷、大塘、蘭山、廣邑、客邑、毛寨等6個村,20﹪-50﹪ 的有龍潭、龍洞、邑林3個村。坡耕地一般畝產150-250㎏,最低在50-100㎏,且休耕期在1-3年。畝產低、經濟收入少是目前突出問題。原因是缺乏技術和資金,梯田梯地少,坡地多,以傳統的坡地耕作方式為主,粗放經營。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森林過度采伐,人口增長過快,毀林開荒,森林受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目前,林業用地面積233900畝,占總面積的65.0﹪。森林覆蓋面積42.2﹪。林業用地結構,從全鎮的林木結構看,經濟林和薪炭林所占比例較小,蔬林地多的情況突出。為改善生態環境和保護現有森林,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生態建設,加強林業法規政策宣傳,落實林業“三定”、“兩包”的劃包工作,實施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到2006年,全鎮累計人工造林32000畝,對提高全鎮森林覆蓋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在,全鎮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2.2%。

  全鎮水域面積1020畝,占總面積的1.2%。其中,江河面積占80.4%,庫、塘、壩、溝等水利設施建設占8.5%,灘涂面積占9.9%。到現在為止,全鎮有小型水庫4座,壩塘12個,引水溝渠45件,山地水窖3000多個,水澆地面積20200畝,有效灌溉面積達3.2萬畝,完成人畜飲水工程上百件。

  全鎮的牧業用地以林牧混用為主,包括宜牧林地、灌木林、疏林,共18 000畝,但是,牧草的產量低(鮮草300kg/畝)。與此同時,紫莖澤蘭(害草)的不斷對草場的侵害以及人工草場面積小,使得全鎮畜牧業發展處于超載不平線上。

  全鎮的園地面積主要是茶、果用兩類。總面積4800畝,占總面積的2.3%,其中茶園面積2700畝。

昌寧縣轄鄉。縣的糧、蔗、油菜主產區。民國24年設勐統鎮,1958年設紅星公社,1988年改鄉。位于縣城南,距縣城34公里。面積298平方公里,人口2.2萬,其中苗族、傣族1740人。轄勐統、剌竹山、大河、酒藥寨、馬家田、板橋寨、新慶、小勐統、長山9個行政村。森林覆蓋率52%。農業主產糧食、甘蔗、油菜和茶葉,特產紫米、冬包谷、木耳、香菌和亞熱帶水果等。有(14—28代)知州衙署遺址。
一、溫泉鄉基本概況

溫泉鄉地處昌寧縣南大門,連接保山市和鳳慶縣的云保公路穿境而過。與鳳慶、勐統、翁堵、達丙相連,全鄉共有10個村,168個村民小組,5812戶,25188人。有國土面積236.1平方公里,農業人口密度10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2826畝,境內山高坡陡,有山無壩,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1400米,年均降雨量1302毫米,年均氣溫14.5℃,是一個典型的溫涼山區農業鄉。

鄉政府所在地小橋集鎮占地23.16公頃,離縣城所在地20公里,離鳳慶縣10公里,是溫泉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二、社會文化現狀

全鄉目前有黨校1所,中學1所,完全小學10所,辦學點17個。有60名中學教師,130名小學教師。至2002年末,全鄉共有3019名在校中小學生。目前,全鄉十個村中有3個村(大九甲、鹿塘、尼諾)建設了村村通工程,有4個村(溫泉、松山、聯席、新河)的廣播能正常運行。全鄉設有一個文化廣播站,有一套廣播設備;一套有線電視網絡,覆蓋溫泉村的街子、澡堂片和里睦片;有一個圖書室,藏書600余本。有一座電影院,現在沒有放映設備。

三、人口資源現狀

至2002年末全鄉有5812戶,25188人。其中男性12908人,女性12280人。總戶數人口中:農業戶5676戶,24496人,勞力14518人;非農戶136戶,692人。全鄉轄區內有少數民族193人,從年齡結構上看,18歲以下的有7154人,18歲—45歲的有12150人(青壯勞力),45歲以上的有9824人。從學歷層次看,小學文化程度的有1480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778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有461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7人。(以上數據為本地長住戶口)

大田壩鄉位于昌寧縣西北部,地處昌寧、隆陽、大理州永平三縣交匯處的瀾滄江流,離昌寧縣城57公里,距保山67公里,與永平縣隔江相望。全鄉下轄6個村、140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鄉共有5669戶,22289人,其中:農業戶5366戶,21722人;總耕地面積27177畝,其中,水田9037畝,旱地18140畝;糧食作物以水稻、包谷、小麥、豆類為主;經濟作物有茶葉、烤煙、甘蔗;經濟林果有泡核桃、板栗、花椒、柿子、梅、桃、李、杏、梨等;畜牧業以豬、牛、羊、雞、鴨為主;水產有魚、鱔、鰍、蟹、蛙等。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8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5元,糧食總產923萬公斤,人均432公斤,財政收入202.6萬元,支出436.6萬元。礦產分布有硅、銅、鐵、錫、銻等,硅、銅蘊藏量豐富,特別是硅儲量在850萬噸以上,硅、銅兩個礦種目前正在開采利用。全鄉國土面積3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8%;平均海拔1700米,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雨1100—1200毫米;立體氣候,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鄉。

社會文化。全鄉有中小學32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1所,共有在校學生2933人,其中初中生908人,小學生2025人。縣、鄉、村公路網絡已形成,鄉內公路網已形成,40%的社通公路;通訊電力、廣播電站基本普及,建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微波站、程控電話通往各村,鄉鎮中心醫院、計生服務站、財稅、金融等部門設置齊全;集鎮商貿物流交易市場初具規模,新的規劃方案正在加緊實施。

大田壩的發展思路是: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調優調強調大產業結構,鞏固煙、茶、林、畜四個骨干,積極開發礦產資源,探索藥材、干水果、蔬菜種植新路,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打好經濟基礎,加強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提高全鄉“兩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縣同步奔小康。

相傳,古時當地有對金雞,在一巨石內生存一千零一年后將巨石撞開,飛向山去,故名雞飛。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屬順寧府明邑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昌寧設縣后,雞飛為明邑鄉,屬一區。

1950年,屬第三區。

1972年,珠山區改珠山公社。

1973年,珠山公社分成珠山、雞飛2公社;同年2月,更名英韜公社。

1983年5月,珠山、英韜、翁堵3公社合并為雞飛區。

1984年5月,原珠山公社和英韜公社合為雞飛區。

1988年2月,雞飛區改雞飛鄉。

2014年,雞飛鄉撤鄉設鎮。

昌寧縣轄鄉。1983年設雞飛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城西南,距縣城17公里。面積338平方公里,人口1.7萬。轄澡塘、雞飛、扁木、珠山、二母龍、邑等、干塘、英韜、八甲、里文10個行政村。山地縱橫起伏,溪流、地下熱泉甚多,故又有雞飛澡塘之名。農業主產糧食、甘蔗、茶葉。

翁堵鄉位于昌寧縣城以南,東鄰溫泉鄉,南連勐統鄉、更戛鄉,西北與雞飛鄉毗鄰,東北與達丙鎮相連。全鄉轄明山、扁里、翁堵、翁興、陽旺田、立桂、立木山7個村,101個村民小組,有國土面積171平方公里,鄉集鎮區駐地距縣城33公里。境內有溫熱、溫涼、高寒3種氣候類型,年平均降雨量1154毫米,最高海拔2338.8米,最低海拔1400米,最高氣溫31.2℃,最低氣溫—4.9℃,年平均氣溫14.8℃。全鄉有耕地20105畝,其中,水田6529畝,林地13576畝,大部分地方適宜種植包谷、水稻、豆類、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烤煙、茶葉、核桃等經濟作物,南面的陽旺田村部分區域適宜發展甘蔗、香料煙等經濟作物。香蒜和草煙較為出名。

2002年末,全鄉總人口14498人,其中農業人口14049人,占總人口的97%,非農人口449人,漢族14472人,占總人口的99.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每年在校學生500人左右,鞏固率96.5%,有專任教師35人。其中中職職稱 8人。小學16所,每年在校學生1400人左右,學齡兒童入學率99.6%,鞏固率99.5%,專任教師80多人,其中中職職稱 20人。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0人,農業技術人員6人,廣播人口覆蓋率18%,電視人口覆蓋率80%。

翁堵鄉由于建置較晚,加之受不邊不內的區位劣勢及溫涼氣候的影響,經濟發展較為緩慢。2002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3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5元,主要來自烤煙、茶葉、泡核桃和畜牧業。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特產稅,占整個財政收入的70%左右,其中烤煙特產稅收入占60%左右,茶葉特產稅為10%左右。現有茶園總面積11000畝,其中生態茶園面積2100畝,可采摘面積6100畝,每年可產干茶社會產量35萬公斤。泡核桃造林面積16400畝,社會產量20萬公斤,產值85萬元;畜牧業上,生豬存欄18300多頭,大牲畜存欄6900頭,山羊存欄6500只,肉類總產1500噸。

鄉黨委政府把發展作為富民、壯鄉的第一要務,以促進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農民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增長為目標;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穩定糧食基礎,牢固交通后勁,鞏固煙、茶、林、畜支柱,加強農業基礎,改善教育條件,合理開發資源,加強生態保護,加快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傣鄉灣甸地處昌寧西南部,距縣城79公里,東與更戛接壤,北與雞飛相連,西與施甸縣毗鄰,南與臨滄永德縣隔河相望,國土314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人口12400多人,民族14個,少數民族占29.6%,其中傣族占26.7%,海拔608——2056米,是典型的低熱河谷立體型氣候,最高氣溫達43度,年平均氣溫22.3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森林覆蓋率62%,枯柯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狹長壩子。

  

   灣甸常年基本無霜,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溫室大棚”之稱,反季兩季蔬菜超5000畝,西瓜、香蕉、芒果、甜橙、荔枝呈規模發展,其肉嫩、皮薄、汁甜、味香,在全國盛名遠揚,灣甸果蔬公司加大試驗、示范和推廣促進了周邊縣、鄉的果蔬發展,加速了灣甸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灣甸產蔗近12萬噸,昌寧第一座機制的白糖廠于1977年在灣甸落成,現有“噸糖田”近萬畝,水稻可實現一年兩熟,高熱量褐煤儲量達1400萬噸,高品位鐵礦儲量250萬噸,畜牧業在灣甸大有無盡的潛力,茉莉花在灣甸屬后起產業,現已發展到1000多畝,“勐雅”牌茉莉花茶深受省內外客商的青睞,市場前景看好,傣鄉人民正在向5000畝的茉莉花基地作不懈的努力。

  

   灣甸這片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熾熱土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傣族少乘佛教文化、回族清真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及各族節日文化的精華于一體,潑水節、火把節、打秋千、打陀螺、婚嫁中的搶親,勞作中的對歌是傣鄉的一朵奇葩。

  

   傣鄉人民猶如出巢的孔雀展翅騰飛,熱情洋溢的傣鄉人民歡迎您的到來,觀光、投資、發展………

".。

更戛鄉位于昌寧縣城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79公里,國土面積547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623米。全鄉分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2002年底,全鄉共有10個村民委員會147個村民小組5686戶農戶,總人口24551人,其中農業人口5656戶23858人,居住著漢、苗、傈僳、布朗等9個世居民族。全鄉共有耕地3800畝,其中旱地26753畝,水田11250畝;有森林6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68%,其中思茅松蓄積量達190多萬立方米。鄉內有初級中學一所,小學47所;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0個。鋪通了彈石路,鄉集鎮區開通了程控電話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網,架設了閉路電視,全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

  

   更戛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發展起步晚,山寬人稀,山區面積占98%,立體氣候明顯,有數萬畝肥沃土地待開發,是昌寧南部一個較具開發潛力的鄉鎮。支撐更戛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主要是糧、煙、蔗、茶、林、畜六大產業。2002年底,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3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6元;糧食總產1122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70公斤;財政收入328萬元,烤煙總產20954擔,總產值850.6萬元;甘蔗入榨量4.6萬噸,總產量5萬噸,總產值700多萬元;茶葉總產21.5萬公斤,總產值191萬元;林果業以木材、泡核桃為主,泡核桃面積達15600多畝,年產量達140噸;畜牧業總產值1800多萬元,全鄉大牲畜存欄1.28萬頭,出欄0.45萬頭,其中牛存欄12123頭(黃牛9188頭,水牛2949頭);山羊存欄0.44萬只,出欄0.21萬只;生豬存欄3.7萬頭,出欄1.97萬頭;全鄉肉類總產1498砘。

  

   全鄉的經濟發展思路是:穩定糧食基礎,壯大煙、蔗支柱,挖掘茶葉潛力,做強做大林果業和畜牧業;加快交通集鎮和市場建設,推動二、三產業發展;搞好大沙壩易地扶貧開發;積極探索和培育新興產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擴大社會需求,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走有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 昌寧縣珠街彝族鄉位于昌寧縣東北方,地處三州五縣結合部,東與大理州巍山縣接壤,南與臨滄地區鳳慶縣詩禮鄉相連,西接昌寧縣茍街鄉,北與大理州永平縣和漾鼻縣毗鄰,鄉政府駐地地距昌寧縣城112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40個村民小組。境內群嶺縱橫、梁峁起伏,黑惠江穿境南下,氣候海拔落差較大,最高海拔2640米,高海拔山區森林覆蓋率較高,丹山碧水;最低海拔1100米,低海拔區氣溫炎熱,全鄉年平均氣溫17.2度,平均降雨625毫米。全鄉有耕地27764畝,均為山地。

  

   珠街鄉有彝、苗、傈僳等多個世居少數民族,2002年未,全鄉總人口14969人,其中彝族13484人,苗族503人,傈僳族70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4%。

  

   珠街鄉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農業鄉,農業是珠街農村經濟的命脈。2002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52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366萬元,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4%。農民人均純收入894元。全鄉有初級中學一所,小學校(點)28個,中小學在校生2138人。

  

   由于多民族聚居,珠街鄉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積淀豐厚,民間文藝相互交融,底蘊深厚,有奇彩多姿的民族歌舞,特別是彝、苗族“山歌、嗩吶”更是精彩絕倫,有傳統的民間節日“火把節”。

  

   “九五”以來,珠街鄉黨委、政府按照“借助外力,爭機遇、重基礎;深挖潛力、強科技、建支柱、糧、煙、林、畜富彝民興彝鄉”的發展思路,立足鄉情,爭援挖潛,圍繞農民和財政雙增目標,不斷改善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產業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兩個文明”齊發展,實現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珠街鄉境內的彝、苗、傈僳等都是喜歌善舞的民族,依托異彩豐呈的民族文化資源,珠街鄉民間文藝方興未艾,三月“潮山節”、七月“火把節”是珠街少數民族同胞傳統的盛大節日,節日期間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和民族歌舞聞名暇邇。

"  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位于昌寧縣城東北部,距縣城73公里,地處保山、大理、臨滄三地州結合部,東與本縣珠街鄉接壤,南與鳳慶縣詩禮鄉山水相連,西與本縣漭水鄉隔江相望,北與永平縣水泄鄉毗鄰。全鄉國土祥查面積370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8.5萬畝,森林覆蓋率62.5%,境內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2856米,平均海拔1800米,相對高差較大,呈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年降雨量1100——1300毫米,無霜期280天,干濕季節分明,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是一個漢、彝、苗族聚居的少數民族山區農業鄉。

  

   一、人口資源狀況

  

  全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175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鄉共有5563戶23110人,其中農業人口22319人,占總人口的96.6%。在總人口中:漢族18081人,占78%,少數民族5029人,占22%(其中彝族3832人,占總人口的17%;苗族1100人,占總人口的5%)。彝族主要分布在打平、土皮、阿水、栗木村;苗族主要分布在土皮、打平村。

  

   二、農業產業發展狀況

  

   全鄉耕地總面積39699畝,其中水田5487畝,旱地34212畝。全鄉以農為主,以農為生。糧食、烤煙、林業、畜牧業是全鄉的四大產業。糧食是全鄉的基礎產業。2002年,全鄉大小春糧食復種面積53138畝,總產814.3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370公斤。

  

   烤煙產業是全鄉的經濟支柱產業。2002年,全鄉種植烤煙4122戶16650畝,交售煙葉2036800公斤,其中上等煙比例達26.4%,中等煙比例達60.5%;平均每畝單產達123公斤,平均單價8.86元/公斤,平均畝產值達1090.40元;煙農總收入1804.6萬元,種煙農戶戶均收入4377.98元,提供國家稅收400萬元。單烤煙產業,農民人均收入992.20元。

  

   以泡核桃為主的林產業是全鄉的特色優勢產業。耈街種植泡核桃歷史悠久,據歷史資料記載,早在300多年前就有種植,解放后得到了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發展壯大,泡核桃已逐漸成為耈街無可替代的骨干產業。耈街鄉的大部分土壤氣候條件符合泡核桃生長要求,泡核桃樹勢強,樹冠大,分枝茂盛,根系發達,壽命長,豐產性好。所產泡核桃具有果大、飽滿、仁白、味香、出仁率高等特優品質,是核桃中之上品。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va成精品在线播放人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卡一卡二新区在线看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日本 |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