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崇左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崇左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江州區是崇左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行政區域總面積2917.83平方千米,轄太平、江南、石景林3個街道辦,新和、江州、瀨湍、馱盧、左州、那隆6個鎮,羅白、板利2個鄉,19個居委會、98個村委會。新和華僑農場駐地新和鎮、左江華僑農場駐地馱盧鎮,江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江南街道辦。2021年,江州區總戶數11.11萬戶,總人口37.9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41萬人、農村人口26.56萬人。有壯、漢、瑤、回、苗、侗等10多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數的80%以上。2019年,江州區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018年度自治區平安縣(區)等榮譽稱號。

江州區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自秦漢起歷來是郡、路、州、府、縣治之地,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地帶,是“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區,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處在崇左市出邊、出海、往首府、通往全市各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的中心。境內湘桂鐵路、南友高速公路東西穿越,聯接首府和越南;欽州—崇左—靖西高速公路和大新—上思二級公路南北穿越,直達欽州、防城港;西江水系惟一連接東盟國際水路航線的左江直通南寧、廣州直至港澳,是桂西南“通邊達海”的交通樞紐中心,距首府南寧110公里、吳圩國際機場80多公里,距欽州港120公里、防城港160公里,距憑祥友誼關80多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240公里。

江州區全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甘蔗、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其中甘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江州區是國家規劃重點扶持的廣西33個蔗糖優勢區域縣(市、區)之一,是廣西重要的蔗糖生產基地,甘蔗種植面積年均保持在110萬畝以上,年均產蔗500萬噸左右,轄區5家制糖企業總日榨能力達6萬噸,人均產蔗、產糖居全國第一位,有“中國第一甜縣(區)”的美譽。江州區礦產資源蘊藏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鐵、銅、鎢、煤、錳、鋁、稀土、石灰石等近20種,其中鐵、稀土礦、石灰石含量高、藏量大,極具開發價值。森林覆蓋率44.81%。

江州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富集,自然山水秀麗,民族風情獨特,環繞市區周邊的旅游景點有78處,其中有世界瀕危靈長類珍稀動物、中國—東盟博覽會吉祥物白頭葉猴的最后家園—崇左弄官白頭葉猴生態公園;有被譽為世界八大斜塔之一的崇左歸龍斜塔;有“全國少有,廣西第一”的崇左石景林;有如夢如幻的左江風光;有號稱“水上石林”的黑水河;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采摘勝地桃花島等等,旅游開發項目潛力大。目前,江州區依托白頭葉猴的特有品牌、厚重的文化底蘊、富集的歷史遺存、秀麗的自然風光等優勢,積極融入崇左市“邊關旅游勝地”建設,著力打造“左江旅游勝地”。

扶綏縣地處東經107°3ˊ-108°6ˊ,北緯22°11ˊ-22°57ˊ之間,南北最大縱距7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土地總面積2836平方公里,占全廣西面積1.22%。西鄰崇左市江洲區,南接防城市上思縣,北靠南寧市隆安縣,西南與崇左市寧明縣交界,縣治新寧鎮與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直線距離僅4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縣轄8鎮3鄉,共12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聚居有壯、漢、苗、瑤、侗等18個民族。全縣總人口41.4萬人,在總人口中,壯族占82.8%,漢族占16.9%,瑤族占0.2%,其他少數民族占0.1%,其中縣城常住人口5萬人,農業人口33.1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15萬人,勞力資源豐富。

扶綏是有名的“白頭葉猴之鄉”,縣域內有世界上最大的白頭葉猴群共38群400多只;有名的“恐龍化石之鄉”,繼上世紀七十年代挖掘出“扶綏中國上龍”后,最近又在山圩鎮挖掘出土了距今1.3億年世界上最高大的蜥腳類恐龍化石;有名的“甜鄉”,2007-2008年榨季入廠原料甘蔗為500萬噸以上,名列全國三甲;有名的“劍麻之鄉”,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劍麻加工企業。近年來,扶綏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模范單位”,“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優秀公安局”、“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2003年榮獲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2006年再次獲得經濟發展十佳縣,并名列“十佳”之首。

電力供應:

扶綏縣電力供應由廣西主電網雙回路輸送到扶綏110kv變電站,單回輸送到東羅那全110kv變電站。扶綏變電站裝機容量為60000KVA,那全變電站裝機容量為31000KVA。正在籌建中擬裝機容量約為7.2萬kw的山秀水利樞紐工程投入運營后,全縣電力供應更加充裕。

供水條件:

扶綏縣水資源豐富,蘊藏總量達187.8億立方米,其中左江外來水量為174.11億立方米。縣城供水公司供水能力達2.5萬立方米/日。

通信設施:

扶綏縣已建成以光導傳輸和電路交換為主的電話網,實現了電信自動化、傳輸數字化、業務多元化。全縣電話交換機容量達2萬多門。開展了特快專遞、郵政快件、郵政儲蓄等業務,郵件可通達世界各地。

金融保險商貿:

縣境內設有人民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人民保險公司、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金融業務較齊全,服務網點遍布全縣城鄉。全縣共有16個集貿市場,市場設施日臻完善,流通活躍。縣城有高中檔賓館、飯店、酒樓數十家,各具特色,可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交通狀況:

扶綏現在交通發達,穿過縣內有南友高速公路和322國道兩條主干線。高速公路在扶綏縣境內設3個出入口,其中縣城出入口到廣西首府南寧市52公里,到新設地級崇左市67公里,到中國—東盟目田貿易區友誼關口岸152公里。從高速公路經南寧到防城港200公里,到欽州港175公里,道北海290公里;經崇左至上思二級路到防城港194公里。322國道在縣內過3個鄉鎮共60多公里。湘桂鐵路南憑段鐵路橫貫扶綏縣中部,縣境內全長約60km,設有5個火車站,其中渠黎站是南憑線上最大貨運中轉站。扶綏站與西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南寧南站距離45km,與憑祥友誼關距離190km。

旅游景觀

扶綏縣十大旅游景觀

1、雞巖帆影——金雞巖景區、左江崖壁畫;

2、文物古跡——一億三千七百年前“白堊紀”時代的“扶綏中國上龍”恐龍化石和三千多年的人骨、貝殼、石鏟遺址;

3、山水名勝——龍族寶地,佳景幽深的九龍巖區;

4、世界珍稀——可麥白頭、黑頭葉猴珍貴稀有動物保護區;

5、名巖勝洞——千巖竟秀,千姿百態的“神奇洞府”,風景獨特,傳說動人的“犀牛洞”,富有神話色彩的“美女峰”,神話傳奇故事一樹成林的“連理古榕”。

6、葫蘆八寶——曲徑通幽,乳石林立,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美不勝收。

7、水上游樂城——水質清澈,天然泳池“日月潭”,山光水色的客蘭、汪莊水庫水上游園;左江一日游;

8、筆架山莊——巍巍筆架山,悠悠左江河,銀灘夜色,水上樂園,計劃開發的民族度假村。

9、朝拜勝地——具神奇色彩的岜仙巖景區;壯族歌仙,三姐英魂的“劉三姐墓”;

10、世界奇聞——永遠沒有謎底的印天池景觀;左江巖壁畫。

歷史人物:

扶綏縣屬古奧之地,山水秀麗,自然人杰地靈.歷史人物輩出,例如清代延陵王吳凌云、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的黃現璠、吳西將軍(1929年加入0)、抗日英雄鐘毅將軍、國家民委副主任謝鶴籌(1928年加入0)、著名作家陸地(1938年加入0)、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甘苦(1947年加入0)等等,皆誕生于扶綏縣。

 寧明縣地處廣西西南邊陲,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212公里,地理坐標北緯21°51′至22°58′,東經106°38′至107°36′。北距廣西首府南寧130公里,南距越南諒山市63公里,總面積3698平方公里。有壯、漢、瑤、苗、京等民族,總人口40萬。

區位、資源、文化三大優勢使寧明成為對接東盟的前沿,文化旅游開發和投資置業的熱土。

——優越的區位優勢。寧明,背靠南寧、崇左兩大中心城市,左右連接東興、憑祥兩大邊陲重鎮,面向越南及東南亞各國,具有沿邊、沿河、沿鐵、沿高速公路的優勢,是連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結合部和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國家二類口岸愛店,是廣西通往越南的重要陸地口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草藥邊貿市場。

——豐富的資源優勢。寧明,地處亞熱帶,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動植物、礦藏、水利以及生態資源優勢。寧明是廣西林業大縣,盛產木材、八角、中藥材等,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八角之鄉"。寧明礦產資源豐富,有世界最大的膨潤土礦床。寧明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花山風景名勝區,是廣西三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隴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喀斯特熱帶季雨林保護區。

——淳厚的文化優勢。世界最大的巖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山巖畫,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文化內涵、高深的科學價值和傳奇的神話色彩,使寧明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以花山為杰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古駱越民族的根祖文化,其內涵囊括的壯族文化發展的巫文化、銅鼓文化、歌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各個階段,體現了駱越先民從漁獵經濟到農耕經濟的生活風貌,是天下駱越后裔朝覲的圣地。1995年,寧明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是廣西最早獲此殊榮的縣份之一。

經濟建設

*農 業*

2006年"三農"工作順利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有新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達89.93萬畝,同比增加7.20萬畝,增長8.72%。

大力實施"甘蔗下田,林果上山"思路,甘蔗種植面積達到43.03萬畝,同比增加10.07萬畝,其中甘蔗下田4.47萬畝,比原計劃目標任務多出1.97萬畝。預計2006/2007年榨季入廠原料蔗總產量200萬噸。

完成新種植果樹4730畝,其中上山水果占新種面積的31.9%;完成新種木薯面積2.61萬畝,新種中草藥材1.04萬畝;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完成山地造林3.8萬畝,完成高速公路沿線石山封山育林2863畝。

水產畜牧業穩定發展,全縣肉類總產量2.95萬噸,同比增長3.3%;水產品產量0.82萬噸,同比增長4.99%。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6.89億元,同比增長13.05%。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啟動了明江鎮洞廊村新農村試點建設。新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20家,配送中心1家,全面完成崇左市下達該縣的任務。新建沼氣池2532座,占崇左市下達該縣任務的100.1%。加大整村推進扶貧力度,續建并完成了29條屯級路和10處人畜飲水工程建設。

農村勞務輸出產業化成效顯著,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1336人,全年勞務經濟總收入2.42億元,比上年增加3735萬元。

*工 業*

寧明縣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縣辦國營工業企業和鄉鎮企業,逐步建立食品、電力、制糖、建材、機械、釀造、木材加工等地方工業,境內主要企業有廣西東亞寧明糖業有限公司、廣西東亞海棠糖業有限公司、松香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廠、酒廠、印刷廠及淀粉廠、罐頭廠等。主要產品有:榮獲部級的名優產品“榕峰”牌一級白砂糖;榮獲省級名優產品的“卡山”牌松香、“花山”牌松節油、巴戟酒、“花山”牌淀粉等。

"工業強縣"主導作用增強,工業經濟建設有新成效。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依托資源特色優勢,實施"兩個十億"工程,壯大蔗糖、林產兩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建材、電力、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工業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蔗糖和林化兩大支柱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05/2006年榨季全縣產糖量24.73萬噸,比上個榨季增加6.75萬噸,2006年制糖工業總產值完成約11.6億元;林產業效益再創歷史新高,總產值達到6.47億元,其中松香加工業產值達到4.86億元。全縣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6億元,同比增長77.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9.44億元,同比增長84.78%;全縣工業增加值完成8.94億元,同比增長78.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74.17%。工業經濟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第三產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寧明縣第三產業日益壯大,門類逐步齊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大力推進縣城和各鄉鎮商貿市場設施建設的同時,著重加強以愛店為中心的三個邊貿互市商場的建設,并重點建設香蕉、八角、蔬菜等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擴大保險網點,努力發展證券市場;努力振興旅游業,進一步開發現有資源優勢,增設寧明至越南諒山、河內、海防、西貢等地的多條旅游線,開展邊境風情旅游項目,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大力發展科教文化衛生,積極開發房地產業,大力推進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行業。

旅游資源

神奇的花山

坐落在明江之濱的花山,離城區25公里。因懸崖上有雄偉壯觀的兩千多年前駱越先民所作的圖畫而聞名世界;又因先民的畫意、畫法和成畫年代的考古艱難,直到當今研究毫無結果而成為千古之謎。花山如此雄奇而神秘,不斷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學者和游客前來考察研究和探奇攬勝。

花山崖畫,主要分布在桂西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等壯族聚居的地區。現保留的60多處崖畫中,繪有人像3000多個,延綿數十里,其中以寧明花山崖畫規模最大,統稱為花山崖畫或花山崖畫廊。

巍然屹立的花山,山上林木繁茂,崖壁內傾,像一座巨型巖廈。江上游船離崖百米可依稀看到畫的人體形像;登岸后拾階而上,巨幅崖畫便呈現在眼前。崖畫低處臨江15米,最高處離江面110多米,其左右寬幅150多米。在凹凸不平的巨大山崖上,密密麻麻地畫上1800多個褚紅色裸體人像和一些動物器具,其中以人像居多。皆為雙臂曲舉,兩腳半蹲姿態,最大的約3米,最小的也有30厘米,一般為1米左右。大都是一群小型人像圍著一個大型人像起舞或祝拜,部分人像腰佩刀劍,騎著非馬非犬的動物。人像周圍畫有單層或雙層圓圈,或內有似米字形的圓圈,像太陽,似月亮,神秘莫測。花山崖畫的重要歷史價值和巨大藝術價值,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建國后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學術團體前來考察研究。初步認為花山崖畫的作畫年代或是上古至中古時期,或是戰國至東漢時期,或唐或宋,是未破之謎。崖畫內容或為語言符號,或為樂事慶典,或為祈天抗洪,或為戰事盛會,或為宗教祭祀,研究的學者各執一詞,莫衷一是,迄今尚無定論。暫且不說崖畫的反映內容,僅畫的本身就是一件世界罕見的崖畫藝術珍品,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和重大的考古價值。整個畫面95米×150米,氣勢雄偉磅礴,百米之外才能盡覽全幅。畫面布局工整,繁而不亂,主次分明,完整和諧。看似單調機械的畫像造型,充滿了古樸莊重而又輕松活潑的氣氛;只有寥寥幾筆的人體和物體造型,使人能夠捕捉到一種生動逼真、維妙維肖的美感;單色平描剪影式及單線條勾勒式的藝術構思和浪漫筆彩,使之觀之產生一種似虛似實的夢幻之感態;整齊而又紛繁的上千個人像,洋溢著舞動的節奏和激越的聲樂。用心專注觀察,褚紅色人群全都活動了起來:首領挎刀騎獸,眾卒簇擁歡呼,銅鼓聲震天,喊殺聲動地;又像山林呼嘯,風勁草低,獵犬窮追不舍;又若設案江濱,陰風迷霧,巫師念念有詞,部落上下痛祭亡靈;又似鼓樂陣陣,輕歌曼舞,人群雀躍,歡聲鼎沸……佇立在此幅1.5萬平方米的崖畫面前,使人仿佛進入畫境,置身在遠古社會的人群中,與之共歡樂、同激動,而早已留連忘返。花山崖畫是中華民族寶庫的一塊藝術瑰寶,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地方。到過花山的人,不僅為其壯美贊不絕口,更為其諸多的“不可思議”而驚嘆不已:如此峭壁懸崖如何作畫?……花山的神奇魅力和千古之謎,已吸引了美、日、英、德、法、港澳等許多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的游客,每年都有上萬人(次)前來旅游和考察?數千年風雨沖刷是何顏料永不褪色?

從寧明縣城去花山,乘船往返只需三個多種頭。為開發花山這一旅游勝地,近年來國家添置了花山游艇,修造了花山棧道,與建了花山陳列室、招待所和富有民族風情的高級賓館--民族山寨。花山正以其壯美的身姿,恭迎日益增多的中外賓客。

隴瑞自然保護區

隴瑞自然保護區的西南部環抱于花山周圍,總面積31194畝,森林面積26925畝,覆蓋率86.3%,木材蓄積量23690立方米,是一大片原始森林。

保護區地質結構屬石灰巖紀及下二迭碳酸巖溶地。地面峰巒星羅棋布,每平方公里有山峰多達80多座,一般的也有20多座,海拔均在400-600米。有的山峰重迭成峰,而且山中溶洞繁多,洞內山水廳奇觀待于開發旅游。據勘察發現,一些溶洞亦有古人類使用的石器和脊椎動物牙齒化石。

保護區植被,屬北熱帶石灰巖山地常綠雨季林,植物種類繁多,計有166科673屬1282種。喬灌木樹種500多種,優良速生樹就有5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如:枧木、金絲李、椎木、密花美登木、金花茶等就多達10多種。藥用植物714種,纖維植物130多種,油脂和蠟類植物56種,橡膠植物31種,芳香植物48種,野果植物43種,飲料植物13種,飼料植物82種,染料植物14種,蜜源植物17種,有毒及農業植物35種。在碳酸鹽溶巖地區有如此種類繁多,而且異常茂盛的植被,在世界上實為罕見。此外,保護區內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計有21目52科117種和亞種。其中獸類有7目16科20種;鳥類有10目26科73種;爬行類有3目6科17種;兩棲類有1目4科7種。列入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珍貴白頭葉猴計有300多只,占世界總存活量的一半;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黑葉猴、冠斑犀鳥;國家三類保護動物的,有彌猴、大靈貓、穿山甲、麝、南蛇、蘇門羚、白鵝、原雞等。如此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體系,無疑是難得的科研基地,也是旅游的好地方。

近年來,廣西旅游總公司寧明左江花山旅游公司在保護區內修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高級有賓館--花山民族山寨,木樓內設豪華客廳、餐廳、舞廳等服務設施,該公司還開設為游客辦理和組織國內、港澳、東南亞等旅游業務,進行邊貿和國內貿易。并備有各類游船為往返花山及保護區游覽的游客提供服務。隴瑞自然保護區未經斧鑿的天然勝景和民族山寨風情,正吸引著日益增長的海內外游客。

花山溫泉度假村

在距寧明縣城6公里處的青山綠水間,坐落著正在興建的“花山溫泉度假村”。這里的泉水日涌量可達120多噸,水質極好,經國家地礦部、衛生部、廣東中山醫科大學和北京防疫部門等單位多次取樣化驗分析了50多個項目,驗證此礦泉水為不可多得的國際珍貴優質飲用礦泉水。早在本世紀50年代,這里的泉水就有“神仙水”的美稱,當地群眾飲用此泉水治愈了多種疾病,沐浴此泉水數日后,容光煥發,光彩照人。后來,附近許多縣市和越南慕名來汲水、沐浴的人日益增多,最多時日達四五萬人。寧明縣為了開發這個寶貴的資源,投入巨資興建了花山溫泉度假村,度假村占地400畝,是以溫泉為主體,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度假中心。度假村竣工后,將有旅行、游覽、飯食、住宿、娛樂、健身、美容、醫療、休養、購物等10大要素齊全的配套設施。目前,第一期工程建成有賓館、游樂中心、娛樂城、-宮、射擊場、食街、商街等。第二期工程的別墅山莊、沙灘浴場、水上樂園等正在籌備之中。花山溫泉度假村正以其獨特的內容和巨大的優勢強烈地吸引著人們。生活在擁擠嘈雜的城市或者常年勞碌的人們,若能有機會到這個依山傍水、亭臺樓閣掩映的溫馨山莊,沐浴珍貴礦泉,聞聽花香鳥語,觀賞春江花月,盡享現代服務,豈不令人心曠神怡、忘情陶醉。

獨木成林

獨木成林位于城東8公里,北臨飛機場附近,它是千載古榕,巨枝橫掃長空,粗大的氣根落地生根成樹干,延綿占地二十余畝,巨枝上的須根隨風起舞,人稱“獨木成林”,是壯鄉人民“三月三”歌圩情戀的好場所,古樹為媒祝愿情侶百年偕老。此旅游勝地也成為影視工作者的選景佳地。

名優特產

主要特產有大紅八角林、松香、優質桐棉松、砂仁、香蕉、甘蔗、菠蘿、黃瓜、乳豬、山羊等。

本地小吃

卷筒粉、沙糕等。

炒田螺灌腸。

龍州縣(LongzhouXian)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轄縣,邊防要地。位于自治區西南部,左江上游,平而河與水口河匯合處,與越南高平省毗鄰。面積2317.8平方公里,人口25.32萬。縣府駐龍州鎮。龍州建制始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南大門歷史悠久的古城。1885年法國從越南入侵中國時,民族英雄馮子材以龍州為基地,抗擊法國占領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后,法在龍州設領事館,1887年龍州被辟為通商口岸。1891年,為抵抗外來侵略,廣西提督蘇元春在龍州西南八里的將山建筑小連城,有城堡炮臺,蜿蜒5公里余。1913年改龍州縣,曾改名為龍津縣、麗江縣,1961年復稱龍州縣。

地形以龍州盆地著稱,一般海拔約200米,最高峰大青山海拔1046米。地處南亞熱帶南沿,氣候暖和濕潤,常年無霜,植物繁茂,動物種類繁多,建有崗自然保護區。經濟林有棕櫚、橡膠、木菠蘿、八角、枧木等。枧木為龍州特有珍貴木材。為發展枧木生產,特設有枧木農場。此外,有珍禽異獸黑頭葉猴和白頭葉猴等。土特產以龍州八角茴香最負盛名;蛤蚧肥大,年產量最高達2~3萬對;龍州菜刀鋒利耐用,遠銷國內外。

龍州為邊防重鎮,西有水口關,西南為平而關。龍州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江革命勝地。1930年2月1日,在中共廣西前委、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下,爆發了震撼左右江的龍州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重要的革命遺跡有紅八軍軍部舊址。名勝古跡有小連城和棉江花山崖壁畫等遺跡。

龍州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如春,各種資源極為豐富。

一、礦產資源:主要礦產有銅、鐵、錳、大理石等,其中以大理石藏量較為豐富。

二、動植物資源:龍州縣國家級弄崗自然保護區內物種豐富,有動物620多種,植物1282種,其中最為珍貴的有國家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花族皇后”金花茶、有千年樹齡的“枧木王”等。

三、旅游資源:有“南疆長城”之稱的小連城,紅八軍紀念館、中山公園、法國領事館舊址、花山壁畫、紫霞洞、陳勇烈祠等。

四、土特產資源:有茶葉、八角、龍眼、山黃皮、木菠蘿、西貢蕉、香蕉、恍榔粉、黃瓜、土茯苓等。

五、沿邊資源:有國家一級口岸——水口口岸,國家二級口岸——科甲口岸(未恢復業務),3個邊民互市點(水口、那花),具有優越的沿邊開放優勢。

六、交通通訊:目前已開通中國龍州至越南高平國際汽車交通運輸業務。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龍州——夏石二級支線公路、龍州至水口口岸二級路竣工投入使用,全縣各鄉鎮通訊、公路運輸網絡較為完善。

龍州的廣西之最

廣西最早的古航道之一

龍州歷史上水路交通方便,境內早就開辟了左江流域等航道。秦34年(公元前213年)又從湖南零陵開辟經廣西的漓江、潯江、郁江、左江過龍州通往越南的水路航道,到光緒至民國期間,左江、平而河、水口河成為廣西通往越南的水運要道。龍州——梧州——南寧——廣州——香港水路客貨運輸十分繁忙。

1964年以后,左江航道因陸續興建水電工程則受阻,加上陸上交通不斷發展,公路四通八達,龍州水路航運逐漸走向衰落。

廣西最早構筑的炮臺

光緒11年(1885年)至22年(1896年),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為保衛邊疆,先后組織軍民在龍州水口、下凍、武德、金龍、彬橋等邊境險要山峰修筑77座炮臺,使龍州成為廣西境內構筑炮臺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縣。其中為保衛龍州城而建于縣城西約3公里處將山上的小連城炮臺群聞名海內外,有南疆長城之稱。

廣西最早的與越南進行民間貿易關口

由于龍州歷史上方煌ㄊ直憷由暇襯謨朐僥轄尤賴謀呔誠叱ご?84公里,中越兩國當地邊民來往頻繁,在龍州海關設立前97年的清乾隆57年(1792年)龍州境內的水口關、平而關就成為當時廣西最早與越南進行民間貿易的關口。今日的水口關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口岸。

廣西最早設置的海關

清光緒15年5月初三(1889年6月1日),清政府在龍州成立的龍州海關,是廣西最早設置的海關。龍州海關公署初址在縣城南門街陳勇烈祠,署內機構有稅務司、副稅務司,其中設秘書、稅務、會計、稽查四課及關警隊。

廣西最早的軍官學校

光緒30年11月(1904年12月),廣西邊防督辦鄭孝胥奏請清政府同意后,在龍州開設廣西第一所軍官學校——廣西邊防將弁學堂。校址設在龍州縣城南門街陳勇烈祠。光緒32年10月學員畢業后,學堂停辦。

廣西最早通汽車的道路

中法甲申戰爭后,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以越南為基地不斷向中國云南、廣西擴張,致使中國西南邊疆出現危機。從光緒11年(1885年)底開始,廣西提督蘇元春根據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意旨,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戍邊官兵和邊民,在中越邊界中方一側,修筑軍路千余里,改善邊關的交通狀況,其中全長55公里的龍南軍路是重要的干線之一,道路修通后,同時改變了以往只靠水路運輸商品的狀況。清末民初,法國小汽車從越南駛入,進入客貨運輸。龍南軍路成為廣西最早修建的通汽車的道路。

在廣西最早設置的領事館

根據當時的《中法越南條約》,光緒15年1月24日(1889年2月23日)法國在龍州設立領事館,是外國在廣西設置最早的領事館。當時領事館內設領事1人,文案、醫生各1人,首任領事安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移館址至龍州江南岸,占原龍州火車站兩幢房為領事館署,雖經百年滄桑,領事館樓房還保存完好。

廣西最早的鐵橋

1913年,龍州當局慕集資金修建龍州鐵橋,從越南購買鋼材水運到龍州,歷時兩年,1915年鐵橋竣工。該橋由我國工程師黃英(廣東南海人)設計承建,橋長123米,寬3.8米,高26米,單孔跨徑106米下承式鋼行梁結構。是廣西第一座公路鋼鐵結構大橋。1940年7月,日本侵略軍從南寧第二次進犯龍州前夕,國民黨軍隊以阻遏日軍進犯為名,將鐵橋炸毀。現只剩下岸邊的橋礅。

廣西最早的電報局之一

光緒10年3月(1884年3月)龍州電報局成立,局址設在該縣馱苗街北帝廟,當時由丹麥人莫賴任開辦委員,劉天瑞為領班。光緒9年(1883年)法國帝國主義武裝侵略越南北部,嚴重威脅我國南邊疆的安全,戰爭迫在眉睫,兩廣總督張樹聲奏請清政府把北京至廣州的有線電報延至廣西龍州,以溝通北京和龍州邊防前線的聯系,使中國南北“發遞急報,彈指千里可達”,改變原來依靠驛站數月才能往返的局面。至光緒10年10月5日(1884年11月22日)建成,接通由廣州至龍州的有線電報線路,同時投入使用,成為廣西最早的電報局。

廣西最早的水文站

光緒23年(1897年),在龍州現中山公園內江邊設立的龍州水文站是廣西最早的水文站。當時水文站立有木樁標尺,派專人定期監測,解放后輕多次改建現已成為具有現代水平的水文站。

廣西最早的長途電話線路

1919年,廣西督軍譚浩明組織完成架設從南寧到龍州的長途電話線路,并投入使用。這是廣西最早的長途電話線路。如今,電信業在龍州已得到迅猛發展,在街頭的電話亭也可以同世界各地通電話。

廣西最早的火車站、鐵路局

光緒21年7月(1895年8月),法駐華公使施阿蘭照會清廷總理衙門協助修鐵路,總理衙門電請廣西巡撫史念祖派員勘測,繪圖3張(龍州到鴨水灘17公里,鴨水灘至憑祥24公里,憑祥至鎮南關19公里)咨送總理衙門。光緒22年8月(1896年9月)動工興建,兩年后完成了龍州鐵路局、龍州火車站等首批工程。光緒25年(1899年)秋,蘇元春又與法商費務村公司博浪澄續立鐵路合同10條,指定路軌寬1米,用其公司舊車廂和舊鐵軌,清政府不同意,鐵路遂停辦。昔日的火車站房頂已芳草凄凄。

廣西最早的陸軍學校

光緒34年(1908年),廣西巡撫部院在龍州創辦的廣西陸軍講武堂,是廣西最早的陸軍學校。舊址在現龍州縣黨校處。當時吳大驛、蔡鍔曾擔任過教官。清宣統元年軍校遷往南寧。

廣西最早的民用航空線路

1934年5月西南航空公司在龍州成立(又稱龍州航空公司)同時成功開航了廣州——梧州——南寧——龍州的往返航線,該航線是廣西最早的民用航空線路。1936年7月,增辟龍州——河內國際航線。飛機初航時只航運郵件,隨后才增加客貨運輸業務。1938年9月,日軍入侵廣州后,龍州至廣州航班停航。

廣西最早的汽車運輸公司之一

1923年,在龍州縣城利民街私人開辦的華利汽車公司,經營龍州至越南諒山的客貸運輸業務,是廣西首次用汽車經營運輸業務的公司之一,圖為當年華利汽車公司舊址。

廣西機械化最早的工業企業

光緒25年(1889年)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在龍州縣城西郊雙鳳山創辦龍州制造局(兵工廠),購進德國克魯伯工廠生產的機械設備,生產子彈及修理-。這里廣西最早用機械進行生產的工業企業。1914年廣西督軍陸榮廷將該局機械搬往南寧,龍州制造局隨即停辦。現制造局遺址已不復存在。

廣西最早的官辦銀行

龍州開辟為通商口岸后,市場貨幣流通,金融業逐漸興起,光緒30年(1904年)4月,廣西最早的官辦銀行——新龍銀號(銀行)在龍州成立。隨后,新龍銀號又在南寧、廣州、上海設分局,開設存、放、匯業務,還印制發行光緒、宣統紙幣。1921年8月粵軍陳炯明攻陷龍州,縣城被洗劫一空,新龍銀號被迫停辦。

廣西最早的政法專科學校

光緒32年(1908年),廣西邊防法政學堂在龍州開辦,它是廣西最早的政法專科學校。該校校址在龍州城龍江南岸,由于種種原因次年停辦。

廣西最早培養外事人員的學校

由于龍州開放得較早,常有涉外日常事務辦理,1927年,廣西全邊對汛督辦署在龍州開辦的廣西邊務學校。這是廣西最早以授外文為主的專門培養邊務外事人員的學校。

經濟建設

農業

龍州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其獨特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和豐富的土地資源非常適宜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生產。龍州縣傳統農業生產以水稻、玉米、甘蔗、花生、木薯、香蕉、八角為主。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蔗糖業已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40萬畝,年產原料蔗160萬噸左右,年產糖20萬噸左右,年創稅6000多萬元,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5%。

近兩年多來,龍州縣農業部門充分發揮本縣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擬定了烏龍茶、墨西哥菊葉薯蕷、山黃皮、桄榔粉等特色產業,并從產業的現有基礎、發展前景、發展的可行性、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確定把市場潛力大、符合龍州發展實際的烏龍茶、墨西哥菊葉薯蕷兩大產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來培育。縣委、縣政府還決定,把烏龍茶和墨西哥菊葉薯蕷兩大產業列為龍州縣"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中重點實施的特色農業產業。

計劃于2005至2008年用4年時間,種植烏龍茶面積達2萬畝,培育烏龍茶加工龍頭企業5至10家。投產后實現年產茶青2萬噸以上,年種茶產值6000萬元以上,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縣財政收入2000萬元,農民每年人均增收250元。目前,全縣烏龍茶種植面積已達1200多畝,已備耕待種450畝,建成了3家烏龍茶加工企業,并成功制出了高品質的烏龍茶,種茶的經濟效益開始顯現。

把龍州建成全國最大的墨西哥菊葉薯蕷種植、加工基地,廣西惟一的墨西哥菊葉薯蕷種植、加工基地。計劃用4年時間,龍州縣種植墨西哥菊葉薯蕷面積5萬畝,實現農業產值超億元,工業產值2.5億元以上,年財政增收30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增收350元。

工業

目前,龍州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30多家,已基本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冶煉、電力、制藥、廢舊加工等多個行業,工業化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模,全縣已經形成了蔗糖、建材等一批主導產業。

蔗糖加工是龍州的支柱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龍州要實現"工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必須要抓好糖業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拉長產業鏈。縣委、縣政府打算全力支持龍州制糖業龍頭--南華集團做強做大。首先,要支持南華集團完善技術改造和擴建工作,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進一步擴大企業生產能力。其次,要圍繞蔗糖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支持南華集團投資年產20萬噸能源酒精生產線、投資3000萬元的甘蔗有機復合肥料廠以及精糖加工等新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加快下游產品開發,把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延伸,提高甘蔗資源的利用率,使蔗糖業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循環系統。

做好新優勢產業的規劃,扶持傳統優勢產業做強做大。一是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理順好企業改制后的各種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協助抓好企業技改工作,鼓勵企業擴大市場融資,增強發展后勁,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抓好煤電油運工作,為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做好后勤保障。

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整體服務功能。首先要抓緊做好工業園區規劃評審工作;其次加快工業園區路網、電網和給排水系統建設,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為企業入園創造有利條件,吸引更多的客商到龍州來投資置業。

邊貿發展 

龍州縣邊貿發展概況:龍州地處廣西西南部,全縣13個鄉鎮,其中有5個鄉鎮與越南諒山、高平兩省的長定、石安、廣和、下瑯、重慶5個縣接壤。邊境線長達184公里,設有5個邊民互市點,一個國家級口岸和一個地方級口岸。水口關是國家一級口岸,距越南高平市64公里,離廣和縣馱隆鎮僅10公里;科甲關屬地方口岸,距越南下瑯縣17公里;那花邊民互市點東距越南諒山市90公里,西離高平市70公里,縱深至越北工業重鎮太原市110公里,地處諒山、高平、太原三市的三角交叉地帶,具有良好的貿易條件。自古以來,龍州就是重要的對外通商商埠,中越兩國的邊境貿易從不間斷。直到七十年代末,由于兩國關系發生變化,邊境貿易才一度中斷。

1983年以來,經上級批準,龍州縣先后開設了橫羅、科甲、那花、水口和布局等5個互市點。1993年12月,又恢復建立國家一級口岸水口關。1992年龍州縣成立了邊境經濟貿易管理局,2002年更名為龍州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事業局。從此,龍州縣邊境貿易進入了規范化管理軌道。特別是近幾年來,龍州縣抓住機遇,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千方百計用好上級給予沿邊地區邊貿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邊境貿易。一方面制定優惠措施,抓好邊貿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協調服務工作,招引內地客商到龍州開展邊貿。一方面鼓勵和發動個體客戶及邊民積極參與邊貿經營,促進了邊貿的繁榮。

旅游發展

龍州縣風景秀麗,境內神奇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勝跡,集戰爭特點、民族特色、南國風光和異國情調于一身,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

龍州縣境內的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163畝,保護區內有植物1282種之多,其中隴呼枧木高48.5米,胸徑2.99米,單株材積達106.7立方米,堪稱枧木王,為世界之最。動物資源達281種,珍稀動物有白頭葉猴、黑葉猴、獼猴、大靈貓、果子貍、冠斑犀鳥等。此外,古樸神秘的左江風光、中山公園、響水瀑布、紫霞洞、跑馬洞、雙龍戲珠、水隴龍泉等自然景觀,均能讓人大飽眼福、留連忘返。在人文名勝方面,有被譽為“南疆長城”的中法戰爭古戰場遺址——小連城、當年鄧小平領導龍州起義建立了中國紅軍第八軍的軍部舊址、記載著龍州昔日滄桑的法國駐龍州領事館、大青山起義舊址、陳勇烈祠、武建軍紀念塔、樂壽亭、文昌閣、文筆塔、伏波將軍廟,還有壯族祖先的文化遺產棉江花山壁畫、神秘的崖懸棺等等。在民族、邊關風情生態旅游資源方面,龍州縣境內居住著壯、漢、苗、回、瑤等12個民族,壯族人口占95%,壯族文化底蘊深厚,壯族的民居、民俗、民風、民情、民歌等,都是極好的生態旅游資源。如農歷四月十三日的“歌圩節”、正月初十的“儂垌節”,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對山歌、斗牛、斗雞、斗畫眉、搶花炮、拋繡球、打毽子、舞獅舞龍舞鳳等民間傳統活動項目。此外,金龍壯錦、龍州“青龍刀”、龍州枧木菜板、龍州桄榔粉、龍州山黃皮、苦丁茶等凝聚著民間民俗工藝精華,可以發展為豐富多彩的民族旅游商品

名優特產

l、桄榔粉

桄榔粉是廣西傳統特產,采用桂西南深山叢中特有的桄榔樹加工制作而成,是森林營養食品中之珍品。據《本草綱目》、《海藥本草》等古書記載:“桄榔粉味甘平,無毒,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饑,補益虛贏損,腰腳乏力,久服輕身辟谷。”桄榔粉具有無脂、低熱能、高纖維等特點,并含有銅、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去濕熱和滋補之功能,對小兒疳積、發熱、痢疾、咽喉炎癥等有功效,該食品食用方便,鮮美爽口,老幼皆宜,是早餐、夜宵等居家旅行的營養佳品。

民俗風情

歌圩

全縣共有23個歌圩日,43個歌圩點,歌圩活動主要集中于農歷三、四月間,最大歌圩日是農歷四月十三的龍州歌圩,兼有唱彩調、賽龍舟、搶花炮活動,此時各地群眾匯集,一求風調雨順,二是青年借此機會物色對象尋找配偶,三是以歌會友。

傳統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二月初二為糍粑節,三月初三為掃墓節,四月初四為草糍粑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牛節,七月初七為乞巧節,七月十四為鬼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初十為豐收節,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為冬至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十二月三十為除夕。

2、山黃皮果

山黃皮果又稱“雞皮果”,是我國南亞熱帶特、稀、優水果之一,果實含有18種氨基酸和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果實可生吃,亦可制成果干、果脯、果醬、果汁,香純可口,酸甜適中,與雞、鴨、魚、牛等肉類烹調可去異味,增加香味,具有消膩開胃、增進食欲的功效。2001年北京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山黃皮果被評為名牌產品。水口鎮以其獨特的氣候環境,特別適合山黃皮果生長,目前,全鎮山黃皮果種植面積達230畝,年產量20萬噸。

3、大紅八角

大紅八角是龍州的主要特產,龍州縣八角鄉因盛產八角而得名。龍州是大紅八角的著名產區,人工栽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年產八角500萬公斤,龍州大紅八角個大、色著好、香味濃郁,質量上乘,產品遠銷歐美和港澳臺地區。龍州大紅八角2002年被評為南寧地區名牌產品。

4、青竹魚

原產于中越界河,肉質肥美、鮮嫩爽滑,是制作魚生片、紅燒魚的最佳原料。

著名人物

鄧小平(1882-1997),四川廣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9年,鄧受黨中央委派,以鄧斌名到廣西指導革命工作,于1929年12月11日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中國紅軍第八軍,任紅七、紅八軍總政委。曾于1929年12月下旬、1930年2月7日兩次到龍州指導工作。曾于他住宿的地方“瑞豐祥”門前種下兩株柏樹,現兩樹青翠偉岸,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龍州人民的寶貴財富。

胡志明(1890-1969),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1946-1969),越南勞動黨創始人,原名阮必成,曾改名阮愛國,生于義安省(今義靜省)南壇縣。1920年旅居法國時,加入法國共產黨,1925年在廣州組織“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30年2月領導建立越南共產黨,當選為主席,領導越南人民反對法國殖民和日本帝國主義,曾在龍州居住多年,領導越南革命,現胡居住地方一些物件尚存。

李明瑞(1900-1931),號裕生,廣西北流人。1921年中學畢業后到廣東韶關滇軍武堂就讀,畢業后到桂軍俞作柏部任排長、營長、團長等職。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旅長,在各大小戰斗中屢立戰功。1929年任廣西軍編遣特派員。同年與俞作柏倒蔣失敗,投身到革命隊伍中來,參加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任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同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10月紅七軍整編后任紅七軍總指揮。1931年7月任紅七軍軍長。1931年10月由于王明路線迫害,在江西于都被誤殺。

俞作豫(1901-1930),字備予,廣西北流人,中學畢業后考入廣州燕塘講武堂受訓,歷任定桂討賊軍排、連、營長。1920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團長。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參加廣州起義,翌年回到北流任中共北流縣委委員、縣委書記。1929年受黨派遣,再次到李明瑞部任團長,同年元月任廣西警備大隊五大隊長。1930年2月1日參加龍州起義,擔任紅八軍軍長。由于敵人圍攻龍州,撤出后只身到香港找黨組織,誤與叛徒接頭被捕,9月就義于廣州紅花崗。

蘇元春(1845-1908),字子熙,廣西蒙山人。團練出身,1865年入湘軍席寶田部。因打仗忠勇,1869年升任總兵。1884年中法戰爭時,由廣西巡撫潘鼎新推薦,任廣西提督,隨馮子材部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軍,授輕車都尉,加太子少保。1885年至1903年督辦廣西邊防,戍邊19年,修關隘,建城堡,屯墾戍邊,開發邊疆,卓有成效,為祖國疆土完整和邊疆建設作出貢獻。1904年以治軍不嚴被劾,充軍新疆,宣統改元以后,才獲平反,詔復原官,但這已是蘇在通化病故之后事了。

陳嘉(1839-1885),字慶余,廣西荔蒲人。少年失怙,事母至考。性淳篤好武,17歲應募從軍,作戰忠勇,擢千總,升副將同治十年(1871)功至以總兵用加提督銜。在貴州施硐口之役,被彈中右目,逐眇,軍中乃有陳單眼之號,敵遇之相率戒備。光緒10年(1884)隨蘇元春調到廣西邊防,為蘇元春部勇將,參與中法戰爭,小青山之役四次負傷不廠火線,在關前隘戰中屢建奇功。同年因戰傷復發,病卒子龍州,清廷溢為勇烈并調于龍州。

馬援(前14—后49)字文淵,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年12而孤,少有大志。建武17年漢光武帝劉秀封他為伏波將軍,率兵南征交趾,平定征貳、征側叛亂。開拓了駱越,立銅柱為界,奠定了東漢在南疆之版圖。建武20年(44)凱旋還京,受封為新息候,后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病死軍中。南征交趾時曾屯兵龍州,對保衛邊疆、開發邊疆多建樹,后人為紀念他,在廣西各地多建有“伏波廟”。龍州每年農歷4月13日為“伏波誕”,后引伸為歌圩節。

大新縣是廣西一個邊境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翠山連綿,河溪交錯,山清不秀,春夏秋冬,氣候宜人。在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抓信機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經濟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各項事業都有新的發展,社會日趨安定團結,群眾安居樂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0.4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5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27億元,(工業增加值為2.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5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939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6.99億元,工業總產值為7.45億元。

【地理位置】

大新位于廣西西南部,北緯22°29′~23°05′、東經106°39′~107°29′之間,東南界崇左縣,東北鄰隆安縣,正北與天等縣接壤,西北同靖西縣相近,西南靠龍州縣,正西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毗連,國界線長40余公里,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43公里,縣內各鄉鎮均已通柏油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歷史沿革】

郡縣建制以前,本縣屬駱越地,秦屬象郡,漢屬郁林郡臨塵縣地,東晉、宋、齊、梁、陳屬晉興郡,隋屬郁林郡,唐屬邕管,始建五個羈縻州(西原、波州、萬承、養利、思城),宋以后增設太平、全茗、茗盈三州,全縣定型為八個土州。清末改土歸流結束后,于民國元年(1912年)改養利土州為養利縣,改思城土州為崇善縣思城分縣,民國七年(1918年)思城分縣并入養利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下雷、安平、太平、合并置雷平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置萬承縣,屬龍州專區。1949年12月養利、萬承、雷平3縣陸續解放。1951年3月三縣合并為大新縣,屬龍州專區,1952年屬邕寧專區,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曾與天等縣合并為新英縣,次年恢復兩縣原制,屬南寧專區,1970年改屬南寧地區,至今不變。全縣轄5個鎮,11個鄉,14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桃城鎮。

【面積人口】

大新縣東西橫距90公里,南北縱距75公里,總面積2755平方公里,折合27550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3211公頃(水田16580公頃,旱地16631公頃),有林面積23600公頃。1981年全縣總人口32.3?萬人,1991年全縣總人口34.32萬人,2001年全縣總人口35.4萬人,境內聚居壯、漢、瑤、苗等15個民族。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2%,其中農村人口31.0萬。

【自然環境】

縣內地勢北高南略低。地處云貴高原南緣,石山泥嶺間雜遍布,形成許多不完整的小盆地。屬溫暖多雨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四季氣溫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溫度21.3℃,極端最高溫度39.8℃,最低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32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冬春較少。境內主要河流有黑水河、桃城河、欖圩河,有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4座。

【自然資源】

大新縣物產資源較為豐富,礦產類有錳、鉛、鋅、水晶、朱砂、銅、鐵、金等22種,錳礦貯藏量一億噸以上,藏量大、品位高,居全國首位。全境河流年流量1.9億立方米,水資源蘊藏量為5.88萬千瓦,已開發2.04萬千瓦,1987年已建成農村初級電氣化縣。有耕地3.30萬公頃,人均耕地0.09公頃,有林面積4.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7.66%,活立木蓄積量121.44萬立方米。有42666公頃(折64萬畝)草山草地可發展畜牧業生產。年產鮮果1000萬公斤、面積2466.66公頃的龍眼果樹林。是全國六大龍眼基地之一,素有“龍眼之鄉”的美稱。大新龍眼(桂圓干、桂圓肉)榮獲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植物有硯木、金花茶。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二級保護動物冠斑犀鳥,以及珍貴動物白猴、白猿、金絲猴、黑葉猴等30多種。農、林、副、土特產品有苦丁茶、桂圓肉、桂圓酒、芋頭藥酒、蛤蚧、八角、玉桂、木棉花、木薯、杉、竹、金錢草、金銀花、硯木砧板等。主要農產品有大米、玉米、大豆、紅薯、花生等。全縣還有歐陽、康譚、蘆山、太平玉泉4個礦泉水。

【農業】

農業是大新縣的經濟基礎,主要是以糧、林、牧、副、漁五業為主體。糧食生產有水稻、玉米、豆類、紅薯等。1991年農業總產值24126萬元,比1978年增長3.98倍;糧食總產量10298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人均產糧328公斤。1991縣有林地面積23600公頃(折35.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01.21萬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94.79萬立方米,占總量93.7%。1991年全縣大牲畜年末存欄10.68萬頭,生豬飼養量28.48萬頭,存欄17.87萬頭,家禽飼養量210萬羽,全年肉類總產1008萬公斤。2002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61萬公頃,甘蔗產量74.19萬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92萬公頃,年產量11.79萬噸;

【工業】

改革開放以前,大新縣工業發展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縣工業發展較快,1990年以前,已形成冶金(錳業)、制糖、食品、化工、建材、輕工等6大行業,共10家國營企業,至2002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多種體制改革。1991年工業總產值21045萬元,比1978年增長5.45倍。冶金、白糖、化工,以年產分別為6.81萬噸(原礦、錳粉、錳鐵)、2.90萬噸、7.64萬噸(普鈣、硫酸)為骨干企業。1989年新開發的涂料鈦-遠銷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等國。以蛤蚧、桂圓肉提煉制成的桂圓蛤蚧口服液,1991年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金獎,投入批量生產后,年產52萬盒,產品銷往區內外。2002年上半年工業總產值完成23683.1萬元,占年計劃產值79.75%,比2001年同期9131萬元,增長159.37%。

【鄉鎮企業】

大新縣的鄉鎮企業,近年來堅持“中個輪子”一起轉,實行鄉辦、村辦、聯戶辦、戶辦的方針,從實際出發,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加工、紡織、采礦、建筑、建材、運輸等,現已初步形成了工、商、建、運、服規模全面發展的格局。1991年全縣有鄉鎮企業6113個,從業人員1198.人,總收入307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倍,實現利潤369萬元,比1978年增長8.2倍。

【商業外貿】

“七五”期間,大新縣商業、外貿工作發展迅速。1991年底,全縣商業零售網點發展到3764個,其中全民143個,集體40個,個體3581個,從業人員4793人(不包括全民、集體數)。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847萬元,比1978年增長2.95倍;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6858萬元,比1978年增長3.9倍;外貿出口收購總額635萬元,比1978年增長4.04倍,出口商品種類20多個,產品主要有桂圓肉、蛤蚧、指天椒、茴油、鴨毛、中草藥等。2001年全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產值2.09億元。

【邊境貿易】

邊境貿易是大新縣的一大優勢,在黨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十多年來縣委、縣政府利用邊境有利條件,除同越南高平市聯營新平友誼餐館外,還開發了碩龍、德天邊境互市貿易區,巖應貿易點、逐更收購點。德天一個貿易區就有90多家攤位,參加貿易的中越兩國邊民,每天(圩)達一二千人,上市的商品除工業品外,還有谷米、豆類、花生、豬肉、油脂、煙酒、蔬菜、桐油、山貨等,整個互市貿易區每天(圩)成交額20—30萬元,其中較大宗的進口是錳礦石,一天收購量達一二百噸,金額五六萬元。全年邊貿成交總額1020萬元,比1990年增長4.8倍,稅收收入87萬元。1992年1—6月總成交額6400萬元,比1991年同期增5.27倍,稅費收入150萬元,增72%。

【財政金融】

解放以來,大新縣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1991年地方財政收入2763萬元,比1978年增長1.38倍。2000年全縣財政收入完成11008萬元,全年財政支出11734萬元,2001年縣地方財政收入為10895萬元,地方財政支出為14780萬元。全縣有金融機構6大家,服務網點37處。1991年城鎮儲蓄余額8058萬元,比1978年增56.15倍.人工農、建4家銀行年內發放各種貸款余額20719萬元,比1978年增長10.32倍.保險事業不斷發展,1991年全縣已開辦財產、人身、種植三大險種,保費收入48.81萬元。農村信用合作社也發揮了補充國家銀行力量不足的作用。

【交通郵電】

經過多年的建設,大新縣的交通、郵電事業不斷發展。1991年縣全縣境內公路已有568.9公里,貨運汽車446輛,其中個體232輛;客運83輛,其中個體49輛;2002年初,境內公路總長718公里,其中省道157.3公里。年客運量323.7萬人次,年貨運量453萬噸。全部鄉鎮和98.6%的村委會通汽車。;1991年全縣有郵電局(所)17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98門,載波機3路5套,中繼實線23條,可以和國內外通話。1991年投資200多萬元安裝程控電話1000門,1992年8月投入使用。全縣17個鄉鎮全部通郵,145個村公所通電話。1991年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05萬元,報紙、雜志累計發行23種250.49份。

【文化教育】

大新縣的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991年全縣已有電影院4座、影劇院1座,共有2800多個座位;電影放映單位(含各鄉鎮、礦廠企業)46個。縣文化館有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大樓,內設舞廳、卓球廳、畫展廳等。縣圖書館建筑面積有1012平方米的大樓,藏書共6.2萬冊。廣播電視,全縣有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7個,差轉臺12個;鄉鎮有廣播站17個,線路245公里,入戶喇叭10165只。至2001年92%的村委會已收到廣播電視節目。教育,目前全縣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學校1所,完全中學3所,普通中學23所,小學153所,1991年在校生共計54416人,專任教師2179人。2001年在校生共計43200人,全縣有教師專業技術人員3458人,小學入學率為99.02%,普及率為98.64%,鞏固率為99.42%,畢業率為94.59%。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以來,至1991年全縣共向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874名。

【體育衛生】

大新縣的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縣內有田徑場2個,籃球場5個,游泳場1個,水池深2.5米。1991年舉重項目獲自治區級比賽12枚金牌,游泳項目獲銅牌1枚。衛生設施日臻完善,醫院服務質量逐步提高,現有縣人民醫院、民族中醫院、皮防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用各鄉鎮衛生院等國營醫療衛生機構共41個。2001年全縣共有醫務人員673人,其中醫生339人,病床551張。全縣145個行政村,村村建立有衛生所(室)。

【基礎設施建設】

大新縣委縣政府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撅經濟的重要措施來抓。近年來,全縣交通、能源、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1371萬元。1991年投入1500萬元擴建中軍潭水電站,裝機總容量7500千瓦;投資200多萬元安裝1000門程控電話;投入11.5萬元對縣城所在地的桃城鎮進行市容建設。城區已建成面積2.83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和職工生活不斷提高。199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520元,比1978年增長6.93倍;全縣職工工資年人均收入1793元,比1978.5倍;1991年城鎮居民儲蓄余額達8058萬元,比197856.15倍。2002年職工年平均工資6662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品6.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5.0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20.61平方米

【名優土特產品】

桂圓肉:桂圓肉是大新縣較大宗的土特產品,自古以來被視為珍貴的滋補佳品,功效被心益脾,養血安神,是治療健忘、驚悸和病后虛弱、貧血痿黃、神經衰弱、產后血虛等癥的佳品,可生吃、可沖開水飲、可泡酒、可與雞肉煨湯,也可配藥用。年產100萬公斤,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苦丁茶:苦丁茶是大新縣比較名貴、名聞遐邇的土特產品,此茶獨特,既可泡茶飲,又可作藥用具有消炎、解毒、殺菌、止癢等作用。主治肝風、耳鳴、活血脈,含服能止牙痛,還可防治胃炎、肝炎、痢疾、高血壓等。1980年以前,全縣僅有陳年老樹5棵,年產60至70公斤,每年春季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遠銷廣州、香港。1980年以后,縣林業部門已培育扦插繁殖成功,1985年縣政府撥專款建了20公頃面積的茶場,種植2500多株茶樹,每年還培育幾十萬株茶苗,供各地種植。

蛤蚧酒:近年來大新縣酒廠利用本地資源蛤蚧,蒸泡制成的蛤蚧酒,具有延年益壽、壯腰補腎功能,產品經衛生防疫部門鑒定,符合國家衛生及有關質量的理化標準,年產1000噸,銷往區內外,1990年榮獲自治區輕工廳優質產品獎。

桂圓蛤蚧口服液:大新縣食品飲料廠于1987年在自治區中醫藥研究所協作幫助下,用蛤蚧、桂圓肉提煉精制而成的桂圓蛤蚧口服液,經南寧地區科委鑒定屬全區首創產品,質量達到部頒標準。具有促進新陳代謝,激發機體活力,提高性機能,增食欲,助睡眠等功能,老幼皆宜的天然保健珍品。產品銷往南寧、北京等地。1991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金杯獎,1992年獲全國婦女兒童精品博覽會金杯獎。

錳礦石:錳礦是大新縣一個優勢資源,儲藏量大,品位高,居全國首位。礦質屬灰黑色金屬,性堅而脆,是制造特種鋼的最佳元素。縣內生產的錳礦石均精密的篩選加工,品位含錳在32—36%,成為礦質優、品位高而名聞全國,遠銷區內外20個省市。

錳粉:錳粉是大新縣錳業總廠加工生產,分放電錳和化工錳粉兩種。①二級放電錳粉(制造電池用),二氧化錳含量70%,鐵含量不大于7%,連續放電時間為510分,不通過120目篩余量為3%,年產是2萬噸。②化工錳粉(化工用),二級二氧化錳含量70%,三級含量為65%,兩種產品酸不溶物7%,三氧化二鋁3%,水3%,年產5000噸。產品暢銷廣東、江西、北京、天津、上海等近100個廠家,出口日本、東南亞。

鈦-:大新縣化工廠生產產品,一是涂料鈦-,用于高檔油漆、塑料泡光、造紙;二是搪瓷鈦-,可用作品盅、面盆搪瓷。產品均符合部頒,遠銷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等國。

【旅游勝地】

大新縣山川壯麗,風景優美,旅游資源豐富,有“小桂林”之稱,主要旅游景點有德天瀑布、那岸水庫、明仕田園、龍宮洞、黑水河漂流、沙屯多級瀑布和恩城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其中明仕風光、那岸明珠、德天瀑布已被列為廣西南國邊關風情旅游線路中的的風景旅游點。名聞遐邇的德天瀑布,屬國家特級瀑布,距縣城68公里,可乘車直達。瀑布處于德天村與越南交界處我方境內的浦湯島下,120多米寬的急流從40余米高的石崖灌木叢中傾瀉而下,飛流溢而復折,折而復聚,形成多級天然瀑布,仿佛串串銀鏈高掛,又似幅幅素絹倒懸,水聲嘩嘩,氣勢磅礴,銀瀑飛瀉,動人心魄,雄偉壯觀。瀑布位于中越界河上,與越南板約瀑布連為一體,堪稱世界第二跨國瀑布,近年來國內外騷人墨客,以用自治區、中央領導每到大新視察,必往德天瀑布觀賞一番。全縣有旅行社3家,賓館4家,年接待境內外游客28萬人次。

【文物古跡】

大新縣歷史悠久,解放以來收集和挖掘文物32處近百件,較著名的有新石器時代巨猿化石、肩石斧、雙肩石鏟、單肩石鏟、三足陶罐、陶釜、大石鏟等8件。1953年在欖圩鄉正隆村那隆屯牛睡山黑洞中發現了3顆巨猿牙齒化石,其中1顆是下第三臼齒,1顆是第一前臼齒,1顆是上臼齒最出名。是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賈蘭兩教授率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西工作隊發現的,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從原生堆積中發現巨猿化石和共生動物群,意義重大。還在欖圩鄉新球村逐標屯歌壽巖發現的三足陶罐,三足已殘,直唇小口,直身圓底,飾粗繩紋,深灰色胎,夾少許細砂粒,火候很高,是目前廣西地區唯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陶罐,距今已四千多年歷史,現存廣西博物館內。古代遺址有桃城古跡、恩城畫廊、云門紫洞、全茗畫巖和會仙巖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歌壽巖(古文化遺址)、窮斗山摩崖造象(明)、靖邊城炮臺(清)、廟山巖洞葬(宋—明)、正隆巨猿化石等。

天等縣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

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全縣總面積323.88萬畝,其中山地面積276.76萬畝,占85.48%,耕地面積38.56萬畝,占11.93%,人均耕地面積0.97畝。2000年末,全縣人口總數40.16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8.83%,漢、瑤、苗三個民族人口占1.17%。

全縣4個鎮11個鄉,123個村,1310個自然屯,1879個村民小組。1998年末,全縣人口總數398747人,81829戶,其中非農業人口25272人,3647戶;農業人口373475人,78182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3.29人,居全自治區第30位。

天等縣是廣西23個國定貧困縣之一,土地貧瘠,資源缺乏,交通不便,信息落后。1985年底,全縣有34.5萬人未解決溫飽問題,占農業總人口的97.76%。有27.76萬人未解決飲水問題,有96個村1043個屯未通公路,有101個村1075個自然屯未通電。全縣國內生產總值0.5億元,人均136.1元;財政收入345萬元,人均9.6元;農民人均收入116元。經過10多年的艱苦奮斗,特別是近幾年來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天等縣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尤其是2007年縣域經濟呈現跳躍前行的態勢。上半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7.34億元,同比增長23.3%;財政收入完成7496萬元,同比增長40%。天等經濟出現這樣少見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第二產業的強勁拉動。據統計,第二產業對天等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3%,拉動經濟增長11.9個百分點。一是蔗糖業持續壯大,2006/2007榨季全縣產糖量突破兩萬噸;二是錳業迅速發展,由于鐵合金價格回升,縣里實行創稅獎勵、電價補貼等鼓勵政策,上半年錳業產值達3.1億元,同比增長45%;三是大石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規模空前,天等獲得1.5萬多個項目,總投資高達3億多元,比過去一二十年的總和還要多。上半年開工項目7900多個,約占任務數一半。

經濟跳躍式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上半年,天等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776元,同比增長30%;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1529元,同比增長18%。

行政區劃

天等縣轄4個鎮、10個鄉。

天等縣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保縣,北界田東縣。縣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

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全縣總面積323.88萬畝,其中山地面積276.76萬畝,占85.48%,耕地面積38.56萬畝,占11.93%,人均耕地面積0.97畝。2000年末,全縣人口總數40.16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8.83%,漢、瑤、苗三個民族人口占1.17%。

天等特產

天等指天椒

 天等指天椒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澤鮮紅,辣葉十足,醇香濃郁,品質獨特,曾榮獲1983年國家外經貿部“優質產品”的稱號,被譽為“天下第一辣”而名揚海內外。

天等大肉姜

天等大肉姜是廣西名優的傳統產品之一,姜塊肥大,肉質細嫩、品味香辣而在區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天等苦丁茶

 天等縣種植苦丁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有面積已達5千多畝,年產鮮茶450多噸,可加工制成高品位優質的球形、花形、條形等品種共100多噸。

天等蕎頭

 天等蕎頭是廣西名優土特產品之一。該產品香脆、淡辣,具有清涼解暑,生津止渴,幫助消化之功效。

天等茴油

產于天等“四城嶺”、“九九嶺”的八角茴油,茴油度數高、品質優,早在建國前就一直馳名中外。

天等八角

天等生產的八角在建國前就已聞名港澳。天等縣現有八角林9.8萬畝,年生產鮮果6千多噸,折干果約2千噸左右。

天等貓豆

天等貓豆是天等傳統的土特農產品。目前天等縣年種植面積已達3.5萬畝,年產量1.4萬噸,收獲季節為10~12月份。

礦產資源

天等縣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錳、鐵、金、磷、水晶礦、重晶石礦、紅銻、黃鐵礦等10多種。錳礦儲量涉及東平、寧干、把荷、向都、上映、福新、馱堪等7個鄉鎮,其中錳礦是天等主要礦產,現已探明的儲量達3000萬噸,遠景儲量在1億噸以上,就目前全縣的年開采能力43—45萬噸計算可以開采100年以上。其中僅東平礦區已探明氧化錳就有1620萬噸,且大部分可露天開采,易采易選,品位在28度以上,低磷低鐵,是全國冶金用錳基地之一。磷礦分布在向都、把荷、寧干3個鄉鎮,已探明儲量759萬噸,含磷24.5%,有中型礦庫2處,小型礦庫1處。

錳礦資源較豐富,是自治區乃至全國的錳礦主要產地之一。

東平錳礦位于縣城正北22公里處。文本地質局東平地質隊于1956年勘探發現。含馱念、含柳、達仁、達六、利江、山甲嶺等礦段,北部部分延入田東縣江城、班勞、龍懷等地。

把荷錳礦點位于把荷東北6公里處。廣西四二六地質隊和廣西地礦局第二地質隊于1965年分別作過普查。含錳地層在上泥盆統榴江組第三段硅質巖、灰巖地層中,第一、二含錳層質量差,不具工業價值。第三含錳層有透鏡狀氧化錳礦,共有5個、小不等的透鏡體,最大的一個長210米,厚0.2米至3.2米,礦石含錳品位22.72%至36.06%,含鐵1.81%至6.37%,0.11%至0.31%,二氧化硅26.7%至45.9%。地表浮土中賦存的次生堆積氧化錳礦,呈不規則層狀,厚0.1米至4.1米,氧化礦石含錳品位40.7%至44.4%,該礦點經初步普查,今后可邊采邊探。

水晶礦湯那水晶礦位于懷安村油氣那屯附近,出露地層為泥盆系,水晶礦化主要受北東向斷裂及其次級構造裂隙控制。有硅化現象,同時,礦區有將軍綠巖脈侵入。水晶礦主要產于第四紀坡殘積層的砂土及粘土中。水晶砂礦層厚度約7米,水晶品位9.2克/立方米,其中大晶體品位達0.54克/立方米,大晶體平均采取率18.4%,小晶體平均采取率15.4%。

經初步普查含水晶砂礦具有一定規模面積,含礦層厚度平均約7.01米,原礦品位89.7克/立方米,原礦有一定儲量,水晶質量好。

名鄉名鎮

天等鎮

天等鎮是天等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信息中心。

把荷鄉

把荷鄉地處天等縣西部,東與上映鄉交界,南與大新、靖西縣毗鄰,西與德保縣相接,北與向都鎮、金洞鄉接壤。

向都鎮

向都鎮地處天等縣西北部,西與德保縣毗鄰,北與田東縣接壤,東鄰東平、寧干,南界金洞、把荷

進結鎮

進結鎮地處天等縣東北部,是天等縣的"東大門",東與隆安縣相連,北部、東北部分別與田東縣、平果縣接壤

福新鄉

福新鄉地處天等縣西南部,清屬龍英土州;民國為龍茗縣福隆、三加和(禾加農)茗鄉。

小山鄉

小山鄉地處天等縣南部,于1987年從龍茗鎮分設出來,東南接大新縣,東北界華隆鄉,西連龍茗鎮。

寧干鄉

寧干鄉地處天等縣腹地。天等至向都公路貫穿境內,寧干鄉6個村已全部修通公路。

華隆鄉

華隆鄉地處天等縣城周邊,與天等縣小山、龍茗、都康、寧干、馱堪等鄉(鎮)和大新縣接壤

金洞鄉

金洞鄉境內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金礦、紅銻礦、錳礦。其中砂金礦比較有名。

上映鄉

上映鄉地處天等縣西南部,與天等縣的龍茗、都康、把荷、寧干等鄉(鎮)和大新縣土湖鄉接壤

進遠鄉

進遠鄉位于天等縣東北部,東接進結鎮,南鄰馱堪鄉,西連東平鄉、寧干鄉,北界田東縣

東平鄉

東平鄉地處天等縣北部,東界進遠鄉,南連寧干鄉,西接向都鎮,北鄰田東縣。

龍茗鎮

龍茗鎮地處天等縣西南部,與水山鄉、福新鄉、上映鄉、都康鄉、天等鎮、華隆鄉接壤

馱堪鄉

馱堪鄉與隆安的布泉鄉,天等縣的寧干、華隆、進結、進遠等鄉(鎮)接壤

都康鄉

都康鄉地處天等縣中部,與上映、寧干、華隆等鄉(鎮)接壤

美麗的憑祥地處祖國邊陲,西南兩面與越南涼山省交界,邊境線長97公里,市區距離越南涼山省首府32公里,距離越南首都176公里,與廣西首府南寧距離231公里(2005年10月南友高速路開通后為160公里),湘桂鐵路和322國道貫穿市區,境內有憑祥火車站、友誼關等國家一級口岸和平而關等地方口岸,是中國通往東南亞最大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憑祥市介于東經106°41'—106°59'和北緯21°57'—22°16'之間,市域面積650平方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55公里。居住著壯、漢、苗、京、侗、瑤、布依等17民族。憑祥市下轄憑祥、友誼、夏石、上石4個鎮,33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260個自然屯,全市人口十五萬多人。

市區西南部山丘,中部谷地,東北部平原,土地肥沃。憑祥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均氣溫21—23°C,年降雨量在1062—1772mm之間,日最大降雨量206.5mm。年無霜期344天,平均日照1614小時。全年主導風向夏季為東風和南風,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5—17米E。

憑祥市的大小河溪有憑祥河、夏石河等39條,全長264公里,均屬珠江水系。最大的河流為平而河,源于越南北部的奇窮河,從平而關入境,流向龍州,匯入左江,順通帆船。河水面平均寬80-110米,平均水深8-1廣西憑祥國門標志--友誼關2米,最大流量為826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182立方米/秒。

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錳、煤、磷、硫鐵、砂金、水晶和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巖、稀土等。其中大理石的蘊藏量達2億立方米以上。每年從外地流入的勞動力近萬人。憑祥地處亞熱帶,植物種類繁多,分布最廣的樹種是馬尾松、杉木和竹類等,有坡地林帶約3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3.64%。用材林主要有松木、杉木,經濟林主要有八角、油桐、油茶,果林有柑、橙、龍眼、梅、李、龍眼、荔枝等,還有較多的云香竹、黃毛草、芭芒桿等造紙原料。

憑祥地處戰略要地,因歷史原因,經濟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態。1992年,國務院批準憑祥市為沿邊對外開放城市,享受一系列開發開放的優惠政策,并批準建立7.2平方公里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和公共保稅倉。十三年來,憑祥市充分發揮沿邊開放口岸的區位優勢,在對外貿易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初步實現了旅游業的新突破,各項社會事業也同步發展。1992年至2004年十三年間,憑祥邊貿成交額140多億元,占廣西對越南貿易成交額的四分之一。

2005年3月,憑祥市榮獲“廣西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全國九大名關之一的友誼關就坐落在中越邊境線憑祥段內,境內有古戰場遺跡、金雞山、白玉洞、平崗嶺地下長城、亞熱帶森林等旅游景點。境內的浦寨、弄懷邊境貿易管理區是廣西乃至全國有名的邊貿點,基礎設施完善,是商貿、旅游購物的好去處。

憑祥市正利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貿易區啟動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行的大好時機,積極構建現代化國際性口岸城市、邊境貿易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嶺南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憑祥屬象郡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平南越后,憑祥為郁林郡雍雞縣地。三國至西晉,憑祥屬郁林郡臨浦縣地。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屬郁林郡晉城縣地。隋屬宣化縣地。唐代始設置羈縻石西州,州治上石今鎮。宋為永平寨轄地,在鎮壓儂智高起義后,設置了憑祥峒,土司世襲。此為憑祥得名由來。當時治于馱里三化(今三聯村境內)處。元屬思明路轄地。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憑祥又改設鎮,隸屬太平府。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五月,憑祥鎮升為憑祥土縣,改隸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公元1432年),因鎮夷關(今友誼關)為左江流域要害之地,故被提格為土州,直隸廣西布政司。

清初襲明制,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憑祥土州改隸太平府。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憑祥土州降為彈壓,歸明江廳兼理。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憑祥土州改流置憑祥廳,并上石區域兼彈壓下石土州。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憑祥改為縣。1913年下石土州改土歸流并入。1912-1932年憑祥縣下設4區19團。1933年廢區設鄉,一二三四區分別改為城廂鄉、上石鄉、下石鄉、隘口鄉。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1年5月,寧明、明江、憑祥三縣合并為鎮南縣,縣政府駐寧明城中鎮。1952年鎮南縣與思樂縣并為寧明縣。1955年7月,劃憑祥為縣級鎮,與寧明縣分治。1956年11月16日,憑祥鎮改為縣級市。1958年12月,寧明縣、龍津縣、憑祥市合并為睦南縣,縣政府駐憑祥鎮。1959年5月10日,睦南縣又分為寧明縣、龍津縣。時憑祥又降為寧明縣屬睦南公社,對外仍稱憑祥市。1961年5月27日寧明縣復析出縣級憑祥市,下設隘口、睦南、竹山3個人民公社。1966年10月,龍州縣平而大隊劃歸憑祥市。1981年,寧明縣夏石公社劃歸憑祥市。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鎮。現在憑祥市管轄憑祥、友誼、上石、夏石4個鎮,3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社區)。

2002年11月國務院批準憑祥市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市。2003年1月自治區批準崇左市代管憑祥市。

邊境貿易

憑祥市于1988年4月逐步恢復和發展邊境貿易。全市有弄懷、浦寨、平而、油隘等四個邊民互市點,其中全市有5家公司具有邊境小額貿易經營權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經營權,來自全國各地的有600多家公司和企業參與邊境貿易。交易手段主要是以貨易貨和以人民幣易貨的方式,在交易的商品中,經邊貿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布匹、自行車、五金機電、農用機械、陶瓷、食品、水果、日用百貨等150多種(類),出口商品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浙江、兩廣及內陸經濟發達地區居多。進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中草藥、香蕉、八角芒果、龍眼、魷魚、螃蟹、腰果等農副土特產品和水產品以及鋅、錳、鉻等有色金屬礦土約60多種。憑祥市邊境貿易的恢復發展,總的來說,經歷了兩個階段:即1988年-1991年為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邊境貿易有四個主要特點:

友誼關一是邊民自發參與,貿易范圍僅限于兩國邊界的互市點。

二是易貨貿易是主要的交易形式。

三是貿易規模小,經營主體分散。

四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二階段是提高階段,時間是從1992年至今。在這一階段,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了一系列發展邊境貿易的優惠政策,地方對邊境貿易的管理也逐步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邊境貿易逐步形成規模大、輻射廣、多元化的新格局,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貿易規模已由簡單互市貿易發展成為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較為規范的邊境貿易;

(二)貿易主體已由邊民自發的、原始的民間易貨貿易發展為國營、集體個體、外資、合資等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貿易;

(三)貿易區域已由初期純粹的兩國邊民互市貿易驚慌成為輻射多國的跨國貿易和跨國轉口貿易;

(四)貿易形式已由單一的邊民互市發展成為農、工、技、貿相結合的綜合性貿易體系;

(五)從1995年起,邊境貿易與國貿并駕齊驅,共同發展。從1988年至1999年,憑祥邊貿

為國家、為地方創建了巨大的財富。1988年全市邊貿成交額為2000萬元,1998年為11.5億元。1999年憑祥口岸共完成進出口商品總值21.5億元,比上年增長4%,邊貿成交額達到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經濟建設

農業

2006年憑祥市糧食種植面積3584公頃,比上年減少130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340公頃,增加122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898公頃,減少5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94公頃,減少3公頃;豆類種植面積162公頃,減少39公頃。

工業和建筑業

2006年憑祥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41003萬元,比上年增長5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219萬元,比上年增長94.3%;實現工業增加值13082萬元,比上年增長4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67萬元,增長80.8%;產品銷售率87.6%。

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憑祥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221萬元,比上年增長62.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5047萬元,增長59.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7101萬元,增長123.7%。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60667萬元,增長29.9%;更新改造投資14982萬元,增長467倍;其他投資268萬元,增長32%;房地產開發投資8599萬元,增長33%。

科教文衛

文化、衛生和體育

至2006年末憑祥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

全市共有衛生機構5個(不含村衛生室),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全市醫療機構床位總數為157張。

教育和科學技術

2006年憑祥市普通高中招生483人,在校生1259人,畢業生273人。普通初中招生1810人,在校生5005人,畢業生1386人。普通小學招生1432人,在校生8192人,畢業生1899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實現免費上學。

對越通商

憑祥與越南山連山,水連水,自古就有通商.早在宋朝時期,越南建立自主的封建國家后.中越邊境貿易即已開始。到了清朝,雙方的民間貿易有八角、茴油、黃糖、仔豬等.雍正七年“大開洋禁”后,西歐近代工業品從越南流入憑樣.中國商品也經憑樣出口東南亞。當時中越陸上貿易通道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云南的開化府(今文山縣)進入越南,另一條則是從廣西的龍州、寧明出憑祥的鎮南關(今友誼關)、乎而關進入越南諒山、高平.維踞山隘的鎮南關成了我國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憑祥成為中越邊境貿易的集散地.

新中國成立后,中越雙方貿易有了新的發展.

1953年初,憑祥成立了由政府、海關、外貿、稅務、銀行等部門組成的對越小額貿易聯合辦事處,設5個股,有職工229人。當1月20日正式對越開放。1953年4月,隨著邊貿的發展,憑祥又相應成立了對越金融機構——中國人民銀行隘口兌換所、平而兌換所,專門辦理雙方邊民出入境貿易兌換超幣和越邊民入境存入人民幣業務。1953年10月,成立睦南關(今友誼關)口岸委員會,由政府和8個外事單位以及公安、銀行、駐軍聯合組成。這8個單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關邊防檢查站、中國海關憑祥分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憑樣衛生檢疫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憑祥動植物檢疫所、中國國際旅行社憑祥支社、中國對外貿易運輸公司憑祥分公司、柳州鐵路局憑祥火車站、廣西壯族自治區外事處憑祥分處.1958年則設睦南關、平而關、叫隘關三個口岸委員會,負責檢查過境人員、物資、郵件;負責與越方面口岸委員會會談會晤,處理邊境邊貿事誼等.當時越南駐憑祥市的機構主要有:越南外商部運輸總局兼總公司駐憑祥運輸班、越南人民軍后勤總局駐憑祥接收斑、越南交通部鐵路總局駐憑祥交接所等。由于機構齊全,開放有方,雙方過境人員日益增多,邊境成交額急劇上升.

1953年憑祥邊境越方入境人員達27.6萬人,占南寧地區該時期入境越方人員總數的61.3%。1955年憑祥邊境貿易中越雙方成交額達1295.2萬元,占南寧地區該時期雙方成交總額的79.4%.其中進口457.7萬元,出口837.5萬元.我方出口產品主要有工業品、中成藥。越方拿來交易的主要有農副產品、中草藥及一些工業消費品。國家之間的貿易情況,1952年中越簽訂第一個貿易合同。1953年兩國貿易額比1952年增加肋%,到了1956年,貿易額已是1952年的13倍,后全越南對各國貿易的首位.1971至1975年,通過憑祥友誼關口岸運往越南的各種物資就達到600多萬噸。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网站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