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邑名命名,戰國時,此地為云陽邑治,秦初為云陽縣治。 |
取曲意阿附。《魏書·趙郡王干傳》:“尚書曲阿朕意,實傷皇度。”故而得名。 |
據傳東漢時,有位騎白馬的司徒官途經此地。與鬼神搏斗,為人民除害,染病而亡,當地鄉民為此立司徒廟祭祀,以境內集鎮司徒廟而得名。 |
為古延陵縣治,故名。 |
因村得名。舊名珥村,南朝梁武帝葬妃子蔡氏耳環于珥村,遂稱珥陵。 |
原名道墅橋。宋時,此地有太霄觀,觀中道士建橋,橋址處有一地方官所建別墅,遂合道、墅命橋,訛音為導墅,以橋命名。 |
原名蘆塘,以此地蘆葦多命名。據傳,明代朱元璋南巡至此,見此地風景如畫,欲建行宮未遂,即被義封為皇塘。 |
東漢建安五年(200),東吳大將呂蒙在此屯兵筑城,城內就有先民集居,時屬庱亭范圍。呂蒙病逝后,為紀念呂蒙的功績,將此城命名為呂城。 |
因地處通往南朝齊梁帝王陵墓的入口處而得名。 |
集鎮內九曲河上原有一橋,名博望橋。民間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云游至此,在橋上收了一對鵪鶉仙鳥,橋遂改名為訪仙橋。鎮因橋得名。 |
明代,此地的新洲、湯洲間立有分界牌,故而得名。 |
因位于丹陽市北部,且曾經是丹北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故得名丹北鎮,寓意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和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