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經研究,確定井陘縣天長鎮等6個鎮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井陘縣于家村等11個村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
[天長概況]天長鎮地處河北省西南部,與山西陽泉接壤,距井陘縣城15公里,共轄49個行政村,人口4.5萬人,面積102平方公里。天長歷史悠久,名起于漢代,唐設天長軍,后晉改為天威軍,宋熙寧八年(1075)至公元1958年為縣治之所,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處,省級7處,市縣級29處。2006年被河北省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現正在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境內石太鐵路、石太高速……。 |
廣府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日用品批銷中心.農業以大蒜.蒜苔.蔬萊無公害種植.大型蔬批發市場.食品永年城酥魚有限公司.肉食加工廠.旅游開發業介紹. 景點概況:永年古城位于邯鄲市東北25公里永年縣廣府鎮,又稱廣平府城,始筑于隋末,經元明增修而成規模,是我國平原地區城墻、護城河保存較好的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城。當年永年城城墻雄偉堅固,城河寬廣,周圍環水,自古以來就有“北國小江南”之美稱。現存的永年古城,墻高1……。 |
位于武安市區東南8千米處,南依鼓山,北臨南洺河,地勢南高北低,轄區面積43000平方千米,全鎮共有15個行政村,6160戶,22000口人。伯延鎮自東向西由武磁公路越境,全鎮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伯延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抗日戰爭時期,-、-等率部帶領人民群眾在這里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高樹勛與-曾在這里會晤,揭開了著名的“邯鄲起義”序幕。1961年5月,-總理曾親臨伯延視察。近兩年全鎮在宜林……。 |
冶陶鎮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南部,距城區25千米,總面積74平方千米。轄21個行政村,22.526千人。東半部屬丘陵地帶,西半部為山區,海拔700多米,有耕地2032.7公頃,全部為旱地。全鎮水資源貧乏,通過國家扶貧計劃等措施,解決了16個村飲水困難,抗旱能力得以增強。冶陶鎮有明顯的交通優勢,邯長鐵路從境內穿過,有新固鎮火車站一處,309國道東西貫穿,市級公路磁陽線從鎮東部南北通過。解放戰爭時期冶陶為……。 |
位于武安市西部邊緣,丘陵起伏,四周環山,南洺河縱貫全鎮,轄24個行政村,總面積102平方千米,全鎮總人口約44000人。陽邑鎮與山西左權、河北涉縣交界,邯長鐵路貫穿境內,平涉公路、武左公路、磁陽公路在境內交匯。鎮區中心新建了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并有萬壽山旅游區和碧霞宮、唐王殿、闖王行官等漢唐時期的古跡。全鎮共有中小學21所,其中武安市第四中學為全市農村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民辦公助性質完全中學。陽邑鎮……。 |
暖泉鎮地處蔚縣最西端,與山西省廣靈縣接壤,距離縣城12.4公里,是以農耕為主的典型北方古鎮。海拔940米,面積57.3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共6538戶、17762人。耕地34500畝,水澆地12350畝,以種植谷黍、雜糧、玉米為主。暖泉鎮元代建鎮,明清時期形成“三堡、六巷、十八莊”格局。現有西古堡、華嚴寺和老君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較好并有獨特風格的古寺廟、古民居、古城堡、古戲樓等……。 |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中西。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于家石頭民俗村”。于家村也稱石頭村,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謙,公元1449至1457年間中國明代的“奪門之變”的政權大變故,而“奪門之變”中的重要人物于謙本是浙江人,被殺害后,他的后人就逃到了石家莊以西井陘的太行山中,這才有了今天的于家石頭村。石頭村所處地理位置可謂奇特,“不到村口不見村”。因為這村建在一個四面……。 |
冉莊村東距保衡路9公里,西距京港澳高速公路8公里,距107國道15公里,蠡野路(原張望路)東西橫穿全境,旅游路南北穿越而過。該村交通便利,村內道路硬化率高達90%以上。 全村居民970戶,人口3619人、黨員115人,其中婦女黨員11名,建國前老黨員4名,該村耕地面積5331.6畝。行政村面積1800畝,其中遺址保護范圍450畝。 中外戰爭史上聞名的地道戰,就發生在這里。 1937年“七七事變……。 |
英談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路羅鎮。三面環山,東面臨河,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英談村靠山而居,依形營造,錯落有序,層層疊疊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畫中,所以有人說這里是世外桃源。 抗日戰爭時,百戶人家的英談村參軍村民竟達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在戰場上光榮犧牲,成為了革命烈士。在解放戰爭中,這里是八路軍129師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所在地,-元帥曾在汝霖堂住過,在石板路南側有一個四合院式建筑,這是中和……。 |
竇馮馬社區是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中華路街道下轄的社區,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130532001027。 |
駕遊村全村耕地面積900畝,山場面積13000畝,是典型的山區村;共345戶,1106人,全村有黨員36名,“兩委”班子成員5名。該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群眾主要以傳統農業和種植林果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農民人均收入2300元。該村歷史悠久,是風貌完整的太行山區古村落,由駕游村、范家莊、駕遊寺三個自然村組成;革命遺址保存完整,抗戰時期的八路軍冀西指揮部、八路軍獨立營、八路軍冀西報社、冀西軍訓處、冀西懲審……。 |
邯鄲市涉縣西北、清漳河西南岸有一個鄉村,因在村西有一道紅土嶺,故名赤岸村。不過,讓赤岸“紅”起來的,不是這道土嶺,而是與八路軍一二九師相關的“紅色歷史”。在赤岸,一二九師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大決戰的序幕,并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劉鄧大軍”。同時,“赤岸村還是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首府,而且這里有著北方八路軍的‘井岡山’之稱。”129師司令部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涉縣城西5公里的……。 |
偏城村隸屬涉縣偏城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該村因有一處山寨式古建筑群———劉家寨而聞名,該山寨始建于宋末元初,現存80%以上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筑,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該山寨海拔三四百米,四周以青石筑起10米城墻,僅留東南北三門樓,圈成了易守難攻的小山寨。寨內分為七門圪廊、47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筑,有純木刻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院,四根巨大青石撐屋……。 |
蔚縣南留莊村,以悠久的歷史文化聞名于世。2007年被河北省評為歷史文化名村,2011年又被河北省列入歷史文化名村規劃保護之列。當生活的希望被放肆的惡雨腥風破滅時,先民們在隱忍中選擇了虔誠的祈禱,希求膜拜神靈暫獲生存的希冀,多樣的民俗也應運而生;當生存的希冀也被狂妄的雨雪冰雹摧毀時,先民們在無望中選擇了本能的背叛,逃到能讓生命平安棲息的居所,而一個新村莊適時而筑。打樹花也好,拜燈仙也罷,都是在祈求天……。 |
上蘇莊,位于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東南山腳下,現有戶數600多戶,總人口2000余人,耕地面積約6700多畝。她是宋家莊鎮轄區中最為古老,且民風淳樸、民俗獨特的一個較大村堡。據有關專家考察,遠在新石器時代上蘇莊村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后根據村民建房挖窖時出土的石磨、灶臺、盆碗、錢幣等物進一步證實,北魏時期上蘇莊村已經是蔚縣境內一個人丁興旺、生活富庶的村莊了。但是之前村址不在現在的莊堡之上,而在村西的西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