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壩社區地處九支鎮發展新區,位于九支鎮西南,距離九支鎮政府50米。境域東起貴州省赤水河畔,南至九支鎮周祠,西至九支鎮安居村,北至九支鎮二轉盤。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位于赤水河畔上游,7條主街道長約2.8千米,濱河大道種植櫻花樹。2020年,常住人口共4209戶,近1萬人。2001年,全社區開通水電氣。2015年底,光纖網絡覆蓋全社區。安居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上下兩層,共計約280平方米;四轉盤有臨時農貿市場,有居民活動廣場一處,共800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就建有小學和初中,小學設有6個年級教學班,現有2700多人。初中設有3個年級教學班,一個年級有10個班,現有1900多人。學前教育學校3所。有圖書室1個,藏書1000余冊。 |
華剪壩社區位于九支鎮東北,距九支鎮政府1.5公里,轄區面積1.75平方公里,轄區內下設6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1445人,常住居民8千余人。擁有成型小區1個,散居樓院128個,屬于服務型社區,以“為民、便民、利民”為服務目標,以“四紅模式”為抓手,依托“十佳居民”評選機制為著力點的社區治理模式。華剪壩社區成立于2004年,曾獲合江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瀘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先進集體、四川省衛生村等榮譽。 |
安溪社區位于九支鎮中心區域,距離九支鎮政府500米、轄區有8個居民小組,面積0.78平方公里。現有戶籍人口1250戶,2372人;其中少數民族10人,主要為苗族,常住人口7000余人。社區東臨赤水河,南至二轉盤,西靠安居村,北至九支鎮石灰溪(原九支鎮老財政所)。曾獲評《2022年瀘州市新冠疫情防控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市級示范便民服務站。 |
五通社區地處九支鎮五通十字街244號,與五通幼兒園相鄰,距九支鎮政府13公里,轄區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下設4個居民小組,325戶,總人口3680人。黨支部有黨員32名,黨小組2個。社區兩委共有7人。為適應形勢發展,社區積極發揮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建設,以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為目標,致力改善社區治安秩序,優化社區居住環境,為轄內居民營造出一個安居樂業、居民當家作主、鄰里和諧的平安和諧社區環境。 |
安居村地處九支鎮北部,與文化村、羊蹄村、夾子口村相鄰,面積8.4平方公里,全村有12個村民小組,1138戶,總人口3695人。黨總支部有黨員82名,村兩委共有7人。安居村以果蔬產業為主,主要種植高效荔枝、櫻紅李、無公害蔬菜、毛角芽菜等,已發展高效荔枝600畝、毛角芽菜1200畝,無公害蔬菜2000畝,共計3800畝。 |
傳承村民希望該村人們都有文化,故名。1949年屬九支鄉。 1950年冬九支鄉析為九支、富華、月臺、心印4鄉,屬富華鄉。 1952年富華鄉屬富家垇置文化鎮。 1956年文化鎮、富華鄉、大井鄉、白廟鄉并入九支鄉。 1958年成立九支公社,為新華大隊,后更名文化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更名九支鄉文化村。 1986年九支建鎮,為九支鎮文化村。 2007年石盤村并入文化村。 文化村位于九支鎮西南部,東臨赤水河,南臨法王寺鎮,西靠趙巖村,北連安居村。文化村全村面積5.63平方公里,867戶,人口2771人,下轄7個村民小組;曾獲“市級示范便民服務站”等榮譽。 |
徐家祠村位于九支鎮東南方向,距九支鎮人民政府2公里,轄區下設14個村民小組,1715戶,5648人。村黨委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11人。全村面積11.2平方公里,村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擁有耕地面積5000余畝。全村以蔬菜為主要產業,有種植大戶100余戶,蔬菜產業輻射川黔,貴州省赤水市約有30%的蔬菜由我村輸入。近年來,徐家祠村先后榮獲四川省“先進單位”、瀘州市“五好村級黨組織”、合江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合江縣“優秀巾幗志愿服務組織”等榮譽稱號。 |
境內兩山地形像夾子一樣,故名。1950年屬大井鄉,1956年文化鎮、富華鄉、大井鄉、白廟鄉并入九支鄉,屬九支鄉。 1958年成立九支公社,為夾子口大隊。 1981年大井公社更名盤龍公社,為盤龍公社夾子口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為盤龍鄉夾子口村。 1992年盤龍鄉并入九支鎮,為九支鎮夾子口村。 2007年方山村并入夾子口村。 夾子口村位于九支鎮東部,距離九支鎮政府1公里。東臨赤水河,南臨赤水大同鎮,西靠柏香灣村,北連安居村。全村面積7.05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小組,793戶,人口2432人,設黨總支部1個,黨小組2個,黨員52名。 夾子口村曾獲“市級四好村”。 |
該山灣栽種很多柏樹,村以樹名,故名。1949年屬大井鄉,1950年冬大井鄉析為大井鄉、白廟鄉、楊旗鄉。 1956年文化鎮、富華鄉、大井鄉、白廟鄉并入九支鄉,為九支鄉柏香灣村。 1958年成立九支公社,為九支公社柏香灣大隊。 1961年大井從九支公社分出,成立大井公社,為大井公社柏香灣大隊。 1981年大井公社更名盤龍公社。 1983年改公社為鄉,更名盤龍鄉柏香灣村。 1992年盤龍鄉并入九支鎮,更名九支鎮柏香灣村。 2007年洪祠堂村并入柏香灣村。 柏香灣村位于九支鎮西南面,距九支鎮政府7公里,面積8.56 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975戶,3088人。村黨總支部1個,下設支部2個,黨員72名。柏香灣村曾獲“市級四好村”。 |
盤龍山村位于九支鎮西南面,距九支鎮政府7公里,全村面積13.5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民小組,1255戶3992人,下設2個支部,黨小組2個,黨員83名。全村耕地面積7200畝,主要產業為生豬養殖、蔬菜種植、竹木業、苗圃等。全村有水泥路30公里,泥結石路30公里。自來水用戶450戶;天然氣用戶150戶;電和光纖(網絡)全村覆蓋。 |
趙巖村位于九支鎮西南面,距九支鎮政府7公里,面積12.3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小組,839戶,總人口2745人。黨總支下設支部2個,黨員75名,常職干部5名。為更好地增加村集體收益,目前村集體著力打造以油茶發展為主導產業,原有2000畝的基礎上,連片發展5000畝,培育省級油茶產業現代化園區。趙巖村先后被評為縣級四好村、市級四好村、市級示范便民服務站。 |
該村位于指像羊蹄一樣的山上,故名。1949年屬龍洞鄉,1958年成立龍洞公社,為羊蹄山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為龍洞鄉羊蹄山村。 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為九支鎮羊蹄村。 2007年羊蹄村與金灣村合并為羊蹄村。 羊蹄村位于九支鎮西面,距九支鎮政府12公里。轄區有6個村民小組,面積6.7平方公里,總戶數617戶,人口2090人。我村的支柱產業為優質李子,曾獲縣級文明村。
|
鎖口村位于九支鎮西北部,距離九支鎮政府13公里。東與趙巖村、羊蹄村接壤;南與棗子村、打古鎮普照村相連;西與大旺竹海相望;北緊鄰堯壩鎮天堂壩村、法王寺鎮農會村、天池村。全村面積43.73平方公里,轄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376戶,戶籍人口4520人。村黨委管理在冊黨員172名,下設4個黨支部,黨小組8個。主要以楠竹、綿竹等10余種竹類和林木為主導產業,現有林竹資源5.86萬畝。村內水泥路44.5公里,泥結石路89公里。國道546和縣道白九路橫穿村內,鎖口水庫、八角山、放牛坪、廟兒坪、七丁山、林竹公路環繞。 |
境內有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的五通廟,故名。1949年屬五通鄉。 1958年屬五通公社。 1981年五通公社更名五堰公社,屬五堰公社。 1983年改公社為鄉,屬五堰鄉。 1992年五堰、頂子、石頂3鄉合并建立五通鎮,成立五通村。 2007年大坪上村并入五通村。 五通村位于九支鎮西南部,面積14.98平方公里,轄區內有27個社,1500戶,現有人口4843人,下設3個黨支部,黨員106人,本村主導產業為種植業(其中種植優質水稻、玉米、高粱等)養殖業(養殖生豬、羊、雞、鴨等)曾獲“市級示范便民服務站”等榮譽。 |
指合江縣和敘永縣的結合部,寓永遠和諧合作之意,故名。1949年屬五通鄉。 1958年屬五通公社,為永合大隊。 1981年五通公社更名五堰公社,為五堰公社永合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更名五堰鄉永合村。 1992年五堰、頂子、石頂3鄉合并建立五通鎮,更名五通鎮永合村。 2007年云峰村并入永合村。 2020年與百歲祠村合并。 永合村位于九支鎮西部,距離九支鎮政府18公里,下轄22個村民小組,全村面積13.2平方公里。現有人口4405人,下設2個黨支部,黨員89人,主要以水稻、玉米、紅薯為主要經濟作物,現有高標準農田3000畝。全村水泥路29.94公里,生產便道8.19公里。曾獲“市級示范便民服務站”等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