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江岸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江岸區各街道鄉鎮歷史沿革

清雍正五年(1727)起,漢口鎮在劉家花園至大智門一帶設有大智坊,民國時期設區公所。

1952年建立大智街道人民政府,1954年改為辦事處。

1957年交易街道并入,1958年南京路街道并入。

1959年改為江岸區人民公社先鋒分社,1961年撤銷。

1966年改名為先鋒街道。

1968年成立先鋒街革命領導小組;1971年改稱街革命委員會;1972年恢復大智街道;1978年撤銷革命委員會,改稱江岸區人民政府大智街道辦事處。

1978年至今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轄區于1952年正式成立政區,分屬于岳飛街、上海街、一元街3個街人民政府(1954年分別改為街辦事處)。

1956年岳飛街辦事處改名一元街道辦事處;原一元街道辦事處改名三陽街道辦事處。

1958年兩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江岸區人民公社紅旗分社,1960年撤銷,恢復原街道辦事處建制。

1968年一元改名延安,三陽改名朝陽,稱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合并成立朝陽街革命委員會,1972年改名一元革命委員會,1979年命名為一元街道辦事處。

2011年12月,一元街道和上海街道合并,沿用一元街道名稱至今,現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52年成立車站街人民政府,轄有11個居民委員會。

“文化大革命”初期,車站街道改名為紅旗街道,1968年4月成立紅旗街道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1月恢復車站街道,朝陽街道部分居民委員會劃入。

1971年4月改建街革命委員會,管轄18個居民委員會。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復車站街道。

至今,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52年10月成立四維街人民政府。

1954年5月改為四維街道。

1957年4月與建設街道合并組成三陽街道。

1959年與沈陽街道、永清街道合并成立七一分社。

1961年5月撤銷七一分社,恢復四維街道。

1967年更名為四新街道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沈陽街道撤銷,原沈陽街道劃入2個居民委員會,同年改名為四新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2年10月恢復四維街道名稱,同時把“維”字改成“唯”字。

1978年9月撤銷街革命委員會,命名為江岸區人民政府四唯街道。

至今無變化,現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31年武漢大水后,在此建房定居的居民逐漸增多,形成街道,街以寺名,稱永清街。

1952年分屬永清、進化、沈陽、分金4個街人民政府。

“文化大革命”初期永清街道改名為永紅街道,1968年9月成立永紅街革命領導小組,1971年1月沈陽街道大部分居民委員會并入。

1971年5月改建街革命委員會,1972年10月命名永清街道。

1924年前后由華商修建萬國跑馬場后辟建,名為萬國馬路,俗稱跑馬道子。

20世紀30年代,因此路處英、德兩國棒球場之西而改名“西馬路”。

1953年1月建立江漢區西馬街人民政府。

1954年4月由江漢區劃入。

1955年5月更名為西馬街道。

1958年6月與安靜街道合并,1959年6月與球場街道部分居民委員會合并,1960年5月改為江岸區人民公社五一分社。

1961年5月撤銷分社,分為西馬、安靜、球場3個街道。

1966年5月西馬街道改為紅兵街道。

1968年9月成立紅兵街革命領導小組。

1971年6月向東街道(即安靜街道)撤銷,部分居民委員會并入,紅兵街道改為向東街道,同年5月成立向東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2年10月改為西馬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8年9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命名為西馬街道。

至今,西馬街道未有變化,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轄區1916年,英商在今三米廠開辦怡和洋行,同時在今模范村至西馬衛生院一帶修建球場,并將大智路至球場一帶原有的牛車土路改修成馬路,直通球場正門,故稱球場正街(今球場街),1946年漢口市政府以街轄有球場正街定名為“球場街”。

于1952年正式設置政區,分屬太平、造紙、安靜3個街人民政府,1954年合并為球場街道,“文革”初期球場街改名為長征街,1970年12月建立全區第一個街革命委員會,1971年1月劃進向東街5個居委會,1972年10月恢復球場街道名,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至今,西馬街道名稱和行政區劃范圍未變,仍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52年10月建立新生街人民政府,1954年5月改為辦事處。

1956年3月改為勞動街道。

1959年6月球場街道部分居委會并入,1960年5月改為勞動分社,1961年5月撤銷分社,恢復命名為勞動街道。

1923年由于碼頭和鐵路的興建,這里聚集了大量產業工人,他們為了爭自由爭人權,2月1日-7日進行反封建軍閥統治的罷工斗爭,遭到武裝軍警的血腥屠殺,造成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1950年7月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在現在老二七紀念館的地方公審“二七慘案”主要兇手之一的趙繼賢,并在林祥謙烈士就義的地方對其執行槍決,為了繼承和發揚二七革命斗爭光榮傳統,隨即在這個地區以“二七”命名了一些地方和學校。

1951年屬大城鄉和鳳湖鄉。

1956年叫鐵塔、解放、五星農業社。

1958年叫鳳湖大隊。

1961年分為解放大隊、五星大隊。

1969年合并為火焰大隊。

1980年經地名普查該大隊與花山公社火焰大隊重名,更名為二七大隊。

1987年末二七街道轄支農村、操場村一村、操場村二村、長航宿舍第一、長航宿舍第二、長航宿舍第三、長航宿舍第四、建筑宿舍、黃家墩第一、黃家墩第二、黃家墩第三、華工分院、二炮大院、建設村、新建后街、新建街、上滑坡、工農兵路、長航宿舍第五、長航宿舍第六、羅家莊、雷院、省糧貿、福建村、下正街、江岸碼頭、頭道街、四道街、扶輪村、黃浦路、分金街共31個居民委員會。

2011年末轄操場、長建、黃家墩、新建、分金、江碼、福建、頭道、韋桑、上滑、支農、羅家莊、聯合、二炮、雷院、空醫共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386個居民小組。

至今,二七街道所轄社區為14個。

現屬于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轄區解放初屬惠濟區連城鄉,1954年為黃家墩街道所轄,1956年建立新村街道。

1959年與福建街道合并建立江岸區人民公社二七分社。

1960年撤銷,恢復新村街道。

1971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79年恢復命名為新村街道。

至今,新村街道行政區劃未有變化,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轄區在戰國時期屬楚地,1951年屬廣福鄉、廣池鄉。

1956年叫勝強、勝洪農業社。

1958年叫勝強、勝洪大隊。

1968年勝強大隊改為二大隊,勝洪大隊改為三大隊。

1975年二大隊、三大隊合并取名為勝強大隊。

1980年因地名普查該大隊與建設公社勝強大隊重名,此隊改名“丹水池大隊”。

岱山街道成立于1981年2月,由原后湖公社所轄岱山、車站、漢黃路和諶家磯公社所轄諶家磯、西流灣等5個居委會合并組成,屬洪山區。

1985年改屬江岸區。

2004年7月13日岱山街道與丹水池街道整體合并為丹水池街道。

至今丹水池街道行政區劃未有變化,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49年5月以后,先后劃歸洪山區后湖鄉、江漢區、江岸區。

1955年3月1日,原屬江漢區的西馬、解放兩街道的部分地區劃入江岸區。

1982年6月,在西馬街內劃分一部分區域,新建江岸區人民政府鄂城墩辦公室,暫行街道辦事處職能。

1986年2月,從西馬街道劃分部分居委會,成立江岸區鄂城墩街道辦事處。

1992年8月命名為臺北街道。

至今未有變化,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轄區大部分原為菜地,分屬后湖鄉和西馬、勞動兩街辦事處。

1984年,由政府統一規劃為新建生活區。

1988年成立由江岸區人民政府命名的花橋街道。

至今未有變化,花橋街道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1949年后有接金、廣福、岱山等鄉片,1954年由接金、廣福、岱山三鄉合并為岱山鄉。

1956年又將廣池、連城、諶家磯三鄉劃歸岱山鄉。

1958年8月將解放、塔子、林英、岱山四鄉合并,成立紅星人民公社。

1961年改為岱山公社。

1968年命名為井岡山公社。

1971年改為岱山公社。

1975年2月將岱山、解放、塔子合為后湖公社。

1980年7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設立管理委員會。

1984年2月后湖人民公社改為后湖鄉人民政府。

1985年2月,后湖鄉人民政府劃歸江岸區管轄。

2006年撤鄉建街,命名為江岸區后湖街道,2012年2月,后湖街道武漢大道以西地區分出,新設塔子湖街道,以東仍為后湖街道。

2018年,后湖街道將幸福社區調整至諶家磯街道。

境內漁民隨水勞作,擇高墩丘地棲息,以捕撈和耕作為生,逐漸形成村莊。

1951年屬塔子鄉。

1956年設新建、新群兩個農業社。

1957年兩社合為新建社。

1958年新建、躍進合為躍進大隊。

1962年兩隊分開為新建大隊。

1969年與躍進大隊合并為塔子湖大隊。

1971年與新農大隊合并為十月大隊。

1975年由解放、塔子湖和岱山3個人民公社合并為后湖公社;1983年撤社建鄉,下轄24個行政村;1985年區劃調整由洪山區劃歸江岸區管轄;2006年4月后湖鄉政府撤銷,建立后湖街道。

2011年8月江岸區行政區劃調整,原后湖街一分為二,成立塔子湖街道。

至今,歷史沿革未變,屬江岸區人民政府管轄。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特级黄国产片一级视频播放 | 亚洲色欧在线影院 | 色妞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最新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免费中文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