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二年(1910年),為三區。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二區。 抗戰勝利后,為三區。 1953年,為十一區。 1958年,設立三家子公社。 1963年,改名山東屯公社。 1981年,改山東屯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成立山東屯鄉。 2009年,撤鄉設北三家子街道。 |
清初時期,勝利街道境域屬科爾沁的左翼前中后三旗。 1958年,成立康平鎮公社分社。 1959年,為康平鎮公社。 1964年,從康平鎮分出成立勝利公社。 1980年,改康平鎮。 2003年,勝利鄉并入康平鎮。 2012年,撤康平鎮設勝利街道。 |
戰國時期,東關街道境域屬燕國。 唐代時期,屬松漠督軍府。 宋代時期,屬遼國。 遼天慶四年(1114年),屬金,歸咸平府轄(開原老城)。 清初時期,屬科左后旗。 民國時期,屬一區、四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一區。 1958年,成立三臺子公社。 1961年,更名東關屯公社,公社遷址關家屯村。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東關屯公社改鄉。 1994年,東關屯鄉改鎮。 2012年,東關屯鎮撤鎮變街道。 |
清光緒六年(1880年),小城子鎮境域屬康平縣。 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三區。 民國十二年(1923年),屬第二區和第三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屬七區。 1958年,小城子為何家窩堡公社分社。 1959年,改何家窩堡公社。 1961年,改名小城子公社。 1984年,改小城子鄉。 1985年,鄉改小城子鎮。 |
清光緒六年(1880年),張強鎮境域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稱五區。 1949年,改為張強鎮。 1959年,改張強鎮公社。 1961年,改名張強公社。 1984年,改張強鄉;同年,張強鄉改鎮。 |
清光緒六年(1880年),方家屯鎮境域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稱為四區。 1949年,為六區。 1958年,為方家屯公社。 1984年,改方家屯鄉。 1985年,方家屯鄉改鎮。 |
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 為二區。 1958年,成立郝官屯公社。 1984年,改郝官屯鄉。 1999年,郝官屯鄉改鎮。 |
清初時期,為達爾罕、博多勒喝臺、賓圖三王旗轄地。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二牛所口四區。 1958年,成立二牛所口公社。 1984年,改二牛所口鄉。 2000年1月,二牛所口鄉改鎮。 |
清光緒六年(1880年),康平建縣,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屬一區和二區。 抗戰勝利后,為三區。 1956年,稱四家子區。 1958年,改四家子公社(分社)。 1968年6月,立四家子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改北四家子公社管委會。 1984年,北四家子公社改鄉。 |
清光緒六年(1880年),兩家子鄉境域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屬三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冬康平解放后為八區。 1956年,屬四家子區。 1970年,成立兩家子公社。 1981年,改兩家子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改兩家子鄉。 |
清光緒六年(1880年),海洲窩堡鄉境域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分屬二區。 1958年,稱何家屯。 1965年,改為海洲窩堡公社。 1981年,設海洲窩堡公社管委會。 1984年,海洲窩堡公社改海洲窩堡鄉。 |
戰國時期,為燕國遼東郡北境。 明、清時期,屬科爾沁左翼前旗。 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康平縣,史稱旗縣共管。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五區和七區。 1949年,為八區。 1961年,成立沙金臺公社。 1984年,改沙金臺鄉。 1986年,改名沙金臺蒙古族滿族鄉。 |
民國時期,為八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劃歸五區。 1961年,從張強鎮公社劃出設柳樹屯公社。 1984年,改柳樹屯鄉。 1986年底,改名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 |
1958年,西關屯及所轄村屬方家屯公社。 1961年,設西關屯公社。 1984年,改西關屯鄉。 1986年,改西關屯蒙古族滿族鄉。 |
清初期,為蒙古族科爾沁部博王旗地,屬科爾沁左翼后旗。 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康平縣。 民國時期,稱嘎力得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稱九區。 1961年,成立善友屯公社。 1981年,改名東升公社。 1984年,改東升鄉。 1987年,改名東升滿族蒙古族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