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坐落于通甸河中游河西段西面的小槽地里得名“河西”。 |
白族語地名。“高軒井”“高山井”,“共扇間”的音譯混合譯語,“共扇”意為“河西”,音譯為“高山”,白族語“間”意為“井”,所以“高山井”就是“河西(的鹽)井”;現。 |
1953年成立區鄉政權時,取仁愛興盛之意而取名“仁興”;原鄉政權駐仁興村。 |
取“永遠興盛“之意得名“永興”,原鄉政權駐永興村。 |
解放后,村域分屬白龍、仁興兩鄉所轄,因太分散,不便管理,1956年分別從這兩個鄉中析出期登、弓江、大壩子、羊馬谷、莊房、沖美、雞腳位7個村,組建“新發農業生產合作社”,意指新組建、新發展的組織;原鄉政權駐新發村,故名。 |
因村邊有個龍潭,取白沙角村的“白”和龍潭的“龍”字組合得名;原鄉政權駐白龍村。 |
取所轄箐口壩村的“箐”和杏花村的“花”組合得名“箐花”;原鄉政權駐箐花村。 |
明清時期,在今中排鄉富隆廠、石登鄉回龍兩地開辦銀廠期間,這里是通往河西、通甸、金頂等地的必經要道,曾設過望銀街、大商街、小商街等三個街子,后來稱為“三街”,因當地方言中“街”讀作“界”,解放后則通寫成“三界”,1953年劃區設鄉時仍沿用,故名。 |
取所轄大古梅村的“大”和羊山村的“羊”組合得名“大羊”,原鄉政權駐大羊村。 |
解放前為“安樂鄉”,取“無產者聯合起來”之意得名“聯合”,原鄉政權駐聯合村。 |
祝賀土改勝利而得名“勝利”;現。 |
取“勝利興盛之意”得名“勝興”;原鄉政權駐勝興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