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由則拉宗、德林宗和覺穆宗改設林芝縣,藏語意為娘氏家庭的寶座或太陽的寶座,或謂以止貢贊普(吐蕃贊普)之子尼雅赤得名;又說西藏解放初期寫作林芝;設縣時因當地有大森林,又出產靈芝菌得名;2015年3月設區,取駐地八一鎮諧音得名;另據《林芝地名歷史文化釋意》:巴宜之名來源于八一鎮東北部幾個村寨,儼然隱蔽在巖石下方的森林之中故名,意為隱藏在巖崖下的村落。 |
曾名工布江達宗,1960年1月由太昭縣改現名,藏語意為凹地大谷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宗名,宗因地形而得名,境內南為山地分布,北為河谷平地,縣治地處由山地向平地過渡的地方曾譯工布降達、甲達、扎木達、佳木達、江達。 |
清光緒七年(1881)設地東宗,治地東村故名,后遷墨脫村而改墨脫宗,1959年7月與金珠谿、旁辛谿合并設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境內山青水秀、四季花香得名;藏語意為花朵、隱藏的蓮花,示以花鄉之意;或說因“當地氣候溫暖,四季花香得名。 |
1960年由波堆宗、波麥宗、波曲宗合設,藏語意為祖先、祖宗,源于藏語祖宗之地涵義的波俄地方(波俄隆巴);因波密初為魔王之地得名,另說相傳吐蕃贊普止貢贊普之子曾遷此故名;或說波密應是布臥,實指布日布贊山;又說波密由卓臥轉音,意為流放或外散,相傳止貢贊普之三子曾被洛昂達孜大臣流放得名;曾寫博窩、博宗、波俄、波窩。 |
1966年5月由桑昂曲宗縣改現名,藏語意為扎察(扎)部族的人的居住地,據《中國地名辭源》:因這里最早為察人所居住的地域得名;曾譯雜夷、雜榆、雜隅、雜瑜、咱、咱義。 |
1960年由朗宗和古如朗杰谿、金東谿及加查宗東部合設朗縣,藏語朗意為想像、顯現,傳說這里是朗巴夏仲想像出來的地方,曾譯囊、郎、朗營、朗谿,故名。 |
1959年8月由則拉宗大部和羌門拉宗及窩絨谿合并設縣,因縣政府設在米林村得名;藏語意為藥洲之意、產藥之地,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境內生長著多種多樣的藏草藥得名,另說以前本村上面有艾米仲村,被燒后在其下方重建村落,米意為下,意為下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