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魯甸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魯甸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文屏街道系中共魯甸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陽區27公里,距省會昆明372公里,海拔1917米,全境面積85.31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2.4℃,降雨量850毫米,共有耕地34182畝,人均有地0.39畝,文化廣場4.1萬平方米,新區建設22.8萬平方米。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馬鈴薯,主要經濟作物有蘋果、烤煙、紅梨、核桃等。文屏街道以硯池山、巖洞、馬鹿溝、安閣4個行政村和石橋、文昌宮、民富、保健、太陽湖、臥龍、崇文、小沖8個社區為行政區域,共有1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636戶72336人,截至目前,全鎮有建檔立卡脫貧戶1746戶5272人。有黨組織80個(其中黨委7個,10個黨總支,63個黨支部),黨員1390名。

行政區域內縣屬教育機構有縣一中、縣二中、縣一小、縣二小、縣三小、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黨校。教育機構有一所中學,分設高中部與初中部。另有11所完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醫療機構有縣醫院、中醫院、防疫站、保健站及衛生所11個,有醫務人員480多人,開設床位380個,另有大型醫藥超市7個。

魯甸縣城、文屏街道到各行政村已通硬化道路,且危險路段均有必要的防護措施及危險警示標志。

所有村(社區)通10千伏以上的動力電,所有村民小組均均通380伏動力電。所有村民小組均已接通網絡電視或戶戶通,貧困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村(社區)、小學、衛生室均已開通中國電信光纖網絡,所有村民小組均已實現中國移動4G網絡及寬帶網絡全覆蓋。

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均已達到標準。

硯池街道位于縣城東北部,距縣政府駐地2公里,市政府駐地16公里,處于魯甸縣環城路以內,是宜居宜業的理想之地。轄2村7社區,有人口12846戶52169人,其中:2018年縣內搬遷安置776戶3511人,2019年承接搬遷安置魯甸、巧家、彝良、永善、鹽津5縣8324戶35595人,2021年劃入陽光社區、聯合村、普芝嚕村3746戶13063人。2018年底,啟動卯家灣安置區建設,按照“不是建一個安置區、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一次性規劃新城區3.31平方公里,安置區占地3700畝,分層次布局6個居住片區,建設安置房66棟,總建筑面積122.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87.9萬平方米、公建配套21萬平方米。配套建設道路9條10.13公里;4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度學校;新建1所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室;新設一個鎮級行政機構、6個社區服務中心、1個派出所、6個文化活動室和物業管理用房等。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步搬遷戶分別于2020年3月底、8月底全部搬遷入住,是全國跨縣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最多的易遷安置區。
一、自然狀況

水磨鎮位于魯甸中部,鎮政府駐地距離魯甸縣城57.5公里。全境地形西高東低,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海拔最高點為滴水三鍋樁梁子3315米,最低點為巖頭村丁家河邊1555米,年平均氣溫9.3℃。自然災害主要有霜凍、低溫、冰雹、風災。境內河流屬橫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源于滴水村大海子的龍樹河,屬于漁洞水庫源頭。其中水磨、新棚、鐵廠、黃泥寨、黑嚕五個村和嵩屏、滴水、拖麻部分地區屬于漁洞水庫徑流保護區。土壤主要有黃壤、黃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

二、政區概況

行政區劃:全鎮國土總面積270.94平方公里,轄9村1社區(鐵廠社區、水磨村、滴水村、黃泥寨村、黑魯村、嵩屏村、滴水村、拖麻村、巖頭村、營地村)170個村(居)民小組13797戶48209人(男性25885人、女性22324人),其中,農村人口46627人,城鎮人口1582人。少數民族3346人,其中,苗族1346人(男性675人、女性671人),彝族1946人(男性999人、女性947人),其他少數民族54人。

貧困現狀:水磨鎮現有人口13827戶47983人,經過2018年底動態管理,水磨鎮有建檔立卡總戶數5480戶21527人,其中已脫貧2973戶12038人(2014年底脫貧423戶1707人、2015年底脫貧195戶766人、2017年底脫貧782戶3238人、2018年底脫貧1551戶6246人),返貧戶76戶321人,未脫貧2431戶9168人。

社會保障:全鎮共有健康勞動力26151人,農村低保3369戶4261人,城鎮低保391戶445人;五保供養127戶132人;優撫167人,孤兒11名,殘疾人853人。

教育、衛生:全鎮有初級中學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完小11所;幼兒園1所;村衛生室10所。5個村級集鎮(拖麻集鎮、水磨集鎮、鐵廠集鎮、營地集鎮、滴水集鎮)。

三、經濟狀況

水磨屬于農業大鎮,是全縣糧食主產區和畜牧業大鎮。種植業以馬鈴薯、玉米、蕎麥為主。畜牧業以生豬、牛、羊為主,群眾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業、畜牧業和外出務工收入。耕地面積91762畝,經土地確權初步統計現有耕地17余萬畝;林地面積161863畝,森林覆蓋率41.1%。2018年水磨鎮創建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3.2萬畝。全鎮生產總值2.3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142億元、工業產值0.018億元、其他產值0.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707元。

龍頭山古稱“朱提山”。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八寶村開始采冶白銀,興起于漢代,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達到巔峰,年產白銀50萬兩。2006年3月,撤并翠屏鄉、龍頭山鄉成立龍頭山鎮,全鎮位于縣境西南部,牛欄江北岸,鎮政府距縣城26千米,北與水磨鎮、小寨鄉接壤,南與巧家縣包谷垴鄉、新店鎮隔牛欄江相望,東與火德紅鄉、文屏鎮相連,西與樂紅鄉毗鄰。昭(通)巧(家)二級公路、沙(壩)樂(紅)通鄉油路穿境而過,沿牛欄江公路全線貫通。境內最高海拔2860米,最低海拔910米,立體氣候十分顯著,多數區域屬干熱河谷,年平均氣溫14.9度,無霜期290天以上,年降雨量700—1100毫米。全鎮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24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228.8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回、彝、苗等7種民族16352戶58485人。耕地總面積6.0641萬畝,林地面積15.6萬畝,森林覆蓋率25%。主要糧食、經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烤煙、大蒜、辣椒,主要經濟林果有核桃、青椒。全鎮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3104人,完小14所、在校學生6176人。衛生院2個,衛生所12個。201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217元,同比增長10.1 %,實現糧食總產2.362萬噸,人均有糧403公斤。
小寨鎮位于魯甸縣中部,縣城西部,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0公里。東靠文屏鎮,西倚水磨鎮,南連龍頭山,北接昭陽區蘇家院鎮。國土面積96.92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最高海拔2679米,最低海拔1520米。全鎮轄1個社區、3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107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回、彝、布依等民族6542戶22825人。年均氣溫14.7℃,無霜期289天,年均降雨741毫米,是典型的山區干熱河谷氣候。有耕地27782畝,人均耕地1.2畝。2018年小寨鎮全鎮生產總值達到2.35億元,同比增長8.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681元,同比增長8.87%;糧食產播種面積達3.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206萬公斤。2018年底,全鎮經濟林果種植面積達14.7萬畝(其中核桃8.9萬畝、花椒2.8萬畝、櫻桃1.4萬畝、紅梨等其他林果1.6萬畝),蔬菜種植1.5萬畝。素有“水果之鄉”、“中國櫻桃之鄉”的美稱,在2018年進一步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不斷豐富櫻桃小鎮旅游元素,成功籌辦第十三屆櫻桃文化旅游節,提高“小寨櫻桃、櫻桃小鎮”知名度。
江底鎮位于昭通市魯甸縣城南部,是“兩省三縣五鄉鎮”的交界處,東與貴州省威寧縣玉龍鎮毗鄰,南與會澤縣迤車鎮隔牛欄江相望,西與本縣火德紅鎮接壤,北與魯甸壩子的文屏鎮、桃源鄉相連。海拔1180-2703米之間,總面積140.95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1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60人,其中女性14720人。居住著回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4032人,其中回族2239人,彝族1516 人,苗族242人。

江底小蜜棗、石榴、白土瓜、南皮瓜是遠近聞名的土特產品。位于仙人洞村的仙人洞,為石灰巖溶洞,洞內奇景幽深,遠近馳名。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底鐵索橋(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有建于1944年的江底鋼梁橋,建于1979年的江底雙曲洪橋,建于2007年的昭待高速公路--亞洲第一公路高橋。四橋反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技術、經濟狀況、藝術風格,被譽為公路橋梁博物館。

耕地面積2372.13公頃。農作物種植面積559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3996公頃,糧食產量17098噸。種植烤煙262公頃,產量69.82萬千克。年內,牛出欄5728頭,存欄14530 頭;肥豬出欄38278頭,生豬存欄31290頭;羊出欄8172頭,存欄13921頭;家禽出欄11253頭,存欄77122頭;大牲畜(除牛外)出欄449頭;農村經濟總收入146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831元,各村均通電、通公路、通有線電視,3個村通自來水。光纖網絡、4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火德紅鎮位于魯甸縣西南部,與會澤、巧家兩縣隔牛欄江相望,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1.5公里。全鎮有國土面積90.96平方公里,轄5個村1個社區,107個村民小組,6316戶23357人,居住著漢、回、彝、苗、布依五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76人;有耕地面積2070.33公頃。全鎮北高南低,山高坡陡,最高海拔2496米,最低海拔1100米,海拔相差1396米,屬典型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14℃,平均降雨量約800mm,無霜期200天左右。2018年,全鎮實現經濟總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億余元;糧食總產量達73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12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6368元,同比增長8%。
龍樹鎮位于魯甸縣北部,國土面積112.3平方公里,距縣城36公里、昭通市區51公里,是古時滇、川涼山地區之間和現今周鄰10余鄉鎮的樞紐,素有“旱碼頭”之稱。2017年,市委、市政府重點建設項目——國道G356線建成通車,全鎮已融入昭魯半小時經濟圈;昭璞綠道穿境而過,配套設施有房車宿營地和農樂生態園。

全鎮屬混合丘原地區,平均海拔2180米,年均氣溫10.9℃,年降雨量1047.5毫米,日照總時數1702小時。昭通市最重要的飲用及灌溉水源——漁洞水庫主要水系龍樹河越境而過,全鎮均為徑流保護區。

全鎮轄4個社區3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0351戶,總人口40097人,主要居住有回族、彝族、苗族共3個少數民族,人口68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1.72%。有干部職工58人,黨組織38個,黨員670名。

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41戶15770人,2014年至2018年脫貧出列3158戶12338人,未脫貧883戶3432人,貧困發生率由39.32%降低至8.56%,2018年1016戶3770人實現脫貧出列。2017年龍樹社區、照壁村脫貧出列,龍翔社區等5個深度貧困村計劃于2019年脫貧出列。

近年來,龍樹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為目的,不斷推進村集鎮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全鎮共建成村集鎮7個。其中照壁集鎮以2013年美麗鄉村特色旅游小鎮建設為契機,通過統籌易地扶貧搬遷、地震恢復重建、移民避險解困、美麗鄉村等項目建設集鎮規模不斷擴大,按照國道G356線建設規劃,將在集鎮旁進行服務區建設。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全鎮農村危房改造已完成90%左右,今年底全鎮安全住房工程將全面完成。

三是全鎮已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村組公路硬化率超過85%;供水管網初步成形;移動通訊全覆蓋、廣播電視村村通。

2018年來,鎮黨委、政府緊扣精準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主題,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鎮村綜合治理,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以土地有序流轉為契機,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進馬鈴薯、牡丹、蘋果、藍莓、新型烤煙等優勢產業培育,提升冷涼蔬菜、生豬、山羊黃牛養殖等傳統產業,不斷擴寬群眾致富增收渠道。2018年全鎮生產總值達2.53億元,糧食產量達2.4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6000元,比上年增長5.2%。

今后一段時期我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立足我鎮處于漁洞水庫徑流區的實際,積極爭取實施一大批徑流區保護項目,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集鎮、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圍繞昭大線建設,通過項目整合,努力爭取建設昭大線生態經濟產業示范帶,讓國道建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以石龍河景區開發為切入點,利用國道G356線服務區建設的優勢,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謀劃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推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開發,圍繞脫貧攻堅目標,引進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土地有序流轉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以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達至民生保障,確保與全縣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新街鎮位于魯甸縣城西北部,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56公里,國土面積112.87平方公里。東與昭陽區蘇甲鄉布初村相連,南與魯甸縣龍樹鎮照壁村相接,西與昭陽區大山包鎮相靠,正北與昭陽區大寨鄉相偎,東北面與永善縣碼口鄉相望。新街鎮轄新街社區、酒房、閃橋、坪地營、轉山包1社區4村民委員會94個村民小組6455戶22006人,其中:女性10011人;居住著漢、彝、苗、回、布依、傈僳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2人。新街鎮屬于漁洞徑流保護區,是昭通至大山包國家旅游區和通往昭陽區西涼山片區的中心驛站和魯甸的北大門。新街鎮交通便利,國道G356大山包一級公路至于新街集鎮,新街至四川金陽縣通陽大橋二級公路正在修建。新街鎮地勢總體上西高東低,東部和西部均為綿延的大山,呈丘陵狀,中間龍樹大河穿境而過,最高海拔2976米,最低海拔2078米,海拔高差898米,屬典型的立體氣候,全年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5℃,平均氣溫12℃,相對溫差33℃,日照時間125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10天。新街鎮沒有工業,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41%,形成了青山環抱的生態格局,有美麗的畢家溝、轉山包家庭農場、殷家碑海子濕地、市級文物新街龍氏驛站、酒房驛站等景點景觀。新街鎮土地資源、水資源豐富,近年來,新街鎮黨委、政府按照“依托土地引特色、突出特色建基地、培育基地扶龍頭、撫育龍頭促增收”的發展思路”,狠抓土地流轉這一根本,構建政府推動、企業帶動、科技驅動、協會促動、群眾主體“五位一體”的現代產業化發展格局,建成了一批高原特色農場品種養殖基地,有高原生態農特產品黃牛、山羊、生豬、土雞、藍莓、刺腦苞。2018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349億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07元,同比增長8%。
一、地理位置

梭山鎮位于魯甸縣境西北部,是全縣最邊遠的貧困山區鎮,交通狀況較差,信息閉塞,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基礎設施建設差,貧困面大,整體貧困程度深。位于兩省、三縣、八鄉(鎮)交匯的牛欄江畔。地處魯甸縣西北部,距縣城86公里,對面與巧家縣小河、紅山兩鎮隔江相望,南與四川省金陽縣對坪鄉、昭陽區炎山、田壩、大山包鎮毗鄰,東南與水磨、樂紅鎮接壤。鎮政府所在地海拔為1395米,全鎮東北區域高,西南地段低,氣溫差異較大,全鎮可分為高寒冷涼地區、二半山區、燥熱河谷地帶三部分。鎮境內山高坡陡,立體氣候十分突出,最高海拔3356.2米,最低海拔568米,均屬于全縣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點。

二、自然資源狀況

梭山鎮國土面積136.2平方公里,第二輪土地延包時共有耕地面積17040畝,2003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修路占地、泥石流等原因造成土地面積減少1007.49畝,現有耕地資源16032.51畝。2018年底,我鎮糧食總產量達15795噸,人均有糧達到455公斤。全鎮經濟總收入21156萬元,人均純收入6103.6元。轄梭山、新田2個居民委員會和黑石、密所、查拉、挖水、黑寨、埂底、妥樂、甘田8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180個村民小組,全鎮總戶數6777戶34661人,全鎮居住著漢、彝、苗、回、壯五種民族(其中,苗族110戶562人、彝族429戶1762人,彝族占全縣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鎮糧食主產為玉米、水稻、洋芋、小麥;經濟林果有花椒、油桐、女貞果、核桃;經濟作物有甘蔗、魔芋。

三、民族風俗

梭山鎮人文歷史悠久,少數民族有著自己傳統節日和獨特的民族風俗,其中,以彝族“火把節”為代表的民族風俗在我縣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性,少數民族居住在二半山以上,多少年來一直保留著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習俗,每年都隆重地舉辦他們自己歡快的節日。

四、資源優勢

梭山鎮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特征相對較為特殊,在我縣境內包攬了海拔的最高和最低點,行成了三級氣候的自然走向,在河谷地區有“西南大峽谷”美譽之稱的牛欄江大峽谷;二半山區有“西南第一大溶洞”美譽之稱的黑石大洞;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相對較好,過去我鎮被美譽為“小香港”之稱。鎮內林果資源豐富,小紅甘蔗、梭山青椒、核桃和黃果。也有甘田村溫泉旅游資源、黑石大洞,礦產資源有煤炭、鐵礦等和瑩石礦。

五、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大了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農業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開發,畜牧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支柱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著力培育干果、蠶桑、瓜果蔬菜產業,逐漸改變以往農戶收入來源單一的局面。一是畜牧產業不斷壯大,2018年年底牲畜存欄7.926萬頭(匹、只),畜牧業總產值5300余萬元;二是經濟作物種植穩中有增。河谷區域的甘蔗實現規模化種植,種植面積達1200畝,產值達近千萬元;三是經濟林果產業發展迅速。到2018年年底,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4.52萬畝,由于受災害影響造成減產,花椒產量86萬公斤,產值6020余萬元,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產值1800余萬元。

樂紅鎮位于魯甸縣西部,距離縣城57公里,總面積127.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70米,最低海拔770米,山高坡陡,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2℃,年降雨量967毫米,地質災害頻發。全鎮耕地面積34820畝,森林覆蓋率40%。共轄7村1社區、190個村民小組,關溜村已脫貧出列。全鎮戶籍人口11346戶3866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409戶14064人,2018年脫貧出列575戶2278人。全鎮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8所,中學1所,小學11所,學前教育3所,共有在校生49106人(其中學前教育384人)。2018年,全鎮實現農業收入4968萬元,林業收入5195萬元,畜牧業收入7063萬元,勞務收入10475萬元。201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8988萬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8元,同比增長10%。
桃源回族鄉位于魯甸縣東南部,距縣城4.5公里,地處兩省三縣區結合部,國道213線、昭待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鄉內最高海拔2475米、最低海拔為1910米,年平均氣溫12.2℃,年降水量為900毫升。全鄉國土面積60.37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2個社區,113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回、漢、彝三種民族。2018年末總人口11089戶41861人,其中勞動力人口23049人。全鄉回族39288人,占總人口的94%,彝族85人,漢族2488人。 201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852元,糧食總產量達1002.93萬公斤,人均有糧243公斤。人均耕地0.79畝。鄉內有集鎮2個,中學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9所,幼兒園2所,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7所,依法登記注冊的清真寺37所。農作物種植以烤煙、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其中烤煙是我鄉的支柱產業,畜牧、林果產業發展潛力大,勞務輸出前景看好。

民族文化濃郁: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所占比例在全省回族鄉鎮中名列前茅;信仰伊斯蘭教群眾眾多,屬于典型的回族聚居鄉;境內有具有280余年悠久歷史、巧奪天工、名揚省內外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拖姑清真寺,有獨具特色的回族繡花、舞蹈、傳統刺繡等民間藝術,有糯米粑粑、糍粑、絲窩糖、手搓蕎面湯等回族風味小吃和桃源牛干巴等特色食品。

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昭魯壩區,國道213線、昭待高速公路及其到魯甸縣城連接線從境內穿過,交通便捷。

產業特色突出:是全市優質煙葉主產區,烤煙種植面積年均在3萬畝以上,2018年烤煙種植面積31865畝,完成收購任務866.528萬斤,均價達27.06元/公斤,總產值達1.17億元,煙葉生產水平逐年提升,烤煙年產值占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5.8%左右。另外,鄉集鎮有占地30畝的滇東北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場作為平臺,逢趕集日,牲畜日交易量上千頭,畜牧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云南橋頭堡建設和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等扶持政策的落實,我鄉在鞏固發展烤煙支柱產業的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化工、建材、畜牧、果蔬、勞務、農特產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光明的前景和良好的基礎。

茨院回族鄉是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后新建鄉之一,位于魯甸縣城東北部,昭通市政府所在地的西南部,昭陽區、魯甸縣結合部,與昭陽區的永豐鎮、蘇家院鄉以及魯甸縣的桃源鄉、文屏鎮、小寨鄉毗鄰,全鄉東西橫距15.7公里,南北縱距12.2公里,國土面積42.51平方公里,轄6個村(居)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7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回、漢、彝、苗等民族。全鄉總人口10866戶31009人,少數民族占30.9%,其中回族8967人,占28.9%,彝族540人、苗族22人,布依族4人、哈尼族17人,白族7人,人口密度729人/平方公里。主要有煙草生產、農副產品深加工、化工、建筑建材、冶煉、肉牛養殖六大產業。2018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756元;2018年工業總產值18.6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創造產值17.9億元,比上年增長7.5%。

昭魯快捷通道建成后,茨院回族鄉東距昭通中心城區19公里、西距魯甸縣城7公里,昭通市警校、市檢車線、昭通駕校、市戒毒所、兩個武警中隊等6家市直單位駐茨院,昊龍水泥廠、興煜公司、攪拌站、管樁廠、宏盛鐵塔、桐油廠等25家企業帶來大量就業崗位和流動人口,帶動就業3500人,每年為當地農民帶來8000余萬元收入,為茨院注入經濟資本,隨著工業上山示范園區的不斷深入推進,新型建材建成,高投產業園區落地開工,工業產值比重不斷增加,茨院回族鄉城鎮化不斷推進。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高清aⅴ日本 | 亚洲日本另类欧美一区二区 | 在线人成视频福利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 亚洲h片在线观看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