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古稱羅斛,地勢北高南低階梯狀下降,略呈簸箕口朝南地形。狀似古代舊量器斛,故而得名羅斛。興指興旺,斛興街道寓意羅甸興旺發達。2015年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羅甸縣龍坪鎮析出斛興街道。 斛興街道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所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是羅甸縣縣城所在地。 2015年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羅甸縣龍坪鎮析出斛興街道,轄城東社區居委會、城西社區居委會、河濱社區居委會,辦事處駐環城路移民局原辦公樓四、五、樓。 |
龍坪鎮地處羅甸縣城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20個行政村以布依族為主的共18個民族7370余戶3.8萬人。全鎮國土面積189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0.0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0767畝(田5722畝,土5045畝),宜林面積10.7萬畝;宜牧面積5.2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3%。全年平均氣溫19。6℃,無霜期達335天,素有“天然溫室”之稱,早菜生產是全鎮的主要經濟之一,交通便利,礦產、土地、水資源豐富,鎮內共有93個工礦企業,710個體工商戶,工農業消費市場前景可觀。200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303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620噸;鄉鎮企業總產值達60290萬元;工業總產值為51009萬元;財稅收入428萬元;人均純收入為1784元;人均占有糧328公斤.。 |
邊陽鎮距省城約124公里,距縣城約42公里。邊陽原名漂洋,是羅甸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商貿重鎮,與平塘、長順、紫云、惠水四縣相鄰,素有貴州省“四大旱碼頭”之稱。全鎮轄16個村,116個村民組,4190余戶,總人口2.1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0人,國土面積128.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44萬畝。200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45萬元。人均純收入648.80元,人均占有糧218公斤。近幾年來,邊陽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繪制藍圖,以迎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按照調整產業結構為中心、產業化經營為重點,農業增收為目標的指導思想,抓住農業綜合開發這條主線不放松,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初步把低水平的傳統農業格局調整為具有市場優勢的特色經濟格局,為邊陽鎮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
沫陽鎮素有“早熟蔬菜之鄉”的美譽,位于羅甸縣東面,距離縣城15公里,東面與廣西天娥縣隔河相望,西南與茂井鎮、八總鄉為鄰,北面與云干鄉、董當鄉接壤。全鎮總面積131.3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土山為主,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以上。全鎮轄12個村,1個居委會,87個村民組,54個自然寨,3245戶,15270人,是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集居鎮,布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現在耕地資源地面積8443畝,其中:田6539畝,土1904畝,非耕地資源達5萬畝以上。
-歷史沿革 民國四年(1915年)在沫陽始設區治所為中二區;民國21年(1932年)易名為第四區;民國32年(1943年)撤區建置,廢聯保,設鄉鎮,改設為沫陽區署,1953年沫陽屬冗院鄉;1963年恢復區建置,設為沫陽區;1990年設區,為沫陽區;1992年撤區設鎮,為今天的沫陽鎮。 -經濟建設 沫陽鎮按照“穩糧、興牧、擴菜、強基礎”的思路,通過全鎮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鎮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310萬元,農業總產值 2 92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8元。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實現了戶戶通電,90%的組通公路,人畜飲水困難基本得到解決,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面積達1.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3000余人。沫陽鎮境內,土地肥沃,有適宜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大片土地,這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氣候宜人,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是羅甸到州府都勻的必經之地;清澈見底的沫陽河婉延穿過鎮區;是進出省級名勝風景區大小井的“窗口”。是片期待開發的熱土。-。 |
逢亭鎮位于羅甸西部,距縣城29.5公里,國土面積164.5平方公里。是羅甸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以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工業重鎮。全鎮17個村71個組86個自然寨4182戶16166人,其中農業人口14749人,少數民族占全鎮總人口數的70%左右。共有耕地面積9724.65畝,其中田面積4987.8畝,土面積4736.85畝,森林覆蓋率達36.8%。全鎮共有12所小學,1所中學,1所衛生院,村級通電率達100%,實現村村通簡易自來水,境內礦產、水能資源豐富,水晶礦、硅礦品位居全省之冠,現已探時的硅儲量約1949.8萬噸,被譽為“中國水晶之王”的巨型水晶出在逢亭床井,現存于北京博物館。境內兩個電站(雷公灘電站和石門坎電站)、兩個茶場(上隆茶場和納見茶場)、兩個冶煉廠(鐵合金廠和碳化硅廠)落戶逢亭,是以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重鎮。同時具有十分迷人的亞熱帶自然風光和源遠流長的布依族、苗族傳統文化,尤其是苗族的蘆笙舞、花棍、畫眉跳格橋等享譽黔地,苗族服飾制作工藝被列入全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羅甸西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7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832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816萬元,農業總產值351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151元,財政收入18.82萬元,兒童入學率達99.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十五”以來,該鎮綜治工作多次被評為治安模范鎮和先進集體,民政工作被評為先進鄉鎮,水土保持工作被州授予“水土保持先進單位”,文化工作被州評為“先進文化鄉鎮”,團、婦、征兵等項工作均獲省州好評,白家坡被省譽為“文化藝術之鄉”。
|
"羅悃鎮位于羅甸縣南部,距縣城約26公里,距離紅水河碼頭約46公里,是冊山公路的必經之路。全鎮地域面積114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6萬畝(田4270余畝、土7410余畝),轄14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38個自然寨,總人口1.3萬人,其中布依族占總人口95%以上,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區。
羅悃鎮地處邊遠山區,這里的人民勤勞而又勇敢,憑著自己的雙手,運用農業技術,栽培早熟蔬菜、果樹等作物,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相信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共創羅悃鎮美好明天。 |
茂井鎮源于八茂區茂井鄉后稱,1991年建并撤后高圩鄉和茂井鄉合并為茂井鎮。茂井鎮位于羅甸縣城東南部,八達村屬鎮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24公里,總面積189.6平方公里,東與大亭鄉相接、西與八總鄉相連、南與班仁鄉和鳳亭鄉接壤、北與沫陽鎮相鄰,地勢東南部高,北部與西部低,地表水豐富。鎮政府所在地位于八達河與蒙江河合處,三面河水繞山村,四面群山抱綠水,八達街道上海拔297米,為全縣各鄉鎮所駐地海拔最低的一個鎮,鎮南白牙山海拔931米,西部交蒙山海拔1091米,鎮境內最高海拔為1350米。東經106°52′30″,北緯25°20′,
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20.5℃,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0.8℃,有“天然溫室”之稱。無霜期340天,年降水量1150毫米,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主要土特產有油桐、臍橙、竹筍、蔬菜、彎蕉。 茂井鎮轄12個村,86個組3010多戶1.42萬人。耕地面積1.36萬畝(田5800畝,土7800畝);荒山廣闊,適宜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擁有兩個市場,場天客流量達6000余人。全鎮12個村除東山、油西兩村未通公路外,其余10個村“村村通”公路。電視覆蓋率達88.3%。 2003年農業總產值1397萬元,財政收入30萬元,糧食總產量5166噸。農民人均占有糧362.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564元。 |
紅水河鎮地處黔桂兩省區四縣水陸交匯的紅水河畔,距四個縣城均在80公里左右,是羅甸及至貴州的南大門、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出境口,是與沿海發達地區連接的絲綢之路和黃金要道。全鎮總面積128多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33個村民組1600多戶7100多人。2001年農民人均吃糧370公斤,人均純收入1150元。非耕地資源10余萬畝,可謂地廣人稀,境內屬典型的南亞熱帶雨季河谷季風濕潤氣候區,平均海拔370m,終年無霜,主要特產有香(芭)蕉、荔枝、龍眼、甘蔗、早熟蔬菜、西瓜、黑山羊、“芝麻劍”魚等,近年來,紅水河鎮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認真抓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為招商引資創造優良環境,集鎮高樓鱗次櫛比,獨具江南小鎮特色。 |
木引鄉位于羅甸縣西北部的麻同腹地,距縣城約52公里,北靠董王,西鄰紫云縣的宗地鄉和大營鄉,東隔蒙江與交硯鄉遙望,南連納坪鄉和逢亭鎮。全鄉轄18個行政村,108個村民組,共有265個自然寨,4720余戶,總人口2.01萬人,其中農業人中1.96萬人,少數民族人中占78%。總面積151多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56萬畝,其中土面積9760畝,田面積5927多畝。是羅甸最大的鄉。
木引鄉是羅甸縣的極貧鄉之一,全鄉現有9個一類貧困村,5個二類貧困村,3個三類貧困村。9個一類貧困村中有4個村未通公路。全鄉高中或中專以上文化的有176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有614人,初中以上文化人中占總人口的3%。文化落后,思想觀念守舊,人口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鄉經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農民的主要收入是糧食和畜禽養殖以及外出打。2003年財政總收入39萬元,糧食總產量5200噸,農民人均收入1423元。 |
簡介
大關精神的發源地一一云干,位于羅甸縣城東北部,距離縣城11公里,東連沫陽鎮,南臨龍坪鎮,西與板庚鄉和邊陽鎮相鄰,北同栗木鄉接壤,總面積105.7平方公里,地 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升,屬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全鄉轄幸福村、八木村、云盤村、道角村、中交村、中心村、干里村、大關村、打擁村、永進村10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2818戶,總人口12283人,居住著漢、布依、苗等民族,少數民族占32%,現有耕地9372畝,其中田4030畝,土5342畝。 -資源優勢 1、云干鄉距羅甸縣城僅有11公里,城鄉公交車直達云干;屬三等級公路的大關瀝青路從鄉境內橫穿而過,向北通往省城貴陽,向南通往黔南州府都勻,交通便捷。 -生態旅游 一、大關村位于羅甸縣城北部,北連平塘打岱河天坑、毛坪原始次森林,西與三疊紀板庚灘相鄰,東北與省級風景名勝區大小井接壤,南與即將形成龍灘庫區水域相通,距縣城16.8公里,年均氣溫16.6℃,素有 “天然氧吧”、“避暑納涼天然圣地”之稱。 |
八總鄉位于羅甸縣東南部,與龍坪鎮、沫陽鎮、茂井鎮、鳳亭鄉毗鄰,地域面積101多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100多畝,其中:田2830余畝,土3270余畝。鄉政府駐地距縣城僅8公里,全鄉轄10個行政村37個村民組,25個自然寨,共有1700余戶8050多人,系百分之百的布依族散居區,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鄉內年平均溫度19.6℃,年均降雨量1100mm—1300mm,海拔350m—820m,無霜期330天,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鄉通公路村8個,通有線閉路電視村8個。 |
栗木鄉位于羅甸縣北部,距縣城約39公里,總面積為106多平方公里,轄境東西長17.05公里,南北長14.05公里,周長16.9公里,境內最高點為1284.4米,最低點為700米,鄉政府所在地高程為840米,東經106°45′45″,北緯25°37′02″,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200mm,全鄉土石山兼有,石山區比重較大,屬喀斯特地形地貌的有6個村55個組,這55個組土地都比較貧瘠,水資源比較缺乏。
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780余戶1.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2萬人,初中文化程度8870多人,高中或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528人,全鄉共有適齡兒童2080多人,其中在校2060多人;人均占有耕地1.13畝,人均占有糧450公斤;全鄉90%以上的組已通公路;2003年人均純收入為1374元,主要經濟來源于畜牧業、老務輸出、經果林、早熟蔬菜四大支柱產業。 |
羅沙鄉位于北部,素有羅甸“北大門”之稱,101省道線縱貫全境南北。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約48公里,離省城貴陽約118公里。鄉境東面與平塘縣接壤,南面與本縣的邊陽鎮、交硯鄉相連,西面與本縣董王鄉隔河相望,北面與惠水縣、長順縣相鄰。國土面積95.76平均公里,平均海拔890米,有耕地面積1.32萬畝,轄9個行政村98個組3210余戶1.44萬人。是一個土山、石山各占一半的農業鄉,近幾年來,在國家的優惠政策的扶持下,羅沙鄉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幫扶,農技推廣、社會救助、退耕還林(草)等重大工程,在山、水、林、田、電、路、氣、房的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邁出了堅定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全鄉社會、經濟、文化事業有了很大進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2003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06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45萬元,工業總產值823萬元,人均占有糧354公斤,人均純收入1448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3%。 |
羅甸縣交硯鄉是黔南州的二類貧困鄉之一,地處羅甸縣西北部,距縣城56公里,全鄉占地108多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75個村民組,全鄉2350余戶共1.03萬人,耕地面積7432多畝,其中田2741多畝,土4691多畝。由于地處邊遠,加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文化十分落后。
目前全鄉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大部分村的群眾還自發修建了通組公路;小辣椒、板栗、核桃等作物逐步形成規模,每年成批量的向外輸出,同時還協調資金建成了兩個規模達60多頭“二元雜”仔豬繁育場和一個規模達20多頭的商品肉牛養殖場,并逐步把走多元化、規模化的示范效應擴散到全鄉;社會治安方面,社會風氣有明顯的好轉,群眾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犯罪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給外界的印象越來越好,干群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團結,投資交硯、支持交硯的人越來越多,群眾求發展、求致富的愿望越來越強。 2003年12月29日,黔南州最大的水電站——交硯鄉告牙村雙河口電站正式開工,總投資7.5億,總裝機容量12萬瓦。這是交硯依次歷史性的巨變,也給投資交硯、支持交硯發展的朋友帶來無限商機。 |
董王鄉位于羅甸縣西北面,距羅甸縣城約64公里,西面與紫云縣接壤,北面與長順縣、惠水縣交界,東面與羅沙鄉隔河相望,南面與交硯鄉隔河相依。該鄉居住區是全縣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強烈的地區。巖山面積占全鄉地面積的80%以上。土地貧脊,嚴重缺水,是羅甸五個麻山鄉之一,2001年被省定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一類重點鄉,10個村中有6個一類重點村。全鄉平均海拔為839米,最高海拔為1172米,最低海拔為506米。平均氣溫為16.3℃。
全鄉總面積85多平方公里,其中承包耕地面積7520多畝,土地承包到戶后,所開耕地面積2858畝,現有林木面積2200畝,荒山、荒坡面積2899畝,其中可開發荒山、草坡面積2899畝。 全鄉轄10個行政村,50個村民組,2100多戶,891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7923人,占總人口88.9%。全鄉下轄10個村,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00.2元,人均吃糧284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