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設麗水街道。 |
隋開皇十六年(596)始歷為縣治。 南宋祥興六年(1283)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屬信陽州。 1938年更名為新羅鎮。 1949年屬城關區。 1950年更名城關鎮。 1955年7月至1960年1月,先后并入城郊區、城郊公社。 1960年析城郊公社置城關公社。 1965年7月撤公社改鎮。 2016年4月撤銷城關鎮,設立寶城街道。 |
春秋屬楚地。 1961年由城關區析置城郊區。 1962年改為城郊公社。 1983年更名龍山公社。 1983年改龍山鄉。 2016年設立龍山街道。 |
春秋時屬楚國。 隋代始屬羅山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后為莽張區問津鄉。 1950年屬莽張區子路鄉。 1951年置子路區。 1955年析子路區置莽張、楠桿兩區。 1962年置子路公社。 1983年改鄉。 1987年建鎮。 |
春秋時期屬楚國。 隋代屬羅山縣。 建國前屬第一區。 1949年并入廟仙區。 1951年析置竹竿區。 1952年并入廟仙區。 1955年復置。 1958年3月置竹竿鄉,同年8月并入城郊公社。 1959年析城郊置竹竿公社。 1961年復置竹竿區。 1962年復竹竿公社。 1983年改鄉。 1994年建鎮。 |
春秋時期屬楚國。 隋代始屬羅山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后為莽張區問津鄉。 1950年屬莽張區子路鄉。 1951年置子路區。 1955年析子路區置莽張、楠桿兩區。 1962年置子路公社。 1983年改鄉。 1996年建鎮。 |
民國時屬第二區。 1949年置楠桿區。 1958年撤區設立楠桿鄉。 1961年復區。 1962年撤區改楠桿公社。 1983年改鄉。 1995年建鎮。 |
春秋屬楚地。 隋代屬羅山縣。 民國屬信陽第四區。 1949年為澀港區。 1958年3月撤區置青山鄉,8月撤鄉并入澀港公社。 1961年再由澀港公社析置青山公社。 1970年政府遷駐雙橋集鎮。 1983年改鄉。 1998年建鎮。 |
春秋屬楚地。 隋開皇九年(589)屬羅山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 1949年屬潘新區。 1958年區改鄉。 1962年5月劃澀港區,8月復潘新區。 1963年區復鄉。 1968年改公社。 1987年公社改鄉。 2000年建鎮。 |
春秋屬楚地。 隋屬羅山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 1949年置彭新區。 1958年3月撤區改鄉,8月撤鄉改公社。 1961年公社改區。 1962年撤區置彭新、鐵鋪2公社。 1963年鐵鋪公社并入彭新公社。 1975年析置鐵鋪公社。 1983年改鄉。 2000年建鎮。 |
1949年置莽張區。 1958年3月撤區分置莽張、子路、仙橋、南李店4個鄉,8月將莽張、仙橋、南李店3個鄉合并置莽張公社。 1962年將原石頭、南李店、莽張3個公社合置莽張公社。 1975年劃南李店、吳鄉、六里、姜嘴、雙建、熊林6個大隊歸廟仙公社。 1983年改鄉。 2009年建鎮。 |
春秋時屬楚地。 隋屬羅山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 1949年屬河口區。 1955年屬城郊區。 1957年設立東鋪鄉。 1958年屬城郊公社。 1960年從城郊公社析置東鋪公社。 1983年改鄉。 2011年建鎮。 |
春秋屬楚地。 漢屬寶城縣。 民國時屬第七行政區。 1949年屬彭新區。 1950年屬彭新鄉。 1956年劃為鄉。 1958年合并彭新公社。 1975年從彭新公社析置鐵鋪公社。 1983年改鄉。 2013年建鎮。 |
春秋屬楚地。 隋屬羅山縣。 1928年屬信陽第七行政區。 1949年設竹河區。 1951年析設竹竿區。 1952年改設廟仙區。 1955年復竹竿區。 1961年成立廟仙公社。 1962年并入城郊公社。 1975年復廟仙公社。 1983年改設廟仙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