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鎮山川秀美,環境清雅,有廣闊的宜林面積和天然牧坡,盛產優質玉米和各種干鮮水果。農業經濟獨具特色,楊家溝豆腐、后溝黃瓜干遠近聞名。旅游業長足發展,三晉名山冠山雄居鎮中,一代才女石評梅故居,三晉第一漢槐,南關流杯池,西關陸家大院聲名遠播,旅游業已經成為冠山新的優勢產業。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冠山鎮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已建成了功能完善、 配套齊全的“三個區域、一個中心”,即城南、城東居住區,……。 |
張莊鎮是陽泉市的南大門,與昔陽縣接壤,東西北分別平平定縣的東回鎮、冶西鎮、冠山鎮、鎖簧鎮、石門口鄉相鄰。轄 35 個行政村,全鎮共有 13800 余戶、 43700 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3500 余人。全鎮總面積 161.42 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張莊村,距縣城 15 公里,距太舊高速路口僅 9 公里,境內陽涉鐵路橫貫全境,鐵路在本鎮寧艾村,建有大型鐵路轉運站,上可與石太線相連,下可經涉縣進入河……。 |
平定縣轄鎮。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3萬。307國道和陽涉鐵路過境。轄東鎖簧、前鎖簧、馬家鎖簧、東白岸、西白岸、前梨林頭、里梨林頭、上馬坊、下馬坊、西峪、立壁、陳家莊、朝陽堡、魏家莊窩、谷頭、泉水頭、官溝、麻蒼、北莊1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硫磺、原煤。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巨城鎮位于平定縣北部,轄32個行政村,總人口29000人,總面積162平方公里,耕地37687畝,2003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72億元,財政收入1831.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撤鄉并鎮以來,全鎮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工業方面,工商企業發展到72個,初步形成了耐火、冶金、鈦鐵粉、電石、建材等五大系列36種主導產品,其中,鈦鐵粉產量90000噸,還原鐵粉產量8000噸,耐酸耐火磚、……。 |
因與西回村之間為丘陵突兀,形成分水嶺,此地水向東流,故名。據唐碑記載,唐代該地即為古道重鎮,區鄉建制時期,政區多次變更;1958年9月到1958年11月,設陽泉郊區東回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組建五大人民公社,東回人民公社為其中之一;1961年5月后,境內設東回、馬山、潺泉3個人民公社,區劃穩定;1984年2月政社分離后,公社改設為鄉;同年12月東回鄉改為東回鎮;2000年12……。 |
石門口鄉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縣城東部十五公里處,太舊高速公路、307國道、石太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石門口鄉相鄰冠山鎮、巨城鎮、柏井鎮、東回鎮、張莊鎮、鎖簧鎮等6個鄉鎮。 轄區共有大石門村、東郊村、小口頭村、石門口村、小橋鋪村、橋頭村、前徐峪溝村、里徐峪溝村、盧家莊村、西郊村、南上莊村、南坪村、棗嶺村、亂流村等14個行政村,5812戶,18077人,耕地面積26000畝,5500個勞動力,全鄉……。 |
娘子關鎮位于平定縣東北部45公里處,與河北省井陘縣毗鄰,扼晉冀兩省咽喉,為山西的東大門,是我國萬里長城著名雄關之一,稱“天下第九關”。鎮內山巒起伏、百泉噴涌、雄關巍巍、長城蜿蜒、溶洞瑰奇,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全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71.1平方公里,耕地17000畝,其中水澆地5500畝,總人口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2002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 |
平定縣轄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1.7萬。轄岔口、郝家莊、岳家莊、理家莊、甘泉井、紅嶺、黃龍巖、范家巖、良道、鐵金溝、黃沙浸、竹梨莊、黑掌、東峪、張山峪、白窯、馮家峪、紅富莊、東峪井、麥家巖、馬上固、食足、羅面咀、老峪、富家嶺2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耐火磚等。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山西省平定縣冶西鎮,位于縣城西南部,東南與中國最大的無煙煤基地陽煤集團五礦毗鄰,西連晉中地區的昔陽、壽陽,北靠陽泉市郊、平定名勝古跡冠山,石(石家莊)太(太原)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通訊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鎮轄34個行政村,5500戶,15000口人,森林面積4.1萬畝,耕地面積2.3萬畝。鎮政府駐地冶西村,距縣城7.5公里,全鎮主要經濟支柱為煤炭產業和機……。 |
柏井鎮地處縣城東部,307國道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35900畝,轄30個行政村,共有6454戶,19680口人。發展莊園經濟是我鎮的一大特色,現有莊園大戶16個,生態文明村3個,小康村4個,特色文化村2個,有15個中小型企業,企業總產值25637萬元,財政總收入305.19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35871.42萬元,2004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630元。7個紅磚廠,2個水泥廠,……。 |